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所说的做错不认错的含义(解开曹操提到的)

“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曹操说的这句话,我查了好多资料和网络,但回答的都是含混不清,模棱两可的;或者材料不够的,不足以支撑自己的结论。

今天,我试着解开它,以解开我心中的谜团。

曹操所说的做错不认错的含义(解开曹操提到的)(1)

前期的曹操

“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这句话是有前因的。语出裴松之注《三国志》。裴注引自《魏略》上说,孙权上书给曹操,说天命称臣,就是劝进的意思。曹操把书信展示给群臣,说孙权这小子是想把我架到火炉上烤呢。然后陈群等重臣也开始以天命之说归德劝进。曹操回答“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魏氏春秋》记载:“夏侯惇谓王曰:“天下咸知汉祚已尽,异代方起。自古已来,能除民害为百姓所归者,即民主也。今殿下即戎三十馀年,功德著於黎庶,为天下所依归,应天顺民,复何疑哉!”而曹操的回答是:“‘施于有政,是亦为政’。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这话向来是曹操的把柄不假,尽管有诸多史家名人和大师为曹操洗白翻案,力图解释圆转甚至全盘否定曹操有篡汉自代的想法。提出的观点主要佐证材料是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

曹操所说的做错不认错的含义(解开曹操提到的)(2)

曹 操

我们可以从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了解他的心路历程。

起初曹操志向“封侯为我意,但愿国家平”,兴义兵讨董扶助天子、匡正国家。而后代天征伐不臣,讨平群雄。不曾想一步步位极人臣,贵为丞相。这是曹操回顾半生发出的感慨。但到了这一步,自然有人因为曹操的权势议论揣测他会有不臣之心,曹操解释了,举例古代很多忠臣良将,自言深深被他们感动。思及自身,从祖父到儿子,都深受汉室朝廷的厚恩。所以他的作为是出于安定朝廷的公心,还有一点保全宗族家庭的私心,做丞相也是不得已为之的。

必须说这份《让县自明本志令》写的很客观也很有诚意。我们有理由相信,此时的曹操还是想忠于汉朝的可这份自白书,写于赤壁之战后西征马超之前,源于刘备,孙权以及天下很多士族对他进行"托名汉相,实为汉贼","欲废汉自立"的猜测和政治攻击。

曹操所说的做错不认错的含义(解开曹操提到的)(3)

领兵的曹操

随着曹操平定关中,曹操被晋封为魏公,加九锡,正式建国。随着形势的发展,曹操进封为魏王。离皇位只一步之遥。

这时的曹操真的不想当皇帝吗,答案是否定的,他的内心是非常想当皇帝的。为什么?一个是权势不断浇灌滋长野心,野心逐步培育权势欲望!在一个,两汉时期的功臣宿将家小后代在建国几十年后,杀的杀,死的死,败的败了。作为一个舍生忘死打了一辈子的老人来说,给子孙留下些家底是最正常不过的想法了。只有他或者他儿子当皇帝才能稳定的留下。保证家族的永远利益。第三个,也是他自己说的,为了自己的家小安全,不能放弃权力,当皇帝是保证保持权力最有效的方法。

那曹操为什么不当皇帝呢

因为条件不具备,当不了。

当时具有社会地位的家族是儒家豪门士族,如袁家四世三公,荀彧家族、司马家族、杨彪家族等。

而曹操家是寒门庶族,在当时的社会是不被认可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当时的社会环境就是这样。最明显的就是族谱,谁生谁,多代也非常清晰,在当时的史书有记录。而曹操姓曹呢还是姓夏侯的,在当时三国志就没整明白,《魏略》都没有记录。

在乱世手中有刀还可以,在太平盛世后,儒家豪门士族就抱团了,特别是赤壁之战后。儒家豪门士族们给曹操带来很大的压力。曹操就象在天上飞的风筝,离地不敢太远。最明显的例子,曹操打败张鲁,司马懿直接打刘备。曹操说人哪能“得陇望蜀”啊。

如果曹操硬当皇帝呢,曹操读了那么多史书,王莽的过程和下场就是例子了。

回到题首“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文王姬昌以演化周易出名,不过他在世时并非叫周文王,而是叫西伯侯。其子武王伐纣成功后,建立周朝,姬昌死后被追封为文王。

曹操是个大政治家,这句话在他心里是什么意思呢:我曹操只能做这些了,至于子孙会不会称帝,能不能称帝那就听天由命了。我已为你们建了封国,足可保证子孙的安全。如果老天特别关照我的儿子当了皇帝,我就成了周文王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