蝲蛄和拉拉蛄区别(都听说过拉拉蛄叫)

新京报讯(记者 杨亦静)立夏节气到了,天气升温,益虫和害虫都开始频繁出没。先秦古籍《逸周书》上记载了农业上的七十二候,其中,立夏的三候提到了一种名为“蝼蛄”的虫子,这种虫子喜爱咬食各类作物的种子和幼苗,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害虫。

立夏三候有两虫

我国古代,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等知识设置了七十二候,来作为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据记载,古人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一年四个时节、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

七十二个候中,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也就是每几天的自然现象和特点。比如,植物候应有植物的幼芽萌动、开花、结实等;动物候应有动物的始振、始鸣、交配、迁徙等;非生物候应有始冻、解冻、雷始发声等。

我国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劳动实践,将立夏划分为三候,分别是“初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和“三候,王瓜生”。

蝲蛄和拉拉蛄区别(都听说过拉拉蛄叫)(1)

东方蝼蛄。北京市植物保护站供图

“初候,蝼蝈鸣”中的蝼蝈,说的是一种名为蝼蛄的虫子,随着蝼蛄的鸣叫,表示夏天的味道浓了。“二候,蚯蚓出”中,蚯蚓本是喜欢在阴暗潮湿土壤里生活的,立夏后天气热了,蚯蚓也忍不住从土里钻出来。而 “三候,王瓜生”,王瓜是一种多年生的攀援藤本植物,可以药用,从立夏时节开始快速生长。

立夏时节一到,天气开始炎热,农作物快速生长的同时,益虫和害虫也倾巢出动,三候中的蝼蛄和蚯蚓都属于昆虫。

初候蝼蛄“作恶多端”

农村有一个农谚叫做:“听见拉拉蛄叫,还不种庄稼啦?”里面所说的“拉拉蛄”指的就是蝼蛄,这句话的意思是,听到蝼蛄这种害虫的叫声,难道就怕到不种庄稼了吗?

对于“二候”蚯蚓,相信大家并不陌生,那么“初候,蝼蝈鸣”中提到的昆虫到底是什么呢?“拉拉蛄”到底有多大的危害让农人“闻声丧胆”呢?

据北京市植物保护站昆虫专家张智介绍,蝼蛄在北京是一种常见的直翅目害虫,又称为拉拉蛄、地拉蛄,与蝗虫亲缘关系较近,主要在地下活动,是一种地下害虫。

蝲蛄和拉拉蛄区别(都听说过拉拉蛄叫)(2)

东方蝼蛄在挖洞。北京市植物保护站供图

在北京地区,主要分布有华北蝼蛄和东方蝼蛄这两种蝼蛄,其中东方蝼蛄的数量更多。张智描述说,东方蝼蛄和其他蝼蛄一样,发育类型属于不全变态,成体灰褐色,呈梭形,全身生有细毛,头暗褐色,有2对翅,前翅灰褐色,可盖住覆盖腹部的一半,后翅可超过腹部末端。

张智表示,蝼蛄这种害虫,成、若虫都可咬食各类作物的种子和幼苗,特别喜食刚发芽的种子,它们能造成严重缺苗、断垄,也咬食幼根和嫩茎,扒成乱麻状或丝状,使幼苗生长不良甚至死亡。因此,蝼蛄是对农业生产危害很大的一种害虫。

“蝼蛄前足特化为能在地下开洞筑府的‘开掘足’”,张智告诉记者,由于蝼蛄喜欢在土壤表层往来乱窜,会造成种子架空,幼苗吊根,导致种子不能发芽,幼苗失水而死。

关于蝼蛄成为立夏“初候”的原因,张智分析说,蝼蛄在北京2到3年发生1代,全年为害有2个明显的高峰,“5月上旬到6月中旬是蝼蛄第一个活跃时期,第二个高峰是9月份气温下降,它们再次上升到地表。”

如何防治这种危害农作物的害虫?张智介绍说,蝼蛄具趋光性,并且很喜爱香甜物质,可以使用如半熟的谷子、炒香的豆饼、麦麸以及马粪等有机肥做成毒饵,撒施在作物的行间进行毒杀,也可以在生产中利用灯光进行诱杀。

新京报记者 杨亦静 编辑 唐峥 校对 何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