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运用最全总结(作为一个传世名方)

作为一个传世名方,补中益气汤是如何做到那种老少皆宜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全面学习一下它的配伍技巧。

首先,我们还是看一看它的汤头歌诀:

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升阳举陷功独擅,气虚发热亦堪珍。

从汤头歌诀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它的组成: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身、橘皮、升麻、柴胡、白术。

由于历史的进化,方中的橘皮其实就是现在的陈皮。而从它的组成来看,全方都是很常见的中药,可谓平淡无奇,没有任何的冷僻奇怪之品。

补中益气汤运用最全总结(作为一个传世名方)(1)

但这么一个简单的方子,确实具备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能。由此可见,中药的配伍是很值得我们去探讨的。

我们再简单分析一下补中益气汤的配伍:

  • 君药: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古人称其为“补气之长”,是为君药;
  • 臣药:方中人参、白术、甘草三味,性味甘温,都能益气,在此则是补益脾胃,是为臣药;
  • 佐药:方中陈皮善于调理气机,当归则善于补血和营,两者一起为佐药;
  • 使药:方中的升麻、柴胡二味,性善升举,在此则是协同黄芪、人参,使它们补益生化的中气能够更快地升散,也就是升举清阳,两者一起为使药。

补中益气汤运用最全总结(作为一个传世名方)(2)

从君臣佐使的配伍法则来看,全方就有了两个基本的功用:

  • 一是补气健脾,使得脾胃这个后天之本有生化之力,所以也就适合脾胃气虚一类的证候。
  • 二是升提中气,以此去恢复中焦的气机枢转升降之能,于是便适合各类下脱、下垂之证。

但实际上,补中益气汤也是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化裁所得,去茯苓,加黄芪、柴胡、升麻、当归、陈皮而已。

补中益气汤运用最全总结(作为一个传世名方)(3)

需要注意的是,本方的君药是黄芪,所以用量是最大的,唯有较大剂的黄芪,才能体现其升阳举陷的特点。而这些补气药大多都是偏于甘温的,这也暗合了内经“少火生气”的经义。

四君子汤加黄芪去茯苓,也就是黄芪、人参、白术、甘草,四者于益气,大剂黄芪为君以增加固摄。

方中的陈皮舒展气机,理气又能化湿。当归气血兼顾,因为气虚到一定程度必将导致血亦不足,当归既能养血,又能活血,使得全方补而不滞。

补中益气汤运用最全总结(作为一个传世名方)(4)

升麻、柴胡的配伍,升举四君子汤的补益之气,体现出肝脾气机的升举,在益气的基础上再升举,也就不会有耗散之虞。

那么,李东垣为何要这么配伍呢?我们可以从补中益气汤适合证候的病机来反证一下:

从病机来看,证候有脾虚气陷,所谓气陷,也就是气机的不升反降,医者需要做的,就是中止下陷的气机,并恢复其升散本性,于是李东垣便创立了升阳举陷法。

其次,李东垣同时还倡设了“阴火”之说,对应的就是“甘温除大热”的治法,同样也是补中益气汤的适用范畴。

补中益气汤运用最全总结(作为一个传世名方)(5)

什么是阴火?虽然肝火、肾火也在其列,但更多指的还是中焦脾胃的气虚发热。

在人体而言,气有多个方面的生理功能,固摄就是其中之一,而气陷本质上也是一种固摄的失守。

如果是卫气不固,那就是在表的,会出现自汗;而气陷则主要是不能升清阳、不能维系脏器,清阳不升则会出现脾虚泄泻,脏器不固则会出现脱垂之证。这些问题,也都是补中益气汤所适用的。

当然,气的固摄会涉及到气、血、津液各个方面,也可以涉及到肾精,而这些不能固摄之证,都适合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运用最全总结(作为一个传世名方)(6)

首先最基础的,就是一系列脾虚的见证,诸如食少便溏、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色淡白或者萎黄等等;

其次是进一层的,也就是有了气陷之后才表现出来的问题,诸如脾虚滑泄不禁、脘腹坠胀、脏腑下垂之类。

再之后,也就是气陷时间长了,出现的久泻、久痢、崩漏之类,这时候就是气虚不能固摄津液了,比如皮下莫名其妙的淤青,基本都是这个范畴。

实际上,后世医家也认为,由于小儿脾胃多娇弱,脾虚不固、气不摄血都是比较常见的。对成人而言,气虚自汗、起身时头昏头晕,神疲乏力、神志恍惚、心悸怔忡等证,大多可以归纳入气虚不固之证。

补中益气汤运用最全总结(作为一个传世名方)(7)

而关于气虚发热(阴火),历代的争论比较大,李东垣的本意其实就是指虚火或者虚热,但这种虚热却不是由于阴虚所致,反倒是由于气虚而生。

但从他著写的《脾胃论》、《医学发明》、《兰室秘藏》、《内外伤辨惑论》四本书来看,李东垣所说的阴火,本意指的就是清阳下陷的一种表现,导致脾湿下流,郁遏下焦的阳气,最终化火上攻。

所以我们理解李东垣说的“阴火”,也可以从两方面来衡量:

一是脾虚清阳下陷,脾湿就会随之流注下焦,而下焦是元气所在的地方;

二是下焦的阳气被脾湿郁遏,最终郁而化火,火性炎上,于是便造成一阵燥热,这就是气虚发热的病机。

补中益气汤运用最全总结(作为一个传世名方)(8)

如何区分气虚发热抑或阴虚发热这两种虚热呢?

气虚发热一般以上午发热、或者午前热盛常见,而且还遇劳则发,也就是运动劳累后发热明显,或者自己觉得热烘烘的烦热,而实际体表的温度可能并不升高,我们可以称之为一种“烦热”。

而阴虚发热则多是午后、夜间入睡后更明显。

因此,气虚发热一是烦热,也有汗出气短,但多是出冷汗,汗出清稀;而阴虚发热则有一种汗出如蒸的感觉,比较黏稠。

气虚发热就需要健脾益气、升举清阳,这就是补中益气汤的一个运用范畴。脾气清阳能升,脾湿就不会向下流注,没有了这个环节,下焦的阳气就不会被郁遏,烦热燥热就可以得到解除,这也是甘温除热的实现。

补中益气汤运用最全总结(作为一个传世名方)(9)

正因为如此,补中益气汤问世之后,被历代医家所推崇,运用的范围逐渐扩大,成为补益剂里的代表名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