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黄盖是怎么死的(一个被百姓当神来祭拜的人)
原创作者:余世亮
如果有人问,江东十二虎臣谁最有名?我的答案是黄盖!
所谓江东十二虎臣,又称江表之虎臣,是指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甘宁、凌统、徐盛、潘璋、丁奉等东吴十二位将领。
由于江东十二虎臣在《三国演义》中被明显边缘化,其“武力指数①”普遍偏低,自然就没有了关羽、张飞、赵云等人的名气。然而,黄盖则是一个例外,因为一句“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歇后语而家喻户晓。
周瑜打黄盖的“苦肉计”是罗贯中虚构的,这是黄盖的文学形象,在此就不再展开述说。本文就想借助陈寿《三国志》提供的黄盖史料,全面、完整地为大家呈现黄盖的历史形象,并深度分析生前“鞠躬尽瘁”为孙吴集团作出重大贡献,死后被吴国人思念,并在家里挂起黄盖画像四时祠祭的黄盖,为何仕途坎坷?
一、从举孝廉到被公府征召
(一)黄盖从小就不甘平庸。黄盖字公覆,是零陵郡泉陵县(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人。
裴松之注引《吴书》称:黄盖是原南阳太守黄子廉的后人。黄子廉后代宗族分支相互离散,从黄盖的祖先迁居到零陵,就以此为家。
黄盖年幼父母双亡,从历尽艰险,饱尝人间辛酸。但他胸有壮志,虽然身处贫贱,然不愿落于平庸,常在砍柴劳作间隙,读书识字,研究兵法。
黄盖起初担任零陵郡吏,郡中举荐他为孝廉,后又被三公府征召。
(二)黄盖从政之初颇为顺利。汉朝的读书人可通过察举制、征辟、公车上书(注,指自荐)和太学培养等四个途径得以初任官吏,而大多数官吏主要来自察举制和辟除这两个路径。
1.黄盖通过察举制,在郡里被举荐为孝廉。可以这样说,黄盖被举为孝廉就有了当官的资格。元光元年(前134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此这种推荐与选拔结合的察举制度便确定下来。东汉时期是按人口比例来推举孝廉,平均20万人推举一人。被推举者可以乘坐公车到达京城,然后经过考试。
察举是汉代儒生或低级官僚升迁的重要阶梯,国家也由此获得了大量高素质人才,但为了保证质量和防止弄虚作假,如果选举不时被推举者日后贪污受贿或品行不端,推举的人要承担法律连带责任。
2.黄盖被公府辟除,走上了公府属吏之路,前途光明。征辟是针对特定对象的选拔,也不定期,它分为征召和辟除两种。辟是指征召,除是任官。辟除指汉代高官把那些有才能的人网罗到身边来认僚属,也称辟召。汉代辟除中有两种:一是公府辟除,二是州郡辟除。
汉代的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大将军以至于诸卿,都以招致贤才为高。这是一种礼请,被辟除者可以应聘,也可以托词不就。公府辟除属吏后,可以补任中央职官和外掌州郡。因此,公府属吏官为虽低,却易于显达。
二、从别部司马到代理武锋校尉
然而,就在黄盖被公府辟除为属吏时,却遇上了董卓乱政,黄盖到京城洛阳担任三公属吏之梦由此破灭。常言道,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却又为你打开了另一扇窗。董卓暴政,导致关东各路诸侯纷纷举起义旗,讨伐董卓。时任长沙太守的孙坚就响应关东诸侯的义举,也要征讨董卓,本着“除暴安良”之宏愿的黄盖参加了孙坚的北伐军队。
