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嘉玲直言被蒋欣圈粉(刘嘉玲蒋欣演姐妹)
情深缘起
最近,国产名著改编剧集扎堆上映。
刚看完张一山出演的猴戏男人戏《鹿鼎记》,接着,又来了一部以女性视角为主的网剧《情深缘起》。
听剧名,像是琼瑶最新力作,但翻看之前的定名才知道,本剧改编自张爱玲的小说,《半生缘》。
2020年,也叫“爱玲”年,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
赶着这个档口,改编自张爱玲的影视剧层出不穷,许鞍华拍摄的《第一炉香》也引起一波话题讨论。
不过,最近这部《情深缘起》,倒是悄默默地上映,讨论也不热烈,为数不多的评论也都是一两星的吐槽。
被大家最为诟病的,首当其冲的要数选角。
几位演员的号召力,自不必说。
刘嘉玲与蒋欣饰演顾家姐妹,“江直树”郑元畅饰演金陵公子哥沈世钧,郭晓东饰演温顺如猫、奸滑如鼠的祝鸿才。
要论演技以及细节把控,剧主一点也不担心,可是这几位大佬的出演,总有种拿错剧本的感觉。
先来说说顾家双生姐妹花,55岁的刘嘉玲与37岁的蒋欣,非得出演二十多岁的两姐妹,怎么看怎么像娘儿俩。
再看演员所呈现出的气质。
蒋欣一直在拼尽全力地呈现一种叫“少女感”的东西,只可惜这不是她这个年龄段的女性身上所具备的。
一哭吧,眼袋不要太明显,配着白皙的脸,像包子上的褶印。
顾曼桢眼里时不时就散发着一丝天真烂漫,瞪大着双眼,没事儿往姐姐怀里一歪。
加上蒋欣体型肩膀比较宽硕,这种小鸟依人的动作反倒让角色看着像一个大龄巨婴。
感觉像是闺女陪伴着老来得女的妈
这是在家里当二小姐时候的样子。到了户外,蒋欣又拼命想展现曼桢作为女性果敢且温柔的一面。
于是我们看到,蒋欣的眼睛无时无刻不处于半闭不睁的状态。
还有化妆师为她量身打造的,以显示内心愁苦、百感交集的八字眉。
可能是想通过一些技巧性的面部表情,来呈现小女生的娇滴滴与羸弱感。
可惜这一切放在蒋欣身上,再怎么用装束补救,也不自然。
不信?
放一张吴倩莲当年在许鞍华版《半生缘》里的造型做比较。
吴版是天真烂漫,但嬉笑下是数不尽的愁苦。
蒋版是把内心的五味杂陈全部呈现到脸上,尽管如此明显,观众还是觉得演的成分多了。
顾曼桢的人物形象,是独立且软弱。
看姐姐在百乐门当交际花,赚来的都是幸苦钱,觉得自己要出去做工,为家里挣得一份口粮,不靠婚姻也能很好的活在这个世界上。
这个是她独立的部分,但同时,她依旧是旧时代下的一个弱女子。
因为轻易地将戒指托付阿宝,然后才让曼璐将计就计,使沈世钧误会了她与祝鸿才之间的关系;
因被孩子所累,曼桢回到祝鸿才身边,而不是毅然决然地独自过生活。
这是她形象上的悲剧性,也是她性格的矛盾凸显。
总之,在若隐若现的性格呈现上,蒋欣版顾曼桢,只见弱不惊风,不见独立随性。
在聊姐姐顾曼璐之前,先来看看网友对刘嘉玲这一角色形象的吐槽:
感觉这俩一出现,BGM应该是《上海滩》,而不是《茉莉花》。
刘嘉玲出生于苏州,苏州话本就比上海话稍稍硬一些,语调多落在重音上。
加之多年混迹香港影坛,身上那种霸气难以消除,再加上一个块头老大的妹妹。
刘嘉玲俨然将顾曼璐诠释成一位上海滩大姐大,而不是一位处于矛盾之中的女性。
原著中的顾曼璐属于典型的张爱玲式的女性,悲剧性中都透露着性格上的双重性,或者说矛盾性。
在顾曼璐身上,我们不难看到女性在男性文化或者男权社会中,所具备的两种身份:
男性主流的破坏者,以及男权社会的同谋者。
许鞍华《半生缘》中的梅艳芳
在形象上所赋予顾曼璐的复杂性
看似飞扬跋扈的曼璐,实际上被囚禁于男权社会的镣铐之下。
原著中的她隐忍且自私,寄希望于孩子,以拴住自己与夫家那唯一的可怜的联系。
这就让这个出入舞厅的交际花,成了父权训唤下的牺牲品,自觉地沉湎于生育机器的功能化束缚中。
正是她对于男权的畏惧,触及了她内心的敬畏感,让她在意识到自己丧失了生育能力后,把亲妹妹视为保全自己在男权社会地位的贡品。
一方面,曼璐痛恨十里洋场的歌舞升平,厌烦了成日里的勾心斗角;另一方面,为了保住身份,她让祝鸿才对曼桢行非礼之事。
破坏与合作,在此完成了统一。
梅艳芳版顾曼璐与葛优版祝鸿才
但在《情深缘起》中,刘嘉玲这版顾曼璐,性格形象上有些不搭。
第一集就有一段,展现她强调女人要顶天立地过生活的姿态。
