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改革的分析(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整体设计与破题方向)
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是进入改革深水区的中国教育人,不得不披荆斩棘去直面的道路。
2021年9月24日,教育部办公厅决定在上海市、广东省深圳市、四川省成都市等12个地区建立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这个举措无疑释放了一个重要的信号: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刻不容缓,再难也要突破。
但实验成果的输出需要时间,对于非实验地区而言,也不能观望坐等,推进高质量教育永远是一场“没有模版也必须综合改革”的行动。只有带着教育综改的思维,在区域先行布局,步步探索,边改边学,边学边改,才能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同步。
我们看见在这方面,各地已经有一些经验可以借鉴。教育部在2013年就发布了《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很多地区在改革的时候,综合意识、整体意识越来越强烈,即便在做单项改革时,也会尽量全局考虑。
综合改革是需要考虑全要素的系统性改革,但真正实施,也不可能方方面面均衡发力,也需要进行阶段性的重点突破。好的教育综改,一定是系统谋划、统筹兼顾、整体推进与突出重点、聚力突破点、精准发力相结合。
蒲公英教育智库研究团队近年来走访全国各地,发现了不少走在教育改革前沿,并取得卓有成效的区域经验。它们有的在某一个点上深耕不辍,有的在某一个面上积累深厚,有的在整体推进上已经有了阶段性成果。希望这些区域经验,能够给全国广大正准备推进教育综改的地区和规划者,带来整体规划的思路,重点突破的灵感,或者总结反思的完善——是为2021年蒲公英教育智库区域研究团队的年终盘点。
8大类20项改革任务,其中大部分都是全国首创
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
2014 年 10 月,四川天府新区成立,当时的新区教育底子薄,流行的社会评价是学生“装不了,教不好”;不到 7 年,新区在 2020 年成都市基础教育社会公众满意度测评中已经位列全市榜首。
新区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的背后,是一系列的创新改革,特别是2020年成为“省级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后进行的系统改革。
在《建设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省级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方案(试行)》中,新区确定了8大类20项改革任务,其中大部分都是全国首创。
综合改革与单项改革、碎片式改革相比,它的意义在于,改革之间环环相扣,相互支撑,让改革能深入,成果可持续。就拿天府新区进行的“多校划片”改革来说,支撑起它的改革就有办学体制创新、学区制思维下的集团化办学、“一校两制”的人事制度等等。
其实“多校划片”也给其他改革带来了支撑,集团化办学就是其“受益者”。集团化办学背后也有一系列的改革支撑:“多校划片”的招生制度改革,可以缓解集团内部生源竞争的问题;党建引领下的学校治理体系建设,可以解决集团化办学中权责利的问题;“一校两制”的人事制度改革,可以破解集团化办学的公民融合与优质教师资源调配的问题;“教育大数据平台”构建的教育信息化改革,可以完善集团的一体化建设问题……
在综改大旗下,新区教育系统的各个环节都动了起来。党建方面,构建党建引领、多方参与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改革;人事方面,推进校长职级制、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教育教学方面,加快落实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改革;招生方面,全面推动中小学招生改革;资源供给方面,加快多元合作、分类办学改革;社会服务方面,推进教育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改革;教育信息化方面,加快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改革;教育投入方面,推动教育多元投入改革。
这么多改革内容,保证其有条不紊推行的,还有一套指导思想——“1345工作体系”。
