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记忆刘庄(找寻刘庄记忆)

找寻刘庄记忆

王德存

我在刘庄生活了近半个世纪,这里的许多地方特别是儿时的犄角旮旯都印在我的记忆里。

“五一”节孩子们都去郊外踏青,老头我也出去换换近百天因疫情宅家沉闷的空气,去刘庄故地重游,寻找儿时在那里的记忆。

下了公交车,车站仍然设在解放南路上,只是马路两旁的树木比2005年我搬出去时长高了许多。骑上一辆共享单车,沿着刘庄辖区的外轮廓,沿街转上一圈,捕捉那记忆里的信息。几年不见刮目相看,离开时正值棉纺二厂搬迁,“龙海公寓”为那时的主要建筑。时下“富裕广场”、“福盛花园”、“泰悦豪庭”、“海河大观”现代线条的建筑群,将昔日的刘庄村庄装扮如此靓丽。站在台儿庄路原棉纺二厂大门处,简直是置于电视中外国某城市,哪里还敢说是故地重游?

转了360度一大圈,终于找到了可以说是老刘庄留下的记忆吧。归纳起来即:“两院一校,两河一桥”。

先说“两院一校”。

第一个院是“老美大院”。其位于原德租界地的最南端,听老人们说这里曾是美国大兵的营盘。建国后政府把大院分归棉纺二厂,该厂将此院作为干部大院。美式三层洋楼,整齐地排列在靠温州道侧墙的院内,大门口有门卫值班,院内如同花园,高大的白杨树是院内最多的树木。每年初冬,我和同学们跟着汽车遮挡偷偷地溜进大院,踢皮球捉迷藏,最有记忆的是捡拾树木落下的杨树叶子粗一点的茎(把),将叶的茎放在臭球鞋里闷上几天,然后和同学们玩“咬根”,双方手交叉起来,谁的根断开谁为输。不知与我同龄的男孩们也玩过此游戏吗?

60年代这座大院楞没躲过无政府思潮泛滥的糟蹋,很多棉二职工闯入大院抢占地盘,“私搭乱盖”建临时住房,好端端的花园大院,刹时变成又脏又乱的大杂院。我停下车在大院门口朝里边张望,儿时记忆一点没有了。几年来,政府多次整顿进行了拆除,时下寸土寸金的院区,也许有可能努力恢复原状,抬头看见院内各幢楼的铭牌,仍然写着:棉二大院X号楼。

郑州记忆刘庄(找寻刘庄记忆)(1)

另一个大院即:“德美医院”。其位于“老美大院”对角线上的琼州道上,有南、北两个院,南院大,北院小(上图,北院新建德式风情街英迪格酒店)。“德美医院”这是建国以前的称谓,记得五六十年代,这里称“红十字会医院”,院里曾停放两部白色加红十字标志的救护车,外形似客又似货车的样子,据说这里曾是全市第一家有救护车抢运病人业务的医院。

南院靠福建路把角位置,有座洋葱头顶式的俄国教堂,1976年受大地震损坏后,将洋葱头顶铲平改建成“河西医院”的食堂和餐厅,90年代医院将其外租而成为河西区内较大型的舞厅。“河西医院”改制后为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为刘庄和下瓦房居民提供医务服务至今。

一校:是现湘江道东舍宅大楼群里不大显眼的那座湘江道小学。它的前身也可以说是我的母校,小学1-4年级我在六区十四小(台湾路小学),学生多,教室少又小,采二部制上课。五年级时,将我们住在刘庄的50多名学生,统一转到时称“棉二子弟小学”上课。这里很多方面都比台小强上好几倍,有三层楼的教学楼,大教室并且冬天有暖气,在那三年自然灾害年代能有如此好条件的小学校估计不多?这些都仰仗着棉二的福利,进厂洗澡2分钱买张澡票即可。该校教育局接管后改称:台儿庄路小学,90年代又与福建路小学合并,改称湘江道小学至今。兵乓球世界冠军马文革,就是这所学校走出去的。湘小目前仍是天津市兵乓球传统学校,队员每年比赛战绩赫赫。