《三国志•黄盖传》记载,孙坚组织义军讨伐董卓,黄盖跟从着他。孙坚率军在南方击破山贼,在北方打败董卓之后,任命黄盖为别部司马。孙坚去世,黄盖追随孙策及孙权,身着战衣、转战各地,出生入死、攻城夺地。
从孙坚起兵始,黄盖就为孙氏家族事业打拼。孙坚去世后,他又跟随孙策平定江东,为江东基业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孙策时期,黄盖的军职为代理武锋校尉。
在《三国志》里,有明确记载黄盖参加的战斗有两次:
第一次,孙策与太史慈神亭之战,黄盖在场。《三国志•太史慈传》记载,某次,太史慈与随行的一名骑兵突然遇见了孙策。孙策随从的骑将有十三人,都是韩当、宋谦、黄盖这样一流的勇将。太史慈便上前搏斗,正好与孙策相对。
第二次,黄盖参加了沙羡之战。建安四年(199年)十二月,孙策率军进至沙羡(治今湖北武汉市江夏区西金口)与黄祖发生战斗。因本次战争发生地在沙羡,故称为“沙羡之役”。裴松之在《三国志·孙策传》注引《吴录》里,收录了孙策给许昌朝廷呈送的沙羡之战捷报表文,较为详细地述说了战争经过。
《吴录》记载的孙策的表文称:“臣下我(注,指孙策)讨伐黄祖,于建安四年(199年)十二月八日到达黄祖所驻扎的沙羡县。刘表派部将来援助黄祖,一同向臣下我进攻。臣于十一日拂晓,率部下江夏(治武昌,今湖北鄂城)太守兼建威中郎将周瑜、桂阳(治郴县,今湖南郴州)太守兼征虏中郎将吕范、零陵(治泉陵,今湖南零陵)太守兼荡寇中郎将程普、代理奉业校尉孙权,代理先登校尉韩当、代理武锋校尉黄盖等同时进攻。臣亲自骑马冲锋陷阵,用手急擂战鼓,以此调整统一战斗态势。将士奋勇激励,踊跃争先,专心一致,意志坚决,个个竞相效命。越过重重战壕,迅疾如飞。大火顺风燃放,士兵奋战在硝烟中,弓弩一齐发射,流箭如大雨倾泻,大战了一天一夜,黄祖才溃败了。”
在表文中,孙策还向汉献帝汇报本次战争的战绩:“刀锋所砍之处,大火焚烧之地,没有一个活命的,只有黄祖个人突围而逃。我们俘获了他的妻子、儿子共七人,斩杀黄虎、韩晞等二万余首级,落水淹死的又有一万多人,缴获战船六千多艘,财产物资堆积如山。尽管刘表未被捉住,但黄祖历来狡猾,是刘表的心腹,为他充当爪牙。刘表的嚣张,是依仗着黄祖的实力,现在黄祖的家属部众被彻底扫除,无一遗漏,刘表就成了孤立的敌人,变成一具行尸走肉。这实在是全靠着圣朝的神武威震远方,臣下我讨伐罪人,得以出效一点微劳。”
正因为黄盖参加了建安四年(199年)火攻黄祖的沙羡之战,十年后的建安十三年(208年),黄盖亲自导演了举世震惊的大戏——火烧赤壁。
三、从县长县令到太守
《三国志•黄盖传》记载,虽然名义上孙策和孙权占据了江东地区,但是许多地方的山越人并不归顺。为了加强统治,凡受山越侵犯、被祸害的县,便任用黄盖为代理县长去平定山越,恢复当地的社会安定。
其中石城县府的官吏,特别不好约束控制。黄盖当了石城县县长之后就委任了两名县掾,分别主管县府内各部门。黄盖为此下达指令说:“我这个做县长的不才,只不过因为立有军功而当官,并不是以行政治理能力受到称赞。而今盗贼没有完全消灭,我有军务在身,所以将处理全部文书事务委托给你们两位县掾,你们必须检查统领各部门,纠正揭露他们的错误。你们两人在自己职权范围内所受理、答复的事,只要在公文上署名送给我,我就会立即签字同意;如果两位对我有作恶欺骗的行为,我终究不会只加以鞭杖的体罚,而是要立即处以死刑。你们两人要各自尽心办事,不要成为众人中首先受到刑罚的人啊!”
