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想学习时(孩子不想学习时)

1.在学生时代,我们经常背着书包上学去清晨外出的人们、路旁站立的行道树、街头的矮屋高楼……都是我们上学路上最熟知的场景,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孩子不想学习时?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孩子不想学习时(孩子不想学习时)

孩子不想学习时

1.

在学生时代,我们经常背着书包上学去。清晨外出的人们、路旁站立的行道树、街头的矮屋高楼……都是我们上学路上最熟知的场景。

但你绝对想不到,这个世界上还有这么危险的上学路。

在非洲肯尼亚,上学的孩子需要徒步穿越肯尼亚大草原,路上有凶猛的狮子,有阴险的鬣狗,有好斗的犀牛,还有暴躁的大象……全程十几公里,除了躲避野兽,还要忍受饥饿。

在尼泊尔,学生们上学必须横跨特耳苏里河,每天,孩子都要依靠一个悬挂在两条钢索上的铁筐,渡过这条“吃人河”。钢索锈迹斑斑,没有人知道它在什么时候会断裂,脚下是宽60多米、流速惊人的河面,一旦失足落水,必然难逃一死。

在秘鲁,乌鲁族人的孩子需要划船外出去求学,早上六点半就要出发,晚上在夜色中划船回家,每一趟,至少花费两个小时……如果划累了,孩子们就会把船撑进芦苇荡中,拔几根新鲜粗壮的芦苇,作为上学路上的“补给”。

这是央视引进的纪录片《翻山涉水上学路》,它讲述了世界各大地区的孩子们艰难的上学之路。

片中的孩子年龄4岁-12岁不等,为了上学,他们的小小的身影,要穿越过危险丛生的草原、穿越过人迹罕至的荒漠、穿越过极地严寒的冰原、穿越过孤独无望的湖泊,甚至还有战场……

巴基斯坦小男孩穿过燃烧的油罐车去上学

每一天看似普通的出门,晚上回来都可能是死里逃生。

令人动容的是,在纪录片的所有镜头中,没有一个孩子因为上学路艰难而掉眼泪。

虽然危险仍在,虽然生活困苦,但是孩子们依然乐观向上,各自怀揣着对未来的畅想:

秘鲁乌鲁族的孩子说:“我想学医。”

肯尼亚的孩子说:“我想用学到的知识来改变现状。”

秘鲁的孩子说:“我真的很喜欢读书,我不怕苦。”

前方总有千般艰难,只要上学之路仍在,我就会勇敢地踏上——因为这是改变命运、创造奇迹的唯一办法。

2

无论是毒蛇猛兽,悬崖激流,或者贫富悬殊、阶层沟壑,都不能阻挡一个踏上求学路的少年。

无数人被纪录片里的孩子感动,豆瓣更是给这部神作打了9.6的高分。

不少网友感慨:这不是纪录片,这分明是一部教育片。

城市孩子唾手可得的日常,却是他人梦寐以求的希望。

现实里,这样艰难的上学路离我们一点也不远。

还记得那个满头冰霜的“冰花男孩”吗?他是云南省鲁甸县的学生,那些天气温低至零下9度,孩子们冒着风雪步行4.5公里去上学。等到达学校后,他已满头冰霜,连眉毛和睫毛都被风霜粘成雪白,小脸被冻得通红。

结冰的路面,崎岖难走的山路,再加上天气寒冷,对这些小孩子而言,不止是肉体上的磨练,也是一场有关精神与坚持的战斗。

面对这一切,小男孩没有哭,也没有笑。他说:“我喜欢学习,长大后,我想当警察。”

除了“冰花男孩”,还有“被冻哑巴的女孩”。

贵州铜仁铁广小学的老师在采访里提到,一个四年级的小女孩,到了学校后突然不会说话了,把老师都吓坏了。后来把孩子领到办公室,喝点热水,暖和了好长时间,孩子才慢慢的能发声了。

“原来是孩子家远,在上学路上冻的,路上真的太冷了。”

十二月份的天还是黑的,清晨六点半,冷冽的寒风里,孩子已经结伴走在上学路上。到了夏天,峡谷里的溪流涨水,孩子们还要从河里穿过去。

山路远又险,有的孩子会为了少走点路,竟然敢从大山坡上滑下来,这样能直穿到马路大概能节约一个多小时。

目前,中国乡村儿童普遍面临着“上学远、上学苦、上学累”的问题,他们每天辛苦走在路上,愿望也是如此简单:我要上学。

正是这四个字,给予了孩子们超越生死的勇气。

3

也许有人会问:上学路这么危险,为什么他们还大步向前?

因为求学,是获取知识,飞跃贫富差距,打破阶层壁垒,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

BBC纪录片《人生七年》,曾经耗时63年跟拍14个孩子,结局道尽人生残酷真相。

从1964年开始,演迈克尔·艾普特对英国不同阶层的几个孩子跟拍记录。当时这些孩子7岁,有的出身孤儿院、有的父母都是劳工、有的来自中产家庭、有的读寄宿学校。

之后每隔七年,迈克尔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了解他们的生活、询问他们对现状的看法和未来的规划。

半个世纪的追踪发现,阶级壁垒其实很难打破:富裕家庭的孩子长大后依然会走上精英之路,垄断社会上的优质资源;贫穷家庭出身的孩子依然重蹈父辈命运,为活下去竭尽全力。

所有孩子中,唯一一个从底层实现阶级跨越的幸运儿,是农村孩子Nick,他也是教育改变人生最好的例证。

Nick是出生在乡村的孩子,每天要走3英里的路去上学,从小缺少与社会的互动显得十分害羞。

14岁时的他一直把脑袋埋起来回避镜头,厚厚的玻璃眼镜下,还满是对未来的忧愁和迷茫。

然而,教育正在逐渐让他改变。

一开始,在一本关于行星的插图绘本里,丰富的色彩和有趣的故事,唤起了尼克对科学的兴趣。老师热情地鼓励他说:“你平时那么爱看书,一定很了解飞机的东西”。

老师不经意的话语,却让尼克感受到了信任与鼓励,从此越发痴迷各式各样的科技书籍,用心专研科学知识。

21岁那年Nick顺利考入了牛津大学就读物理系。28岁时,因为英国紧缩学校经费,于是移民美国做核电研究,并来到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教书。

曾经害羞,不自信的Nick在走出牛津校门以后成为了一个充满自信,令人如沐春风的学者。

从乡村小子到大学教授的转变,让我们看到:教育比物质的影响更为深远。

当一个人拥有了知识,他的视野变得开阔,他拥有了更多的机会,他可以轻松地发现,限制他的天花板也就只有方寸大,向前走一段,头顶就是广阔的天空。

4

曾经有视频拍下凌晨的北京:

3点,蔬菜批发市场已经开始忙碌,卖家和买家聚在这里讨价还价,给蔬菜称重;

4点,拿着扫把和簸箕的环卫工人开始出现在大街小巷,他们打扫着城市,也见证了朝阳的升起;

5点的早餐店,热气开始不断飘散;

5点半的公交车,也已经陪着城市醒来。

形形色色的人们,在闹钟响后,开始为生活重新奔波起来。

这些看起来普通的日子,又有几个人会觉得容易呢?

在大部分情况下,好好读书就是有更多机会,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为生活所累。

正如知乎上的问题:“大多数人为什么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意吃学习的苦?”

其中一个高赞回答是:“因为学习的苦需要主动吃,生活的苦你躺着不动它就来了。”

孩子们,读书不苦,不读书的人生才苦。

珍惜当下的学习时光,努力地向上走,才是人生最好的出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迎着阳光走下去,总会看到希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