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归隐在哪(3入长安5度归隐浅析孟浩然的隐与仕)

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之前一直是一个隐士的身份。直到现在,虽然有人关注到了孟浩然一生中的隐与仕,但还不够全面,有失偏颇。而在大部分人心中他依然是一个隐逸形象。其实孟浩然一生三入长安,五度归隐,这体现的是一种隐与仕交织着的矛盾,也体现着他的心路历程,本文将从这一个角度出发,带你读懂孟浩然心中隐与仕。

孟浩然归隐在哪(3入长安5度归隐浅析孟浩然的隐与仕)(1)

初隐:书生意气之少年

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说:

“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灌园艺圃以全高”

似乎已经体现了孟浩然隐仕交织的一生,既有道家风范,又有儒家入世之心。

儒家思想主张“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浩然从小就接受良好的儒家思想教育,在他的思想中,儒家思想占了大部分。

孟浩然早年,武则天当政,唐玄宗尚未登基,后来又经历了韦后以及太平公主乱政

他曾严厉批评过武后当政的事,心中的想法也就可见一斑了。正是这样的政治环境,使得孟浩然丝毫不思入仕,而是喜欢游玩山水,读书练剑,志于做一个陶渊明那样的人

孟浩然归隐在哪(3入长安5度归隐浅析孟浩然的隐与仕)(2)

既然天下无道,那便归隐去吧。

于是,年方二十的孟浩然,与好友张子容欣然隐居于鹿门山中,吟诗作赋,流连山水,忘乎所以。这便是孟浩然的第一次隐居,未想入世便隐居,表明在他内心深处,终究还是向往着隐居生活。

有他的诗为证:

《题鹿门山》说:“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 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 ,《夜归鹿门歌》说“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忆张野人》也提到:“何必先贤传,唯称庞德公”

诗中频繁出现的庞德公是何许人也?乃东汉著名隐士,刘表曾数次请他出山做官而不来,欣然归隐。诗中对庞德公的景仰溢于言表,他又“尝读高士传,最嘉陶征君”,陶征君即是陶渊明,足见他心中的归隐之情。

孟浩然归隐在哪(3入长安5度归隐浅析孟浩然的隐与仕)(3)

《旧唐书·孟浩然传》有这样的记载

“孟浩然,隐鹿门山,以诗自适”

这一段时间,他过得最惬意,遵从内心的决定,无忧无虑,也正是这样的生活,使得他能心无旁骛地读书写诗,赋予了他诗歌中的灵性。 王士源评价他的诗:“学不故儒,务掇菁华,文不按古,匠心独妙”正点出孟浩然诗中的清淡,所以读孟浩然诗,有一种清新之感。

可是人的一生是复杂的,各种因素影响之下,孟浩然逐渐向往出仕

孟浩然归隐在哪(3入长安5度归隐浅析孟浩然的隐与仕)(4)

转折:初慕功名之青年

开元元年,一同隐居的好友上京参加科举去了,而且成功考得进士。这件事在孟浩然心中掀起一道波澜。在送别好友离开时,他的内心是复杂的,一来是好友的离去,从此自己的隐居生活未免有些单调,二来则是好友选择了一条与之前相反的道路,一条那个时候的孟浩然心中有些抗拒的的道路,他内心波动可想而知。在送别张子容的诗中有这么一句:

“茂林余偃息,乔木尔飞翻”

其实不仅仅是乔木,更是孟浩然的内心在翻飞挣扎。

孟浩然归隐在哪(3入长安5度归隐浅析孟浩然的隐与仕)(5)

除了朋友离去的原因外,还有时代因素,个人因素。

政治上,唐玄宗已经即位,越发呈现一种开明的盛世气象,盛唐那开拓进取,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逐渐形成,已经到了天下有道的时候。

所认识的人,除了张子容外,还有辛谔,丁凤等人,纷纷参与到时代的洪流中,追求功名去了,孟浩然心中哪能不摇摆啊,他也自认是有才之士,在《书怀贻京邑同好》诗中就曾说:“昼夜恒自强,词翰颇亦工“,又如何不想成立一番功名?

