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宗商品下跌对哪个行业受益(大宗商品价格回落)
2、商品价格回落初期,经济周期多处于由滞胀转向衰退的阶段,股市表现多趋于疲弱,例如2011年与2018年,A股市场均处于熊市之中,而2014年则为超宽松货币政策刺激与新兴产业周期加持之下形成的不寻常的牛市从市场结构来看,2011年与2018年,A股行业表现均为成长和消费板块相对占优,后期受益于成本回落以及稳增长政策加力的周期行业亦有所表现,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如果大宗商品下跌对哪个行业受益?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如果大宗商品下跌对哪个行业受益
2、商品价格回落初期,经济周期多处于由滞胀转向衰退的阶段,股市表现多趋于疲弱,例如2011年与2018年,A股市场均处于熊市之中,而2014年则为超宽松货币政策刺激与新兴产业周期加持之下形成的不寻常的牛市。从市场结构来看,2011年与2018年,A股行业表现均为成长和消费板块相对占优,后期受益于成本回落以及稳增长政策加力的周期行业亦有所表现。
3、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的背景为危机应对之后海外货币政策为控制通胀而抑制需求导致的大宗商品价格回调,与2011年初国内大宗商品见顶回落的情形较为相似。现阶段国内外经济周期错位特征显著,在国内经济处于复苏前期、海外经济趋于衰退的背景下,近期受国内需求预期支撑的黑色系商品跌幅相对较小,由国际定价的油气、铜、棕榈油等商品价格的回落更加明显。
4、从成本角度来看,上游原材料价格的回落将有利于产业链利润分配格局的优化,对油气与煤炭价格较为敏感的化工、钢铁和建材等原材料加工行业成本有望先行回落,成本中金属材料占比较大的机械设备、汽车、家电等中下游制造行业成本压力亦将逐步缓解。
5、结合成本与需求两个因素考虑,当前由需求拉动成本上涨的新能源相关产业景气处于高位,未来成本趋于回落、需求逐步回暖的中游制造以及下游消费行业景气度有望上行。在当前上游原材料成本压力趋缓,“内需向上,外需向下”的大环境下,我们维持A股有望持续演绎独立行情的判断,现阶段国内经济正处“加速爬坑”期,消费以及顺周期行业有望获得相对收益。
摘要
1、回顾2010年以来的三轮大宗商品下行周期,在全球经济同步走弱的背景下,海外定价商品跌幅均大于国内定价商品,其中2011年3月-12月和2018年6月-2020年4月为由需求走弱主导的商品价格下跌,而2014年5月-2015年12月,受国内“四万亿”投资后遗症以及传统产油大国大量增产影响,供给过剩问题更为严重。值得注意的是,美元指数的升值对海外定价商品价格亦会形成抑制。2010年以来市场共经历了三轮较为显著的大宗商品下行周期,分别为2011年3月-12月、2014年5月-2015年12月和2018年6月-2020年4月。2011年欧洲债务危机悬而未决导致全球经济需求逐步走弱,大宗商品价格于Q2见顶回落,海外定价商品跌幅高于国内定价商品。2014年5月至2015年12月大宗商品价格下行的行情中,供需错位及美元指数走强为主要诱因,原油、天然气领跌,国内定价的焦煤等商品则表现为延续之前的下跌态势,海外跌幅大于国内。2018年6月至2020年4月大宗商品价格的回落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在美联储连续加息以及美国经济表现强劲的支撑下,美元指数持续上行,对原油、铜等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形成明显压制,二是2019年全球经济增长动能减弱叠加下半年贸易摩擦再起,经济衰退预期下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回落进入下行周期。
2、商品价格回落初期,经济周期多处于由滞胀转向衰退的阶段,股市表现多趋于疲弱,例如2011年与2018年,A股市场均处于熊市之中,而2014年则为超宽松货币政策刺激与新兴产业周期加持之下形成的不寻常的牛市。从市场结构来看,2011年与2018年,A股行业表现均为成长和消费板块相对占优,后期受益于成本回落以及稳增长政策加力的周期行业亦有所表现。具体来看,2011年3月至2011年年底期间,A股市场一路下行,上证指下跌24.69%,沪深300和创业板指数分别下跌27.59%和33.67%。从风格来看,金融和消费相对占优,跌幅分别达到21.25%和23.65%。