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故事图文(成都市营门口的故事)
成都市金牛区营门口,位于成都市区西北部。营门口成为地名应该在三国蜀汉时期。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分天下,三国人物中能看清天下形势的,当数诸葛亮。他在《隆中对》中清楚地说明对三分形势的认识,让刘备茅塞顿开。刘备在白帝城病逝后,诸葛亮承先帝遗志,决心北伐中原,匡扶汉室。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诸葛亮深知北伐任重道远,当积极筹集粮草。但当时蜀汉经济尚不繁荣,百姓生活仅维持温饱,若向百姓征粮草,实在太难。诸葛亮经深思后,决心实施屯兵耕战,让军队自行筹粮。经过勘察,诸葛亮选择成都西郊一带常遭洪灾的荒野为屯兵耕战之地。一声令下,大批军队驾着战车在西郊安营扎寨,开始垦荒耕作。
在屯兵耕战中,诸葛亮考察洪水泛滥之情后,在郫江西向北段,修筑了九里长堤,用以防洪,以确保屯田年年丰收。九里长堤的修筑,是诸葛亮在成都兴修水利的一大功绩。因大量军队驻扎,军营密布,战车云集,形成一道屏障,同时设置了由诸葛亮坐镇指挥耕战的中军大营帐。多年耕战,遂成基地,人们习以为常皆将此地以营门口而称之。这样,营门口地名便流传下来。
经过数年耕战,粮草丰盛,军饷充足,诸葛亮便率大军于公元228年第次北伐,派赵云、魏延等大将为先锋,西出祁山,直取陇西、天水。后再次北伐,因蜀中往祁山大营运粮道路艰难,诸葛亮调集能工巧匠,反复实验,发明了“木牛流马”以运粮饷。《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十二年春,亮率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可见,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与他在营门口屯兵耕战有着互动关系。
营门口屯兵耕战,显示了诸葛亮“理民之干”的谋略,更是发展战时经济的好举措,也使成都西郊营门口的千顷之地有了良好的经营,从此营门口有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今天,当地不少地名仍以营门口为名,如营门ロ街道办事处、营门ロ路、营门口立交桥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