“1”是锚定一个目标:争创国家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打造教育生态样板区,建设现代教育治理示范高地;“3”是坚持三个导向:服务人才、服务产业、服务营城,所谓服务营城,意思是教育要服务这座城市的经营;“4”是统筹四大举措:党建引领、政府主导、多元合作、分类办学;“5”是实现五大转变:实现由保障户籍人口向服务常住人口转变,实现由保老师转向保学生转变,实现由保基本民生向服务产业转变,实现由低位均衡向高品质多元供给转变,实现由等书教向找书教转变。
以区域教育新布局,重塑教育治理新局面
重庆高新区
区域教育布局是一项系统工程,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自当下情境谋未来格局、从顶层设计到落地执行,其中的制度设计、关系联通、配置规划、督导执行无一不是对区域教育者们的智慧考验。
如何在保障整体布局科学性、前瞻性的同时,又兼顾教育发展的普适性、区域情况的独特性?推进区域教育布局,如何破局尤为关键。
2020年,重庆高新区开始经济社会一体化管理,投入25.1亿元,推进多所新建校建设进程。为了确保建设质量与速度,高新区的学校建设统一由国有平台公司代建,实行工期倒排制度,为校园建设“抢”工期。
为了吸引与区域发展相适配的教育人才,在人才招聘时,高新区开出较有诱惑力的薪资待遇,每次公开招聘,除了高新区公共服务局组织的专家团队和招聘人员,区党群工作部与纪律工作委员会的工作人员也会随行,为教师队伍建设“抢”人才。
站在时代赋予的发展机遇面前,如何激发学校与教师活力,高新区给出的答案是:大胆改革。自独立运转以来,重庆高新区陆续推进区域教育“五大改革”——新高考改革、教育评价改革、薪酬绩效改革、集团化办学改革和区管校聘改革。共同为高新区冲击“打造西部教育高地引领区、教育改革发现先行区、智慧教育示范区”推波助澜。
理念引领下的结构机制和教育生态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
理念引领下的海门学校呈现出多元的校园文化
教育发展为什么需要理念引领?因为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样的结构机制和教育生态。理念就像是灯塔一样指引着区域教育发展。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18年来,坚持践行新教育的核心理念: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在全区推广新教育实验,区域内实现了新教育全学段、全学科、全人员覆盖。
一种理念在区域推进,背后离不开一系列的机制运行,比如榜样带动、评价考核、机制创新、搭建平台、培训助力等。
在新教育实验愿景的引领下,海门将“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一理念根植于每个教育人心中。同时,构建了完整的推进机制,教育行政、研修中心、培训中心、督导等部门整体联动,教育局、集团、学校三级全员参与、逐层传递,从而在区域的每一所实验学校得到有效推进。
新教育实验是以营造书香校园、培养卓越口才等十大行动为途径的教育改革实验。海门区以此为抓手,通过十大项目行动:书香校园,点亮师生精神底色;理想课堂,让每堂课都焕发活力;完美教室,让教室成为幸福的源泉;卓越课程,让学生享受适切的课程;文化立魂,让每所学校怀有独特的气质……如今,新育实验已在海门形成一种自觉意识文化行动。
集团化办学:如何让优质资源不被稀释?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
兴庆区目前形成了小学教育集团、初中托管、幼儿园共同体等各学段多样态的集团化办学模式
集团化办学成为不少区域探索教育均衡发展的路径,但现实问题是:如何让优质资源不被稀释?如何避免集团内各校区同质化?等等。
宁夏银川兴庆区,近年来大力推行集团化办学机制,助力教育提质扩面。
兴庆区按照“优质学校 新校”“优质学校 弱校”“城市学校 农村学校”的方式,先期确定了回民二小、三小、六小、十六小、唐小、回民实验小学6所学校作为集团化总校。采取“一个法人、一套班子、多个校区、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机制,引领带动薄弱校、农村校形成一体办学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其中,银川市兴庆区回民第二小学,在短短几年里,从一所学校变成了“一校多区”、容纳一万多名学生的教育集团,声名渐起。该集团校破除壁垒,通过建立雷打不动的两周大教研制度,研发基于微课的 4A 智慧课堂模型,在不同校区因地制宜地开发校本特色课程等方式,让该集团“学生不择校、教师不分家”。
同时,兴庆区利区位优势,依托辖区内区属名校资源构建了银川一中托管银川十二中,银川二中托管银川二十中的联合办学模式。还采取与区内外学校组成发展联盟、城乡学校组成松散式联合发展体的联合办学形式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全覆盖。
“政府——学区——学校”三级扁平化管理模式
上海市金山区
学区化办学是一种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教育治理方式。在学区内部,如何打破校际壁垒,实现资源共享,逐步实现区域内的教育均衡发展?