再说说“两河一桥”。

刘庄界内有海河和墙子河。海河历经多次改造,尤其是2006年提升改造后,纵观其貌完全可以与欧洲多瑙河、莱茵河、泰晤士河、塞纳河比拟谁美的津城母亲河。

墙子河那时之脏之臭,可以称为天津的“龙须沟”。90年代来政府出资对其实施全线改造工程,致原死水一潭的臭河,骤变为北通北运河,南接海河的城市二级河道,并命名为“津河”。在河道最南端刘庄界内建大型排水泵站(下图墙后),并为河西区低洼街道逢雨积水旧状彻底改善。

郑州记忆刘庄(找寻刘庄记忆)(2)

所谓一桥,即指“刘庄浮桥”,它和老牌坊一样都是刘庄标志性构筑物,可惜牌坊在那特殊年代被人为灭失了。1957年在海河刘庄摆渡口原址处建木船结构开启式浮桥(下图),其桥是解放桥下游唯一一座桥梁为缓解解放桥通行压力和方便两岸居民通行,起到巨大的作用。

郑州记忆刘庄(找寻刘庄记忆)(3)

1976年木船改造由水泥钢网船代替,致使浮桥载负荷能力和通行能力双重提高,不仅拖斗大型货车通行,还有三条公交通过,为振兴河东、河西两区经济,为提高交通便捷获取了相应的经济效益。1992年政府筹资将浮桥改造成津城海河上首座独塔斜拉钢桥(下图)。然而,2006年该桥整体桥面距水面提升1.2米以后,海河航运能力提高了,可不知何因,这座钢桥却变为人行桥,禁行机动车?其千万元造价建造的钢桥,高射炮打蚊子,令刘庄人不解。

郑州记忆刘庄(找寻刘庄记忆)(4)

走马观花找寻到这些老刘庄记忆的痕迹,也许能抛砖引玉,提起刘庄人更多的老街忆往,回忆刘庄的历史文化,进而更热爱这片美好宜居的土地。

(编辑:傅磊)

