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考的5个忠告(就值得我们全力以赴)

高考必考的5个忠告(就值得我们全力以赴)(1)

人生的第一个关键节点就是高考,虽然远不是最重要的节点,但在有限的眼界和选择下,通常是比较重要的。

不知道读者们有没有高考前的朋友,这篇先给你们;如果没有的话,这篇献给我们逝去的青春。

高考的本质

上篇《别魔怔了,上学真的不算啥改变命运的机会》说道,高考没有重要到改变人生。

宏观来看,高考是一种人才选拔的机制,最早可以追溯到隋唐时代。

但和过去极大不同的是,得益于教育的普及,不再是少数人拥有读书机会,高考的入口变得非常之广,对全民开放:2022年我国高考报名人数1193万人,2004年出生人口1593万人,再考虑到较少的夭折率,参加高考的比例也在75%以上,考虑到复读占考生的17%,参加高考的比例为58%以上。

同时高考的出口也变得非常之广,2022年全国普通本专科共招生967.45万人,录取比例达到80%以上,无论是本科还是专科学历,都成为了应届生一个求职非常重要的条件,不仅和古代一样可以从政,更主流的出口是各式各样的工作,绝非千军万马走独木桥。

高考从过去一个极度狭窄的晋升通道,变成了一个相对全社会面的“能力”测试。

微观来看,高考就是一次对某些“能力”的测试:在一定的目标导向下,综合考量智力、毅力、耐心和自我驱动力;没有测试到的是人际、背景、热爱和天赋。

有朋友很纠结:高考有什么目的?

高考就是一种测试,测试的目的就是证书,而且该证书在刚走入社会的时候具备决定性的作用。

相比于模糊的个人素质,高考分数和大学学历,对于用人单位高效了不知道多少:国家已经提前对部分能力进行了一个测试,还给出了一个相对公平的分数,哪怕不够全面有运气成分,也足够好用了。

这个测试虽然有缺陷,但相对公平,更重要的是对企业而言效率极高,这就是学历被广泛认可的原因。

高考必考的5个忠告(就值得我们全力以赴)(2)

高考的三个BUG

既然是一种测试,那测试一定有漏洞。

高考综合考量智力、毅力、耐心和自我驱动力,当然不全面,但它没有测试到的是人际、背景、热爱和天赋,让高考公平了很多。

公平不是绝对的平等,我们应该接受不同人拥有不同的好处,但关键是赢家不能通吃。

瓦尔泽在《正义的诸领域》中提到,最有成就的政治家、企业家、士兵和运动员会是不同的人,只要他们得到的好处并不自动带来其他好处,我们就没有理由害怕他们的成就。对一个已经占有一种好处的人,不能仅仅因为他的这个优势就把与此无关的其他好处分配给他。比如,一个人的政治地位高于其他人,这不能说是不平等,但他不能够把这个优势扩展到享受良好的医疗、让子女进入好学校等方面。

现代社会是赢者占优的社会,但不应是赢者通吃的社会。赢者通吃绝不是正义的原则,正义原则可以让有能力者、有贡献者得到多于其他人的好处,但不会允许他们占尽一切好处。

所有人都一样不是公平,公平是一个成功者某方面的成功,不能导致全方面的成功。

就算是高考的绝对赢家,省状元,和第五十名也是一个学校,更阻止不了一个普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一本,赢家不光不能通吃,甚至在我看来没有获得应有的回报。

(存在的不公平个例我也了解,但相对于其他国家,我们已经极其公平了,太过公平是一种低效率的浪费,就像严厉打击每一块钱的偷窃就是对警力的浪费)

高考的第一个BUG,就是你可以赢,但不影响我也赢。虽然高考仍然是一种排序竞争,但大群体的排序竞争就会让竞争没那么赤裸裸,高考的红利并没有高度集中在最优胜者身上,而是均匀地等差分布在所有人身上。

能在青春期就发现自己的天赋和热爱的人是幸福的,而能在青春期就发现自己的天赋和热爱重合的人是最幸福的,他们几乎肯定可以在漫长的人生中获得绝佳的竞争优势,除了在高考阶段。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能在前半辈子发现自己的天赋和热爱已经挺难了,更别说在高考前。