上海市于 2014 年正式推动学区化办学工程,在“先行先试”阶段首批4个试点区中,金山区是唯一的郊区代表。金山区根据地理位置就近原则,将乡村的薄弱学校与邻近的城区优质学校组建为一个学区。
金山教育局构建了“政府——学区——学校”三级扁平化管理模式。区级层面成立学区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政策、加强过程管理、实施第三方评估等。学区层面成立管理委员会,制定学区管理制度、学区建设实施方案等。设立主任和副主任,分别由牵头校和参与校的校长担任。学区管委会下设教学、德育、宣传、党建等各类专门小组,负责具体的相关业务工作,分工明确、职能清晰。
金山区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学区内部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共享。通过教师走校教学、教师交流的方式,实现学区内特色课程、师资的共享;通过同课异构、专题研讨、学术论坛等方式,开展联合教研活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通过管理人员交流、骨干教师流动、联合备课等措施,相对落后的乡村学校得到学区内优质校的全方位支援,促进了城乡学校协同发展。
此外,金山探索打通边界,构建学校、家长、社会“三位一体”的融合育人新局面。家校合作全面升级,成立区家庭教育促进会,成为上海市首个区级去行政化的家委会组织,在朱泾、亭林等地区成立不同类型家长委员会联盟。
学校办学质量,怎样评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
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
成华区学生风貌
如何发挥评估对学校发展的引领作用?如何将自评与外部评估更好地契合,实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近年来,四川成都成华区不断探索学校办学质量评估方式,发挥自主发展督导评价机制,促进学校个性化、特色化发展。
一是建立综合性评估机制,不断减少传统的鉴定性评估项目,积极建立综合性督导评估机制。开展区域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和学校发展增值性评价,以学校纵向对比为主、横向对比为辅,着重评估学校动态的发展效果,帮助各类学校找准增值性发展要素,发现制约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为学校提出建设性的发展建议。
二是建构“规范保底 个性自主”的评价指标体系,以保证目标来警示学校严守底线,通过一票否决和问责制,把规范办学落到实处;以自主目标来引导学校个性发展,通过目标自定、过程自控、效果自评的自主发展督导模式,激励学校主动求进。
三是建立健全多元测评制度,成立区域教育评估监测中心,开展区域教育现代化综合评估。在小学阶段,实现了对美术、音乐、体育、德育、信息技术等 9 门学科进行监测,形成全学科覆盖。
四是用好“成华智慧教育大数据平台”,探索“互联网 督导”新模式,可随时了解学校的实时动态。组建专家队伍对全区参加综合质量监测的学生数据进行跟踪分析,安排责任督学对学校改进教学及提升管理水平进行过程督导,并将学校及教师改进提升的落实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
“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干部选聘和退出机制
上海市嘉定区
嘉定区组织校长们参加论坛
如何选好校长?如何用好校长?如何评价校长?通过校长职级制等改革推进中小学校长的专业发展,无论国家顶层设计还是地方具体实践,都在不断积极探索。
上海市嘉定区从2000年开始探索校长职级制,已经实践了20多年,机制运行颇为成熟;2003年,在全市首推校长聘任制、竞聘制和任期目标考核制,在如何激活校长队伍上,积累了多年经验;2006年,率先在全市实行了校长准入制,校长准入制的实行,提高了校长的准入门槛,初步实现了校长选聘从权力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
在中小学校长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基础上,2018年出台《嘉定区教育系统推进校级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实施细则》,深入探索“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干部选聘和退出机制。同时,出台《嘉定区教育系统校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纲要》,新增校级正职后备干部队伍培养序列,首次对校级后备干部进行笔试选拔。
