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和柳宗元结局(唐朝只有韩愈和柳宗元)

韩愈和柳宗元结局(唐朝只有韩愈和柳宗元)(1)

唐诗宋词,犹如一道道划过历史夜空的流星,它们是如此的绚烂瑰丽,又是如此的发人深省。时隔千年,再次拜读,仍然会使人引发很深的共鸣。其中,既有悲怆壮烈的家国情怀,又有精湛细腻的文学风采。

唐宋两代,涌现出了很多的文人,有人将其中的八人并称为唐宋八大家,也叫散文八大家。他们分别是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再就是北宋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这些人既擅长吟诗作对,又痴迷于写文著书。唐朝的两位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而北宋的王安石和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

韩愈和柳宗元结局(唐朝只有韩愈和柳宗元)(2)

(一)、韩柳欧王曾,苏门三学士

这八大家中,其中有六位都是北宋人士,同时他们和仁宗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曾巩与苏轼还有苏辙都是仁宗嘉佑二年的进士,而他们的主考官就是欧阳修

曾巩是欧阳修的得意弟子,苏洵是二苏的父亲。王安石虽然与苏轼的立场不同,但两人都是惺惺相惜的好友。所以,宋朝的六大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 同仕仁宗朝,世人皆通晓

这六人中苏洵年龄最大,他出生在真宗朝,不过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仁宗朝度过。剩下的五人,也都曾在仁宗朝中为官,其中很多人都当上了三朝元老。其中,还有很多著名的事件。比如王安石变法,还有苏轼经历了乌台诗案,抱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态度"此心安处是吾乡"。

他们的经历虽然不同,但是每个人都在文学上有着巨大的成就。很多人的作品,也都被收录进语文课本中。

韩愈和柳宗元结局(唐朝只有韩愈和柳宗元)(3)

苏轼的最多,比如《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等,王安石的也不少《泊船瓜洲》、《金陵怀古》、《伤仲永》还有苏洵的《六国论》。

这些人的文学作品,比比皆是。其实,这六个人只是北宋文绩斐然代表。除了他们还有范仲淹,韩琦,富弼,晏殊,晏几道,黄庭坚,蔡襄,数不胜数。这些人大都曾在仁宗朝生活过,与赵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其实北宋文学的辉煌,全仰仗着仁宗打下了好的基础。那么,为何在那个时期,频繁的涌现出名师大家,文采奕奕之辈?换句话说,为何北宋仁宗年间文坛如此兴盛?

韩愈和柳宗元结局(唐朝只有韩愈和柳宗元)(4)

2. 上有所好,而下必甚焉

"穆穆仁宗,实惟盛德。奉身清约,议论恳恻。学勤讲筵,治法无逸"。北宋文坛风气昌隆,离不开统治者的支持。太祖太宗年间,忙着四处征伐,无暇顾及文学事宜。而真宗又急于应付契丹,以及处理太宗的未竟之业,根本没有空余时间应付。

同时,他们三位小时候并没有受到多好的教育,因此在文化水平方面也是一般。而赵祯则不同,他从小就被当成接班人培养。更有晏殊这样的大儒辅佐,不管与谁交谈,都能对答如流。抛却官家的身份不讲,他更像是一个饱读诗书的翩翩君子

韩愈和柳宗元结局(唐朝只有韩愈和柳宗元)(5)

因为他自己喜欢文学,所以也希望周边的大臣们都是文人出身的士大夫。官员们想在皇帝面前,从容不迫,首先自己也得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正是在仁宗的感召之下,天下文人们逐渐增多。这既是他们修身立命的途径,也是培养自身素质的方法。

况且仁宗本人也有很多的文学作品流传于世,想要和皇帝有共同语言,自己就得先修得一身本事。

所以,宋朝文坛兴盛,与皇帝喜爱文学密不可分。不管是为了投其所好也好,为了仕途顺利也罢或者是出于热爱,总之,在当时学习文化成了一种政治正确。

韩愈和柳宗元结局(唐朝只有韩愈和柳宗元)(6)

(二)、自上而下倡文学,崇文之风蔚然盛

唐朝是文武兼备,而北宋则不然,它是只侧重于文人。当年赵匡胤早就提出过要与文人士大夫共治天下,还明确规定了不得对文人处以死刑。

所以,文人地位的抬高是关键因素。同时,北宋又再度完善了科举制度,让更多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得以成真。

1. 地位太高事关紧,世人急忙沐春风

"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二年,搜揽天下豪杰,不可胜数。"北宋的文官集团地位很高,他们可以坐着和皇帝商讨国事,也可以不顾君臣之礼,与皇帝争执。尤其在仁宗年间,这样的例子不尽其数。

而仁宗本身就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士人们想说服他,自然要在文学水平上超过他。很多的官员,他首先是一个文人,其次才是士大夫。

韩愈和柳宗元结局(唐朝只有韩愈和柳宗元)(7)