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大宗商品下跌带来的通胀紧缩叠加宽松的货币政策为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提供了极其充裕的流动性,牛市行情开始演绎,在此期间上证指数和万得全A分别上涨了115.2%和149.9%。本轮牛市主要受益于“互联网 ”浪潮向全行业各领域的广泛渗透,同时鉴于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上游原材料价格下降,成长为该时期的领涨风格,涨幅达到147.2%。2018年6月至2020年4月大宗商品下行周期中,成长和消费板块表现占优,其中饲料、农业品加工、调味发酵品等偏消费端行业同时受到大宗农业品价格回落、原油价格回落下运输成本下降及需求刚性的三方支撑下领涨各行业,而建筑建材和塑料则在有色及原油价格下行的支撑下涨幅同样居前。
3、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的背景为危机应对之后海外货币政策为控制通胀而抑制需求导致的大宗商品价格回调,与2011年初国内大宗商品见顶回落的情形较为相似。现阶段国内外经济周期错位特征显著,在国内经济处于复苏前期、海外经济趋于衰退的背景下,近期受国内需求预期支撑的黑色系商品跌幅相对较小,由国际定价的油气、铜、棕榈油等商品价格的回落更加明显。本轮国内与国际形势与2010-2011年的形势形成了“互换”,2010-2011年期间,海外经济体需求存在韧性,而国内需求在“三率齐发”的背景下加速下行,而这一轮危机应对过后,国内在尚无通胀掣肘的背景下货币政策仍保持“以我为主”,需求韧性犹存,而美联储则不得不采取牺牲需求和增长的方式激进加息而应对通胀。因此,本轮国内外经济周期呈现明显的错位特征。自今年5月以来,伴随国内疫情形势的缓和以及稳增长政策的加码发力,国内经济逐步走向复苏,而海外主要经济体则在货币政策加速收紧的形势下趋于衰退,整体“内需向上,外需向下”的局势逐渐显现。在此背景下,近一月以来虽然商品市场整体走弱,但各品类表现有所分化。近期受国内需求预期支撑的黑色系商品跌幅相对较小,由国际定价的油气、铜、棕榈油等商品价格的回落更加明显。
4、从成本角度来看,上游原材料价格的回落将有利于产业链利润分配格局的优化,对油气与煤炭价格较为敏感的化工、钢铁和建材等原材料加工行业成本有望先行回落,成本中金属材料占比较大的机械设备、汽车、家电等中下游制造行业成本压力亦将逐步缓解。从产业链结构来看,成本与油气、煤炭等能源品直接相关的行业主要为化工、钢铁以及建材等原材料加工业。其中化工品制造业成本受油气价格影响较大,原油成本在塑料(PVC)和化学纤维等产品中的占比约为80%,而钢材加工制造以及水泥、玻璃等建材工业则对动力煤、焦煤价格更为敏感。沿着产业链向下来看,钢材、有色等金属制品在中游设备制造业的成本中占据较大比重,自去年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以来,以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为代表的中游装备制造业利润率趋于回落,行业盈利亦在成本挤压下出现下滑。与此同时,下游消费品行业中汽车、家电对于钢材、铜和铝等金属原材料亦有较大需求。目前汽车整车构成材料种类为40多种,其中金属材料占比约72%,白色家电中金属材料成本占比约为50%,其中铜铝的合计成本占比分别为空调(25%)、冰箱(12%)、洗衣机(12%)。此外,近期棕榈油、大豆等农业品价格的回落对食品制造业的成本端亦将有所支持。
5、结合成本与需求两个因素考虑,当前由需求拉动成本上涨的新能源相关产业景气处于高位,未来成本趋于回落、需求逐步回暖的中游制造以及下游消费行业景气度有望上行。在当前上游原材料成本压力趋缓,“内需向上,外需向下”的大环境下,我们维持A股有望持续演绎独立行情的判断,现阶段国内经济正处“加速爬坑”期,消费以及顺周期行业有望获得相对收益。以成本为纵轴、需求为横轴建立坐标系,结合两个因素的预期变化情况可以将坐标系分为四个象限,处于第一象限“成本上涨、需求向好”的行业景气度高企,处于第四象限“成本回落,需求向好”的行业景气度有望上行,而需求预期较弱,处于二、三象限的行业景气度则相对较低。对应来看,现阶段新能源相关产业最符合第一象限特征,在上游资源品见顶回落的形势下,现阶段多数行业位于三、四象限,其中中下游需求回暖趋势较为确定,机械设备、交运设备、汽车和家电等中下游设备制造行业盈利有望迎来改善,与居民消费相关度较高的食品饮料、家具以及行业周期底部回升的畜牧养殖业行业景气度亦将逐步走高。
风险提示:流动性收紧超预期,经济失速下行,中美摩擦加剧,疫情超预期恶化,历史数据仅供参考,标的公司未来业绩的不确定性等。
1、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哪些行业有望受益?
