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说理技巧有哪些方面(掌握议论文五种常用说理方法)

作文说理技巧有哪些方面(掌握议论文五种常用说理方法)(1)

一、多维归因法

1.解说

多维归因法

格式模板

多维归因法就是抓住论据所述的事实和争议,并据此推求形成原因的一种分析方法。多维度深入归因的前提是事件引发争议或者矛盾产生的原因不可能只有一个,而是多维综合产生的。我们可以按照主次进行排列,择其两三点进行归因分析,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应对措施。

①为什么他们有/没有……,因为……

②正是因为……,所以他们才能……

假设说理法

格式模板

假设说理法是在列举事实论据后,从正面或反面进行假设,分析如果材料中的某种条件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从而揭示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若所举例子是正面的,就从反面来假设分析;若所举例子是反面的,就从正面进行假设。

①如果(试想、倘若、假如)……不……,那么(就会)……

②假如……怎能……,若无……怎能……

③如果……致使……反而会……

2.举例

不甘安分随时,勇于在时代长空中翱翔。一个人的青春是在停止追求时结束的,而安分随时的人,正是失去了生命中最宝贵的追求精神。倘若“大衣哥”朱之文做一个安分守己的农民,放弃追求唱歌梦,何来舞台上的惊艳表演?倘若驻村扶贫干部卢毅安分随时,在相对舒适的单位工作,何来如今土桥村的脱贫成果?倘若宋玺安分随时,在北京大学求学期间不再追求军人梦,何来后来的海上霸王花?人的一生,谁不想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最大的光热?谁不想成为时代的先行者?谁不想不虚此行?那就不要安分随时,去搏击长空,尽情翱翔。

(2021北京卷《论生逢其时》片段)

作者运用假设说理的方法充分证明了分论点“不甘安分随时,勇于在时代长空中翱翔”,从而突出了文章主题。

边练边悟2 阅读下面的事例,用假设说理法作简要分析。

十几年前,互联网在中国还没有产生重大影响。一位记者采访某老板:“您以为互联网在中国有市场吗?”那位老板不假思索地说:“不,那不可能,中国技术太落后。”但这句话却启发了当时正从事翻译工作的马云。他仔细分析,中国有十几亿人口,且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如果利用互联网发展贸易,不是有很大的市场吗?于是他敏锐地从别人说“不”的事业里看到了商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如果当时马云只看到困难,就轻易说“不”,那么现在哪还有功成名就可言?由此可见,有些看似不可能的事,请不要轻易说“不”。有时候经过仔细分析,认真思考,所谓的不可能也是有可能的。

三、比较对比法

1.解说

比较对比法

格式模板

比较就是在叙述完事例之后,对所叙事例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发现不同点,能够使读者深刻理解所举事例的内涵,强化所论述的观点;或拿所叙事例与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进行比较,凸显写作目的。对比就是把一个正面的例子和一个反面的例子放在一起,接下来要对这两个例子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照分析。

①……不同……,相同……

②……然而……

③……,与此相反……

④与……略有不同的是……

⑤从短期效果看……,从长远利益看……

2.举例

世间万物,皆有强弱之分,天生强者不可沾沾自喜,天生弱者不必自惭形秽。《伤仲永》的故事令人扼腕叹息,假如方仲永在展示自己“受之天”的通悟后,没有被父亲带着四处炫耀而是加强学习,是否还会“泯然众人矣”?与之相反,面对无声无光的世界,海伦·凯勒未因失聪失明而放弃自我,而是奋发有为终成命运的强者。强弱并非天注定,弱者可变强,而强者也可变为至弱。是故,生而为强者在自律自尊中实现自我升华,将浩气挥洒于霓虹之上!生而为弱者无须自悲,若在逆风中把握方向,生出羽翼,亦能直上九万里!

