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纪事里的女人们(白洋淀的女人们)
文/原创张凡 源自:天津摄影部落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曾经的白洋淀,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得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孙犁:《采蒲台的苇》)
在战争年代,在全国解放后相当长的时期里,苇是战略物资,是生产资料,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分。那时,雄安新区安新县白洋淀的苇席曾扬名大半个中国,影响到国民生产生活各个方面,举足轻重。截苇织席,也是雄安新区安新县白洋淀人民的主要生计来源。这种现象,直到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还是真切存在的。
说起截苇织席,白洋淀的女人们,可是响当当的主力军。好像她们生来就是把弄苇子的命。
1988年,17岁的姑娘周二体,在家里跟着妈妈截苇。
1988年,6岁的小姑娘羊小红,坐在姥姥的对面,专心致志学截苇。
1990年,十六岁的姑娘王荣华,帮助别人家织席。
1988年8月,还不到十岁的辛梅已经练就了娴熟的织席手艺。
1986年,王家寨,梧桐树下织席的姐妹们。
1988年采蒲台,碾苇的姑娘。
1988,鄚州集市上卖席的大嫂。
那时候,自家的苇织好一领席能卖10元左右,如果自家没有那么多的苇,就买别人家的,然后自己截,自己碾,自己织。席的面积有大有小,俗称丈席和五五席。一个好手一天能织两张席。改革开放初期,这已经算是不小的经济来源了。
1988的夏天,王家寨,小小姑娘划大船,在淀里穿行。
(除了织席,白洋淀女人们个个是划船游泳的好手。)
1988,划船的王家寨姑娘陈体新。
1988,王家寨村边的水池里,妈妈带着孩子们戏水。
可是不知道从哪年哪月,苇子变得不重要了,与白洋淀女人们的生存不那么息息相关了,用老人们的话讲,苇子没人要了。也不知道哪年哪月,白洋淀的女人们很少到白洋淀洗澡了,白洋淀里穿梭的,也变成了机动船了。那些白洋淀的女人们,她们干什么去了呢?
周二体后来嫁给了同村小伙子辛伟华,他们在北京新发地水产品市场,为首都人民的菜篮子忙碌,已经打拼了二十多年。
提起他们已经上了大学的女儿和正在上小学屡获奖状的儿子,他们一脸的喜悦。
在北京,在天津,在杭州,在内蒙,在全国的水产品市场,到处有白洋淀女人们的身影。她们没有离开自己熟悉的老行当。
赵雅丽,1988年,赵庄子小学一个时刻准备回答老师提问的小女孩。
现在,她创办了《荷塘家宴》白洋淀旅游度假村,还跟进新媒体网购模式,成了白洋淀土特产品的网络营销商。
羊小红,那个跟着姥姥截苇的小女孩儿,现在是白洋淀大观园孙犁纪念馆的讲解员。白洋淀是一个冀中老区,革命传统也是一份先辈们留下的宝贵财富,爱护,守望,光大白洋淀的革命光泽,白洋淀的女人们当仁不让。
白洋淀望月岛,原是一个清淤堆起来的荒芜小岛,2001年政府出资,动员村民自筹资金开发旅游,如今成了各地游客们向而往之的景点。
金秋时节,白洋淀的特产河蟹顶盖肥,5号院的主人陈茂栓的老伴,揭开锅盖,金黄鲜美,四处飘香,小岛一片欢声笑语,这是主人和客人都很开心的时刻。
1985年,白洋淀李广村上小学的黄静和杨丽娜,是一对好朋友。
30多年过去,黄静凭着在中专学到的一点财会知识,投资干起了汽车修理厂,一干就是十五年,已经有了一定的实力。
杨丽娜则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当了一名普通工人。
她们都已成家立业养儿育女。可是她们依然保持了好姐妹几十年的情谊,互相帮助,关心,疼爱,各自把对方当做自己的情感港湾。这也许就是白洋淀女人们的特点,她们更有团队和互爱精神。
白洋淀一方水土,养成了白洋淀的女人们与自然相依相偎,和谐共生的能力,同时也缔造了她们吃苦耐劳热情乐观坚韧向前的特有品格。似乎她们骨子里固有的白洋淀基因支撑着她们砥砺前行,不断探求生存发展之路。
雄安新区的建立,使她们漩入空前的兴奋之中。她们庆幸赶上了这千载难逢的新时代。她们知道自己迟早要摆脱原始落后的生产生活环境,或许还要迁出世代栖息之所,虽然不免心生留恋,但她们更知道新雄安诞生前会有阵痛,她们的家园会变得更美好,她们的小家,她们的后代会变得更幸福。
白洋淀渔民绝技——叉黑鱼窝
安新“煤”事——今年以及去年
雄安新区安新县的由来
雄安新区,杨六郎守过的瓦桥关
半蒸半煮捞王淀——乾隆落水,大赞白洋淀美食
雄安新区白洋淀曾有三座城:新安城、安州城、三台城
雄安新区老城记忆:安新县小南街
白洋淀名人:安新城里拐三那声永存记忆的吆喝
点右上角关注头条号“新区白洋淀”带你走进最真实的河北雄安新区,最真实的华北明珠白洋淀!第一时间了解河北雄安新区雄县、容城县、安新县大事小情!,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