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点心糯米红糖松糕:打糕火勺沙琪玛

美食的诱惑永远让人入口生津,流连忘返,无论是古代的帝王还是现代的百姓。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盛京赋》中同样有关于美食的介绍,“……苏分紫赤,豆有豌豇。蔬则芸薹薤蒜,萝卜韭葱,蒌蒿蒲笋……”,下面就跟随小编来沈阳探查一番沈阳特色面点。

花样繁多风味足,民间小吃韵悠长

盛京作为清朝的发祥地,许多食物都承袭了满族人的特色。满族民间农忙时日食三餐,农闲时日食二餐。主食多是小米和高粱米、粳米、干饭,喜在饭中加小豆或粑豆,如高梁米豆干饭。有的地区以玉米为主食,喜以玉米面发酵做成“酸汤子”。东北大部分地区的满族还有夏季吃水饭的习惯,即在做好高梁米饭或玉米碴饭后用清水过一遍,再放入清水中泡,吃时捞出,盛入碗内,清凉可口。

酸汤子

满族居住分散,各地均有代表性的典型食品,首先是酸汤子,酸汤子是满族传统风味面食。秋季新粮成熟之后,农村几乎家家泡酸汤子。将新打下来的玉米整粒浸入缸中发酵,然后用清水冲洗,将酸味去除,磨成水面后,过滤去渣皮,即成汤面。食用的时候,锅内烧开水,用特制的汤子套,套在左手大拇指上,左手握一团汤面,用右手挤压,挤出的汤子条直接入锅煮熟,捞出来后,拌入肉炸酱、鸡蛋酱或葱花酱之类的佐料即可食用。

广东点心糯米红糖松糕:打糕火勺沙琪玛(1)

满族饽饽

满族饽饽历史悠久,清代成为宫廷主食。满族人喜欢吃粘食,因为粘食耐饿,便于外出射猎活动。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制作精巧,风味独特的各种点心,统称为"满族饽饽",因此素有"满点汉菜"之说。饽饽是用黏高梁、黏玉米、黄米等磨成面制作的,有豆面饽饽、年糕饽饽、苏叶饽饽、水煮饽饽等。较著名的还有清东陵糕点,也称清东陵大饽饽。传入民间制成糕点后,大体上分为大小两种饽饽。大饽饽每斤八块,俗称清东陵大八件;小饽饽每斤十六块,俗称清东陵小八件。大小饽饽品种主要有太师饼,松饼,玫瑰饼,龙凤饼,山楂桃。还有无馅的七星点子、八裂饼、核桃酥、到口酥等。最具代表性的是御膳“栗子面窝窝头”,也称小窝头。

广东点心糯米红糖松糕:打糕火勺沙琪玛(2)

打糕

打糕是也满族风味面食的一种。旧时农历三月祭祀时以之供神。制作时需将糯米或黄米以水淘洗净,黄豆炒熟磨咸细面备用。将糯米煮成饭盛于木槽内,用木榔头蘸水略捣之使成泥状,倒于事先备好的石板上,再以木榔头蘸水将其打成面饼,边打边以人从旁拨之,使其厚薄均匀,打好后上撒豆面食用。第一次打出者称“擦台糕”,一般不用作供神。第二次以后打出者因石板面已干净方可用之。口感糯软粘柔,芳香浓郁。因为用木槌打制而成,糕韧劲道,裹以黄豆粉,别有风味。

广东点心糯米红糖松糕:打糕火勺沙琪玛(3)

沙琪玛

最著名的要数沙琪玛了,也写作“萨其马”“赛利马”等,《清文鉴》中译为“糖缠”。将面条炸熟后,用糖混合成小块,具有色泽米黄,口感酥松绵软,香甜可口,桂花蜂蜜香味浓郁的特色。据《光绪顺天府志》记载:“赛利马为喇嘛点心,今市肆为之,用面杂以果品,和糖及猪油蒸成,味极美”。道光二十八年的《马神庙糖饼行行规碑》也写道:“乃旗民僧道所必用。喜筵桌张,凡冠婚丧祭而不可无”。当年北新桥的泰华斋饽饽铺的萨其马销量很大。

传说沙琪玛名字的来源是在当年努尔哈赤远征时,见到一名叫“萨其马”的将军带著妻子给他做的点心,那种点心味道好,而且能长时间不变质,适合带去行军打仗。当努尔哈赤品尝后便大力赞赏,并把这种食物名命成“萨其马”。

广东点心糯米红糖松糕:打糕火勺沙琪玛(4)

“驴打滚”、黏豆包、烧麦……

除此之外,沈阳的特色面点还有耳熟能详的“驴打滚”黏火勺、黏豆包、马家烧麦等特色面点。其中的黏火勺即黄面饼子,是满族人家三季忙时的主要食品。

广东点心糯米红糖松糕:打糕火勺沙琪玛(5)

广东点心糯米红糖松糕:打糕火勺沙琪玛(6)

广东点心糯米红糖松糕:打糕火勺沙琪玛(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