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是什么(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中)
一、对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
1.词源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教”和“育”两字最初并未合并成一词,而是各有各的含义。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2.教育的定义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他可能是无组织的、零散的,也有可能是有组织的、系统的。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较、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教育是否有计划性。
二、教育的要素
(一)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订者、教育的管理人员以及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等。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创造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的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二)受教育者,又称学习者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学习的主体,是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承担着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既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教育形式中的成人学生。
(三)教育影响,又称教育媒介
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教育影响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教育影响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三、教育的属性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地社会活动。他的目的在于影响和促进人的发展,培养人地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即教育质的规定性。
人和动物的教育活动存在本质区别,因为人类教育具有社会性,是有目的、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一个永恒的范畴。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
2.教育具有历史性
教育是一种历史现象,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教育的社会性质、体制、目的、内容、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等都要相应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演变而变化发展。教育的历史性集中体现在时代性和阶级性两个方面。
(1)时代性
教育的时代性主要指教育的发展受不同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从而使不同时代的教育有不同的特点。而同一时代的教育,又有其共同的特点。
(2)阶段性
在阶级社会,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总是牢牢地掌握教育的领导权,并利用它来传播统治阶级的思想。一定的教育反应一定阶级的要求。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并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力作用。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为:
(1)教育对社会作用具有能动性
教育不仅被社会所制约和规定,同时也改变、引导和教化着社会。
(2)教育具有自身质的规定性
教育具有自身质的规定性即教育是有目的额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人的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并不是同质的,而是有着自身的特殊性。
(3)教育具有历史传承性
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物质条件而凭空产生,但同时又是从以往教育发展而来的,都与以往的教育有着渊源关系,正因为教育具有这种传承性,在同样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国家,会有不同特色的教育;不同民族的教育会表现出不同的传统和特点。
(4)教育要受到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除了受到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同时有和上层建筑中其他意识形态发生密切的联系。
(5)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表现为教育落后于或者超前于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就会起着阻碍或促进政治经济发展的作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