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雷击后最严重的伤害(雷击伤人事件背后)

近日,云南丽江、安徽南陵分别发生雷击致人伤亡事件,引发公众关注近几年雷电有增多趋势吗?雷电多发的地点是否有规律可循?如何避免雷击伤人?,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遇雷击后最严重的伤害?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遇雷击后最严重的伤害(雷击伤人事件背后)

遇雷击后最严重的伤害

近日,云南丽江、安徽南陵分别发生雷击致人伤亡事件,引发公众关注。近几年雷电有增多趋势吗?雷电多发的地点是否有规律可循?如何避免雷击伤人?

对此,记者采访了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副研究员张鸿波、袁善锋。专家表示,近几年雷电确实存在增多的趋势,雷电频发可能与全球变暖、地形地貌、气象环境等变化有关。雷电发生时如果人员正在旷野,建议远离树木、电线杆、桅杆等尖耸物体;无处可躲时最好停止行走,寻找低洼处下蹲藏身,避免成为周围的“最高点”。

关注1

雷击是如何发生的?

据张鸿波介绍,雷电是发生在大气中一种常见的放电现象,绝大多数是从云内始发,其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雷电能到达地面,称为地闪。

在雷暴云的发展过程中,云内冰晶、霰粒等大小不同的水成物粒子碰撞后分离,从而使得云内带电。随着这些水成物粒子在不同高度的成层分布,雷暴云从上到下通常呈现“正-负-正”的三极性或者多极性电荷结构,云内电场强度可以达到几万伏每米。当雷暴云内电场达到一定阈值,即可产生雷电。

闪电在云内始发后,会形成两端向不同方向同时发展的“闪电树”:一端携带正电荷,往云内负电荷区发展;另一端携带负电荷,往正电荷区发展。

闪电不断击穿空气的通道头部称为先导,正、负先导具有显著不同的发展特征。当雷电先导发展到达地面时,可能在地面的高建筑物及尖锐物体处引发上行先导,最终两支先导汇合,打通云地之间的放电通道,称为连接过程。

此后,云中的电荷就顺着这条通道源源不断地泄放到大地里,即回击过程,会发出大量的光和热,这正是人们所看到的雷击通道。

一般越高的物体越容易遭到雷击。在一些特殊的雷暴条件下,超过100米的高建筑物顶端甚至能够自发产生先导,向上发展到达云内,使高建筑物遭到雷击,称为上行闪电。

关注2

雷电多发的时间和地点有规律吗?

据袁善锋介绍,就单次雷电而言,其发生时间和位置具有很大的随机性。

不过,整体来看,雷电多发的时间和地点存在一定的规律。比如,我国雷电多发的时间集中在5-8月强对流频发的夏季,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少。10月份以后,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很少出现雷阵雨天气。从一天内时段看,雷电多发生在下午和傍晚。

雷电分布还存在空间不均匀性,南方多于北方,内陆多于沿海,山地多于平原。雷电发生频次高低还受地形影响,山的南坡落雷多于北坡,山中局部平地落雷多于峡谷。风暴走廊与风向一致的地方、顺风口的地方、地下埋有金属矿藏的地区也容易落雷。

具体到一次雷暴天气过程而言,其尺度可以从几公里到数百公里,持续时间从几分钟到数十小时。在这样的一次雷暴过程中,雷电主要发生于对流活动强盛的区域,发生时间则主要集中在雷暴生命周期中的成熟阶段。雷暴其他区域、其他发展阶段也会出现一定的闪电。

另外,孤立高耸的建筑和地物,如电线杆、铁路、架空电线以及避雷针、避雷线、避雷带等,容易使得环境电场产生畸变,因此更容易成为雷击的目标。

关注3

近几年雷电有增多的趋势吗?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根据中科院大气物理所郄秀书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雷电确实存在增多的趋势,不过不同地区的雷电变化趋势和变化速度有所不同。比如,利用现有最长时间跨度LIS/OTD卫星闪电观测资料研究南亚季风区闪电活动的变化趋势,发现在过去近20年间,该区域闪电活动呈现出显著的增加趋势。

据张鸿波介绍,研究团队在第二次青藏科考中的最新研究发现,青藏高原,尤其在其东部地区,雷电发生频次有明显增加趋势,而且雷暴活动的发生次数也呈现增多趋势。另外,从中国气象局每年的雷电灾害调查结果来看,最近这几年的雷电灾害呈增多趋势,也间接反映雷电增多的现象。

雷电频发可能与全球变暖、地形地貌、气象环境等变化有关。2014年,美国《科学》杂志曾发表文章称,全球温度上升会导致雷电频次增加,每增加1摄氏度,雷电发生频次会增加约12%。另外,随着城市高建筑物、风力发电风车的增多,会引发更多的上行闪电,且高建筑物会吸引周围的闪电,使得局部地区的雷击次数增多。

关注4

个人如何避免雷击?看到闪电后就要注意吗?