高考就是短暂剥夺这些天之骄子的少数领域:一个热爱画画又擅长于此的孩子,很可能要被迫和其他人在高考上决一死战,而无发挥自己优势的机会。

高考同样剥夺了很多人的背景优势,这是一个看起来更加公平的特点。

从这个角度来看,高考是一个比较纯粹的测试,有人靠智力,有人靠毅力,有人靠耐心,有人靠自我驱动力,而参与者很难靠自己家庭的背景,这让高考甚至具备一些理想主义的特征。

普通人至少可以心无杂念地在这条看起来是唯一的路上撒丫子狂奔——反正没啥偏好和优势,高考不会辜负努力的。

换句话说,高考相当于一个新手保护,让大多数人不至于过早地进入赤裸裸地全面竞争而落败。

高考的第二个BUG,就是保持测试的某种纯粹性,目标简单明确,不掺杂一些太世俗的东西,对普通人非常友好,只要不至于穷得上不起学,高考就是一个错位竞争的好机会。

虽然高考考量的是智力、毅力、耐心和自我驱动力,但因为其形式相对稳定,或称之为死板,更公平的同时,给主观能动性留下了很大的发挥余地。

只要我们愿意努力,多练多背,高考会弥补我们的一些不足,让我们取得本来无法获得的“测试分数”。

自我驱动力的权重是最大的,如果具备在这方面的优势,也就是说,如果愿意努力,是一定有回报的,而且回报可观。

高考的第三个BUG,就是努力不会浪费,方向明确,无需选择,只管用蛮力努力就行了。

高考必考的5个忠告(就值得我们全力以赴)(3)

对抗高考难度极大

如果有人认为,高考不能完全体现自己的能力,或者自己有独特的背景实力和天赋热爱,想要拒绝在高考上下功夫,最大化利用自己的优势,实现错位竞争——这样其实很难很难。

全民参与度的高考,就会让企业和各种社会机构更加重视这个结果,进而让全体参与者更加重视这个结果,进而形成了一种全社会的评价标准……这种正循环下,高考的重要性被强调到了一个很极端的程度,整个社会都对其结果有高度认同。

在一个全民参与全民重视的测试中,很难向别人解释自己为什么不行,因为大家都认同不行就是不行——这是高考死板的地方,也是公平的地方。

这种过度认同导致的一个可笑的结果就是:方方面面都要看学历,哪怕是相亲、跳槽、聊天吹牛、上网冲浪……

如果想要利用自己的背景实力和天赋热爱,需要做出额外的努力来对抗没有学历或学历差的结果——高考对这部分人就是副作用,这也同样说明了高考的第二个BUG。

这些本来优势的人,需要对抗家长的反对、对抗社会习俗的轻蔑、对抗求偶中的歧视、对抗求职和跳槽中的怀疑……笼罩在淡淡的学历焦虑中,可能会很久。

如果真的选择对抗高考,额外付出的努力之后有时还能剩多少,真的是一个值得权衡的问题。

举个例子,一个年轻人,极幸运地在15岁找到了自己的热爱和天赋,决定献出一生。

他要衡量的第一个问题是:三年的时间,用来应对高考更值一点,还是追求热爱更值一点?考虑到拒绝高考严重的后果,和三年在一生的范围内很有限,其实答案不难得出。

他要衡量的第二个问题是:他找到的热爱和天赋真的就不会变吗?15岁冒出的想法真的值得付出如此大的代价来执行吗?且不说热爱是不是人云亦云的问题,且不说天赋是不是真的问题。

高考必考的5个忠告(就值得我们全力以赴)(4)

高考的强迫性让人生厌

高考鼓励努力,高考惩罚对抗。

作为一个足够理智足够现实的人,其实应该适应它,而不是抱怨它。

高考几乎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必须要做的事:在那个年龄,方向不清晰,思想未成熟,格局很幼稚,确定性的努力换取稳稳的结果,非常值得非常必要。

芒格经典的话: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把它做好。

但如果是,必须要做的事,值不值得做好呢?