于是,孟浩然心中的出仕思想经过一番争斗开始占上风,在张子容离开后的第三年,年方二十三岁的孟浩然辞别亲人,到长江一带远游。

孟浩然归隐在哪(3入长安5度归隐浅析孟浩然的隐与仕)(6)

为何没有直接参加科举而是远游?或许是因为好强,想要展现自己的才华,搏得盛名之后,经别人的举荐而入仕,这是实力的最好证明。诗仙李白便走了这一条路,于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意气风发,不可一世。 孟诗中有一句:“谁能为扬雄,一荐《甘泉赋》”,便表达了他希望得到举荐的强烈心情。

这一次漫游其间,他结识了许多当朝名流,最出名的当属宰相张说。著名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作时间虽有争议,但大部分的学者认为写于开元五年,也就是当孟浩然21岁的时候,呈给张说的,诗中明确表达了他的出仕思想

孟浩然归隐在哪(3入长安5度归隐浅析孟浩然的隐与仕)(7)

一入长安,无果而终

开元11年时,张说也不负所望,推荐孟浩然,孟浩然由此开启了第一次长安之旅。

许多人以为开元16年是他第一次入长安,其实并非。孟浩然《赴京途中遇雪》诗中明确提到:

迢递秦京道,苍茫岁暮天。

穷阴连晦朔,积雪满山川。

落雁迷沙渚,饥乌集野田。

客愁空伫立,不见有人烟。

但有学者从《唐书·玄宗纪》、《五行纪》等书中考证,开元16年长安一带并没有下雪,16年附近也只有11年底下了雪,另外当时张说为中书令,身居高位的他举荐孟浩然是完全有可能的,另外据典籍记载,唐朝科举并没有在冬季举行的。可见他第一次入长安,当在此年。

首次出师,便遇大雪,似乎已经预示了第一次入长安的结果。

孟浩然归隐在哪(3入长安5度归隐浅析孟浩然的隐与仕)(8)

不知道什么原因,孟浩然终究没有得仕

虽然《唐诗纪事》中记载了孟浩然因为张说的推荐而见到了玄宗,玄宗让他诵读自己的诗歌,浩然却读了一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玄宗当即不悦,责他返回襄阳这一故事,《唐才子传》中亦有相似记载说他在王维府中做客,突然碰到玄宗来访,吓得躲到床底下,很有戏剧性。但不过是后人杜撰的结果,这句诗当时还没有写出来呢也尚未认识王维,前文已有论述,这里就不展开来讲了。

这段时间的真正的经历尚未为人所知。事后孟浩然再次回到襄阳归隐,漫游四方,结交更多的人,希望能够得到举荐的机会。

孟浩然归隐在哪(3入长安5度归隐浅析孟浩然的隐与仕)(9)

二入长安,不幸落第

然而举荐的机会终究渺茫,第二次归隐时期,他并没有如愿。到了开元十六年,或许是因为等得太久了,自己又年事已高,不惑之年的孟浩然心中的出仕思想更加强烈了,再一次选择进京,参加这一年秋天进行的科举。

可是事与愿违,当时已经颇有名气的孟浩然竟然落榜了。读书四十年,却一朝功败于此。

在《陪卢明府泛舟回作》中,他悲切地写道:

“犹怜不才子,白首未登科”

好一个白首未登科,道尽入仕无门的悲凉。从23岁打算入仕起,自己眼见一个盛世成长起来了,一个个朋友都有所作为,只有自己功名未成,怎能不叫已经40岁的孟浩然伤心,何况曾自负才气,如今不得已参加科举,却遭受落榜的打击。

孟浩然归隐在哪(3入长安5度归隐浅析孟浩然的隐与仕)(10)

《孟浩然集序》记载他曾“间游秘书省”写出了“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这一绝世名句,满座赞叹,纷纷搁笔不再作诗,一时间声满长安。

事情似乎出现了转机,他便打算留在长安,干谒名流,作诗献赋,以取得入仕的机会。

《题长安主人壁》诗中:

“久废南山田,叨陪东阁贤。欲随平子去,犹未献甘泉“

再次提到“献甘泉”之说,可见他心中交织着的矛盾。

但长安终究还是让他失望了,内心深处的隐逸情结又占了上风。孟浩然黯然离开长安,又开始了漫游和隐居的生活。

先是返回襄阳隐居,而后在吴越之地逗留长达数年,其间曾跟曹三御史在太湖轻舟泛游,曹三御史打算举荐他。或许是心中仍未平静,长安实在令人伤心,孟浩然有些心累,写诗婉拒了他。这是他第三次隐居

孟浩然归隐在哪(3入长安5度归隐浅析孟浩然的隐与仕)(11)

三入长安,梦空一场

开元19年到20年,唐玄宗驾幸洛阳,孟浩然再度启程出发洛阳,在洛阳献诗献赋,并认识了王维等人。开元二十一年,唐玄宗返回长安,孟浩然亦跟着回到了长安,寻求机会。可是大概布衣一生就是他的命运,第三次入长安,依旧无果。又因秦中大旱,苦秦无雨,在开元二十一年秋天,孟浩然再度返回洛阳,不久又离开洛阳,南下吴越,这便是著名的“自洛之越”

三入长安,像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孟浩然失落到了极点,为抚平心中的哀愁,再度漫游吴越与隐居。在这一时期的诗中,诗人多次倾诉了心中的苦闷,颇有一种发泄和自怜的愁绪。

离开长安时,已是秋天,他心中悲凉,有感而作。在《秦在寄远上人》中写道: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直言长安并非他所想去的地方,自己只想回到隐居之地。又在《李氏园林卧疾》中说:“我爱陶家趣,园林无俗情”,可见诗人心中隐仕思想的急剧转换。

孟浩然归隐在哪(3入长安5度归隐浅析孟浩然的隐与仕)(12)

最著名的是写于洛阳赴吴越路上的《自洛之越》:

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

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

洛京已经使他心凉,他简直不再想追求功名了。三入长安,一次比一次心酸,空有才华,却入仕不得,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

在这第四次归隐时期,韩朝宗曾与他约定一起进京,但最终还是放弃了,可见诗人心中的疲倦与失望。

孟浩然归隐在哪(3入长安5度归隐浅析孟浩然的隐与仕)(13)

出任幕府,病发而逝

然而在盛唐时代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下,隐居一番的他,并没有放弃。开元25年,一向赞赏他的张九龄任荆州长史,招他为幕府,经过一番考虑之后,孟浩然还是去了。

唐朝入仕有三条常见的路,一是科举,二是举荐,三便是幕府,通过当幕府也能一步步往上升迁。

可惜孟浩然经历了多次打击,身体已经不复当年,当幕府后不久,就又回到襄阳了,不久患上背疽,需要在家休养,再也没有出去过。这是他第五次归隐,也是最后一次

等到身体差不多康复了的时候,恰逢老友王昌龄因为贬官经过襄阳,顺道拜访。两个老友多年不见,王昌龄被贬官,自己入仕无门,可谓同病相怜,也就放开了喝,互相倾诉。

但是孟浩然身体本就不好,又患了背疽,食鲜而疾动,王昌龄前脚刚走,他隐与仕交织的一生便结束了。

孟浩然归隐在哪(3入长安5度归隐浅析孟浩然的隐与仕)(14)

结语:

但想来孟浩然并不后悔,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能与朋友倾诉一场,他心中的矛盾和执念已经放下了。所以当旧疾复发时,他便趁此仙逝了,独留下“布衣诗人”在世间流传.

叶嘉莹说:“他最后落入了求隐与求仕两方面都不能够心安理得的夹缝之中,迷失了自己的方向。“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其实我更觉得这句诗正写出了他迷茫之后的一种平静感,迷茫过后要找到什么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这正是他给我们的启示。

想他一生,生在大唐,可惜奔波半生,始终不得志。从他的经历和诗中不难看出他每次遭受挫折之后,都极度迷茫与失望,但是每一次他都能调整过来,没有放弃,或许这就是盛唐时代精神的魅力。

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参考资料:《孟浩然集序》,《新唐书》、《旧唐书》、《孟浩然集》、《唐诗纪事》、《孟浩然生平事迹考辨》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