起初,被黄盖任命为两位县掾都害怕黄盖的威严,早晚恭敬尽职。时间一长,这两位县掾认为黄盖不查看文书,逐渐就有人情关系导致的违法乱纪行为出现。黄盖也怀疑两位县掾在疏远他,且办事松懈懒惰,他就检查他们的工作,发现两县掾有数起违法乱纪的事。
于是,黄盖就将县中所有的官员请来,赐给酒食,然后把有问题的公文拿出来追问两位县掾;县掾理屈词穷,赶忙磕头表示谢罪。黄盖说:“先前我已发出指令:你们若违法乱纪,则对你们的处罚,终究不会仅仅是对你们采用鞭杖的体罚,这绝不是哄人的。”于是下令将他们处死。县中官员无不震恐。
后来,黄盖转任春榖县长,寻阳县令。他先后在九个县当过行政长官,所到之处社会秩序都迅速清平安定。之后,黄盖被升任为丹杨郡都尉。黄盖山越部落采取“抑强扶弱”的怀柔政策,使得山越人心悦诚服。
四、从丹阳郡都尉到偏将军
(一)赤壁大战,黄盖立奇功。据《三国志•周瑜传》记载,建安十三年(208年)爆发赤壁之战。
1.黄盖建议火攻。周瑜和程普指挥的孙吴军队与刘备军队共同组成联军,并力迎击北方的曹操,敌我两军在赤壁相遇。这时曹军士卒已经发生疾病,初次交战,曹军就被打败了,即退驻江北。周瑜等人率军在南岸对峙。周瑜的部下将领黄盖对周瑜建议道:“现在敌众我寡,难以和他们长久相持。但是看曹操军队的船舰首尾相接,可以用火攻来打败他们。”
于是,黄盖就用大型战船数十艘,装满柴草,灌上膏油,外面用帷幕遮盖住,船上立起牙旗,事先用书信报告曹操,假意说要投降。又预备了快艇,连接在大船的后面,牵引着依次向前行驶。
黄盖的船队向北进发,曹军官兵都伸长脖子观望,指着说“黄盖来投降了”。船队快到曹军水寨前,黄盖放开前面的大船,同时将船上放火,那时东南风猛烈,大火延烧到岸上的曹操军营。不一会儿,便火焰冲天,曹军人马被烧死、淹死的很多。曹军败退,回师保卫南郡。刘备和周瑜等人又共同追击。
2.黄盖诈降曹操。黄盖写诈降书给曹操,与曹操被骗经过,记载在《三国志·周瑜传》注引的《江表传》中,具体内容如下:
黄盖在诈降书中写道,“我黄盖接受孙氏的深厚恩惠,经常被任命为领军将领,给予我的待遇不低。然而观看全国形势是要把握大趋势的,用江东的六个郡深山里的越族人,来抵挡中原的百万大军,实在是寡不敌众,这是全国人都能看出来的。我们江东的将官,不论是愚笨还是聪明的人,都知道这种抵抗是无效的,只有周瑜、鲁肃心思偏窄而浅陋愚拙,他们只不过就是对这次战役的意义不理解而已。如今我愿意归顺朝廷,这是我真实的想法。周瑜所督统的军队,很容易被摧毁击破。两军交战之时,周瑜任命我为先锋官。到时我会根据战争事态的变化见机行事,我向您效命的时间就是近期了。”
曹操特别审问了送黄盖诈降书的人,还秘密询问了黄盖的情况,并亲口下令说:“我这样做,只不过是担心你们欺骗我而已。黄盖如真心实意投降,我授他的爵禄和赏赐,会超过之前和之后的所有归顺的人。”
3.黄盖死里逃生。另据裴注《吴书》称:在赤壁战役中,黄盖在进军北岸曹营途中被流矢射中。当时天气寒冷,黄盖负伤掉入江中,被吴军士兵救起,但不知道他就是黄盖,就把他放在厕所中。黄盖在厕所中那是一个冷啊,只记得韩当的名字,便大声呼喊韩当。韩当听见是黄盖的喊声,说:“这是黄公覆(注,黄盖字公覆)的声音。”看到黄盖受伤严重程度,韩当不禁落下泪来,立即给他换了衣服,包扎了伤口,黄盖才得以死里逃生。
赤壁之战后,黄盖官拜武锋中郎将。
(二)平定武陵,黄盖出妙计。武陵郡的少数民族(被称为蛮夷)发动叛乱,攻占城镇,于是孙权任命黄盖担任武陵郡太守,前去镇压这些被称为蛮夷的贼寇。