精选留言

  • LUNA:这是我小时候生活的地方,住在南华里,毕业于福建路小学,小时候有啥大病小病都是去河西医院。满满的回忆啊~
  • 田大力:马文革是当时的(福建路小学)
  • :说说棉二西舍宅,当你迈进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左侧是一个警卫室俗语称守卫所,门前有一棵大桑树,室内有一部老式电话,听筒和话筒,分离式的是棉二厂内分机,右侧是一个看报的橱窗,每天更换,再往里走左侧是一个理发店,职工和家属都可以理发,理发需购买理发券,西舍宅分三个胡同称为藕耕里和西舍宅,在西舍宅中段左侧有家属浴池每周开放两次,为职工家属服务,厕所共计四座,藕耕里男女各一个,西舍宅中段左女右男各一个,职工家属和睦相处营造了和谐美满大家庭?
  • 白羽:阅读了《找寻刘庄记忆》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我记得在小刘庄解放南路段上还有小刘庄长途汽车站旁边有水果糕点店、馄饨铺和侧所,顺着解放路往南行,有一家小人书铺是我神往的所在,再往南走,到了棉二的公交车站,附近有个水果店,您别觉得可笑,小时候我就注意吃、玩和解手。
  • 大使:原郊区2路,后来无轨3路公交车站的公共厕所现在还在原地
  • 一般般:刘庄把角还有个老纺织技校,以前是天津大学纺织分校,在老长途车站斜对角。
  • 彪哥:我听齐彪刘庄桥最高处跳水的是我。
  • ybq:老美大院是我小时候的心灵伊甸园和精神乐园。空旷的草地,高大的大杨树,楼房,木栅栏,静谧中透着洋气。孩子们在里面捉蚂蚱,粘蜻蜓,粘知了,扑蜻蜓,扑蝴蝶,逮树牛子,捡咬咬根。有时冬天还和邻居的孩子们一起去扫树叶。快60年了,想起它还是很神往……
  • 苑克实:找寻刘庄的记忆很亲切。还有许多能写的东西没写出来。如,有影响的几个大院、几条胡同和老派出所傍边的小医院等等,最主要的是繁华的刘庄大街。
  • 老莫:几个国棉厂棉二回忆文章不多。工厂的优越性工人阶级都知道,即使不存在也难忘。
  • 张燕亭:当时我家住在于家胡同,“刘庄”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刘庄小学读书分为三个校舍。一、二年级在广生巷,三、四年级在刘庄大街上,五、六年级在棉纺二厂对面居民区中。我小学就读于此。
  • 吴山蓝天:我是老美大院的 从幼儿到中年都是在大院 大院的老人我还记得很多很多了 近些年常常回忆在大院生活的时光 院里住的有天津足球队大帅哥刘小牛 天津女排大美女彭萍 陈六哥纪七哥住北楼 篮球水平高的是大王老师徐大个和张老伯 彭三多沙老五沙老六张孝敏彭五平这是院里有号的
  • 梦蝶:小刘庄车站的职工特别怀念以前的岁月。
  • 梦绕民国:讲话有真实大胆,吗叫特殊年代
  • 房淑珍:我是在小刘庄车站对面胡同义厚里住对过就是郊区2路车站,车站右边有一座厕所,冬天生炉子。不是旱厕,定时冲水一,当地叫它高级厕所,当时各院都有厕所不用了,都过马路去高级厕所,我们把比地叫大园圈,晚上人们在此乘凉,我学自行车就在此地学成的,现在大园圈早己退休。
  • 蓝天白云:看到老同学宝来的讲述,对西舍宅的印象,真是好记忆,讲述得非常详细,连老式电话都记忆犹新,犹如就在眼前一样,棒!
  • 明钟:我在刘庄大街鲍于里对过住
  • :康乐里的来了
  • 刘欣欣:为此文点赞津河应北接南运河。
  • 直沽风云:我哥哥在刘庄吉祥大街中段住。小时从河东大直沽走上摇摇摆摆的刘庄浮桥,左手扶着铁链子,右手拉着妈妈的手,眼睛不敢看河面,头晕。过浮桥左拐往刘庄大街走,胡同口有俩石头柱子。胡同里卖嘛的都有。就是上厕所太不方便了,踩一脚尿水,还倍儿滑!
  • 乐娃:好文,欣赏。勾起童年的回忆。