5月以来伴随海外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的加速收紧,大宗商品价格呈现见顶回落态势,6月FOMC会议上美联储时隔28年后再度宣布加息75BP,引发了市场对于美国经济衰退预期的交易,随后原油、有色等国际定价商品价格相继下跌。与此同时,现阶段国内外经济周期错位特征明显,国内经济处于复苏前期,海外经济则逐渐步入衰退,在此形势下,国内外商品表现是否将有所分化?本轮大宗商品价格回落阶段哪些行业有望受益?A股市场应如何配置?本篇报告将结合2010年以来三轮较为显著的大宗商品价格回落阶段,重点分析大宗商品价格回落期间A股市场结构性机会存在于何处,对当下投资思路形成启示。
1.1、2011年Q2大宗商品见顶回落
2011年欧洲债务危机悬而未决导致全球经济需求逐步走弱,大宗商品价格于Q2见顶回落,海外定价商品跌幅高于国内定价商品。具体商品价格表现来看,在2011年3月至12月期间,南华商品指数下跌15.05%,海外定价的商品中铜价领跌,跌幅达20.27%,布油价格呈宽幅震荡走势,同期下跌 9.03%,国内定价的商品提前开启下跌通道,同期动力煤跌幅下跌7.83%,焦炭和螺纹钢,分别下跌8.26%和12.2%。对比中国和美国的经济形势来看,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自2010年开启,2011年经济下行态势正式确认,下行压力主要来自于四万亿刺激进入尾声后基建、地产投资的加速下滑,同时外需在欧债危机发酵的背景下也呈现出明显走弱的态势。全球来看,2011年欧债危机愈演愈烈,随着3月希腊主权信用评级遭遇三连降,欧元区开始召开一系列峰会讨论如何彻底解决债务危机,全球风险偏好开始下滑,对全球经济与需求的担忧导致大宗价格正式进入下行区间。从对美国的影响来看,欧债危机使得美国金融行业风险敞口加大,但实体经济韧性犹存。
参考A股和美股2011年的演绎,自Q2全球商品见顶回落后,宽基指数皆出现了长达三个季度的回调,结构上皆是消费占优。具体来看,2011年3月至2011年年底期间,A股市场一路下行,上证指下跌24.29%,沪深300和创业板指数分别下跌27.59%和33.67%。从风格来看,金融和消费相对占优,跌幅分别达到21.25%和23.65%。金融风格占优受益于货币政策偏紧带来的利率上行,2011年全年央行加息三次,六次上调准备金率,在此背景下,银行板块同期下跌13.53%,对金融风格表现形成一定的支撑。从消费表现来看,食品饮料跌幅-7.46%,是申万一级行业中表现最佳的行业,其中白酒是申万二级行业中唯一取得正收益的板块。此外,传媒、环保、美容护理、社会服务、公共事业和医药生物也相对大盘存在超额收益。2011年在经济确认下行态势的背景下,内需的韧性支撑消费行业市场表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月度增速在此期间始终保持在17%左右。美股方面,欧债危机愈演愈烈的背景下市场在2011年进入震荡区间,8月在标普首次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的背景下,美股市场突破盘整开始下探。2011年Q1-Q3期间标普500和纳斯达克指数跌幅分别达到-5.32%和-6.18%。行业方面,唯二正收益的行业是日常消费品和医疗保健,涨幅分别为11.89%和1.79%,结构上与 A股表现类似。
1.2、2014年Q2大宗商品快速下跌
2014年5月至2015年底大宗商品价格下行的行情中,供需错位及美元指数走强为主要诱因,原油、天然气领跌,国内定价的焦煤等商品则表现为延续之前的下跌态势,海外跌幅大于国内。2014年5月CRB指数在触顶后大幅下挫,原因在于一方面以中国经济增速趋缓、欧债危机等为代表事件的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国际贸易低迷,以致对原材料需求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美联储及欧央行货币政策背离使得美元指数在2014年8月到2015年3月快速拉升。