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化石的我的世界地图(考古地图之青海1)

“我的世界”不只是一款电子游戏,在国外被用来做各种开发,从常见的建筑搭建、动画制作到设计、模拟,其实多少用途我也不知道。但是国内版被网易收购后变成了皇宫里的公公——各种功能阉割加收费。即便如此,请各路高手一起来制作一版《中国考古地图》大概还是可行的。

马家窑文化

有化石的我的世界地图(考古地图之青海1)(1)

卦形纹彩陶盆

有化石的我的世界地图(考古地图之青海1)(2)

安特生

Johan Gunnar Andersson,1874.7.3~1960.10.29

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

安特生拉开了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发掘的大幕,被称为“仰韶文化之父”,改变了中国近代考古的面貌,他曾被评价为“了不起的学者”,也被骂作“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帮凶”。

1924年安特生在甘肃省广河县半山村发现了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不久,又在青海省湟水流域发现并命名了马家窑文化的马厂类型,最早发现于青海民和县马厂塬而得名,在距今4350年至4050年之间新石器时代晚期。从考古发掘来看,其分布范围与半山类型大致相同,只是发展到了河西走廊的西端玉门一带,主要在甘肃和青海两省境内。

半山(甘肃广河)-马厂(马家窑)-四坝(永昌鸳鸯池)-入疆消失 -马厂(乐都柳湾)-齐家

有化石的我的世界地图(考古地图之青海1)(3)

四大圈纹彩陶壶

马厂类型是继半山类型后发展起来的文化类型,个别地方与半山类型同时并存,但主流晚于半山。半山类型结束后,马家窑文化进入马厂类型,分两支继续发展:一支以青海乐都县柳湾为代表,主要分布于兰州以西及青海地区,此之后发展为齐家文化;另一支沿河西走廊向西北发展,以甘肃省永昌县鸳鸯池遗存为代表,逐渐演变为四坝文化,向西进入新疆中部,最后在新疆绝迹。

有化石的我的世界地图(考古地图之青海1)(4)

神人纹彩陶鸟形壶

马厂类型的墓葬发现最多,随葬品以彩陶为主。属于该类型的房屋遗址附近,也常有烧制陶器的窑址被发掘出来。重要遗址:白道沟坪遗址,位于甘肃省兰州市黄河北岸一黄土台地上,墓葬集中在刘家坪,已清理出陶窑12个;鸳鸯池遗址,位于甘肃省金昌市河西堡金川河西岸,已清理出半山和马厂时期墓葬共189座,出土马厂类型彩陶190件,彩陶纹饰以几何纹为主,以单耳筒状杯最具特色;柳湾遗址,位于青海省乐都县高庙乡柳湾村湟水北岸,遗址面积近12万平方米,共挖掘墓葬1700多座,其中马厂时期墓葬892座,出土了大量的马厂时期彩陶。

有化石的我的世界地图(考古地图之青海1)(5)

竖锯齿纹彩陶壶

在马家窑文化彩陶中,与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和半山类型相比,马厂类型彩陶的数量相对多一些。

有化石的我的世界地图(考古地图之青海1)(6)

四大圈纹彩陶壶

马厂类型文化彩陶分为早、中、晚三期。马厂早期陶器组合以彩陶双耳罐、小粗陶双耳罐为主,双耳彩陶壶体形矮胖,短颈侈口,长颈彩陶壶多直口,流行黑红两彩和锯齿纹,某些因素和半山陶器颇相类似。中期彩陶数量大增,彩陶双耳罐数量减少,彩陶壶由肥变瘦,颈部逐渐加长,腹微内收。晚期彩陶数量减少,彩陶壶更显瘦长,腹部内收明显,仅施淡淡一层红色陶衣而不饰彩的双耳壶十分多,出现了素面敛口瓮等新的器物和折肩的作风。

有化石的我的世界地图(考古地图之青海1)(7)

网纹提梁彩陶铃

陶器种类繁多,主要有壶、瓶、罐、碗、盆、杯等,以瓶和罐。大部分脱胎于半山类型,有进一步的丰富和变化,增加了一些新的器型,最具代表性的是单耳带鋬的筒状杯。造型特点更像一个圆球体向下延伸出底部,最大直径一般在腰部。

有化石的我的世界地图(考古地图之青海1)(8)

圆圈网格纹彩陶鸟形壶

马厂类型早期彩陶的花纹多承袭半山类型彩陶表达田园和土地的四圈纹,随后把四圈纹减成两圈纹,在另外两个侧面画上能够战胜水患、保护土地的蛙神纹,有些则全部画上了蛙神纹,而蛙神纹的画法形式非常繁多,有些常以抽象变形和解构的方法画成。主要纹饰有:四大圆圈纹、变体神人纹、波折纹、回形纹、卦形纹、菱格纹、三角纹等,其中四大圆圈纹和变体神人纹为马厂类型的重要特征。锯齿纹消失,前期承接半山的双彩四圈纹,后期出现蛙神抱双圈纹、蛙神纹及变体蛙神纹。绘画特点:半山彩陶的锯齿纹被去掉,有的彩陶将红彩直接涂成底色,在底色上以黑色线条表现图案。画法粗犷、豪放、大胆、雄浑,类似写意画形式。