而如果无感或讨厌的事情,还必须要我们去做,还值不值得做好呢?

大卫·格拉斯(David Glass)及杰罗姆·辛格(Jerome Singer)在一项研究中,让被试暴露在间歇出现的阵阵噪声中。研究人员告诉其中一组被试:只要按下按钮,就可让停止噪声,但是除非万不得已,否则不要去按那个钮。结果,这个小组的所有被试都没有去按那个钮,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噪声,所以这个想法让他们觉得噪声没那么烦人。在接下来的实验中,自认有掌控能力的被试,遇到难度高的拼图游戏,更能坚持不懈地完成任务。然而,其他无法控制噪声的被试则一遇到困难就轻易放弃不做了。

(掌控感本身就是很好地情绪,实际是否掌控不重要)

另一个有名的研究则是埃伦·兰格(Ellen Langer)及朱迪丝·罗丁(Judith Rodin)所做的实验。他们针对一所养老院的老人展开研究,被试是分住在两个不同楼层的老人,研究者决定给这些老人一些福利,比如,几盆摆在房里的植物,或是一星期找一天看场电影。研究者让住其中一层楼的老人享有掌控权:住这层楼的老人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植物,但自己要负责浇水。老人们还可以自己选择要哪天晚上看电影。对于住另一层楼的老人,研究者则直接把同样福利发放下去:由护士选择植物,护士浇水;护士决定一星期中哪天晚上要看电影。小小的掌控权最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控制权的老人活得更开心,更活跃,头脑也更清楚(不只是老人自己反映,护士也做了客观评量),而且18个月后,其正面效益还非常明显,因为18个月后,享有掌控权的老人不仅身体比较健康,死亡率也只有另一层楼的一半(15%比30%)。

(掌控感对身体和心理健康都有效果)

事实上,只要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带有一点点任何意义上的强迫意味,就会让原本无感,乃至喜欢的事情变得令人生厌,更别说本就讨厌的事情了。

比如学习强国和青年大学习,本来是浪费不了几分钟的,但因为其强制性,会让很多人对其的态度从无感到讨厌。

但我们要锻炼自己寻找掌控感,哪怕是虚无的掌控感,也能让厌恶变成激励,彻底转变我们对某些事的态度。

高考也是如此。

呼吸和吃饭也是如此。

高考必考的5个忠告(就值得我们全力以赴)(5)

斯德哥尔摩和掌控感

有人会问,“你真的问过自己的内心吗?你真的愿意高考吗?”

我的反问是:对于呼吸和吃饭这两件事,你真的问过自己的内心吗?你真的愿意吗?

我猜99.9999%的人都会说,“是的,我的内心就无比向往这两件事”。

但如果绝大多数人,比例高达99.9999%的人,都内心向往呼吸和吃饭,那我们是不是有理由怀疑,这两件事并不是自由的选择?而是存在某种力量,让我们被迫选择并乐在其中?

简单想想就知道,这就是进化的力量。

如果把死亡视为不可承受之重(这对生物是自然而然的,可承受的都不会活下来并繁衍后代),那呼吸和吃饭就是完全不得不做的事。

生命,就是为了生存,让渡了完全自由的权利,去做不得不做的事情,换取生存的权利。

想来第一个需要呼吸和吃饭同时可以思考的生命一定很困惑甚至痛苦吧,他为什么要呼吸和吃饭呢?这两件事耽误了他太多的时间,让他有浪费时间的感觉,更让他有不自由的感觉……

生命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生命演化出了一种机制,不做就痛苦,做就快乐。

人体内血糖降低的时候,身体会分泌胰岛素,由此产生的饥饿感会诱发身体产生进食冲动。

甚至在食物普遍缺乏的情况下,人类都有一种过度进食的欲望,这是现代食物泛滥进而肥胖泛滥的主要原因。——顺便说一句,基因在几十年的时间长度上不足以生效,生效的是道德文化的力量,我们世俗文化会鄙视过度进食、无法控制食欲、身材极度肥胖的人,以对抗食物泛滥的新局面。

呼吸就更好玩了,甚至主要不靠自主意识来驱动;大家自己试试憋气,憋不住的;就算一个意志力无比强大的人非要憋气自杀,但首先自己会昏迷,然后丧失对口鼻的控制权,重新恢复呼吸。

身体根本没有给你这样的自主性,让一个自由的灵魂寄居。

身体会用胡萝卜和大棒的激素,驱使人做身体需要的事情,甚至让人以为这就是自己想做的事情,还乐在其中——我们能说这样的人是真正自由的吗?