那宋朝的六大家,个个都曾经身居高位。此外,仁宗广开言路,纳谏如流,再一次的提高的文官们的地位。

如此一来,大家敢说,敢写,自然就会充实北宋的文坛。很多朝代都没有形成自己引以为傲的流派,就是因为君主们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看的太重。

很多帝王都习惯性的不让人说话,不让说实话,所以文风自然无法兴盛。仁宗年间则是鼓励你说,想说什么,想写什么,只要不是太过分,都无关紧要。

况且,反正没有死刑,那些桀骜不驯的文人士大夫们敢怒敢言,可以自由自在的将自己的委屈或者治国理政的想法,写出来。

韩愈和柳宗元结局(唐朝只有韩愈和柳宗元)(8)

2. 以老携新,文风正气代代传

文人之间都有惺惺相惜的感觉,有些功成名就的文豪们,看到后世出现了可塑之才,便会心生恻隐之心,有意无意的提拔,点拨他们。

如此一来,这种风气就一代代的流传了下去。当时苏轼兄弟进京赶考,欧阳修为其文笔所惊艳,此后他们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忘年交。

苏轼兄弟,也从欧阳文忠公这里学到了很多的东西。这种提携后人的精神,就自此流传了下来。苏轼他们看到文采不凡之辈,自然也会学着欧阳修,无私的为他们提供帮助。如此一来,在社会上就形成了崇文重道的风气

韩愈和柳宗元结局(唐朝只有韩愈和柳宗元)(9)

很多文人之间虽然政见不同,但为国服务的初心都是一致的。他们为了大宋的发展,为了自己集团的壮大,也会去提携那些后人。有了前辈们的帮助,在仕途上自然是少走很多弯路,同时在文笔上也会有很大的进步。

北宋文坛的兴盛,主要还是来自于统治者的倡导,才产生了如此多的文人士大夫,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一些后起之秀,来传承这份文化精神。

韩愈和柳宗元结局(唐朝只有韩愈和柳宗元)(10)

(三)、优越的生活条件,造就辉煌的文坛

"仓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正因为仁宗当政年间的勤政务国,致使国家经济空前繁荣,再加上文人士大夫们地位的不断抬高,他们才有了时间,也有了条件去忙着洞悉生活本质,可以自由的抒发所思所想。

1. 厚禄养官,有了空闲

苏轼号东坡先生,就是因为他曾经在东坡种地,还自己创造出了东坡肉。很多人以为他是被流放,逼的没有办法,才不得已这么做。其实不然,北宋的官员薪资制度达到了历朝之最,还因此出现了冗费的现象。

即使流放中的苏轼,也是不愁吃喝,他做那些不过是为了打磨时间,过的肯定比一般百姓要好的多。

韩愈和柳宗元结局(唐朝只有韩愈和柳宗元)(11)

明朝没有涌现出那么多的文人士大夫,就是因为明朝的工资实在是太少。官员们连一家老小的温饱都保障不了,哪有什么闲情逸致去游山玩水,他们得先顾着把一家人的生活问题解决,才有闲暇吟诗作对。

此外,北宋的市井文化也是文坛兴盛的重要因素。当时仁宗开放了宵禁,再加上一系列的刺激经济发展政策,使得汴梁成了全球最大都市

文人们吃喝玩乐有了去处,也可以顺便见识下人生百态。他们多愁善感,便将那时的所思所想写在纸上,如此就成了文学作品。

韩愈和柳宗元结局(唐朝只有韩愈和柳宗元)(12)

2. 钜公辈出,尤千载一时也

"真宗仁宗至于列圣,守我宋之家法者也"。北宋文坛兴盛,首先得益于仁宗这个好皇帝。他遵循祖宗家法,不断的推崇文学,致使文坛上熠熠生辉。同时,他又开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文人士大夫们得以在这个环境中创作。

试想,如果整日打仗,内忧外患,那么肯定不会有那么多的人整日花前月下,吟诗作对。"仁宗之驾驭中外,未尝不明,而失之于柔"。

韩愈和柳宗元结局(唐朝只有韩愈和柳宗元)(13)

当然,他给辽国增加岁币,又答应了西夏求和的请求,的确显得有些妇人之仁,但是那也总好过发动战争,让黎民百姓都深受其害。

那唐宋八大家其中的六人,只是北宋文人的代表。在那个环境当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已经深入人心。无数的有识之士,前赴后继,纷纷为文坛的兴盛做出自己的努力。

韩愈和柳宗元结局(唐朝只有韩愈和柳宗元)(14)

结语:

仁宗朝就是北宋兴盛的一个开端,他在位四十余年,政治清明而且广开言路,不断地提高文人士大夫的地位。同时,他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那些文人士大夫闲来无事就是游山玩水,花前月下,当他们遭受不公正待遇时,也敢于直言不讳的说出来。

参考文献:

《宋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