(2021新高考Ⅰ卷《强弱非天定,自强方恒强》片段)

边练边悟3 阅读下面的材料,试用比较对比法写一个片段阐明你的观点。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我们都说作品其实是拥有生命的——其中的道理也蕴含于此。无论是文学、音乐、绘画作品,它们的形式仅是构成一种语言,而真正要表达的是另一个充满魅力和生机的世界。这个世界看似虚拟,但它并不曾独立于人而存在,它始终折射出人们精神里的某个层面,再联想、发散,在一种精神的基础上建立起另一个更加丰富绚烂的世外桃源。

然而反过来,一个艺术家与他的作品完全断绝了某种联系,这件作品也将会失去生命力,因为它并不生动,它无法体现一个人——一个真正生命个体内心更加深层次的东西。这也许是一种灵魂,是纯粹的作品无法达到的境界,然而这仅会使作品停留在肤浅的层面,这都是失去了品格作为支撑的后果。

点评:前一段从正面阐述了作品拥有生命的必要性,作品只有在某种精神层面的基础上才能建立丰富绚烂的世外桃源;后一段指出一件作品如果与人断绝了某种联系,它就失去了灵魂,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通过这样一比较,“作品需要有生命力”的观点就非常突出了。

四、比喻说理法

1.解说

比喻说理法

格式模板

比喻说理是一种以比喻者作论据去论证被比喻者(论题)的论证方式。运用比喻论证法的规律:确立要证明的观点,明确论证的主体,通过联想与想象,从自己熟悉的大自然中的景物、日常生活的现象和事物中找到与主体有相似性的喻体,由此及彼、由理到事运用比喻论证法论证观点。

①……像……

②……如同……

③……好比……

2.举例

总而言之,时间如水,湍急而过,虽然它可能会带走落花,但最终留下的,都是圆润的石子。愿你我都能成为一颗石子,身在水中,不觉水流。

(2021上海卷《时间酿酒,余味成花》片段)

边练边悟4 以“底线”为话题,运用比喻说理法写一个精彩片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如果人生如山,那底线便是山脚的基石;如果人生如海,那底线便是绵延的海岸;如果人生如路,那底线便是路口的红灯,只要它亮起,我们就必须停止脚步。

正如水结冰需要最起码的零度,正如叶片光合需要最低限度的光照,人生活在世上,需要有自己的底线,需要坚守自己的底线。

五、让步分析法

1.解说

让步分析法

格式模板

让步分析法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分析法,即承认自己的观点存在一定的缺陷或是对方的观点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让步不是目的,肯定对方观点的部分合理性是为了引出自己的观点,让别人同意自己的观点,让自己的说理更有力度。所以,让步分析和转折分析往往配套使用。

①诚然,……但是……

②或许,……但是……

③的确,……但是……

④固然,……但是……

⑤不可否认,……然而……

2.举例

诚然,个体天生的差异确实客观存在,我们都无法否定。但天生而存在的“强”与“弱”并不能永恒保持,后天是否努力才真正决定成功与否。中国女排昔日何等辉煌,但当女排的训练模式落后于世界,她们的“强”终究也在一记扣球下被打碎。而辉煌破碎之后的女排,却没有因自弱而自悲,仍能靠着不断调整的训练方式和女孩们的拼搏与决心重新冲上领奖台,再揽荣光,以弱化强。倘若没有“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的志向,女排岂可重夺桂冠?(2021新高考Ⅰ卷《难易相成,强弱相化》片段)

作者的观点虽然是强调“强与弱是能够进行转化的”,但还是承认由于“个体天生的差异确实客观存在”,有些无法转化。但不能用个别代表一般。所以,适当地承认对方观点的合理性反而有利于自己观点的阐述。

边练边悟5 阅读下面的材料,确定自己的观点后,用让步分析法写一个议论片段。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鲁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观点:要外在美,更要内在美。

时下,人们喜欢美容,喜欢买贵重的化妆品。一项英国科学家的研究表明:会化妆的女性平均收入往往高于不化妆的女性,而且显得更聪明。所以,化妆的女人不一定优秀,但优秀的女人一定会化妆,一定会更注重仪容仪表。爱化妆是爱美之心的表现,这种心理人皆有之,但只注重这外在的“浅碧深红”,而忽略了内在的“芳香馥郁”,岂不是徒有虚表?

李清照描写桂花时说:“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我想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年代确实离我们远了一些,不施粉黛想清新脱俗的女子也不多见了。我总认为,每天化一点淡妆不仅会让自己心情好,也美化了风景,何乐而不为呢?但是如果仅仅是为了取悦他人而施粉浓抹,搔首弄姿,内里却“空空如也”,岂不是俗不可耐?因此,表里如一,内外兼修,才能芳香馥郁,这应是我们的追求。

解析 作者首先分析了化妆的理由“优秀的女人一定会化妆,一定会更注重仪容仪表”“爱化妆是爱美之心的表现,这种心理人皆有之”,然后指出只关注外在美而不注重内在美是错误的,为了取悦他人的化妆也是错误的,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要外在美,更要内在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