在此期间,CRB现货综合指数下跌25.3%,其中金属现货指数跌幅达38.7%。具体来看,布油现货以超过65%的跌幅成为主要拖累项,背景是用油需求大国经济下行和传统产油大国大量增产导致的供需错位。天然气下跌50.1%,铜、锌等重金属普遍跌超10%,其中镍跌幅超50%,豆粕、大豆等农业品跌超20%。同一时期,国内定价的大宗商品价格于2013年初即进入了漫长的下行区间。2014年政府加大力度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背景下需求不振,叠加中性偏紧的货币政策使得焦煤、焦炭、螺纹钢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其中焦炭跌幅40%,螺纹钢跌幅45%,焦煤、动力煤跌幅分别为21%、30%。总的来说,相较于国内而言,海外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幅度更大,下跌开启时间较晚且持续时间更短。
本轮大宗商品下跌行情可划分为两阶段,中间结点为2015年5月CRB指数的阶段性企稳回升,在此期间A股行情经历了一轮牛熊市的切换并逐步企稳。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大宗商品下跌带来的通胀紧缩叠加宽松的货币政策为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提供了极其充裕的流动性,牛市行情开始演绎,在此期间上证指数和万得全A分别上涨了115.2%和149.9%。本轮牛市主要受益于“互联网 ”浪潮向全行业各领域的广泛渗透,同时鉴于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上游原材料价格下降,成长为该时期的领涨风格,涨幅达到174.2%。行业方面,建筑装饰(227.2%)、计算机(225.1%)、非银金融(196.1%)及国防军工(182.1%)等行业超额收益显著,二级行业中轨交设备(417.1%)、基础建设(318.4%)及软件开发(254.1%)涨幅居前。鉴于2015年4月美元指数在冲高回落后维持震荡,大宗价格阶段性企稳回升,随后在量升价缩的推动下继续下行。2015年5月至2015年底,A股在持续上涨1个多月后见顶,于6月中旬快速下挫,股灾降临,同年9月估值修复企稳。该段时期内上证指数和万得全A跌幅分别为19.6%和12.6%,消费风格较为抗跌,跌幅仅为6.0%。行业方面,社会服务(6.4%)、农林牧渔(3.6%)、房地产(2.5%)及纺织服装(2.2%)等行业有超额收益,二级行业中动物保健(56.3%)、能源金属(35.6%)及电子化学品(29.2%)表现较好。
1.3、2018年Q2大宗商品进入下行区间
2018年6月至2020年4月大宗商品价格进入下行周期,期间美元指数走强以及美国经济增长动能不足是导致海外商品价格大幅回落的主要因素,国内则由于铁矿石价格高企形成价格支撑,在此背景下海外商品跌幅高于国内。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下行周期长达22个月,其中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CRB综合指数下跌9.1%,期间CRB金属指数下跌幅度最大,达到19.5%;而同期南华综指上涨幅度达到7.9%,主要原因系铁矿石价格出现大幅上涨支撑。此外,本时期内原油、铜等海外定价商品价格出现明显回落,煤炭、钢铁等国内定价商品韧性犹存;2020年1月至4月受疫情冲击,国内外定价商品均快速下行。具体来看,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海外定价的大宗商品价格的回落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在美联储连续加息以及美国经济表现强劲的支撑下,美元指数持续上行,对原油、铜等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形成明显压制,叠加2018下半年OPEC增产及美伊制裁力度不达预期的扰动,2018年6月至12月原油价格大幅回落29.2%,带动CRB综合指数持续下行;二是2019年美国经济增长动能减弱叠加下半年贸易摩擦再起,经济衰退预期下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回落。