当时武陵郡的士兵才五百人,黄盖认为凭借如此少的兵力,难以抵敌贼寇的进攻,便敞开城门,让贼寇半数进入城门,才进行反击,杀死了几百人,其余的都奔走逃命,且全部逃回到村落。
接着,黄盖按照“首恶必办、胁从不问”的原则,只诛杀了贼寇的头领,赦免了随从人员。从春到夏,武陵的贼乱全部平定,境内的巴、醴、由、诞等僻远地区的县官也都改变品行,捧着礼物请求黄盖接见,武陵郡境内终于清平。
后来,长沙郡益阳县被山贼进攻,孙权又命令黄盖前去讨伐平定。
最后,黄盖被加封为偏将军,他病死于武陵郡守的任职上。
五、看似步步高升,实为处处不如
(一)黄盖仕途之坎坷。前文以四个章节的篇幅介绍了,黄盖职务升迁及其政绩和战功情况。可用一话来总结,那就是看似黄盖步步高升,其实他与孙吴同期官员来说是处处不如。主要体现以下三方面:
1.黄盖职务升迁特别慢。拿军职来说,孙坚时期,黄盖就是别部司马,而到孙策时期为代理行武锋校尉,在孙权时期黄盖只是武锋中郎将、偏将军。可以这样说,从孙坚到孙策时,军职升了一级;而从孙策到孙权时,也仅仅升了军职两级②。可作如下类比:孙坚时黄盖做到了独立团团长,到孙策时他做到代理旅长,到了孙权时他仅仅被升为师长、副军长。
从行政职务来说,他一直在地方政府任职,从代县长、县长、县令到武陵太守,而武陵郡的士兵才五百人。黄盖这位太守,真是寒碜。
2.黄盖与同时期的程普、朱治等人相比,其待遇差得天壤之别。比如,程普在孙坚时期没有任何官职,可以说他还不如黄盖;到了孙策时期他们之间就拉开距离,程普担任丹杨都尉、零陵太守,而黄盖则为代理武锋校尉;到了孙权时的赤壁之战时,程普已是赤壁之战的副总指挥,而黄盖此时军职为丹阳都尉,赤壁之战后才升为武锋中郎将。
又如,黄盖与朱治比较,他们两人在孙坚时代同为别部司马;可到了孙策时期,朱治已是吴郡都尉、吴郡太守;到了孙权时期,孙权视朱治为上将,封他为毗陵侯,后又封为安国将军,授予金印、紫绶,徙封邑到故鄣,特别受宠;而黄盖到死时其军职仅为偏将军,且一辈子都没有被封侯。
3.黄盖死后其曲部被剥夺。世袭领兵制是孙吴统治政治中一种特别的政治现象,指统兵的将领死后,其子或兄弟、部属等袭领其生前所辖的军队,并担任军中将领。据《三国志·宗室传(孙皎)》记载:“黄盖及兄孙瑜死后,又将他们的部下合并由孙皎率领。”孙权让孙皎接收了黄盖的曲部,这对黄盖及其后人是非常不公平的。
(二)黄盖从政的优越条件。黄盖与同时期的孙吴官员相比,他的仕途特别不顺。有人可能会问:是否因为黄盖家庭背景等不适合从政,黄盖从政后可能没有像样的政绩与战功?而事实恰恰相反!从陈寿《三国志》记载的黄盖相关史料,他从政的条件与个人素质、能力、政绩等都是最好的或最好之一,具体体现以下五方面:
1.黄盖属于清流。古代封建王朝中,文臣、武将、宦官、士族、豪门、门阀等,大致划分为清流与浊流。“清流”的说法时源于古代的“清议”,“清议”指的是公正的评论。它既是庙堂官吏的评判更是民间百姓的议论,用来评判个人品质的标准。清议在实际中对中国古代的官场具有巨大的意义及影响,清议褒扬之人往往万众推崇传颂,这就是“清流”。而“浊流”则为小皇帝刚登基或是皇帝的需要,重用一些人,被称为“浊流”。这类人大多是外戚和宦官之流,还有的是依附于他们谋求权势的人。浊流们亲近皇帝,借助皇权的力量打击异己,谋求个人私利。黄盖系举孝廉出身,又曾被公府辟除过,属于“清流”,社会声誉好。
2.黄盖仪容庄严刚毅。《三国志·黄盖传》记载,“盖姿貌严毅”,表明黄盖的长得帅气、庄重刚毅。古代人长得好坏与能否当官有一定关系的。比如,有学者就认为,曹操不称帝的重要原因就是他形象不好,望之不似人君。据记载,有一次面见其他国家的使者,曹操不好意思出面,就让自己的手下去冒充他。可以说,曹操的内心是有点自卑的,毕竟在古代是非常看重长相的。