在嘉定区,对校长的考核很严格,包括校长述职述廉,民主测评,区教育局各科室、部门对基层单位过程考核(督导室学校绩效评估的一部分),区教育局领导班子集体审核等多元评价指标。
在校长管聘机制的不断完善下,嘉定正在形成了一支阶梯化、高品质的校长队伍。
构建教师招聘、共享、管理与考评长效机制
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
市南区采取面试前置的方式招聘特教教师、幼儿教师(图为面试现场)
如何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青岛市市南区,作为全国教师教育特色示范区,在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上走在前列。
市南区在教师招聘机制上创新,构建起“1 X”多元化教师招聘补充机制(“1”是指公开招聘,“X”是指校园招聘、公费师范生招聘等),拓宽了教师入口。
深化教师交流长效机制,在全省率先实施学区“共享教师”制度。分别实施了“刚性共享”和“柔性共享”。“刚性共享”是指规定新评审通过的高级教师和在同一单位连续工作满9年的教师必须参加交流;“柔性共享”即安排教师跨学区或在学区内学校之间进行阶段性交流,时间一般为3年。
在教师评职机制上创新。首先,统一设计全区的评职称赋分表,打破一校一策,做到更加公平;二是规范评审流程,科学搭配评审委员会人员结构,做到更加公开、透明;三是缩短聘任时间,让教师提前享受职称待遇;四是推行“县管校聘”,把职称推荐名额纳入全区统一管理,合理调配,逐年加大使用率。
在薪酬制度改革上创新,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增长机制,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与区公务员工资长效联动机制,在全市率先将政府奖励性绩效工资纳入区工资统发库,在体制机制上确保了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区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同时,完善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让多劳多得深入人心。
此外,市南区连续 10 年推进“教师素养提升工程”,在全国范围建立首个惠师基地等,为教师发展助力。
教师进修学院如何有效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北京市海淀区
一个区域的教师少则几千多则几万,而且在未达到教育优质均衡前,学校之间的差异也很大,教师的素养参差不齐,许多区域都为教师成长建设而头疼。
影响教师成长目标达成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有一个格外重要,就是负责区域教师培训研修的部门,称呼各地略有不同,或叫教师进修学校,或叫教育研究院,或叫教育学院。这个部门的教研员素质如何,设计的培训研修课程体系如何,组织管理实施能力如何,成为一个区域教师成长潜力的重要尺度。
在全国近3000个县(区)里,有一个区域的教师培养极具代表性,这个区域的教职工数量截至2019年就达到3.4万人,专任教师也有2.5万人,它就是北京市海淀区。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简称海淀进校),在全国赫赫有名,面对如此庞大的教师群体,他们有着独到而系统的培养方式,这里仅举三例。
- 经验一:“5 M N”教师研修课程体系
海淀进校除了建立起新任教师,区级、市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基础教育名家等各阶段培训体系,还开发了独具特色的“5 M N”教师研修课程体系。“5”是全体必修课,以区教研为主体,各学科分年级集中研修,每学期≥5次;“M”是选择性必修课,也是区教研为主体,全体教师参与;“N”是选修课,有针对性地解决部分学区、部分教师的问题。
- 经验二:各类项目课题破解成长难题
常规研修是系统解决全员整体发展的问题,项目和课题则是解决某个阶段的专项成长问题,如义务教育阶段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研究、“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学科教学关键问题解决实践研究、基于学生学业评价与反馈的教学改进等等,仅2018 年,海淀进校的在研课题项目就有56 项。