不同的是,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南华综指区间涨幅约为7.9%,动力煤、螺纹钢等国内定价的大宗商品价格分别下跌为3.0%和7.4%,跌幅远小于海外定价商品。主要原因在于2019年初澳大利亚、巴西等主要铁矿石出口国供给受阻,推动铁矿石价格高企,供给端约束对国内钢铁价格形成支撑。随着2020年初新冠疫情先后在国内外爆发,经济衰退预期下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明显加剧,2020年1月至4月,CRB综合指数及南华商品指数分别下跌15.3%、13.4%,原油、铜价格分别下跌64.0%、15.9%,螺纹钢及煤炭价格分别下跌7.1%、4.5%。
本轮大宗商品下行周期中,成长和消费板块表现占优,其中饲料、农业品加工、调味发酵品等偏消费端行业同时受到大宗农业品价格回落、原油价格回落下运输成本下降及需求刚性的三方支撑下领涨各行业,而建筑建材和塑料则在有色及原油价格下行的支撑下涨幅同样居前。从市场主要宽基指数表现来看,本轮大宗商品下行周期中,创业板指相较于市场平均水平取得明显超额收益,2018年6月至2020年4月创业板指上涨幅度达到19.5%,同期万得全A及沪深300涨幅分别为0.2%和1.1%。其中,在2020年1月至4月大宗商品价格快速回落的时间区间内,创业板指仍然取得了1.8%的绝对收益,而万得全A及沪深300分别下跌7.2%、8.7%。从行业风格表现来看,消费和成长风格在整个大宗商品下行周期中取得明显超额收益,其中2020年1月至4月疫情冲击下市场整体大幅回调,消费板块仍然取得了1.8%的绝对收益,而成长板块也呈现出明显的抗跌性。行业层面来看,本轮大宗商品下行周期,尤其是2020年1月至4月的下行周期中,农林牧渔、美容护理及医药生物行业涨幅均超过10%。饲料、农业品加工、调味发酵品等偏消费端行业涨幅居前,其中饲料以38.8%的涨幅居行业之首,主要系其具备需求刚性(需求端)、农业大宗商品价格回落(供给端)及原油价格回落(运输端)的多方支撑。此外,本时间区间内装修建材及塑料行业涨幅分别为13.5%、12.1%,居各二级行业前十,主要受益于有色及原油价格大幅回落。
1.4、本轮商品价格回落阶段应该如何布局?
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的背景为危机应对之后海外货币政策为控制通胀而抑制需求导致的大宗商品价格回调,与过去2011年初国内大宗商品见顶回落的情形较为相似。具体来看,2010年以来我国为抑制四万亿刺激导致的通胀抬头,货币政策由松转紧,于Q4正式开始“三率齐发”控制通胀,国内定价商品领先海外定价商品见顶回落,在此背景下投资端于2011年开始显著走弱,基建、地产投资加速下滑,同时外需在欧债危机发酵的背景下也呈现出明显走弱的态势。回到当前来看,海外货币政策紧缩力度也可类比2010-2011年的中国,随着危机应对措施不断推高通胀,叠加俄乌冲突爆发,海外定价商品在今年上半年开始加速上行,美联储于6月加息75BP,为28年来最大幅度,以应对失控的通胀水平,而6月以来油价与铜价相继开启下跌通道。整体而言,本轮国内与国际形势与2010-2011年的形势形成了“互换”,2010-2011年期间,海外经济体需求存在韧性,而国内需求在“三率齐发”的背景下加速下行,而这一轮危机应对过后,国内在尚无通胀掣肘的背景下货币政策仍保持“以我为主”,需求韧性犹存,而美联储则不得不采取牺牲需求和增长的方式激进加息而应对通胀。
