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糕王利润(听枣糕王熬创业)
2016年4月19日讯,五道口,常被调侃为“宇宙中心”。4月3日,“枣糕王”陈立在这里经营了7年、天天排队的枣糕店正式停业。当天,本报在头版进行了图片报道。一时间,陈立成为“宇宙中心”的新闻人物。有毕业多年的学生驱车而来,排两个小时队只为买10块钱一斤半的枣糕。
陈立站在老店门前
十几天来,粉丝们一直在打听关于“枣糕王”的一切,陈立本人却忙于店面交接,北京晚报记者约了他一周,直到上周末才达成采访。
从枣糕店里脱身,坐在西式快餐店里,陈立没有太多的不自在,反倒驾轻就熟,“你可能想不到,我经常来这个快餐店,来给大学生们讲创业,讲我来北京这20多年悟出来的人生经验。”
陈立的新店已基本定址,还是在五道口,大约五月中旬开业。
“1988年我是怀揣80块钱的北漂”
陈立个头不高、身材瘦削,衣着朴素干净。由于长期睡眠不足,他必须依靠茶叶保持清醒,时刻抱着茶杯。
停业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枣糕王”和周围一排店面都要按规划拆迁。停业前几天,陈立贴了通知,留下电话,以便老主顾们知道未来动向。他没想到,关心的人太多,电话应接不暇。后来,女儿帮他做了个微信公众号,现在大约有5000粉丝。这只是会玩微信、会用智能手机的粉丝群,实际粉丝量远大于此。
拆迁意味着搬迁,如何留住如此大基数的粉丝,对任何一个经营者而言都是难题。但陈立表情淡定,他告诉北京晚报记者,现在的境况与他早年经历相比,并不显得窘迫。
上世纪1970年代,陈立出生在河南一个普通村庄,距离信阳还有150多公里。家里兄妹六人,他排行老五,身材最小,干农活不在行,学历却是最高——初中毕业,高中没读完。陈立因身体原因错过了高考,想复读再考,却凑不够200元复读费,“就借到80块钱,已经不容易了”。
不能复读、不会种地、也达不到参军的身体要求,不到18岁的陈立在1988年9月,遇到了人生的最大难题——生存问题。“那时候,农村人对改革开放的认识还很有限,但我决定还是出去,我留在农村也养活不了自己,不如出去闯闯。”
“技多不压身”,陈立把母亲交待的这句话写在随身笔记本上,揣着凑来的80块钱开始了“北漂”之旅。“凌晨1点在信阳上的火车,没有座,一路站,到北京,下午6点多钟,天已经快黑了。”
北京那时有六里桥和立水桥两大劳动力市场,90%的需求是壮劳力。陈立显然无法应付重体力活儿。在立水桥转悠了几天,80块钱快要花完的时候,运气来了。“现在鸟巢那边以前是个机械厂,招工要求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我身上就一张初中毕业证,跟人家解释了半天,说我读过高中,然后就让我去了,真是高兴坏了。”
1992年,陈立从机械厂离职来到五道口,向当时的东升乡政府租了16平米的小店,也就是现在的“枣糕王”所在地,开始创业。
“枣糕之前卖过栗子、煎饼、鸭脖”
租下店面,陈立想着用学到手的技艺养活自己。他修家电,代理维修制冷设备。“90年代,家电维修还是顾客送电器上门面,但很快变成上门服务了。需要上门的话,我这个门面就浪费了。”于是,陈立同时卖烟酒零食。
进入新世纪,家电销售价格越来越低,官方的售后服务越来越发达,陈立的家电维修生意越来越难做。他不得不转型并开始学习更多技艺——摊煎饼、炒栗子、鸭脖子,什么火就卖什么,生意不好做也足以糊口。
2002年,地铁五道口站开通,附近人流量迅速增加。如今,在跟大学生们讲创业经验时,陈立会用“总流量、共融性、定位、细分”等听起来“高大上”的词汇。而当时,他还不会“熬制鸡汤”,只是客观分析了客流特点——这里有学生族、上班族、固定居住族、流动族。他思考何种产品能尽可能多地涵盖这些族群,有一定特色、价格便宜、既能当主食又能当零食、自己可以控制质量……
一番调研和品尝之后,2009年,陈立决定试试枣糕。“当时,只有食品厂做枣糕,还没有多少人专门卖枣糕。”
“我没有秘密,只有对质量的控制”
枣糕并不难做,在网上就能找到制作流程,原料也很简单。但只有陈立做成了“枣糕王”。
“我观察过,现在餐饮市场洗牌太快,绝大多数小店活不了1年。以前,总说百年老店,现在,我觉得超过5年,就算‘老字号’了。”到今年,陈立的“枣糕王”,就做满了7年。
7年的经营,陈立能掌握的只有质量。他把经营分成了四个环节——原料采购、加工、烤制、销售。每一个环节,他都能滔滔不绝,以挑选原材料大枣为例,就能讲一个小时。成了火遍五道口的“枣糕王”之后,陈立被附近的大学生邀请讲课,也有很多人慕名而来向他学习制作枣糕的技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陈立不拒绝将技艺传授出去,他收培训费,就毫无保留地展示所有细节,比如如何发酵。“我就不跟你细说了啊,别看只是发酵一个环节,但有几十个因素能决定发酵质量。”7年来,共有1000多人来拜师学艺,仅北京就有200多人,但他们学成后只有不到10%能经营好。“枣糕王”依然只有陈立一人。
“我没有什么秘密,就是靠对质量的控制。发酵是一个变量,你能玩好这个变量,就能做好。”
现在的陈立,只控制原材料到半成品的环节,其余都交给店里的伙计。但7年如一日,他每天都到凌晨2点才睡觉,早晨6点半就起床,困了累了,只能找机会打个盹儿。他控制着每一个细节,所以对枣糕的质量很有信心。
“有风投找我,但我不想靠炒作挣钱”
“枣糕王”有质量、有粉丝、有口碑,但并不是品牌,也没有形成连锁经营。“我问过,‘枣糕王’这三个字不能注册,这么多年,我也没找到合适的徒弟,质量没法控制,所以也就不能做连锁。”
“枣糕王”独此一家,天天排队,“10块钱买一斤、送半斤”,从2011年开始,就没涨过价。“我一个月成本10万多,每天流水差不多1万出头,这么多年没怎么变,也没理由涨价。”
得知“枣糕王”因拆迁停业,很多寻求合作的人找上门。有风投、有热钱,有的甚至不需要他干活,只需要出个名、代个言就能轻松挣钱。“其实就是炒作嘛,搞噱头,我很抵制,这样泡沫会很大,我控制不了。”陈立说,虽然有人承诺他能挣大钱,一年挣到过去三五年的钱,但他还是拒绝了。他担心质量,他担心口碑,“丢了口碑,就什么都没了”。
采访最后,陈立告诉北晚记者,他的新店已经基本定址,还在五道口,大约五月中旬开业——还是他起早贪黑带着伙计们一起做枣糕、卖枣糕。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 孙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