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晚清的郭嵩焘(郭嵩焘干的那点事)

左宗棠“荆棘坦途”之“英国章程”

张一湖

引子:某年月日,在湘阴县图书馆的天井里,摆了个台子,领导、专家、学者,就着一份名为“独醒之累”的精神食粮,轮番上台,纷纷裱荐出生于湘阴县城三井头的郭嵩焘为“伟人”。生于三井头,在天井里成了“伟人”,理合称之“井喷伟人”。当左宗棠西征新疆之际,“井喷伟人”郭嵩焘时出使英国,亦为之殚精竭虑,尽显“七百年来第一人”华彩……

如何评价晚清的郭嵩焘(郭嵩焘干的那点事)(1)

英国早于光绪二年左宗棠西征大军出关及收复北路之际,就提出替阿古柏乞降,并提出帮助调处的“美意”,被左宗棠拒绝。但是,英国为此事所做的“努力”却远远没有停止。中国国内李鸿章等人和为“马嘉理案”而出使到英国的郭嵩焘,也积极呼应英国的调停,提出许多“高明”见解,而以左宗棠的同乡、亲家冤家郭嵩焘的见解尤为“高明”中之“又高明”者。

(一)郭使高论

郭嵩焘于光绪二年底出使英国,光绪二年十二月初八日晚八点抵达英国伦敦。十二月十一日,郭嵩焘向英国外部丞相德尔贝(也称德尔比)发出照会:

大清国钦差大臣署理礼部左堂郭,为照会事:

照得本大臣及副使刘,奉本国大皇帝命,因上年云南蛮允地方有戕毙马翻译官一案,经贵国钦差大臣威与本国钦差大臣大学士直隶总督一等伯李在烟台会议妥结。本国大皇帝于此案深加惋惜。本大臣敬奉国书,前诣贵国陈达此意,并饬即作为公使在贵国都城驻扎。兹于中国光绪二年十二月初八日即西历一千八百七十七年正月二十一日行抵伦敦,相应照会贵大臣,即恳据情奏请觐见之期,以凭敬呈递国书。须至照会者。

右照会大英总理各国事务伯爵丞相德。(《郭嵩焘全集·书信·致德尔贝》)

《照会》说得清楚,郭嵩焘出使的目的,就是为“马嘉理案”,代表中国政府向英国政府表达“惋惜之意”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去向英国道歉的。因为英国人肆意入侵中国、杀了中国人,而中国人不该还手,也杀了英国人。为此,李鸿章主持和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按照英国人的要求,又杀了几个敢于反抗的中国人,然后开放了一个个口岸,以便让侵略者在中国赚更多的钱,又来杀戮更多中国人。英国人还不肯罢休,要求中国政府向英国政府表示“惋惜”。郭嵩焘启程出使后,应英国人的要求,中国派其担任驻英国公使。于是,郭嵩焘就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任驻外公使”。

如何评价晚清的郭嵩焘(郭嵩焘干的那点事)(2)

光绪三年三月,郭嵩焘自英国伦敦致李鸿章万言长信,介绍自己海外见闻,就当时洋务事宜提出自己的见解,共论及五事:“一曰禁止鸦片烟”;“一曰开垦江浙荒土”;“一曰喀什噶尔之地宜割与雅古刊”;“一曰伊犁一城宜与俄人定约,以垂久远”;“一曰停止各省厘捐”。

郭嵩焘在“一曰喀什噶尔宜割与雅古刊(即阿古柏)”一节中说:

惟喀什噶尔之地逼近安集延,其势不能筑葱岭为长城以遮遏之。浩罕诸部并于俄罗斯,回部余民乘喀什噶尔之乱袭据其地,犹慑中国之威而思托为附庸。去岁威妥玛代为之请。嵩焘谓当俯顺其心,与为约誓,令缴还各城。但得一镇守乌鲁木齐之大臣,信义威望足以相服,可保百年无事。若徒恃兵力攻取,旷日持久,耗费无已。幸而克捷,而回部遗民必走投俄罗斯以相比附,构兵纵掠,终岁骚动,徒使俄人乘间坐享其利而中国承其弊,未知所以善其后也。夫经国者务筹久远,主兵者惟取进攻,是以弃地之议不能出之将帅也,惟恃朝廷权衡缓急轻重,秉成算以宣示机宜,而后将帅之威伸而朝廷之恩乃深入远人之心,使之俯首而遵约束。故以谓威妥玛之代请,实机会之不可失者。(《郭嵩焘全集·书信·致李鸿章》)

郭嵩焘的意思是,如果中国军队攻打喀什噶尔,则安集延人会投奔俄罗斯,今后还会继续骚扰边境。所以,不如让他们在喀什噶尔建立国家,向中国称臣,那样的话,就可以保得“百年无事”。他为中国没能及时答应威妥玛的代请、让阿古柏在喀什噶尔立国而感到深深的惋惜(成了“惋惜专家”了)!