有化石的我的世界地图(考古地图之青海1)(9)

圆圈网纹彩陶罐

马厂类型的彩陶上出现了大量的墨绘符号,一般绘制在器物的下腹部无纹饰处,常见的“○”、“×”、“卍”、“ ”、“—”等形状。可能是当时一些氏族部落的记号,也可能是文字的前身。柳湾彩陶上的300多种符号已引起许多学者的尤其是文字学家的极大关注,这对破解汉字的最早起源和夏朝文字之迷有重要意义。

有化石的我的世界地图(考古地图之青海1)(10)

折带网线纹彩陶鸟形壶

马厂类型在整体上处于中国彩陶的繁荣时间,虽然在马厂晚期已有衰落的趋势。是继马家窑类型和半山类型之后,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创造境界,充满高古、纯朴、豪放、神秘的艺术感染力。

都兰县古墓群

由小说《盗墓笔记》改编的电影电视剧出了好几个版本了。有的观众甚至以为小说和影视作品中描述的盗墓就是考古?千万别搞错呦,小说和影视作品只是供大家放松身心的,考古学其实是一门严谨的社会历史学学科。

有化石的我的世界地图(考古地图之青海1)(11)

但实现中九层妖塔真实存在,原型是1996年考古发现的青海都兰县吐蕃古墓群血渭一号大墓。墓葬的主人是吐谷浑王室成员,墓葬的级别很高,坐落在热水乡扎马日村的血渭大草原上。整个大墓由穿木、混凝夯(hang)土围墙、石砌围墙等组成。穿木的铺设上面细且短,下面粗且长,共铺设了九层,加上这座古墓在藏族人之间流传着不吉利的传说,被当地人认为是“有妖怪的高楼”,所以称它为“九层妖楼”。墓东西两面各有山峦向墓旁延伸,两山交汇处有一巨石,形似鸟首,两面的大山浑似鸟翼展开,正面眺望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鹏鸟,吐谷浑崇拜的图腾是太阳鸟。大墓正前方是察汉乌苏河,说明吐谷浑人对来之汉地的阴阳风水之说非常信奉,这块墓地是吐谷浑人刻意选择的龙脉福地。

有化石的我的世界地图(考古地图之青海1)(12)

有化石的我的世界地图(考古地图之青海1)(13)

2017年11月,古墓曾遭盗掘。公安部下达A级通缉令,被盗400余件文物全部缴回。曾在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甘肃省博等多家博物馆举办特展展出。血渭一号大墓是一个多室陪葬墓,像中原的墓葬一样有封石、照壁、盖木、墓道、墓门、回廊、东、西、南、中各室组成。与其他草原民族的丧葬形式截然不同。东室内有大量的马牛羊的骨骼和木制的餐具,中室内有400余片的丝织品残片,种类有锦、绫、罗、丝、绢、纱等。其中织金锦、嵌合显花绫等品类均为国内首次发现;不重复图案的品种130余种。其中112种为中原汉地制造,占品种总数的86%,18种为中西亚织造,占品种总数的14%。有一件织有波斯萨珊王朝所使用的婆罗文体"伟大的光荣的王中之王……"字体的织锦,被确证为8世纪波斯锦。

有化石的我的世界地图(考古地图之青海1)(14)

这座大墓最早于1942年由德国人探险时发现,1982年7月开始发掘至1985年11月基本结束,只发掘了顶层,出土文物可用"多、新、奇"三字概括。出土的文物有:织锦袜、皮靴、金银器、漆器、陶器、木碗、木碟、木鸟兽、罗马金币、波斯银币和一批绵、绫、绢、缂、丝等丝绸织品,丝绸之路河南道贯穿吐谷浑境内,因此随葬品中东西方物品皆有。其中的佛像、西域人图像和织锦袜是全国首次发现。因此成为1986年全国十大重大考古发现之一,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究竟是吐谷浑国哪一世国王之墓,还没有确认。大墓四周十平方公里之内,有数百座墓葬,以一号大墓为中心辐射排列,可能是王室家族或王廷重臣的陪葬墓。这些墓的墓门、墓道、墓室形制千差万别,少有雷同,反映得是吐谷浑多民族丧葬文化的特征。

有化石的我的世界地图(考古地图之青海1)(15)

有化石的我的世界地图(考古地图之青海1)(1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