- 经验三:教研员队伍研修培训
教研员队伍素养不断提升才能促进教师队伍素养不断提升。海淀进校在2012年就开始研制教研员专业素养标准,确定了3个维度、10项指标、20条内容。并从2011年开始就对教研员进行全员研修、专题研修和私人定制相结合的培养。他们还注重海外研修学习,从2010年下半年至2017年,已先后选派17批、338位骨干教师前往英国、美国、韩国和西班牙进行专题研修。
教育新基建,南京长出了有系统架构的新生态
南京市
教育信息化的实施,在硬件建设方面,对大部分区域来说难度不是很大,但如何深度融合到管理和教学中,却一直困扰着大家。
南京在这方面有着先天优势,1978年就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地市级电教馆,对教育信息化的布局比较早,也形成了不少值得借鉴的经验。
- 八大思维让校园更智慧
2016 年,南京市教育局主管信息化的潘东标副局长提出了八大思维:整体思维、移动思维、平台思维、智能思维、混合思维、跨界思维、数据思维和安全思维。八大思维的提出,让南京信息化的推进有了系统的架构思路。
- 打通市区县三级数据孤岛
2015 年,南京取消了“一线通”等短信平台,如何继续保持家校联系,他们想到了微信平台。推广使用后,效果甚至比以前的短信平台更好,南京市电教馆决定放置更多功能进去,一次推广一个,逐渐累加,现在整个政务平台,既有服务于市区的通知、传染病上报、教师业务档案、校级领导请销假、现代教育绩效考核、区教育数据看板等功能,也有服务于学校的食谱管理、课程表、成绩分析、后勤管理、学生档案、家校互动等功能。种种功能,覆盖了市、区、校各个层级,涉及南京市中小学、幼儿园 1411 所(截至2018年)。
- 从痛点问题开始逐步拓展应用
传染病和食品安全是学校卫生工作的两条红线,必须做好预防和控制,但传统的上报机制和手段复杂多样,成为很多区域的痛点。玄武区电教中心到学校和初教科了解各方需求后,立即着手基于“南京教育政务微信平台”的“传染病上报”功能开发。由于使用起来方便高效,很快大家都用了起来。因为玄武区使用效果非常好,2017 年开始向全市推广,目前已覆盖全南京市所有区。
用信息化工具解决痛点问题,涉及各个方面,比如教育局技术装备办对学校装备的管理,一个区几千名教师的教师评估工作,学校校级领导的请销假审批,等等。
- 转变关键人群的思想理念
除了全体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外,南京格外重视关键队伍的培养:一把手校长、教研员队伍、学校首席信息官、农村教师。自2013年开始,南京市教育局和南京师范大学,共同设计了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课程,培训覆盖南京600余所中小学、职业学校的校长。南京市教育局还划拨专项资金,为12个区的教研机构配备了最新的装备,同时开展针对全体教研员的信息化专题培训,培养教研员队伍的信息素养。南京在2016年还组织了首批“学校首席信息官(CIO)培养对象培训”,为期2年,26 名学员已成为区域教育信息化特色发展的中坚力量。另外,南京市教育局给 27 个村办教学点,约40 所学校配备了综合性装备,并对农村教师进行了系统培训。
科创教育,从政策、平台、空间、师资层层迭代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不少教育人开始思考:如何培养下一代青少年的科创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深圳市南山区抢占全国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制高点,构建南山科创教育生态。
南山区科创教育顶层设计层层迭代升级,相继出台《南山区科技创新教育特色发展实施方案》《南山少年创新院建设计划》等文件,2020年,“强基计划”背景下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协同培养计划也在南山启动。
为引领全区中小学创新教育,南山区创立“少年创新院”。该院由南山区教育局与共青团南山区委员会、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三方联合启动,以服务南山区 7至 15 周岁少年自主创新实践为核心理念,让其成为未来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孵化地。已挂牌 49 所分院学校,评选了 51 位少年创新院小院士,建设了 70 个创新实验室,建立了 100 多个学生科技社团。