3.黄盖群众基础好。《三国志·黄盖传》记载,“黄盖仪容庄重刚毅,善于教养士卒,每有征讨,士卒都争着向前。黄盖当官办事果断迅速,从不滞留拖延,吴国人都思念他。”裴松之引用的《吴书》称,黄盖死后,江东百姓“又图画盖形,四时祠祭”。意思是说,黄盖死后,江东老百姓私自绘画黄盖的容貌图像,并挂在家里,一年四季进行祭祀。
上述史料都充分证实,黄盖为江东百姓办了许许多多的实事、好事,正因为如此老百姓才会以私祭的方式,表达对黄盖的无比热爱、无比崇敬的情怀。这在东汉末期至三国时期,如此受到百姓拥戴的官员并不多,仅从这一点来说,黄盖似乎可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媲美!
4.黄盖政绩突出。黄盖的政绩主要体现以下三方面:(1)黄盖在担任郡吏时工作出色。《三国志·黄盖传》记载,“黄盖起初担任郡吏,郡中举荐他为孝廉,被征召到公府。”这说明黄盖通过郡守对府内掾属的考课,成绩优秀,故被举荐为孝廉,进一步被三公府辟除为掾属。
(2)临危受命,那里社会动乱,就任命黄盖为当地行政首长,基层经验丰富。《三国志·黄盖传》记载,“几个地方的山越人不归顺,凡受侵犯被祸害的县,便任用黄盖为代理县长。”“后来黄盖转任春榖县长,寻阳县令。前后总共临时署理了九个县,所在各县的动乱都得到平定。之后,黄盖升任丹杨郡都尉,打击当地豪强,扶助弱小,山越人怀德归附。”
(3)地方管理制度的创新:权责统一。纵观几千年高度集权统治,既不可能维系天下太平,更不可能挽救专制王朝更迭的命运。而身在体制内的黄盖却意识到,专制模式管理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比如,授权不充分,责任承担缺乏权力支撑;官吏缺乏自主工作空间,工作被动,心态负面,基于此黄盖就想到以“充分授权、从重追责”的方式,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地方治理格局。
黄盖在石城的创新治理做法:一是打破各曹分治的县级治理模式,建立“两个属官,分管各部门”的充分授权模式;二是制定严格的追责制度,存在违法乱纪行为严惩不贷;三是落实追责制度,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
5.黄盖战功卓著。黄盖跟随孙氏父子三位领导人南征北战,其战功主要体现以下三方面:(1)在孙坚时代,黄盖就是独当一面的将领。孙坚率军在南方击破山贼,在北方打败董卓之后,任命黄盖为别部司马。
(2)孙策时代,跟随孙策左右南征北战。比如,孙策与太史慈神亭之战时,黄盖就是孙策十三随从之一;参加孙策指挥的沙羡之战,此战虽然没有能抓获杀害孙坚的凶手黄祖,但基本打垮了黄祖的军队。
(3)孙权时代,黄盖的战绩体现有两方面:一是平定各地的山越等地叛乱,维护社会安定。黄盖前后临时署理九个县,所在各县的动乱都得到平定。还有平定武陵郡的少数民族叛乱,以及平定长沙郡益阳的山贼;二是赤壁之战的火攻的策划者、实施者,为赤壁大战取得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据《三国志·黄盖传》记载,等到孙权登上帝位时,他还追念黄盖的功劳,赐封他儿子黄柄为关内侯。这是孙权对黄盖功绩的肯定!
综上,从大汉王朝职官吏升职的两个通道来说,即军功授官和考课制度的考核,黄盖官职升迁都应获得较大的空间。