  • 德子:@无端锦瑟; 老美大院在建国后政府分给当时国棉二厂,其作为干部大院,后盖楼房多座。其范围包括;解放南路、琼州道到海河边、台儿庄路到罐头厂左拐温州道到解放南路止。这大四方块地界,解放后先后被水产局、纺织局幼儿园、纺校及加油站分割瓜占。尤其是文革时,棉二工人进大院占地私搭乱盖,使好端端绿植庭院秒变成大杂院。至于为嘛称老美大院?可能是这里原先是美国兵营盘原址吧……
  • 健平:长途汽车站对面的街角是个修自行车铺,小时候经常在汽车站附近的路灯下捡屎壳郎喂鸡。
  • 宝堃:小刘庄后亍有许多店铺到海河边还有一个摆渡浮桥开时就得坐摆渡船过河东或到河西。
  • ばさん:禁止机动车通行是为了缓解周边的交通压力
  • ABA:說刘庄大亍不能不说杨乃朋一家。
  • 玫瑰美酒:这是我小时候居住的地方,记忆深刻。好文章叙述的详细!真好
  • 和平:梦蝶你是郊区 2路的职工吗?是哪一位
  • 似水颜花:我就住在刘庄浮桥旁恩德里住,夏天晚上拿着凉席在桥上乘凉。
  • 农夫:我从小时候在刘庄桥一下桥沈家胡同住,66年搬到棉二大院,结婚住在贺家口十年之后拆迁又回到棉二大院至今,对这里有很深的感情,经历了几十年的变化,前面提到的人我基本都认识,棉二大院的老邻居还记得王连仲吗?现在他已经74周岁了,总之棉二大院的老住户不多了,但是聚在一起亲情还在
  • 后山人:可惜老照片太少了
  • A张鹏(招聘): 刘庄浮桥有俩新疆人卖羊肉串5毛一串 晚上刘庄浮桥卖玩具太美好了
  • West:高射炮打蚊子好一个比喻
  • Z:高层建筑有了吧,央视黄大锤,明白吗,用机钻打孔比特别年代先进了。
  • 于宝祥:1962年,我9岁的时候姥姥带我去北闸口走亲戚。记得坐电车到渤海大楼,转乘无轨电车到小刘庄,再乘郊线汽车,这个汽车站就在现在的富裕广场附近。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到小刘庄。
  • 沈见心:刘庄小学的打个卡,怀念过去
  • 鸿娟:我住在小刘庄西舍宅耦耕里的小胡同内,那里是我出生和儿时成长的地方,我记得刘庄大街上有一粮店,一到25日是借粮的日子,我和院子里的小伙伴们早早就去替大人们排队。
  • 建英:提到棉二大院都是满满的回忆,我的青少年的美好时光在那里渡过,美式日式风格楼房,高大挺拔的杨树,开满清香的白花的槐树,宽大的蓝球场,棉二幼儿园,理发室、澡堂子,每天早晨七点准时敲起床钟,门口的传达室收发信件和报纸......这些景物仍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 托客乐思(TOCLAS):刘庄浮桥到夏天水大时开桥 在海河上玩过架子罾吗?
  • 一介草民wfq:回忆童年时代的美好记忆。讲讲自己童年的美好经过。再不回忆一下就没有机会了
  • 老简:我是刘庄大街同德西里的。
  • 托客乐思(TOCLAS):记得刘庄汽车站的压把井吗?跑累了喝上几口特甘甜
  • 老大姐:写的真好!我小时也经常来这一带,我现在就住在附近。
  • 大伟:似水颜花,你在恩德里几号住呀。
  • 大伟:大炮也是跳水高手呀,刘巳跳的最优美。
  • 大伟:写的挺好的,还不够全,继续努力。
  • 晨光:和平你是开红头2054车的你是九期的还是技校的?
  • 和平:我1970年在郊区2路开车,小红头2054
  • 丛丛:小时候的乐园,在胡同里跑来跑去,最开心的是浮桥没有打开,可以到对面的公园去玩!
  • 海阔天空:刘庄桥不让过汽车确实让人不解?
  • 老沈:我对头篇文章所说台儿庄路小学,开始是棉二子弟小学。后改刘庄大街片就近上学。我上小学湘江道还是臭河沟,开通解放路,旁边有一个小道叫台儿庄路直通学校大门。台儿庄路小学另一个门通东舍宅。大躁场有一亇单人人宿舍,和橡胶厂大门。当时台儿庄路有两亇躁场,足球也很有名气。我更改一下,台儿庄路小学和厢江道跟夲就是两个学校!