袁善锋介绍,首先,应提前查看天气信息,早知道、早准备、早预防。若雷电天气即将来临,非必要不外出,留在室内,并关好门窗、关闭不必要的电源和电器设备。当雷电天气已经到来时,室外活动人员应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尽快躲进建筑物内或车内。若在旷野无处躲藏时,可寻找低洼的地方,下蹲藏身,远离树木、电线杆、桅杆等尖耸或金属物体,不宜把羽毛球拍、棍棒等工具物品扛在肩上。

其次,不宜使用无防雷措施或防雷措施不足的电视、音响等电器,不要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洗澡。切勿接触天线、水管、铁丝网、金属门窗、建筑物外墙,远离电线等带电设备或其他类似金属装置。避免使用有线电话。

切勿游泳或从事其他水上运动,不宜进行户外球类、攀爬、骑行等运动,要离开水面以及其他空旷场地,寻找有防雷设施的地方躲避。切勿站立于山顶、楼顶或其他凸出物体,切勿接近导电性高的物体。

张鸿波提醒,看见闪电后一定要注意自身安全。可以通过看到的闪光和听到的雷声之间的时间差:看到闪光后开始数秒,直到听到雷声时的秒数,然后秒数除以3,可大致计算闪电与自己的距离是几公里。比如时间差为15秒,那么闪电大概距离自己5公里。

如果看见闪电后又马上听到雷声,说明人员正处在雷暴环境中,应该快速躲向附近的安全场所;但如果附近空旷无处躲避,应停止行走并蹲下,不宜飞跑狂奔,避免自己成为周围的“最高点”。等到雷声逐渐远去,再迅速找到安全的场所避雨。

“雷电交加时,如果你感到头、颈、手或身体其他处有蚂蚁爬,或者头发竖起,说明此时你的处境非常危险,随时可能被雷击中。”袁善锋说,此时需高度注意自身安全,宜静不宜动,双脚并拢蹲下,直至附近发生的雷电频数减少,然后快速寻找安全的场所躲避。

关注5

相关部门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避免或者应对雷击?

袁善锋介绍,目前的气象预报系统中,雷电灾害与其他气象、地质灾害一致,通常采用发布灾害预警信号的方式进行防范。雷电预警信号分为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雷电灾害的发生具有时间快、随机性强、危害大的特点,因此目前雷电灾害的应对主要采取预防的方式。首先要确保建筑物电气系统的防雷设备功能完备,工作正常。在雷雨天气来临时,相关部门应当及时发布预报预警信息,并引导室外人员进入安全场所躲避雷暴天气。随着雷电监测能力的发展,相关部门或公众也可以通过中国气象局中国天气网,实时查看闪电的发生位置、频发的区域,合理规划自己的出行活动。

关注6

发生雷击后如何施救?

张鸿波介绍,雷电袭击部位不同,窜入人体的电流强度不同,受害的程度也就不同。雷击可以使人体脑下部的呼吸中枢暂时瘫痪,使心脏出现心室纤维颤动,暂时停止供血,导致受害者全身缺血缺氧,医学上称这种情况为“假死”,若抢救不及时,受害者长时间心脏不能跳动供血,呼吸停止不能供氧,则可能危及生命。因此,保持受害者血液维持循环、呼吸系统继续工作、心跳和呼吸得到恢复,是抢救雷击患者的核心思路。

被雷击后,应把伤者挪到相对安全的地方,避免伤者和施救者受到二次雷击的危险。让伤者舒适平躺、松解衣扣、腰带等,头不要垫高,以便呼吸。如果伤者停止呼吸或心脏跳动,应立即实施心肺复苏,直到病人苏醒为止。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送往医院就医或等待专业医护人员到达现场。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刘茜贤 校对 吴兴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