明清主要家具流派及特征(明清家具概述明式家具的结构形式)

三、拼板和框内装板结构

制作大型家具,用料宽厚,一块板不够用时,就用几块板拼接,但木性不一,经常出现翘裂或者变形的现象。为了使拼缝始终保持平整光洁,就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处理接缝。常见的薄板拼合是在板材纵向断面起槽,另一面作出与边槽相应的榫舌,把榫舌镶入槽口,用胶粘牢。这种做法,木工匠师们大多称之为“龙凤榫”。如果材料不足,数板拼合刚好够用,再做榫舌就会使板材亏损,这种情况就应当在两侧板材拼面都开槽口,再另做一板条镶入两边槽口,使两块板材拼合在一起。

明清主要家具流派及特征(明清家具概述明式家具的结构形式)(1)

龙凤榫

厚一点的板材拼合,用在桌面或者案面上时,大多采用穿带榫。就是把板条严好缝,再在一面开出横向通槽,通槽的上口要比槽底窄,在穿带的一面作出与槽口断面相应的榫口,将穿一头对准槽口向里推,将板条固定在穿带上,这样,板条四边有边框管束,形成平整光洁的整体。

明清主要家具流派及特征(明清家具概述明式家具的结构形式)(2)

穿带榫

家具的面板或者柜子的顶、门、两山以及背板大多采用框内镶板的做法。先在四框内侧起槽,再将板心的四边镶入槽口,这样就把板心边缘处理在暗处,既增加了家具的美感,又加固了板心。镶板有两种形式。一种把板心边缘作出与边框槽口深度相同的榫舌,板心镶入通槽后,板面与边框齐平,木工术语称之为“不落堂”,凡是桌案台面都用这种做法。另一种是将板心的四边削出斜坡,使边缘镶入通槽,台面上不是平的,面心四周低于边框表面,木工术语称之为“落堂”,这种做法在椅凳的座面、柜门和两山的镶板中较为常见。

四、腿与面、牙板的结合

腿与面的结合方式有长短榫和夹头榫两类。桌形结构的家具不论有束腰或者无束腰,大多用长短榫,案形结构的家具大多用夹头榫和托角双头榫。

(一)长短榫又分粽角长短榫和柱顶长短榫,特点是两个榫头一长一短,而且朝向两个方向。它的作用是把边挺和抹头固定在一起,长榫连接边挺,短榫连接抹头。把连接抹头的榫锯短,是因为连接抹头的榫头与边挺伸向抹头的横榫发生了冲突,如果不把这个榫头去短,势必会顶住边挺的榫头,使案面落不到底。

明清主要家具流派及特征(明清家具概述明式家具的结构形式)(3)

粽角榫

(二)粽角榫结构是在桌腿与板面边沿平行的两面自长短榫的底部起向上削出45°斜肩,斜肩内侧挖空。把板面边框转角处靠下一些的位置也剔成45°斜角,组合时,长短榫分别与边挺抹头上的榫窝吻合,同时边框外斜角也正好与腿上的斜肩拍合,这样做的结果是边框外沿平面与腿子的外平面拼合成一个平面,只在结合处留下三条棱角和三条拼缝,而这三条棱角和三条拼缝又只有一个交点,由于它多角形的特点,人们常称其为“粽角榫”或“粽子榫”。

(三)柱顶长短榫与粽角长短榫的不同之处是榫头的外面没有斜肩,它与板面组合后,板面不是与腿足的外面齐平,而是板面伸出腿面。这种做法使腿足的形式可以更加富于变化,圆腿、方腿均可,不受面沿的限制,还可以在面下装饰束腰和各种形式的曲腿。而粽角榫的结构就不然,它只能随面沿的形式做成平面,所以粽角榫结构的腿足都用方材。而柱顶长短榫的腿足不仅可方可圆,而且还可以装饰束腰和各式曲腿。

明清主要家具流派及特征(明清家具概述明式家具的结构形式)(4)