“强迫自己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并且转变积极心态,这什么,斯德哥尔摩吗”——这句话说到点子上了,这不就是人类演化的历史吗?

从这个意义上讲,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才是人类进化史上的常态。

事实上,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让被虐人对施虐人产生好感,愿意甚至协助被虐,是不是也是一种生命自我保护呢?

既然无法反抗,那就享受好了——一句玩笑,恰恰就是生理层面的一种事实!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让我们对完全没有掌控感的事物产生依赖,是在某种程度上让我们更具备竞争优势。

掌控感对可以改变的事物产生偏好从而行动,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对完全不能改变的事物产生强制的好感,这就是身体的智慧啊!

高考必考的5个忠告(就值得我们全力以赴)(6)

高考值得全力以赴

回到主题,如果理性的判断发现,高考收益很高,拒绝的损失很大,因而是非常有必要的,那要如何对待呢?

不光是要压住自己的厌恶,还要让自己喜欢起来,表现会更好。

如果是一个普通人,有什么理由不爱上高考呢?

高考目标明确,努力不会浪费;赢家不能通吃,相对公平;抑制了一些天之骄子的优势;对抗的成本很高……

而且,每次考试不就是对智力、毅力、耐心和自我驱动力的锻炼吗?

从讨厌考试,到喜欢在考试上证明自己,爱上一种讨厌但不得不爱的东西,就是一种掌控感的锻炼。

高考可以不只是一种测试,还可以是一种磨练,尤其是对于自我驱动力,整个人生最重要的品质。

自我驱动力基本可以解决智力、毅力、耐心上的问题,还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背景和热爱的问题。它的本质就是:如果一件事必须要去做,或者非常想去做,那要如何去做?

是勉勉强强懒懒散散磨洋工地去做,还是饱含热情意气风发上赶着去做?

我见过朋友给亲戚孩子补习,我也有一点点做家教的经验,我的收获是,别说抗拒,别说懒于,如果一个人仅仅是不知道为什么去准备高考而没有自我驱动力,想要靠补习、填鸭太困难了!

在高考这件事上,自我驱动力是最重要的一环,如果有,哪怕方法不对,结果也一定差不了;但如果没有,只能靠着智力、毅力、耐心顺其自然地漂流,漂到哪里算那里。

这种区别肉眼可见:前者是明确知道自己要做,也要做好,主动训练以求提升;后者是大家这样我也这样,过得去就可以了。

理性分析之下,努力高考的收益也明白了,对抗高考的损失也清楚了,从理解到行动,就需要自我驱动力来促成行动了。

从意识到一件事充满好处,我们还需要欺骗自己多久才能开始行动?

最后

让我们用《尼布尔的祈祷文》结束本篇: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上帝,请赐予我平静,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

and the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我遗漏了什么

高考是个测试→测试有三个bug→bug可以利用,而且公平、对普通人更友好。

对普通人来说,高考的对抗成本很高 高考努力收益很高 反正也没方向、有方向也不一定对、方向对也不差那几年=高考值得全力以赴,值得依赖和信任。

……挺好的。

本文的一些内容是老生常谈,但也有一些独家的部分:

1、从赢家通吃的角度论证高考公平

2、高考对天赋和热爱的抹杀,正是对普通人的优势

3、高考是一种锻炼,也是一段空窗期,让更成熟的人再对人生做方向性的决定。

4、必须要做的事也值得做好。

5、高考需要从认知到行动的协同,既培养理性也培养自我驱动力(同时筛选理性和自我驱动力)

可能高考的BUG有遗漏,可能对抗高考的成本有遗漏,感觉斯德哥尔摩和掌控感那部分的衔接不够顺畅。

……可惜,我高考已经是9年前的事情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