六、黄盖仕途坎坷之原因分析
当我写到“黄盖仕途坎坷之原因分析”时,心里特别迷茫。真的不知道说些什么,写点什么,黄盖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人,其仕途如此坎坷,其死后竟然连本应由其儿子继承的曲部也被剥夺,这到底是为什么?
停下笔时,望着书柜里的杨绛先生96岁写的《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不由得拿出来翻了起来,特别对该书的第四部分《命与天命》再读了一遍。
杨绛先生告诉我们说:“人各有‘命’。‘命’是全不讲理的。”与此同时,杨绛先生又说,“人能不能自已做主,可以从自己的经验来说。回顾自己一生,许多事情是不由自主的,但有些事是否由命定,或由性格决定,或由自由意志,值得追究。”“我们如果反思一生的经历,都是当时处境使然,不由自主。但在关键时刻,做主的还是自己。”③
对此,我对黄盖的仕途坎坷之事有了新的认识,第一,人要敬畏天命,人不能与命斗,顺其自然未然就是坏事;第二,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会受到其观念和个性等影响,但是人在关键时刻还是可以决定自我行为的。基于此认识,我对黄盖仕途坎坷之原因分两点论述:
(一)天命因素:历史事件决定着个人命运。
1.董卓乱政、孙坚在长沙举义旗北伐,改变了黄盖的命运。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奉诏率兵进入洛阳,废汉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自为相国,独揽朝政。次年关东诸侯推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董卓挟持汉献帝刘协西走长安,并驱使洛阳数百万人口西迁长安。行前,董卓士卒大肆烧掠,洛阳周围二百里内尽成瓦砾。董卓的暴行终结了,黄盖北上京城洛阳出任三公府的属吏可能性。
加上,孙坚在长沙举义旗将北上讨伐董卓,黄盖奋不顾身加入了孙坚队伍。原本是想为国“除暴安良”的黄盖,却歪打正着一辈子为孙氏家族创建孙吴政权出生入死。
2.运气不佳,火烧赤壁之功并未能给黄盖带来仕途多大的改善。赤壁之战之所以取得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关键就火攻,而火攻的策划、指挥和实施者都是黄盖,也可以这样说,取得赤壁之战最终胜利黄盖功高甚伟,然而赤壁大战后得到奖赏的人主要就是周瑜和鲁肃,似乎与黄盖没有什么关系。
孙权没有给黄盖重奖,也不能完全说这是孙权偏心。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孙权要借赤壁之战的胜利,打压主和派张昭等人,为此孙权必须充分抬高主战派周瑜和鲁肃等人的荣誉和地位。为此,孙权还为赤壁之战没有出色表现的鲁肃,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鲁肃从前线回到都城,孙权率诸多将领迎接他。鲁肃将要入殿拜见孙权,孙权直接站起来表示对他的礼遇,并对他说:“子敬,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白话讲,就是孙权在问鲁肃“我是不是给足了你面子啊?”
