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哪里的鱼最好(游弋在曲靖的鱼)
3月22日,2018年“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的颁奖典礼上,一位82岁的中国老人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她衣着简洁,笑容轻松,神态坚定。5分钟的演讲,她用了法语、英语、汉语、俄语四种语言,全程脱稿,发音标准,风趣幽默,赢得数次掌声,一举一动尽显大方优雅……这位“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就是世界杰出古生物学家张弥曼,一名长期从事鱼类研究的古生物学家。
身处红土高原的曲靖,这一方被称为古生物“化石圣地”“鱼的故乡”的地方,千百年来,说不清楚,也道不明白,总能够适时吸引到一条条“鱼儿”,不畏艰险、长途跋涉、穷其一生的来到这里,溯源他们心目中的“天堂”。
杨氏鱼
曲靖的鱼化石揭开众多的科学秘密
一百多年来,曲靖因此被称为了“鱼的故乡”。1931年,地质学家王曰伦到曲靖重新测量寥廓山剖面,之后,发表了《云南马龙曲靖之寒武及志留纪地层》一文,奠定了曲靖志留、泥盆纪研究的基础,确定了以曲靖地名命名的志留系玉龙寺、妙高山组、翠峰山系、龙华山系等地层单位。
1963年,古生物学家刘玉海在寥廓山发现较完整的胴甲鱼头甲,定名为计氏云南鱼。此后,许多古生物学家先后到此考察发掘,证明了曲靖是胴甲鱼的发源地。1980年4月,46岁的张弥曼以访问学者身份再次到瑞典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工作。她带去了云南曲靖早泥盆纪早期地层中发现的一种鱼化石,为了纪念我国古脊椎动物的奠基者杨钟健教授,给它起了名字叫杨氏鱼,利用瑞典斯德哥尔摩学派的经典方法——连续磨片法开展研究。1980年8月,联合国考察团到县级曲靖市考察,发现了30余种古鱼类化石,寥廓山及周边地区因此而被称为“鱼的故乡”,麒麟城中鱼美人的雕塑便来源于此。80年代中期,在沾益还首次发现了一种“亚洲中泥盆世小肢鱼”化石。
2004年底,新华社、《云南日报》、《曲靖日报》相继报道了一个重大科学发现: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陆生脊椎动物都是由鱼类进化而来的,这已被进化论所证实得到科学家的认可。然而,一百多年来,鱼类如何获得适应陆地生活的身体构造、人类内鼻孔的起源等问题却一直困绕着科学家。1981年,国际古生物学会主席、中科院院士张弥曼教授带领于小波博士在这一地区4亿年前的地层中发现并命名了一种肉鳍鱼新种“杨氏鱼”。杨氏鱼的发现否定了长期以来有关肉鳍鱼内鼻孔的权威结论。1993年张弥曼教授与朱敏博士在这一地区发现了肯氏鱼,经过研究,1999年、2001年先后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相关论文,揭示了中国南方是肉鳍鱼类的起源中心。2004年,朱敏博士和瑞典科学家阿尔博格又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表明:肯氏鱼正处于从外鼻孔向内鼻孔过渡的阶段。这一发现充分证明了人类鼻孔是由鱼类鼻孔进化而来的。
2008年,罗平发现了三叠纪众多古鱼类生物化石为“鱼的故乡”注入了新的活力。2016年5月25日,《光明日报》报道,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朱敏研究团队和英国牛津大学合作,对一条生活在曲靖4.1亿年前的小鱼化石的颅骨进行了高精度CT重建,发现了好几种辐鳍鱼类才有的特征。这种鱼曾被认为是一种原始的肉鳍鱼,之后被古生物学家命名为“晨晓弥曼鱼”。“晨晓弥曼鱼”的命名者、古鱼类专家朱敏说:“它是献给我的老师、中国肉鳍鱼类研究的开拓者张弥曼女士最好的礼物。”
2016年10月,中科院朱敏团队将在曲靖发现的一种4.23亿年前的古老鱼类化石命名为“长吻麒麟鱼”。对它的研究揭示了脊椎动物“颌”的演化之谜,将人类颌骨的起源一直追溯到最原始的有颌脊椎动物——原颌盾皮鱼类中。
盾皮鱼
百年因缘鱼线牵
1963年后,胴甲鱼化石在中国大量发现之后,曲靖在早泥盆世地层中发现了大量鱼化石,数十种新发现的鱼都以曲靖的地名进行了命名,如:西山村滇东鱼、廖角山滇东瓣甲鱼、曲靖东方鱼、曲靖盔甲鱼、曲靖宽甲鱼、廖角山多鳃鱼、面店村多鳃鱼、秀丽曲靖鱼、翠峰山云南棘鱼,曲靖“鱼的故乡”的美誉因此声名远播。
越来越多的鱼化石显示,鱼类登陆这一关键环节就发生在中国云南曲靖。而张弥曼是这一大发现的“开拓者”。
科学家研究证实,约4.3亿年前到4亿年前,云南东部还是一片处于赤道附近的热带浅海。海里陆续“游”出了包括晨晓弥曼鱼、斑鳞鱼、杨氏鱼、奇异鱼、全颌鱼、麒麟鱼在内的“明星物种”,谱写了鱼类从海洋向陆地演化的关键篇章。
包建新 文/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