按照郭嵩焘的说法,谁侵占了中国的领土,中国就把领土割让给他,让他称臣,侵略者则会帮助中国守好边境!

他说,新疆地方,中国则只需在乌鲁木齐派驻一位大臣镇抚,即可保“百年无事”。那么,此前伊犁有将军驻守,乌鲁木齐有都统、提督驻守,喀什噶尔有总兵驻守,还有数不清的参赞大臣、办事大臣、领队大臣、协办大臣,为什么没能够保住“百年无事”呢?郭嵩焘自称上通周秦汉唐,那么,周秦汉唐以来,有哪一个朝代让侵略者为自己守卫边境了呢?

如何评价晚清的郭嵩焘(郭嵩焘干的那点事)(3)

且不要急于责难郭嵩焘,郭嵩焘毕竟自认为是古往今来的大人物,所以,其对伊犁的处置肯定更有妙招。郭的妙招是:

窃度新疆事定,令俄人交付伊犁一城,必尚多烦议论。西洋公法,无乘乱据人土地之例。势且要求兵费,责以收赎,而非有巨款足厌其心,知其必不能允也。故莫如反其道而行之,不责其减价而赎之我,而责其准所赎价交易而鬻之彼。如日本库页一荒岛,犹欲全据之,必不肯轻易退还伊犁明矣。与其含糊悬宕以生戎心,莫如明与定约,画疆分界,可保数十年之安。必不得已,收回黑龙江以西地与之互易,亦尚有名可据。(《郭嵩焘全集·书信·致李鸿章》光绪三年三月)

果然。果然。郭氏妙招出来了,一共是两招:

第一,我们要收回伊犁,俄罗斯尽管出价,越高越好,然后,我们就按照俄罗斯出的价格,把伊犁卖给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办理呢?因为俄罗斯是不会归还伊犁的,所以我们也就不需要坚持去要,我们用这样的“妙招”把伊犁卖给它,就可以避免打仗,至少也可以保数十年之安(郭嵩焘祖上是在湘阴县城三井头开钱庄、放高利贷的,他这一招应该是祖传秘方)。

第二,俄罗斯还占着我们黑龙江以西的地方。我们先把那块地方收回,然后再拿那块地方与俄罗斯交换,换回伊犁。

……(此处已无话可说)

如何评价晚清的郭嵩焘(郭嵩焘干的那点事)(4)

“流传百世千龄后,定识人间有此人。”郭嵩焘用以自诩的这两句话还不是最过瘾的,最过瘾的还有:

往与宝相(指大学士、军机大臣宝鋆)论今时洋务,中堂能见其大,丁禹生能致其精,沈幼丹能尽其实,其余在位诸公,竟无知者。宝相笑谓嵩焘既精且大。

虽然,考证古今,知其大要,由汉、唐推之三代经国怀远之略,与今日所以异同损益之宜,独有以知其深。窃以为南宋以来,此义绝于天下者七百余年,此则区区所独自信,而无敢多让者。(《郭嵩焘全集·书信·致李鸿章》光绪三年三月)

李鸿章不过能见其大,丁日昌不过能致其精,沈葆桢不过能尽其实(除此之外再无他人),而唯独湘阴三井头老郭则“既精且大”,七百余年以来第一人!这就是郭嵩焘。

李鸿章读了郭嵩焘的信,大概也颇哭笑不得,次于致朋僚信中称郭筠仙有“呆气”。作为挚友和政治上的同盟者,李鸿章的“呆气”说当然是温情脉脉的。

如何评价晚清的郭嵩焘(郭嵩焘干的那点事)(5)

但是,李鸿章与郭嵩焘毕竟气味相投,而且,割让喀什噶尔的主意他也是极力赞成的,所以,在这件事情上,他与郭嵩焘之间产生了强烈的灵魂碰撞,迸发出刺耳的嗡嗡共鸣。特别当他无奈地看到,割让喀什噶尔的“良机”即将彻底痛失的时候,他的心肝肚肠止不住的一齐乱绞,直至五味杂陈:

左帅新复吐鲁番、托克逊等城,自谓南路折棰可下,朝廷日盼捷书,催协饷如星火,更无以雅各布刊投诚之说进者,然将来势必旋得旋失,功不覆过。尊论崇尚一切虚诞以为正义,此类是也。(《李鸿章选集·复郭筠仙星使》光绪三年六月十四日)

“崇尚一切虚诞以为正义”,是郭嵩焘对左宗棠的“高度评价”!李鸿章认为这句话没有“呆气”,听在耳朵里,就如同六月天喝了凉开水,尤其畅快。此后,李、郭二人继续通过书信围绕新疆战事嚼舌头。当年七月,李鸿章复信郭嵩焘,向郭嵩焘通报最新消息:

威使去秋欲调处喀什噶尔事,总署转致左公,深不谓然。今即收复吐、托二城,又讹传喀酋自毙,左公方以一分二厘五毫利息借英商五百万金,以图进取,岂更愿受外人之调停?闻有廷寄令其通筹进取及善后全局如何结束,月余尚未覆到。彼所恃一刘毅斋,顷来书,亟欲告退,则前敌事势掣肘可知,纵能恢复无用之新疆,而腹地脂腴逼削殆尽。(《李鸿章选集·复郭筠仙星使》光绪三年七月十八日)

可以看出,李鸿章写信时,心情基本是沮丧的。因为,英国人“调处”喀什噶尔一事,事实上已经没有可能了。但是,还是有一点点值得他们二人为之兴奋的消息,那就是刘锦棠与左宗棠闹别扭了!李鸿章信中所说“顷来书”一语,说明刘锦棠写信给李鸿章讲了此事。

如何评价晚清的郭嵩焘(郭嵩焘干的那点事)(6)

雕塑不错,使人们更知道汉奸及“汉奸后”

李鸿章原来反对收复新疆的理由是三条:一是收不回;二是守不住;三是新疆没用。当西征大军收复托克逊等城后,李鸿章的理由减少了一条,不提“收不回”了,但是仍坚持认为守不住,断言“将来势必旋得旋失,功不覆过。”对于阿古柏的自杀,他打灵魂深处不愿意相信,断定为“讹传”。再过两三个月,阿古柏死了,收复新疆、乃至守住新疆已经没有问题了,于是,李鸿章只剩下了最后一条:“纵能恢复无用之新疆,而腹地脂腴逼削殆尽。”

必须说明,郭嵩焘尽管因对左宗棠怨毒极深而莫名其妙地反对收复新疆,尽管在外交上附和、跟随李鸿章的投降论调,尽管“呆气”地提出处置喀什噶尔、伊犁的“妙招”,但是,作为公使,他仍然能够在主观上自觉地维护国家主权,伸张民族正气。

光绪三年四月,郭嵩焘从报纸上得知英国节制印度大臣应安集延之请求派遣使臣入驻喀什噶尔的消息,他立刻致函英国外相德尔比,指出英方错误,称:

喀什噶尔应在中国收复之列,并无允准自立一国明文。现在中国正当用兵规复,而贵国特派大臣驻扎,则似意在帮同立国,与中国用兵之意适相违左。

本大臣以为,喀什噶尔本属中国地名,为阿密尔占据一时,中国例应收复,并非无故构兵。而贵国遣使驻扎,体制亦觉稍替。阿密尔本属浩罕部落,尤不应以侵占中国地方,借据为名。(《郭嵩焘全集·书信·致德尔贝》光绪三年五月初五日)

从郭嵩焘给德尔比的函来看,他在行动上还是识得大体的,他做了作为一个驻外公使应当做的事情,而且是“主动有为”。但是,这并不说明他在思想上反对安集延占领喀什噶尔,而是相反。此后,阿古柏自毙,官军西进,英国人还是紧咬着喀什噶尔不放,必要得之而后安、而后快。

(二)“英国章程”

就在英国向喀什噶尔派遣使者之后,英国外相德尔比又正式致函郭嵩焘,提出调处“中国与喀什噶尔”交兵一事的“章程三条”。从郭嵩焘回复德尔比的函中,可以知道德尔比提出“章程三条”的大意:

第一条,阿密尔(阿古柏自称)现在所占据的国家,都可以归属中国管辖;

第二条,划清中国与阿密尔之间的界限;

第三条,中国与阿密尔相亲相爱,彼此相助。

英国的“章程三条”,加起来就是一个意思:分裂中国领土,保护阿古柏立国。

如何评价晚清的郭嵩焘(郭嵩焘干的那点事)(7)