正因为孙权要打击主和派张昭等人,故将赤壁之战的功劳归之于周瑜和鲁肃,而真正为之差点丢了性命的黄盖却得不到应有的奖赏,这也是命呀!
与此同时,我们也该为赤壁之战的副总指挥程普将军叫屈,孙权为了重视周瑜在赤壁之战的重要性,程普必然就成了不仅没有任何功劳,反而成了阻挠周瑜英明指挥的反面人物,这个冤案也得平反。
(二)个人因素:观念与性格左右着个人命运。或许黄盖加入孙坚队伍时的初衷,与孙氏父子创业目的根本不同,这将影响了黄盖的观念;再加上黄盖刚毅的个性,使得黄盖与孙策、孙权在执政理念与处事方式明显不同,势必影响黄盖的仕途。
1.不愿跟对“人”:救火队长式的职务调动,使黄盖越来越边缘化。黄盖能文能武,又善于地方治理,为此江东地区只要哪个县出现危机,就让黄盖担任哪个县的县长或县令,前前后后做了石城、春榖、寻阳等九个县的行政首长。而黄盖担任了武陵郡太守时,长沙郡的益阳县被山贼进攻,孙权又让黄盖前去讨伐平定。也就是说,黄盖在孙权政权体系里被定义为“扑灭山火”的救火队队长。正因为如此,黄盖终其一生,都没有在孙权身边做过事,故他自始至终只能做“功狗”,而不可能成为“功人”④,其职务升迁自然轮不到黄盖了。
黄盖是最早跟随孙坚的将领,之后又跟随孙策与孙权两兄弟南征北战、出生入死,作为三朝元老级的黄盖,想要与孙权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不是特别难的事。或者说,黄盖提出要回到吴县跟随孙权身边,孙权应该会得到允许。然而,黄盖却心甘情愿地在江东最基层为孙权“灭火”。要知道周泰就是因为给孙权挡过枪而赐予他青色绢制伞盖,并任命他为督濡须,官至汉中太守、奋威将军,封陵阳侯;周泰死后,其军队与爵位由其儿子继承。诸葛谨一生没有像样的军功却步步高升,出任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册封宛陵侯。
其实,在职场上跟对人特别重要,黄盖没有紧跟孙权,这是黄盖的“错”。
2.不愿做对“事”:黄盖摒弃屠杀等强制措施而采取怀柔政策对待山越。孙吴政权为了广开兵源、税源,因此对被征服的山越人采取了“强者为兵,羸者补户”的政策。比如,贺齐在征伐东冶的山越,共斩杀山越军六千人,收编精兵万余,孙权因此拜贺齐为平东校尉。诸葛恪在平定丹阳山上的山越人采取的主要措施,就是调集各路将领,派兵据守险要峪口,修筑围困工事,不与山越交兵,又令士兵全部抢收田野成熟的稻谷。山越人新谷无收,旧谷食尽,因饥馑而被迫出山归降。三年时间,诸葛恪先后收服山民达十万余人,将其中壮丁四万余人编入军队,自己统领一万人,其余的分给了其他各位将领。孙权嘉赏诸葛恪的功绩,派尚书仆射薛综赴军慰劳,拜诸葛恪为威北将军,封都乡侯。
然而,黄盖在处理山越(亦称山贼)问题上,他采取的政策是“抑强扶弱”让“山越怀附”(抑豪强济贫弱,使山越诚心归附),孙权先后让黄盖担任山越问题严重的九个县的行政长官,然而,黄盖没有像贺齐屠一样屠杀山越人,也没有像诸葛恪一样掠夺山越的粮食,并迫使他们出山投降并参加孙吴军队。
黄盖以怀柔政策对待山越(包括武陵郡的蛮夷),深受当地百姓欢迎,社会安宁、民众安居乐业,就是黄盖死后,他照样能得到江东百姓的拥戴,但是黄盖对待山越人的做法,却未能赢利孙权的欢心,就是黄盖的同事也未必对他很满意,这是因为黄盖做法影响了他们的切身利益。