  • 刘玉泉:看到刘庄文章,勾起童年的记忆,解放初期,解放路南端止于刘庄。当时公交车2路就从这里发车。从刘庄到大任庄的解放南路,是58年以后修海河工程开出来的。以前都是庄稼地,后来又建了天津医院等。以前解放路很清静,人很少,64-65年安上水银灯,感觉非常亮,那时候高考天太热,就在路边复习,心里很满足啦。转眼50多年过去了!
  • 海河晨光:我是70届的,在下瓦房中学毕业,小学也在福建路小学上学,从小学到中学我就爱踢足球,把大门(守门员),想起儿时的美好时光心情特别激动,特别想念那些记忆中的朋友们,同学们,邻居们,愿他(她)们都幸福快乐,永远长寿!
  • 宁静致远:@德居 :谢谢老同学分享的好帖子! 我虽然不在刘庄住,但那里有我母亲的娘家——刘庄大街中的东大街!那时候经常去舅舅家和海河边去玩,所以对刘庄还是熟悉和有印象的: 刘庄浮桥附近的河面,也曾是我学习 游泳的“母校”; 桥旁曾有一个 贝壳堆成的小山,经常去爬上爬下的玩耍; 紧邻河边“刘庄大街”的牌坊旁有一个“四合公”渔栈分店,是父亲当年供职的地方; 还曾于自然灾害时期在海河边拣过充饥裹腹的菜帮菜叶; 棉纺二厂也是我舅舅和二哥和大姐工作的地方,自己曾想混进去看电影,被门卫识别出而拦在门外……! 时过境迁,温馨和值得回味的以往,现在已经成了我们丰富的精神财富了!
  • 刘莹:我是刘庄小学打个卡,儿时的记忆,住鲍家胡同。
  • ybq:刘庄大街的老照片几乎没见过!十分渴望看到。还有老美大院的老照片。
  • 赵大姐:我小時候总去刘庄大亍饱子铺听杨乃朋唱京剧。我住吉祥里
  • 玫瑰:我也是福建路小学毕业,在这里看到很多同学都是福建路学校毕业的,很开心。祝福建路小学同学们身体安康、福寿延绵
  • 玫瑰:拜读《找寻刘庄记忆〉这篇文章,唤起我儿时的记忆,我小的时候家居住刘庄大街152号院,记得每到夏天就会约同学或同伴一起到刘庄海河浮桥去乘凉玩耍。有时放暑假爸爸带着我和妹妹在刘庄码头坐小火轮船去东郊区小辛庄的姥姥家,那个年代小时候没有什么可玩的,到郊区看看农作物,吃点农村的饭就觉得很幸福。我们大院里共居住五户人家,大家相处非常和谐,无论谁家有好吃的都会给邻居一起分享品尝,谁家有事大家一起想办法帮着解决,真正体现了“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老话。每逢过年过节小孩子们会一起玩,真的很开心。现在想起萦绕在童年那浓浓的年味,使我对过年的味道有种别样的感受。真的还想回到儿时,回到无忧无虑的儿时,回到天真烂漫的儿时,回到充满幻想的儿时。虽然离开我的故乡——天津,在北京工作生活已有四十多年,但是我一直传承天津的饮食文化、传承天津的礼仪文化。每逢佳节我都会回故乡在领略天津人过年的气氛、品尝天津的小吃。至今无论冬天还是夏天我都会去劝业场吃康乐红小豆雪糕。我爱我的故乡,留下永久的记忆。希望有更多类似的文章让我们欣赏。
  • 顾刚:满满的回忆,我就是棉二大院长大的,到1979年才搬走!前些年去过一次,没有下脚之处了!
  • 井冈山:南院靠福建路把角位置,有座洋葱头顶式的俄国教堂,马路对面的干部大院那是我的家。
  • 高惠泽:应该还有刘庄小学,乒乓球队水平在那个年代超过了福建路小学
  • 荣嬷嬷:我是65年出生,小时候住在玉盛东里(儿童皮鞋厂)旁边,在福建路小学毕业,到现在,还想起我的语文班组任刘静华老师。后来搬迁到贺家口,挨河边厕所住,还经常闹笑活,拿我家小院当男厕,哈哈哈 当时,不知道房子是怎么盖的,要说的太多了……儿时的记忆。
  • 明天会更好:我比马文革大两届,是福建路小学的,小学毕业那年正赶上唐山大地震。
  • 托客乐思(TOCLAS):见过河西医院停尸房后面那小窄道那些用报纸报着的流产婴儿吗/::<
  • 和平:1971乡去渡口支援三线
  • :墙子河改造是1978年开始的,先是湘江道开通,后是津河改造。
  • 红杉:农夫你是王富强还是王福利沈家胡同2号院住吧?
  • 无忧相随:LUNA,你好!我也是在福建路小学毕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