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臭和不臭哪样健康(大便太臭VS不臭)
众所周知,我们吃进去的食物,会经过口腔、胃、肠道等一系列的“处理器”,最终变成食物残渣,形成粪便,然后排出体外。对此,很多人可能有个疑问:明明食物都是香喷喷的,为什么便便却是臭的?
而且有些人的大便更是“臭得要命”,自己都忍不住要捏住鼻子,甚至打开门窗也迟迟不能散去。这又是怎么回事?那些大便不怎么臭和大便特别臭的人,谁的肠道更健康?
一、大便为什么有臭味?
就像食物腐烂变臭一样,粪便的臭味也是微生物的“功劳”。
人体肠道就像一个微生物王国,含有上百种细菌之多,它们在分解食物残渣时,会产生一些代谢产物,比如:
①分解糖类,会产生乳酸、二氧化碳、甲烷等;
②分解脂肪,会产生脂肪酸、醛、酮等;
③分解蛋白质,会产生氨、硫化氢、组胺、吲哚、粪臭素等具有难闻气味的物质。
虽然有部分会被肠壁吸收,转运到肝脏进行解毒,但也有些产物会随着便便排出体外,导致大便更臭。
二、大便特别臭
可能是这3个原因
一般来说,大便并不会特别臭,而如果某段时间大便“臭得出奇”,很可能与以下3个原因相关:
1、饮食不当
◎高蛋白饮食:前面提到,肠道细菌分解蛋白质会产生氨、硫化氢、吲哚等有难闻气味的物质。因此,瘦肉、蛋类、海鲜、豆类等高蛋白食物吃多了,就容易导致大便特别臭。
◎含硫多的食物吃太多:像洋葱、大蒜、萝卜、西兰花、抱子甘蓝等食物,含有较多的硫元素,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也会产生难闻的硫化氢。
◎有特殊气味的食物吃太多:香烟、臭豆腐、臭桂鱼、猪大肠等自带粪臭素,榴莲、纳豆等有特殊气味,爱吃这些食物也可能让大便更臭。
◎对某些食物不耐受:比如部分人群小肠缺乏乳糖酶,不能很好地消化奶类中的乳糖,导致来不及消化吸收的蛋白质进入大肠发酵,从而产生更多的臭味。
2、排便频次较少
一般来说,便秘的人排出的便便更臭。因为粪便长时间堆积在肠道发酵,其产生的代谢产物更多,臭味也更为浓烈。
3、肠道菌群失调
正常状态下,肠道有益菌多于有害菌,肠道环境健康,排出的大便也不会特别臭。比如新生儿肠道内99%都是有益菌,他们的便便就基本没臭味。
一旦平衡被打破,有害菌占优势时,一方面容易引发便秘,导致粪便长时间停留在肠道中,增加臭味;另一方面会产生大量的粪臭素、硫化氢、吲哚等物质,导致大便“臭得熏人”。
三、大便伴有这几种臭味
可能是疾病的“信号”
大便的气味,也可能是健康的“镜子”,预示着某些疾病的征兆。比如:
1、刺鼻酸臭味
往往是消化不良、食滞造成的,可适当食用山楂、鸡内金等帮助消化。
2、恶臭味
在没有高脂高蛋白饮食的情况下,如果大便恶臭,可能提示慢性结肠炎、胰腺疾病、直肠癌溃烂继发感染等。
3、黑便伴有腥臭味
可能提示消化道出血,且量较多,鲜红的血液在肠道中经过氧化变成了黑色。
4、水样便伴鱼/肉腐臭味
可能是肠内有较多血液或黏液分解的表现,需考虑急性肠炎伴消化不良。
【小贴士】如果大便出现上述特殊气味,特别是伴有腹痛、腹泻等不适时,一定要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引发更严重的后果。
四、大便出现这些情况
也可能是疾病预警
除气味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大便的颜色、形状等来评估健康状况,甚至可能及时发现肠癌。
1、看形状
正常的大便应该是湿软香蕉状,而若出现以下状况,可能是疾病的预警信号。
◎羊粪球状:多为粪便在肠道内停留过久,水分被吸收而导致的,往往是便秘的表现。
◎稀糊状或水样便:多因肠蠕动亢进、水分吸收不充分所致,可能是急性肠胃炎、食物中毒、肠易激综合征等。
◎大便变细或有凹槽:可能提示肠道息肉或肿瘤导致肠腔变窄,使得粪便不能顺利通过,从而变细或形成凹槽。
2、看颜色
正常成人大便的颜色为淡黄至黄褐色,婴儿为黄色或金黄色。若呈以下颜色也要警惕疾病的可能。
◎红色大便:排除火龙果等饮食因素,红色大便可能提示下消化道或肛门直肠部分出血,如痔疮、肛裂、肠息肉、结肠癌等。(血液跟大便混在一起,多是结直肠问题;大便外面附着血液,多与痔疮有关。)
◎绿色大便:因肠管蠕动过快,胆绿素在肠内尚未转变为粪胆素所致,多见于婴幼儿消化不良、急性腹泻等。但如果绿色蔬菜食用过多,也可能出现绿色大便。
◎黑色大便:如果没有大量食用动物肝脏、血制品、黑芝麻或补充铁剂等,黑便往往提示上消化道出血,比如胃出血、十二指肠出血等。
◎白色大便:胆结石、胆管癌、胰头癌、肝癌等疾病导致胆道或者胰腺梗阻,胆汁出不来,大便就会呈白色。
五、想要排出“完美便便”
3件事必须保持
1、保持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
①少吃“三高饮食”
高糖、高脂肪、高淀粉饮食,可促进有害菌大量繁殖,抑制有益菌生长,继而打破肠道菌群平衡。如果对糖类、高脂食物特别渴求,也可能预示肠道菌群失调。
②适当多喝水、多吃膳食纤维
多喝水,能保证大便中有足够的水分,不至于粪便太干难以排出。建议低身体活动水平下的女性每天至少饮水1500ml,男性1700ml。
膳食纤维一方面能吸收水分、促进肠道蠕动,加速粪便排出,改善便秘;另一方面可以作为益生菌的“口粮”,能促进益生菌生长,维持肠道功能。像粗杂粮、笋干、韭菜、金针菇、菌藻类等都富含膳食纤维,可适当多吃。
③避免久坐
久坐不动,胃肠蠕动减慢,更容易便秘。而且肠道代谢产物长时间滞留,某些有害成分就会持续刺激结肠粘膜和肠壁,增加肠炎甚至肠癌风险。
2、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
①定时排便:一般在早晨起床后和饭后2小时内更易形成便意,可以尝试去厕所蹲一蹲,时间长了就能形成排便规律。
②尽量选择蹲坑:蹲位时,肛肠角的角度更大,更利于粪便排出。如果家里用的是马桶,可以在脚下放一个矮凳。
③上厕所别带手机:玩手机、看报纸等会延长排便时间,时间久了,易造成排便困难,甚至习惯性便秘。建议每次排便时间控制在3~5分钟内,最好不超过10分钟。
3、保持肠道菌群平衡
酸奶、泡菜、豆汁儿、豆豉等发酵食物,都富含益生菌,可以适当多吃,有需要的也可以选购益生菌补充剂,对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便秘、腹泻等都有好处。
【肠道平衡方】
中日友好医院肛肠中心的王晏美主任推荐了一个调理肠道的小方,比较适合消化不良、易腹泻、腹胀、腹痛或便秘的人群,有需要者可以试试。
【配方】人参、黄芪、茯苓、白术、炒麦芽、焦山楂,加水煎服即可,具体用法用量需遵医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