黄盖在“做对事”上与孙吴领导孙权的意图不合拍,又不能像诸葛恪一样,将大量的健壮山越送给其他将军作士兵,虽然黄盖政绩优异、战功很大,但是因最终得不到领导与同事认可,黄盖仕途坎坷就是情理之中的事。
七、结束语:我黄盖愿化作一把伞,为他人遮风挡雨。
在本文结尾处,聊点八卦的东西:解读黄盖姓名之寓意。
黄盖,字公覆。其中字“公覆”的“公”没有实质意义,故黄盖的“名”与“字”结合起来,其实就是一个词“覆盖”。
覆盖是指遮盖、掩盖,也指空中某点发出的电波笼罩下方一定范围的地面。“覆盖”之词大致有三个意思:①掩饰、遮盖;②犹伞篷;③指覆蔽在地面上的植物。
据此,可以将“黄盖,字公覆”中的“覆盖”理解为,使自己成为遮盖物,给其他东西掩盖或保护。若将黄盖名字的寓意进一步深化,则其名字的寓意就可以是这样理解:让自己化身为一把雨伞,为他人遮风挡雨。
黄盖或许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黄盖这把伞,曾为孙坚遮风挡雨;
黄盖这把伞,又为孙策遮风挡雨;
黄盖这把伞,还为孙权遮风挡雨。
雨过天晴,孙坚、孙策和孙权父子迎着彩虹一路前进、前进、前进!
而那把曾护送过孙坚、孙策和孙权的雨伞
却被丢弃在风雨之中……
(二〇二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星期日写于丽水)
注:
①武力指数,原是在电视剧《终极三国》中,用来衡量人物武功高低的战斗力数值。武力指数的设定来源是参考自日本漫画《龙珠》,在《终极三国》中武力指数超过8000可穿越异时空,超过10000可视为顶级高手。现在普遍使用“武力指数”高低来评价武将的战斗力。
②三国时期军队职位从低到高大致排序:司马(假司马、别部司马类似于独立团长)→都尉、校尉(类似于旅长)→中郎将(类似于师长)→偏将军(类似于副军长)→杂号将军(类似于军长)→四平将军、四安将军、四镇将军(类似于各战区副司令)→四征将军、四方将军(类似于各战区司令)→卫将军、车骑将军、骠骑将军(类似于全国武装部队副司令)→大将军(类似于全国武装部队司令)
③杨绛著《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2016.3重印),第56页、第65页、第67页
④功狗功人:功狗是比喻立功的战将,功人是比喻立功的军事指挥官。出自《史记》卷五十三《萧相国世家》称:刘邦打败项羽,平定天下,于是论功行赏。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将军们不同意,认为自己身经百战才打下天下,而萧何不参加战斗,功劳却在我们之上?刘邦说:“打猎时,追咬野兽的是猎狗,但发现野兽踪迹,指出野兽所在地方的是猎人。而今大家仅能捉到野兽而已,功劳不过像猎狗。至于像萧何,发现野兽踪迹,指明猎取目标,功劳如同猎人。”群臣都不敢再言语了。
⑤本文除苦肉计、火烧赤壁图片来自网络外,其他图片均由摄影师余媛提供,不胜感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