现阶段国内外经济周期错位特征显著,在国内经济处于复苏前期、海外经济趋于衰退的背景下,近期受国内需求预期支撑的黑色系商品跌幅相对较小,由国际定价的油气、铜、棕榈油等商品价格的回落更加明显。与以往相比,本轮国内外经济周期呈现明显的错位特征。自今年5月以来,伴随国内疫情形势的缓和以及稳增长政策的加码发力,国内经济逐步走向复苏,而海外主要经济体则在货币政策加速收紧的形势下趋于衰退,整体“内需向上,外需向下”的局势逐渐显现。在此背景下,近一月以来虽然商品市场整体走弱,但各品类表现有所分化。具体来看,由国内需求支撑且供需格局偏紧的动力煤价格最具韧性,近一月仅下跌2.10%,受国内地产投资疲弱影响的焦煤、螺纹钢和热卷等商品表现相对偏弱,跌幅均超10%。与此同时,由国际定价的商品价格回落更加明显,其中原油、天然气、铜和棕榈油等商品价格近一月分别回落13.66%、33.43%、18.96%和31.82%。整体而言,现阶段在国内经济处于复苏前期、海外经济趋于衰退的背景下,商品市场已呈见顶回落态势,但在“内需向上,外需向下”的局势之下,近期受国内需求预期支撑的商品跌幅相对较小,而由国际定价的商品回落更加明显。
从成本角度来看,上游原材料价格的回落将有利于产业链利润分配格局的优化,化工、钢铁和建材等原材料加工行业成本有望先行回落,中游设备制造以及汽车、家电以及食品等下游消费品制造行业成本压力亦将逐步缓解。今年以来,在国际能源价格大幅上涨的环境下,上游资源品价格持续位于高位,叠加国内终端需求不振的影响,产业链上下游利润分配不均问题突显,当前上游原材料价格的回落将有助于中下游行业成本端的改善。从产业链结构来看,成本与油气、煤炭等能源品直接相关的行业主要为化工、钢铁以及建材等原材料加工业。其中化工品制造业成本受油气价格影响较大,原油成本在塑料(PVC)和化学纤维等产品中的占比约为80%,而钢材加工制造以及水泥、玻璃等建材工业则对动力煤、焦煤价格更为敏感。沿着产业链向下来看,钢材、有色等金属制品在中游设备制造业的成本中占据较大比重,自去年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以来,以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为代表的中游装备制造业利润率趋于回落,行业盈利亦在成本挤压下出现下滑。与此同时,下游消费品行业中汽车、家电对于钢材、铜和铝等金属原材料亦有较大需求。目前汽车整车构成材料种类为40多种,其中金属材料占比约72%,白色家电中金属材料成本占比约为50%,其中铜铝的合计成本占比分别为空调(25%)、冰箱(12%)、洗衣机(12%)。此外,近期棕榈油、大豆等农业品价格的回落对食品制造业的成本端亦将有所支持。
结合成本与需求两个因素考虑,当前由需求拉动成本上涨的新能源相关产业景气处于高位,未来成本回落、需求回暖的中游制造以及下游消费行业景气度有望上行。以成本为纵轴、需求为横轴建立坐标系,结合两个因素的预期变化情况可以将坐标系分为四个象限,处于第一象限“成本上涨、需求向好”的行业景气度高企,处于第四象限“成本回落,需求向好”的行业景气度有望上行,而需求预期较弱,处于二、三象限的行业景气度则相对较低。对应来看,现阶段新能源相关产业最符合第一象限特征,在新能源车销量持续超预期,海外光伏装机需求激增的背景下,碳酸锂、磷化工以及硅料、硅片等中上游锂电及光伏材料价格走高,光伏、新能源车等产业景气度处于高位。与此同时,随着上游资源品的见顶回落,现阶段多数行业成本压力趋于回落,位于三、四象限,在此环境下需求预期为判断行业景气的关键变量。具体来看,由于本轮国内地产部门回调幅度较深,且房企债务风险仍存,短期内地产投资难以明显改善。受此影响,地产投资链相关行业需求仍具不确定性,钢材、水泥、玻璃等行业需求预期偏弱,短期即使成本端回落,业绩的改善也仍需观察。另一方面,随着国内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的推进,以及国内经济的逐步修复,中下游需求回暖趋势较为确定,机械设备、交运设备、汽车和家电等中下游设备制造行业盈利有望迎来改善,与居民消费相关度较高的食品饮料、家具以及行业周期底部回升的畜牧养殖业行业景气度亦将逐步走高。
整体而言,在当前上游原材料成本压力趋于回落,“内需向上,外需向下”的环境下,我们维持A股有望持续演绎独立行情的判断,现阶段国内经济正处“加速爬坑”期,未来成本回落、需求回暖的中游制造以及下游消费行业景气度有望上行。