激活教育的“第三空间”。南山区比如支持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鼓励有需求的学校向提供科创教育的企业购买课程,通过专业嫁接,指导学生的科创学习。引导企业向学生敞开大门,为他们提供可供参观以及开展“人工智能、机器人搭建与编程、STEAM实验室”等活动的场所;与高校共享图书馆、人力、师资、国际教育等资源等。
为破解师资难题,南山区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创新教育教师培训。在师资培养中,着力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策略、教学技能的突破性提升。鼓励教师成立科研共同体,培养出一批创新教育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尊重教师发展意愿,成立校园创新实验室。通过“校外脑库”计划,吸纳社会教育资源。
大德育生态:学校、家庭、社会如何形成育德合力?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
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进校园
德育之大,兼容并蓄。
但与构建大德育区域生态系统相对应的是,各地教育普遍重智轻德,使德育活动缺少必要的载体和阵地;把德育孤立起来进行,不注重多主体、领域之间的融合贯通,不仅没有在校内形成育人合力,更没有具体措施将家庭、社会纳入德育体系,形成育德合力。
身处岭南文化发源地之一,2017年,广州市番禺区教育局印发“文化德育”实施意见和指导方案,全域启动“文化德育”。
为了让“文化德育”在学校有效落地,番禺区教育局从课题研究入手,鼓励区域内学校申请子课题,以此加深学校对德育的理解。启动“实验—结对校”的模式,在学校之间架起德育帮扶、互补的桥梁。
在实践过程中,番禺区给出人文德育、生活德育、风雅德育、幸福德育四条德育路径,通过校本课程、学科德育融合、学校活动、社团文化节、区级课程等实施载体建设,多维度推进德育探索。同时,联合地方社会资源建立起番禺区“文化德育社会大课堂”,让“德育”走出学校。
为了让更多人成为区域的同行者,番禺区成立中小学德育研究会,针对区域德育的现状、重点、热点、难点等问题开展专题调研、研讨。在区域统筹之下,通过名德育干部工作室和名班主任工作室,不断引领德育“火种”向专业维度靠近。
资源供给、经费保障、组织管理,高质量学前普惠怎样落实?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
北仑区的幼儿园陆续走上品牌建设之路
学前教育的普惠进程,在全国的实践过程中面临着各种问题:比如关闭不合格幼儿园,家长“闹”着没学上,怎么办?高收费民办园不愿意转普惠园,保留与转普之间如何平衡?低质量普惠园,家长不满意,怎么处理?机构编制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进行机制创新,增加优质普惠园?督导监管人力不足,怎么实现高效的幼儿园管理?
宁波市北仑区虽然也遇到了这些问题,但是由于多年来一直重视学前教育,在这方面思考得比较多,解决起来也就相对比较顺利。
早在2005年,北仑区就开始幼儿园集团化办的尝试;2010年,宁波成为在学前教育发展方面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验区;2014年,北仑区承办全国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暨宁波市北仑区品牌园所活动观摩会;2018年,召开了中国新样态幼儿园课程研讨会。
截至2019年底,北仑区幼儿园共有87所,普惠性幼儿园占比87.3%,普惠性幼儿园招生覆盖率87.1%,公办园招生覆盖率51.7%(不包括国有民营幼儿园)。能上省二级(浙江省幼儿园分为三级)以上幼儿园就读的学生占比达到77.1%(2018年12月数据)。
能够高质量普及学前教育,离不开北仑区系统打造的“普惠性”学前教育的公共服务体系,包括资源供给、组织管理、经费保障、师资培育、评估监测、治理监管六个维度。
在资源供给上,北仑区做了三件事情,一是补短,二是分别就2020年、2023年、2030年三个阶段制定了教育资源专项规划,三是出台了《北仑区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办法》,明确了“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装修、同步验收、同步交付”的五同步原则。
在经费保障上,北仑区实行区、街道两级财政。区里专门设立学前教育专项资金,从保障教师待遇、提升办园质量、贫困助学、普惠发展、平安校园、信息化建设 6大方面 15 个大补助项目实施补助和奖励,2019 年达到了 8000 多万。街道层面对幼儿园进行兜底补助,如果幼儿园一年运转下来,除了区级经费和幼儿园收的保教费还不够,街道全部给予补助。