夹头榫

(四)夹头榫,大多用在案或者案形结体的桌子上。案形结构的家具腿与面的结合不在四角,而在长边两端收进一些的位置上,前后两面大多采用通常的牙板贯通两腿,形成牙板固定腿足,腿足加固牙板,牙板又辅助腿足支撑案面的多功能结构,这种结构,人们称之为“夹头榫”。其做法是在腿的上端开出横向豁口,豁口两边作出两个与腿的宽度相等的榫头。牙板的厚度要大于豁口的厚度,把牙板需要插进豁口的部位按腿的宽度剔去一些,使穿插部位的厚度与腿上豁口的宽度相等。这样,牙板穿进豁口后腿就不会再扭动。牙板的高度一定要与榫头的底部齐平,牙板由牙条和牙头组成,讲究的用一块整木做成。再上面是案面,案面的边框一般比腿面要宽一些,在与腿结合的部位凿出双榫窝,与腿子上端的双头榫相吻合,这种结构称为“夹头榫”。

明清主要家具流派及特征(明清家具概述明式家具的结构形式)(5)

插肩榫

(五)插肩榫,也属于夹头榫的一种形式。做法与夹头榫基本相同,因为它也同夹头榫一样,分为前榫和后榫,中间横向开出豁口,把牙板插在里面。不同的是前榫自豁口底部向上削成斜肩,做成前榫小、后榫大,前榫斜肩、后榫平肩的榫头。插肩榫的牙板也要剔出与斜肩大小相等的槽口,它和夹头榫牙板所不同的是槽口朝前,组合后,牙板与腿面齐平,在案面上留下两条梯形斜线,在一定程度上还起着美化和装饰的作用。

明清主要家具流派及特征(明清家具概述明式家具的结构形式)(6)

抱肩榫

(六)抱肩榫,抱肩榫的结构和粽角榫结构的原理差不多,它实际上是把粽角榫的斜肩移到了榫头以下,这样斜肩交合的也就不是板面的四边,而是面下的牙板了。粽角榫的板面斜肩因为与边框为一木做成,所以两个斜面只要合缝就行了,而抱肩榫的牙板和腿部斜肩必须作出榫头和榫窝,才能使牙板固定在腿上,以辅助腿足支撑案面。这类榫卯大多用于束腰家具上。

明清主要家具流派及特征(明清家具概述明式家具的结构形式)(7)

挂肩榫

(七)挂榫,是一种酷似抱肩榫的结构。从外表看,它和抱肩榫的位置、形式完全相同,其中除了保留抱肩榫的结构外,又在榫头的两个外面的下部各做一竖向挂销,挂销的外面要比里面宽,在牙板内侧,也要作出与挂销大小、形状相同的通槽,组装时,将牙板的通槽对准挂销按下去,使腿和牙板的斜肩合严。这种结构,既有拉的作用,又有挺的作用,有效地把四足以及牙板牢固地结合起来。它一般用于大型家具中,比如床榻类大多采用这种结构。但凡使用这种结构,足下无须另装底枨或者托泥。挂榫有时也用于案形结构,其案面、腿足均与寻常所见无异,唯有牙板不在腿里而在腿外。做法是将牙板内侧开出底宽口窄的槽口,再将案腿上节作出与牙板槽口相等的外宽内窄的竖向穿销,形如穿带榫,穿销下部外侧留出支撑牙板的平肩,平肩上另装榫销,与牙板下面的榫窝相吻合。牙板自上对准穿销按下去后,坐在平肩上,这时的牙板表面与腿的外表面齐平。牙板上面也栽小榫数个,用以连接案面。这种结构在故宫藏品中尚有几例,其中平头、翘头均有,在榫卯结构中,应当属于稀有品种。

明清主要家具流派及特征(明清家具概述明式家具的结构形式)(8)

霸王枨

(八)霸王枨,是一种“S”形曲枨。它不是装在明面上,而是从桌腿的内角线向上弯曲,延伸并固定在桌面下的两条穿带上。霸王枨大多用在低束腰和无横枨的桌子上,它既可帮助牙板固定四腿,同时也对桌面的穿带起支撑作用。霸王枨与腿的结合部位通常使用勾挂榫,做法是先在霸王枨的一端作出榫头,榫头的上边自顶部向根部削成斜坡,在腿的内角线上凿榫窝,里侧要比外口高些,再做一小木塞,将榫头插进榫窝向上托,使榫头的上斜面与榫窝的上斜面抵紧,下面的空余部分用小木塞塞严,这样就把腿和枨牢固地连接起来。

@阿娇说红木

#明清家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