2、三因素关键变化跟踪及首选行业
6月经济高频数据显示需求修复好于供给,经济正处于加速复苏的过程之中,复苏态势较好。国内十债利率小幅上行,逆回购缩量至30亿但短端流动性仍较为宽裕,美债利率在3%下方震荡,外资流入势头放缓。本周市场震荡分化,风险偏好抬升遇阻,市场交易衰退对风险偏好构成负面的压制。
2.1、经济、流动性、风险偏好三因素跟踪的关键变化
6月经济高频数据显示需求修复好于供给,经济正处于加速复苏的过程之中,复苏态势较好。从6月经济高频数据来看,生产端的各项开工率在月底出现小幅回落,唐山高炉开工率与轮胎开工率环比均小幅下行,但整体仍处于年内较高水平。需求端延续好转,其中6月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同比仅下滑约6.4%,下行幅度较5月明显收窄,随着疫情的好转以及前序地产宽松政策的发力,地产销售正在加速改善。汽车销售也出现较为明显的好转迹象,6月1-30日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预计192.6万辆,同比去年增长22%,较上月环比增长42%。从外需来看,韩国6月出口额577.3亿美元,同比增长5.4%,同比增速的下滑主要受公休日的影响。整体而言,从6月经济高频数据来看,需求修复好于供给,经济正处于加速复苏的过程之中,复苏态势较好。
国内十债利率小幅上行,逆回购缩量至30亿但短端流动性仍较为宽裕,美债利率在3%下方震荡,外资流入势头放缓。从国内市场利率来看,近期国内十债利率小幅抬升至2.8%上方,国内流动性整体较为充裕,核心在于短端利率在经历了上月末的冲高之后,在7月初回到1.55%左右,维持在政策利率下方,并显著低于2.1%的逆回购政策利率水平,虽然央行近期逆回购规模缩量至30亿,但价格的指向意义更强。海外方面,美债收益率跌破3%之后,近期小幅回升,主要由实际利率贡献。汇率方面,人民币围绕6.7宽幅震荡,美元指数近期持续走高。从市场流动性来看,近期外资流入的力度有所放缓,但也并未出现大幅流出的情况。
本周市场震荡分化,风险偏好抬升遇阻,市场交易衰退对风险偏好构成负面的压制。过去一周A股震荡分化,各风格中,成长基本持平,周期和消费小幅下跌,金融领跌,跌幅超2%,风险偏好继续抬升遇阻,成交量逐日下行,但仍维持在1万亿上方。从疫情的变化来看,上海疫情出现一定的抬头,北京疫情进入平稳状态。市场逐步开始交易衰退,近期大宗商品价格出现持续调整,南华商品指数从6月初高点至今回调近16%,一定程度上对风险偏好构成负面的压制。
2.2、7月行业配置:食品饮料、医药生物、非银金融
行业配置的主要思路:展望7月,内部经济修复进入斜率加速期,外部环境有望逐步改善,我们认为市场仍具向上动能。一方面,随着当前国内防疫政策的边际放宽,以及稳增长政策的逐步见效,经济弱势部门有望加速修复。另一方面,今年困扰市场的外部负面因素如美联储加息出现边际缓和的迹象,海外市场交易美国衰退预期,对A股环境而言更加有利,我们认为A股独立行情将持续演绎。配置方面,重点关注防疫政策边际放松事件催化下修复动能加大的消费板块,以及受益于信用环境改善以及交投情绪活跃的大金融,包括1)疫情防控政策边际放宽、PPI-CPI剪刀差收敛,受益于消费复苏的核心赛道如食品饮料、医药生物等;2)顺应地产后周期、且政策重点扶持与刺激的可选消费板块,包括汽车、汽车零部件、家电家居等;3)关注全面注册制改革研讨会等事件催化下的金融起舞。7月首选行业食品饮料、医药生物、非银金融。
食品饮料
支撑因素之一:白酒消费升级和头部集中趋势不改。白酒“新国标”正式落地,行业开启品质时代,消费结构优化,集中化趋势加强,利好行业龙头。同时各地促消费政策带动消费需求修复,政商活动及部分宴请需求有望拉动高端白酒消费增长。
支撑因素之二:线下消费复苏有望带动大众品需求改善。一方面随着全国新冠新增病例减少,防疫出行政策迎来调整,6月28日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优化调整风险人员的隔离管理,上海自6月29日起将有序放开餐饮堂食,线下消费场景逐渐复苏。
支撑因素之三:居家隔离催生预制菜行业高景气。受到疫情居家隔离的影响,预制菜的便捷性获得 C 端消费者的青睐,加速了消费者培育。未来随 B 端消费场景的逐步恢复,行业迎来更快发展。