事实上,曼璐对百乐门的明争暗斗也是身不由己,而新版则把她奉为一个女战神,时不时来一句鸡血,颇有点对标当下职场女强人的味道。
为了讨好当下观众,或者强贴当今社会的标签,剧集失去了原有角色的复杂性,甚至与曼璐之后的行为不相符。
原著中顾曼璐的主动,源于她在男权社会下的被动;
新版剧集中的主动,就只是主动,像极了21世纪的阿姨,穿越回民国时期,成天呼吁女性觉醒。
观众很难对她身上的双重身份产生同情与思考,更多的是对一个上位失败女人的叹息。
网友称这张剧照是暴发户大姐大去了趟海宁皮革城
总感觉30 的姐姐不如去成团,去《乘风破浪的姐姐》散散心。
演技是有的,但岁月真的不饶人。
观众看刘嘉玲唱《茉莉花》会笑,就像一个阿姨发自内心地唱“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
你再怎么用心去诠释角色,只要形象不符,观众就不可能信服。
关于女性的心理活动,张爱玲就展现出了女性在时代下的悲剧根源,或者说矛盾心理。
但经过现代化的改编,爱玲剧硬生生被弄成了琼瑶剧。
琼瑶剧的情感内核,在于人物宣扬情感时是直白的,没有迂回婉转。
最直观的就是台词,《情深缘起》直接沿用了琼瑶式的“一意多句”法。
沈世钧带曼桢回南京看望母亲,而南京天冷,曼桢穿得单薄,于是被沈世钧用围巾包成了个粽子。
而这段台词也跟粽子一样,里三层外三层,纠结的不过是同一个意思:
这围巾,围还是不围?
颠三倒四的台词,还出现在绝对的情感抒发上。
家人逼迫沈世钧娶石家小姐石翠芝为妻,世钧不干,于是喝了点酒,跑到曼桢屋外耍酒疯。
尔康附体的沈世钧,跟曼桢说了一堆“你不要离开我”“我就要离开你”之类的话,都快赶上《还珠格格》的“你无理取闹”了。
再看郑元畅这段的表演,所有台词全靠吼。
用实力演绎什么叫“醉酒的探戈”。
还有马景涛的咆哮演技,也是信手拈来。
这真不像一个富家少爷,倒像是一个佣人家的傻儿子。
还有,剧中的语言体系极为混乱。
刘嘉玲说的是港普,时不时讲几句吴侬软语,但那也是苏州话,不是正儿八经的沪语。
蒋欣全程普通话,夹杂一两句简单的上海方言,也就那句“阿妈”最正宗。
郑元畅全然一股子浓浓的台湾腔,根本不是什么南京大少。
唯独饰演顾太太的吴冕,和一帮街头群演阿姨的上海话还算标准。
剧主在这里同声传译一下,大家听听味道。
侬哪能各个沈光回来了啦~
侬作是作得嘞~
更有趣的是说话的方式。
在上海,角色跟我们现代人说话没什么两样。
结果一到南京,语言体系立马有了股《红楼梦》的味道。
但那也仅仅是贾府中的腔调,并没有太多真正的南京方言。
导致跟之前的台词脱节得太厉害。
正是这样一部南腔北调的剧集,让观众不知以怎样的身份代入其中。
那么《情深缘起》的内容如何呢?
原著讲了女性在情爱中的复杂状态,而新版又讲回了现代女性的幻梦——
嫁豪门。
《情深缘起》重点不是女性话题,而是借着顾曼桢和沈世钧的爱情讲阶层。
沈家老爷为了扩大家业,不得不让沈世钧与石翠芝联姻。
自然,顾曼桢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作为上海亭子间出生的女孩子,自然是高攀不起金陵大少爷。
《情深缘起》的套路跟当下麻雀女巧遇霸道总裁的模版很像,不过是现代都市情爱剧的民国版变体罢了。
原本张爱玲在故事内核上,还加入了两性的思考。
现如今,精华部分被当下唾手可得的玛丽苏所取代,的确有些遗憾。
那么,张爱玲在小说《半生缘》中写的是什么?
表面看起来,好像是世钧、曼桢、叔惠、翠芝等一群年轻男女的爱而不得。
当时,这本《半生缘》是张爱玲仿袭美国作家马宽德的《汉普先生》。
原小说,本就是描述了亨利、比尔、玛文、凯四个青年人之间的四角恋。
但要剧主来说,她写的或许不仅仅是人之间的情爱,还有情爱背后的时间。
套用网络流行语来说:
缘分来与不来,在与不在,你们俩都站在那里。
什么叫“缘”?
半点不由人的,才是缘。
它看不见摸不着,碰上了就是碰上了,碰不上也不好有一丝叹息。
看过原著的都知道那句名言:
人生太长,我们怕寂寞;人生太短,我们怕来不及。
这就是时间,而在漫长的历练中,世钧和曼桢也只能对着落叶叹息一声:“我们回不去了。”
爱情看似有选择,实则都已被时间选择好,或者又因彼此的性格,注定未来不可能在一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