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周莹是怎样死的(历史上真实的周莹死后万人送葬)
最近,《那年花开月正圆》正在热播,该剧以泾阳县安吴堡吴氏家族的史实为背景,讲述了清末陕西女首富周莹跌宕起伏的人生。孙俪的精彩演绎的周莹,原本是一位江湖少女,机缘巧合嫁入吴家东院,她以自己的聪慧,在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与家族矛盾中,最终贯通东西方经商之道,富甲一方,铸就陕西女首富的传奇一生。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周莹到底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呢?
电视剧中的周莹原本是个招摇撞骗的江湖女子,而真实的周莹出生于大户人家,她的曾祖父是清朝嘉庆时期的巨商、刑部员外郎周梅村,周梅村不仅有钱,而且还乐于帮助乡里乡亲,有“周八爷”、“活财神”之称,所以周莹从小熟读诗书、善于算学,和泾阳当地赫赫有名的吴家也称得上是门当户对。
周莹17岁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名义嫁给了体弱多病的安吴堡大户吴家公子吴聘,嫁入吴家的目的是为了给重病缠身的吴聘“冲喜”,可事与愿违,周莹过门不久,吴聘就病死了。一说是过门后三天,一说是三年,不管哪个时间准确,这对周莹来说都是巨大的灾难。因为古代人们对女子的忠贞名誉是很看重的,做了寡妇之后即使是正常的恋爱追求爱情都会被乡邻的风言风语伤害。祸不单行,丈夫吴聘过世后不久,周莹的公公不慎意外身亡,此时东院吴家已没有其他男丁了,所以撑起吴家大旗的重任就自然落到了周莹的身上了。
这正是“谁说女子不如男”,周莹接受吴家产业后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刻苦经营,凭借吴家留下的商号、店铺、土地、房产的资产将商业继续做大最强,开始她们主要做棉花棉布的生意,占据市场后又进军淮盐、布匹、药材、米粮、油坊、典当等行业,每个都做的风生水起,在周莹的亲力亲为下,吴家一跃成为了陕西最大最受欢迎的商号,周莹铸造的庞大的商业帝国的商业范围迅速蔓延到全省乃至省外,不断开启分店。
丈夫离世、家业下滑……这些困难都没有让周莹退缩,她沉着冷静地将东院的所有事务处理得井然有序。顺利地接管了吴氏家族的商号、店铺、土地、房产等商业资本。年纪轻轻的周莹成了东院的掌门人。当时周莹在陕西主要做棉布生意、棉花生意、茯茶生意。仅泾阳的裕兴重商号就掌握着泾阳茶票的百分之六十,所以富甲全省。
经过她的苦心经营,吴家的生意达到顶峰。各大商埠、码头都有吴家的生意,南通北达,连成一气。全国108家分店,涉及淮盐、布匹、药材、米粮、油坊等各行各业。长篇小说《安吴商妇》的作者王芳闻说,由于奉行“诚信仁义”,周莹逐渐在商场站稳了脚跟。关于周莹的诚信经营,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有一次,吴家高陵南糖商号食盐专卖店误将海盐当晋大青盐卖,让一老者发觉,找到商号总理提出批评。周莹知道后,立即命盐店贴出告示,承认错误,以三倍价格赔偿给老者,高陵县人们听闻后,纷纷为周莹这一做法点赞。事后,周莹还让商店在门口挂了一块“诚实无诈自律自戒”的木匾作为警示,这也是中国商业史上仅有的两块“诫欺匾”之一,显得弥足珍贵。
寡妇家只有四口人;寡妇过继的儿子吴怀先、儿媳和一个养女,其余都是为她服务的:帐房管家、奴婢仆妇、跟班杂役、守卫家奴、伙房人员、裁缝工匠等,总计不下二百余口,全年花费十多万两纹银。按当时粮价计算,可供十万人一年的口粮。
寡妇在安吴堡城内,模仿北京紫禁城的样子,为自己修造了一座内城,住着她独户一家,有三十名丁勇(家丁)守护。
寡妇每次外出,总携带着几十名娇婢美童、丫环仆妇,跟班常随,为她服役,前呼后卫,簇拥着一大群,和《红楼梦》中描写的贾母出游一样的气派排场。
宣统二年(1910年),安吴寡妇周莹去世,终年42岁。伴随着她生命的谢幕,她将苦心经营几十年的巨额财产分给所有下人,土地归村人共有。她离开周家时十七岁,在吴家度过了整整二十五年的风雨岁月。 她用自己的刚强和不屈的性格,撑起了风雨飘摇的吴家,据当地人说,安吴寡妇周莹出殡的当天,自发送葬的四邻乡亲约有八万之众,这种葬仪,在关中道上不是绝无仅有,也是空前绝后。周莹死后的几十年,中国社会风云动荡,富可敌国的吴家商号也未能幸免,慢慢从辉煌走向衰落。因周莹一直无子嗣,因此过继了她的侄子吴怀先为养子。吴怀先接手吴氏庄园后,将其捐赠了出去。后来,周莹的故居成了抗战时期的西北青年训练班,全国各地前往延安的热血青年,都先要经过这里参加政治和军事培训,堪称我党的“黄埔军校”,最多时学员达1500多人。青年训练班先后培训了12000多名学员,分别输送到了延安、敌后根据地和抗日前线,造就了多位中国的革命家和年轻干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