在组织管理上,北仑区经历了“个体化—集团化—辖区化”三个阶段,目前已进入辖区化管理3.0。早在2005年,北仑区就尝试了集团化办园,2010年因为发现集团化办学的一些问题,转而推行辖区化管理,简单地说,就是以街道为单位,把北仑区所有的幼儿园划分成一个一个的小集体,每一个小集体里面都包含三至五所不同类型、等级的幼儿园,但其中必定有一所辖区中心幼儿园,中心园需要承担起自己所在小集体内的幼儿园的监管与帮扶工作。至此北仑区学前教育形成了“区—局—街道—辖区中心幼儿园”层级管理模式。这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前教育督导人员不足的情况。
……
除此之外,对其他区域还有一个很有价值的经验,在办园机制上,除了公办幼儿园,可以着重发展有公办背景的民办普惠幼儿园,比如街道监管下的国有企业办园,在北仑区有 20 余所幼儿园都是这种性质。这样的机制,可以破解几个难题:一是解决公办机构编制不足的问题;二是解决纯民办幼儿园监管不足的问题,因为它们以利益为导向,会出现很多矛盾,而公办背景下,师资、经费保障等基本上和公办幼儿园差不多。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区域、学校、学生三级联动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
青羊区学生艺术测评
区域评价改革涉及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国家评价要求怎么在区域落地?学校评估如何设计才能既促进学校个体发展,也促进学校间良性发展?区域评价与学校内部评价如何有机结合?
成都市青羊区从2007年开始探索学校增值评价,2013年借助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改革实验区的东风,慢慢搭建起一套基于“新人文教育”的综合评价改革框架,并形成了四大体系:基于过程监督的挂牌督导体系、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增值理念下的学校绩效评估体系、多元主体参与的第三方评价体系。
从总体上看,青羊区的监测评价体系包括三大部分:区域——区域性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区域教育均衡化监测、区域教育现代化监测、区域教育国际化监测。学校——基于增值理念的学校绩效评估体系。学生——学生综合素质监测体系:综合监测与专项监测、全面监测与重点监测。
从特色上说,青羊区有四个突出的创新点。
第一,基于效能增值的学校评估。通过评价来关注教育对象的发展过程增值,青羊区反复强调看发展、看过程、看增值。每年评估都会冒“黑马”出来,前十名肯定有很大的变化。
第二,家长评学校。青羊区作为家庭教育实验区,设计了一套用家长视角看区域教育发展的评价体系。它不像以前家长评教育就是满意或不满意,青羊区开发了一套包含20 个核心指标的完整评价标准。
第三,重点专项监测。艺术监测、学业负担监测、作业监测、体质健康综合监测等,青羊区都走在创新的前沿。
第四,评价结果运用。区教科院从 2016年开始课题研究,到现在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监测评价结果信息反馈与应用体系。
减负提质:多年探索,步步完善,水到渠成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
拱墅区认为,孩子的身心健康比分数更重要
减负的背后是提质,这是双减政策能有效落地的不二法门。然而提质的难度显而易见,不仅涉及到作业设计的改变,还会连带着原有课堂教学的改变,家校协同方式的改变,等等。每一项改变都是对原有舒适区的挑战,何况一次要跳出多项舒适区,还要在新的挑战区站稳脚跟,很容易让人手忙脚乱,按下葫芦浮起瓢。但是如果你在多年前就开始逐项探索,步步完善,那么到了如今自然就会水到渠成。杭州市拱墅区就是这样的区域代表。
2014年,拱墅区教育局出台了《拱墅区中小学推进“一本作业本”的指导意见》,规定全区中小学每门学科,只允许配备一本与教学进度相配套的巩固作业本,倒逼学校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在此项制度实行4年后,2018年开始试行“为成长,不熬夜;晚十点,不作业”的减负措施,各个学校进一步深化作业改革。
除了作业改革外,拱墅区在“有温度的教育”理念引领下,形成了“身心健康,正直善良,学有所长”的学生培养共识,并且系统构建了一套学生培养机制——好身体、好精神、好修养、好心灵、好技能。
作者 | 王小波、张清、刘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