标的:贵州茅台、泸州老窖、山西汾酒、安井食品等。
医药生物
支撑因素之一:需求端民众接种意识显著提升,供给端产品和产能明显增加。在新冠肺炎的影响下,民众对流感样症状较为敏感,促进民众接种流感疫苗。产品方面,2018年以来流感四价裂解疫苗、三价鼻喷减毒疫苗等创新疫苗相继有多款产品获批上市。产能方面,从上市企业公布的产能显示,行业产能过去也得到大幅提升。
支撑因素之二:消费升级驱动消费医疗长期可持续成长且相对其他医药细分赛道的比较优势明显。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居民消费能力的持续提升,消费升级已成为未来长期发展趋势。消费医疗同时具备“医疗品刚需属性 消费品升级属性”两大特征,未来有望实现长期可持续增长。此外,消费医疗的商业模式具备长久期、可升级、量价齐升的特征,一方面其需求稳定向上、不存在明显的景气度变化,另一方面其多数细分产品价格持续坚挺、并可随着产品升级实现均价提升。
支撑因素之三: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修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多个抗病毒药物获批使用,以及多款中成药再被推荐。为全面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方案》新增了多款抗病毒治疗的药物,包括利托那韦片、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注射液、静注 COVID-19 人免疫球蛋白等。
标的:华润三九、莱茵生物、智飞生物、以岭药业等。
非银金融
支撑因素之一:证监会制定并发布了《关于交易型开放式基金纳入互联互通相关安排的公告》,利好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开通以来,保持稳定有序运行,促进两地资本市场共同发展。深化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不仅有利于丰富交易产品种类、为外资投资中国资本市场提供更多便利,而且对促进两地资本市场相互融合,以及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有着重要意义。
支撑因素之二:全面注册制改革研讨会顺利举行,券商投行业务受益。6月25日,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与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联合召开全面注册制改革研讨会。全面注册制改革落到实处将进一步畅通投融两端、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活力和韧性,完善“科技—产业—资本”的良性循环,促进形成更加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提升资本市场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效能。
支撑因素之三:证监会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监督管理办法》,利好券商资管业务,长期居民财富无市的情况将得到改善。今年的疫情提升了民众的风险意识,个人和家庭通过理财、保险等平滑消费、规避风险的需求愈加迫切。《管理办法》的出台,标志着业界期待已久的“一参一控一牌”正式落地,我国居民的财富管理需求潜力将持续释放。
标的:东方财富、广发证券、国联证券、中信证券等。
3、风险提示
流动性收紧超预期,经济失速下行,中美摩擦加剧,疫情超预期恶化,历史数据仅供参考,标的公司未来业绩的不确定性等。
本文源自金融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