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武帝本纪原文 三国志武帝纪名言10句
《武帝纪》,出自《三国志》,是《魏书》里的第一篇,主要记述了魏武帝曹操本人的生平事迹。
东汉末年,天下纷乱,英雄豪杰并起。在北方,袁绍占据四州,势力胜过曹操。然而,曹操唯才是举,采用申不害、商鞅的法术,运用韩信、白起的策谋,在官渡一役中,打败袁绍,一统北方,奠定魏国基业。
本文选取《武帝纪》经典名言10句,附上译文和点评,以飨读者。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
魏太祖武皇帝,
是沛国谯县人。
姓曹,名操,字孟德,
汉朝相国曹参的后代。
点评:「沛国」位于江苏省沛县。「谯」即谯县,现在的安徽省亳州市。「参」即曹参,早年追随刘邦,因功封为平阳侯,是继萧何之后,西汉第二任丞相。
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
我们起义兵讨伐暴乱,
现在大军已经聚合完,
诸位还在迟疑什么呢?
点评:汉献帝初平元年正月,公元190年,冀州牧韩馥、勃海太守袁绍、东郡太守桥瑁等人,各拥兵数万,推举袁绍为盟主,曹操代理奋武将军,合力讨伐董卓。
然而,大军开拔到洛阳附近,互相观望,谁也不敢率先进兵。曹操眼见于此,胸中不满。
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
我们现在是为了正义而行动,
却持犹疑的态度而不敢前进,
这就会让天下所有的人失望,
我个人私下为你们感到羞耻!
点评:曹操看到大家谁也不敢进兵。于是,独自领兵与董卓部将徐荣,交战于汴水。但是,由于兵力薄弱,力战不敌,堂弟曹洪战死,曹操本人也差点丧命。
败兵回来的曹操,看到各路诸侯整日摆酒设宴,不图进取,更为气恼。
太祖将迎天子,诸将或疑,荀彧、程昱劝之,乃遣曹洪将兵西迎。
太祖想要去安邑迎接献帝,
但是诸将中有人感到疑虑。
荀彧、程昱二人力劝太祖,
于是太祖派遣曹洪,
率军向西迎接献帝。
点评:董卓死后,长安城动乱。汉献帝同朝中大臣计划迁往东都洛阳。然而,由于护卫军在曹阳涧战败,献帝只能渡过黄河,逃往安邑。
曹操听说此事后,准备把汉献帝接到许昌。但是,曹操手下将领反对者多。好在,经谋士荀彧、程昱劝说下,曹操终于派出曹洪引军西向,迎接献帝。
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
现在是广招英雄的时候,
杀一人而失去天下人心,
这样做不可以啊。
点评:吕布攻打下邳,刘备不敌,逃到曹操这里。谋士程昱劝曹操不如趁机除掉刘备。然而,曹操不同意,认为刘备是天下英雄,他穷困时来投,若除掉他,将会失去天下人之心。
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
一个人若能孝顺父母,
难道不会忠于君主吗!
他就是我所寻求的人。
点评:东平人毕谌,在曹操手下担任别驾。张邈叛迎吕布,劫持了毕谌的父母、妻子。曹操虽然惜才,还是打发他回去保护家小。
等到吕布败亡,毕谌被活捉。曹操念他是个孝子,不顾众人反对,任命他为鲁国国相。
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
我了解袁绍这个人,
志向很大而才智小,
外表严厉而内心懦弱,
忌妒刻薄又缺乏威力,
兵虽多但却部署不当,
将领骄横而政令不一,
虽然土地广大,粮食丰富,
但却可以作为对我的奉献。
点评:袁绍在兼并公孙瓒之后,占领幽、冀、青、并四州,披甲几十万。于是,雄心勃勃的袁绍准备攻打许昌。曹操手下很多人都认为,袁绍过于强大,不能抵挡。然而,曹操却认为袁绍必败。
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
您用最弱小的兵力,去抵抗最强大的军队;
如果您不能制服它,必然会被他乘机进攻。
现在正是争夺天下的最重要的时机。
点评:曹操退守官渡,当时兵力已不足一万,三分之一还是伤员。此时,他感到非常气馁,想要撤兵回许都。然而,谋士荀彧苦劝他坚守阵地,认为是黎明前的黑暗,退必败,坚持才能成功。
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我任用天下聪明才智之人,
然后,再用道义治理他们。
无论哪个地方都可以胜利。
点评:曹操攻取袁绍的大本营邺城后,祭奠昔日的对手袁绍。当他回忆之前与袁绍一起起兵时所说的豪言壮语,不禁感慨万千。
袁绍曾经问曹操,若失败了,该如何打算。曹操说:我将任用天下最有才智,最有勇力的人。然后,以道义驾驭他们,这样就不会再失败。
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
安葬结束以后,
都要脱掉丧服。
率军驻守边防的将领,
一个都不要离开驻地。
各级官吏要各尽职责。
入殓时穿平时穿的衣服,
不要在墓穴藏金玉珍宝。
点评: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正月二十三日,公元220年,曹操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六岁。临终遗言:薄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