(三)郭使献策

郭嵩焘对德尔比的调停及其“息兵安民之盛心”深表感激,但是,对于德尔比提出的三条,郭嵩焘又提出了相应的补充意见与对策。

第一条,关于德尔比提出“阿密尔国”的问题,郭嵩焘表示赞成,但是,对于“阿密尔国”的疆界问题,郭嵩焘有更为具体的成算。他说:

西域东、西两部,地方五六千里,而东四城北通乌鲁木齐,南连前后藏,尤为中国必不可少之关键。窃计库车逼近乌鲁木齐,和阗毗连西藏,必应于此划分疆界。阿密尔得之不足为要害,中国收复此地,西路声气始能相通,应由阿密尔交还各城,始有可议和之端。(《郭嵩焘全集·书信·复德尔贝》光绪三年六月二日)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郭嵩焘的心目中,“阿密尔国”的疆域应该是除库车、和阗以外的新疆西部地区,即以喀什噶尔为中心、包括阿克苏、乌什、巴尔楚克、英吉沙尔、叶尔羌在内的地区。他认为,这应该是中国和阿古柏“议和”的基础。

第二条,关于划界的问题。郭嵩焘告知德尔比,此事必然会交由左宗棠去办理。那么,在办理划界之前,阿古柏必须先将应该交还给中国地方(指上条所说“阿密尔国”以外的地方)交还给中国,这样,左宗棠才能够有办法实施。——郭嵩焘其实是暗示英方,先要对左宗棠做些让步,否则左宗棠不会同意,中国与“阿密尔国”划界即不能成功。可见郭嵩焘内心是多么的诚挚与迫切!

第三条,关于“彼此相助”的问题,郭嵩焘着重提出:

阿密尔所归依,全恃贵国为之保护。中国亦愿领贵国盛意,以图永远相安。威公使去岁在京师屡言及此,中国国家未尝接允,本大臣何敢自信能邀朝廷允准?而此心实愿得贵国国家担承,庶使阿密尔不致复生异心,中国所有边界,嗣后亦可图保全,无虞侵扰。是以据本大臣之意,情可议和息兵,以图得贵国一语之担承。(《郭嵩焘全集·书信·复德尔贝》光绪三年六月二日)

郭嵩焘此条的意思是:阿古柏今后全仰仗英国保护,只要英国政府向中国政府担保阿古柏今后不会再侵扰中国,那么中国与阿古柏就可以彼此相安,“彼此相助”。

英国人说让阿古柏立国,可以全归中国管属。而郭嵩焘则坚持说阿密尔所归依,全恃英国为之保护,并要求英国为之担保。这样一来,阿古柏所据国还是中国的“属国”吗?当然,英国人原本正是这么想的,但是人家不好意思先说出来,郭嵩焘则急人所急,先把这事给“定”了。“能以礼让为国乎?”,郭嵩焘读的“圣贤书”,他对英国人,真是“礼让”到家了。

如何评价晚清的郭嵩焘(郭嵩焘干的那点事)(8)

郭嵩焘作为中国驻英公使,擅自与英国讨论出让国家领土主权,这恐怕已经不是“呆气”的性质了。

六月十日,郭嵩焘将与英国交涉之事以“密折”方式上奏朝廷。郭嵩焘的折子须通过总理衙门上呈,所以,他同时致信总理衙门,大概讲了奏折的内容,但涉及喀什噶尔一节,则极为神秘,不肯在信中透露,只说:

调处喀什噶尔一节,(第四条因关外事,不能详知,不敢不求周密;第五条则虑喀什噶尔先为之,不可不预计,而又不敢明言,合并陈明。——郭嵩焘原注)此间多为言者。嵩焘略就大势论之,并补陈禁止洋烟事宜,谨缮稿呈达,并求饬章京加封递进。(《郭嵩焘全集·书信·致总署》光绪三年六月初十日)

关于喀什噶尔一节,郭嵩焘为自己的高招怦怦心跳,兀自还向总理衙门保密。但其中究竟是什么货色,则早已天知地知,并迅速在英国、在中国国内传开了。

(三)“请赴肃州大营”

随着西征的进展,英国政府更加紧了“调处喀什噶尔”的行动。英国政府一面通过外相致函郭嵩焘,一面派遣驻中国人员向中国总理衙门交涉,同时,还派出所谓使节到喀什噶尔活动。中英之间一场新的外交风暴眼看就要骤然爆发。

朝廷忙寄谕左宗棠,称:

郭嵩焘奏,英人照会调处喀什噶尔事宜,并传闻俄古柏病殁各折片。据称:英国得尔比屡遣威妥玛为喀什噶尔调处,照会章程三条,意在护持安集延;又闻喀什噶尔俄古柏病殁与古拉尔地方,等语。该侍郎所奏各节,于新疆南路军务得手情形自尚未悉。着左宗棠将郭嵩焘所奏体察情形,斟酌核办。(《大清实录·德宗景皇帝实录》)

此前,这种事一般都由总理衙门发函通报左宗棠,征求左宗棠的意见。左宗棠是大学士,与总理衙门诸大臣平起平坐的,大家只能商量,左宗棠表明态度与意见,总理衙门也不好驳回或是要求更改。这回,兹事体大,极度敏感,所以,处置也就升格了,改成了由皇上亲自降下谕旨。朝廷这样做,一是要认真听取左宗棠的意见,二则是希望左宗棠不要太得罪英国人,惹出祸事来。一个“马嘉理案”的《天津条约》此时还搁在英国议会里尚未结案呢!

面对英国人的一再无理取闹和朝廷的一味顾忌以及李鸿章、郭嵩焘等辈的一意逢迎,左宗棠再次耐心地、当然更是充满底气地向朝廷陈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说,安集延本来是浩罕国四部落之一。浩罕国被俄国人吞并了,安集延帕夏占据我回部十余年,英国人暗地里支持、保护他也十余年。那时候,帕夏占我回部,又进攻和控制北疆,从没听英国人说过半句话。现在,中国政府要收复故土了,英国政府反而跳出来,要“主持公道”,要用我们的领土为安集延立国,这是什么道理和逻辑?那么,英国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其目的无非就是为了占据喀什噶尔,作为其对抗俄罗斯、阻止俄罗斯进占印度的企图。这就是拿我们中国的领土,为英国保卫印度,而且中国这块领土最终也将是英国的。而一旦英国成功控制喀什噶尔,那么,俄罗斯更有借词不归还伊犁。因为,俄罗斯当初“代复”伊犁的理由就是为了防止阿古柏、防止英国接近俄罗斯边境。这样一来,俄罗斯在伊犁,英国在喀什噶尔,一北一南,你追我赶,蚕食中国疆土,不需要多长时间,整个新疆就都是英国和俄国的了!

如何评价晚清的郭嵩焘(郭嵩焘干的那点事)(9)

郭嵩焘在给朝廷的奏折中特举汉光武帝为例,说光武帝时,酒泉地方的氐、羌等少数民族屡次叛乱,光武帝平定叛乱之后,仍然委任当地的少数民族首领为君长,管理地方。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能委任阿古柏为君长,管理喀什噶尔呢?郭嵩焘的这一“理论”,其实是对英国人“保护安集延立国”的“法理”呼应。

然而,这位博古通今的“星使”是否知道,汉代酒泉地方氐、羌叛乱,光武帝平定叛乱后,仍然委任氐、羌首领为君长,那是因为氐、羌原本就是酒泉地方的土著民族,或者说,这里原本是他们的固有领地,只是后来被汉朝收归管辖了。那么,阿古柏安集延是喀什噶尔的原著民吗?喀什噶尔是阿古柏安集延的固有领地吗?

针对郭嵩焘的怪论,左宗棠一针见血地指出:

英人以保护安集延为词,图占我边方名城,直以喀什噶尔为帕夏固有之地,其意何居?(《左宗棠全集·奏稿·复陈办理回疆事务折》光绪三年九月初一日)

对于英、俄两国的争斗,左宗棠说,英国、俄国都是与我相交往的国家,他们之间的相互争斗,我们管不着,但是,牵涉到我们的领土,我们就不得不管。他说:

英人护安集延以拒俄,我不必预闻也。英人欲护安集延,而驻兵于安集延境,我亦可不预闻。至保护立国,虽是西洋通法,然安集延非无立足之处,何待英人别为立国?即欲别为立国,则割英地与之,或即割印度与之可也,何乃索我腴疆以市恩?(《左宗棠全集·奏稿·复陈办理回疆事务折》光绪三年九月初一日)

左宗棠又进一步揭露了英国人的诡计与企图。他说,英国人从前侵略中国,还只是占领通商口岸,获取通商利益。现在却开始打中国领土的主意了!我们能够允许它这样做吗?而且,我们越是示弱,侵略者的侵略就越是没有止境,那最后会是什么结局呢?对此,左宗棠斩钉截铁地给出了答复:

臣奉职边方,才疏德薄,致启远人轻视之心,无所逃罪。惟以局势言之,我愈示弱,彼愈逞强,势将伊于胡底!亦惟有勉竭驽钝,不顾目前成败利钝图之而已!

臣前闻英人有遣淑姓赴安集延之说,已驰告刘锦棠、张曜,属其善为看待。如论及回疆事,则以我奉令讨侵占疆宇之贼,以复我旧土为事,别事不敢干预,如欲议论别事,请赴肃州大营!(《左宗棠全集·奏稿·复陈办理回疆事务折》光绪三年九月初一日)

左宗棠的答复,一句话:不管打得赢打不赢,我会跟侵略者打到底!英国人不管派谁来,只管到肃州大营来找我左某某!

如何评价晚清的郭嵩焘(郭嵩焘干的那点事)(10)

(四)郭使神伤

左宗棠对英国人的斥责和坚决不准英国人“调处”的态度,让郭嵩焘黯然神伤。他为左宗棠误会了英国人的一番“好意”、“诚意”而感到非常难过,并自深深地抱怨左宗棠的意气用事。他致信总理衙门说:

左中堂责英人调处喀什噶尔,似未达其意。俄古柏初请通商印度,以阴求援。英人亦资之以技,拒俄人,为印度屏蔽,以西洋公法有保护小国之义。英、俄相与通商,形格势禁,可以稍纾俄人窥伺印度之患。英人初并阿富汗,旋复使立国,亦此意也。俄古柏即没,亦知其无能为,不复申论。英人局外调处,中国自可审时度势,以制其进退,绰然处之有余。俄人同在局中,助我(原文缺字——作者注)助古里碑,皆宜深虑。左中堂才气凌驾一世,其立言恐未尽合也。(《郭嵩焘全集·书信·致总署》光绪三年十二月初八日)

郭嵩焘的意思是,英国人保护安集延,不过是为了保护印度,保护自己的利益呀,他们对中国并没有什么恶意呀?人家就好心提这么点要求,而左宗棠竟然这样毫不留情面地给以斥责,这不是太让人家难堪了吗?

是啊,郭嵩焘太会替别人着想了,替别人想得太多了,而为自己的国家、为自己的民族则想得太少了。郭嵩焘出湖南,骂湖南为“愚顽之乡”(郭曾托好友在上海一带给他寻觅安家地方,不打算回湖南);出中国,尽说中国愚昧落后,而西洋则一切皆好,以致整颗心都被西洋熔化了。他考虑问题,首先要把西洋摆在前面,把中国摆在后面,特别是于对待他那么“友好”的英国,则更是诚惶诚恐、直恨不得以身心相许。

郭嵩焘写这封信的时候,左宗棠已经完全收复了南疆,白彦虎已经逃入俄境。郭嵩焘已经没有其它可以质疑、攻击左宗棠的武器了。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郭嵩焘很快就抓到了左宗棠的一个“短处”,得以“稍慰鄙怀”:

西路军饷商借汇丰银行五百万两,此间已见新报,议论纷繁。西洋借款皆立股份,集资为之,经手之洋行坐收其余利。此次定议股份息银八厘,英人已相与传播,指为息银之最优者,而新报仍多所讥刺。日本办理此等事件,常较中国为得法。以西洋诸事动辄据为成例,恐此后不能议减也。(《郭嵩焘全集·书信·致总署》光绪三年十二月初八日)

郭嵩焘说左宗棠借洋款用了一分二厘五毫的息银,吃了大亏了,其实则是指责左宗棠不该借用洋款用于打仗。郭嵩焘偏偏忘了,首先提出借洋款的,正是他的铁哥们沈葆桢!后来,丁日昌议借洋款两千万两,郭嵩焘自己在英国也积极掺和了!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郭嵩焘其实是一个把私情置于公义之上的人,是一个不识大体的人、毫无原则的人。

至于说借款利息高了,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拜郭嵩焘的铁哥们李鸿章、沈葆桢、丁日昌等的掣肘、阻挠所赐。如果沈葆桢等通同配合,借款也不至于生出这么多波折,让英国人、德国人坐地起价。

左、郭二公同起湘阴,并列“时贤”。然则郭侍郎与左太傅,何可同日而语?

郭氏列古,本无谓褒刺,奈后人何?

如何评价晚清的郭嵩焘(郭嵩焘干的那点事)(11)

编辑:若伊

图片来源: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