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文化生态双遗产(大理这些非遗项目)
“新年到,真热闹,家家户户放鞭炮,贴春联,福来到,欢欢喜喜把春报。穿新衣,戴新帽,全家老少乐陶陶,包饺子,吃年糕,一年更比一年好!”
春节是中华大地上流传范围最广泛的传统节日,是全球华人文化认同的载体和共同身份标签。而春节承载的传统文化事象、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也深远地影响和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内核、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
今天大家就跟随小编一起,看看春节期间大理有哪些精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疫情防控时期,就让我们在线上感受浓郁的民族风情,厚重的文化底蕴。
跳花灯,唱大戏
花灯戏是由明清小曲和云南民间音乐、舞蹈、方言音调结合而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地方戏曲剧种,包括花灯剧、花灯歌舞、花灯小唱等艺术形式,主要流传于大理州弥渡县、祥云县、云龙县、巍山县等地区。2008年6月,花灯戏被国务院公布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扩展项目)。
弥渡县密祉镇元宵花灯会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弥渡县密祉镇都会举行热闹的元宵灯会。白天巡演,晚上在本村跳“门户灯”的方式进行活动。在形式上,逐步形成了灯彩、小唱、花鼓、折子戏演出四大类。曲调风格独特,个性鲜明突出,欢快活泼,诙谐风趣、优美抒情,将节日的欢快气氛融入跳花灯的海洋。
白族吹吹腔是以唢呐为主要伴奏乐器,以鼓、钹、锣、镲、梆子等打击乐器相配合的一种古老民族剧种,主要流传于大理州的云龙、大理、洱源、鹤庆、剑川等地,2020年12月,白族吹吹腔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示名单。
云龙县白族吹吹腔表演
白族吹吹腔按艺术形态分有“袍带戏”“武打戏”“生旦戏”“丑角戏”“生活戏”“现代小戏”等,行当分“生、旦、净、丑”,讲究手、眼、身、法、步,有完整的表演程式、身段。唱腔有九板十三腔,唱词为白族特有的“山花体”句式,唱词和对白兼用白语和汉语。以上引、咏诗、作对、表白、做功为基础,有“一吹、二唱、三敲打”的说法。
每年农历大年初二至初四,各地白族群众汇集在村中古戏台前,观看吹吹腔表演。演出前要“敬戏神”,首场必演《三出首》(财神、魁星、赐福天官现身祝福),期间会表演《火烧磨房》《竹林拾子》《崔文瑞砍柴》《春风送暖》等剧目,最后一天以团圆戏结束演出,演出结束后要举行“扎金榜”“谢戏神”“镇台”等系列仪式,祈福村庄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剪团花,贴年画
白族剪纸主要流传于大理州大理市白族聚居区,并由白族妇女传承和发展的民间传统美术。其以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为其主要特点,形态古朴,蕴意了白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深受大理人民喜爱,2013年11月,剪纸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
剪纸州级代表性传承人杨亚辉作品
白族剪纸主要有装饰剪纸和纹样剪纸两大类。装饰剪纸主要用于春节和婚庆,营造喜庆热烈的氛围;纹样剪纸则作为白族妇女的裹腰头、围腰脚、绣花鞋和香包、儿童背被等生活用品的绣花纹样,与白族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春节将至,心灵手巧的白族妇女们会围坐在一起,剪“团花”,将团团圆圆的美好祝愿带入新年的生活。
剪纸州级代表性传承人杨亚辉作品
写楹联画年画是流传于剑川县的传统年俗,2020年12月,剑川楹联被大理州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传承人张旭东年画作品
每逢春节,人们会邀请有功名的仕子或传学明经的文人来到家中,撰写对联,同时根据时令画上一两副年画,希望通过此举祈愿自家后生求得功名。从古至今,剑川的城镇乡村,都有撰写楹联的习惯。红事(嫁娶)要写喜联、送贺联,白事要写丧联、挽联,过年要写春联,起房盖屋要写柱联、贺联,老人过生日要写寿联、贺联,小孩取名要写吉祥联,朋友之间有赠答联,书斋、厅堂、园林、庙宇以及各种盛会都要贴写楹联,而年画则是专门在过年期间绘制,反映了浓郁的地方风俗,妙趣横生。
传承人张旭东年画作品
迎本主,祭哑巴神
本主崇拜是白族所特有的一种民俗文化事象,也是白族最重要、最普遍的民间宗教信仰。凡白族聚居的村落,几乎都有本主庙,本主庙内供奉着本主以及配神,各村的本主都有各自特定的节日和相关的传说故事。本主崇拜深入到了白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极具民族特色的本主文化。
正月十四日至十六日, 是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白族过大年的热闹日子, 家家户户要杀猪、杀鸡、大摆酒席, 把嫁出去的姑娘接回娘家做客,还要把亲友们请来一起过“本主节”。正月十六日是纪念为民除害英雄杜朝选的寿诞日, 全村人在正月十四那天要举行“接本主”仪式活动, 早上祭拜本主,之后是本主巡游活动,中午在古戏台上唱大戏,同唱白族调,打霸王鞭。亲朋好友到齐后一起摆开席面吃年饭,非常热闹。
宝丰白族接本主习俗是大理州云龙县宝丰古镇白族人民群众一年一度的盛大的民俗活动。2011年11月,被大理州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三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农历正月十一接本主,正月二十二日送回本主庙,二十三日做“回坛大会”,整个接本主活动全部完成。接三崇本主时,仪式隆重,迎神队伍有时达千人。老百姓蒸米糕、抬龙灯、装扮“汗老爷”,本主每接到一处,各家各户摆坛备牲醴,以祈求本主护佑本年灾逆不生,大吉大利。各种活动热闹非凡。
宾川县萂村接天子
2006年5月,宾川县大营镇萂村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区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传统文化保护区,列入保护名录。萂村接天子活动在每年正月十一至十五举行,届时会举行舞龙灯、耍狮子、诵经、唱大本曲、跳霸王鞭、拉龙船、接天子等活动,家家户户准备丰盛的美味佳肴摆在门口迎接天子回家。接天子活动由本村当年结婚的男子负责组织,有一万余人参加,场面十分热闹。
哑巴节是大理州祥云县禾甸镇大营彝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一个传统节日,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八都会在大营七宣村隆重举行,相传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它通过跳哑巴,为彝族人民辟邪免灾,保清吉平安,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2009年8月,哑巴节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祥云县禾甸镇大营村哑巴节
大营彝族哑巴节演绎着一个动人而美丽的故事。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七宣村里有一美丽善良的哑女,为帮助村民,四处乞讨,求医求药,哑女的这份善良和纯朴感动了龙王,并被龙王相中纳为妃子,于是龙王和哑女一起帮助村民度过了难关,医好了疾病,还给村民带来了风调雨顺和平安吉祥。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八是哑女带着龙子龙孙回村看望村民的日子,为了纪念龙王和善良的哑女,七宣彝族人民便把每年的正月初八定为哑巴节,祈盼哑巴节能让彝族人民世代平安吉祥。
哑巴节当天的活动内容有祭拜神树、飘红、跳祖鼓、跳年松、对山歌、打跳、摸泥黑、敬祝福酒、赛装以及到各家各户跳哑巴等。活动主要是以娱神、娱人为内容,以传统歌舞、崇拜祭祀为载体,展现民族历史、宗教、民俗、艺术、商贸等诸多文化内容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
齐跳舞、共欢歌
霸王鞭舞又称花棍舞、金钱棍、英雄鞭、打莲湘(打连厢)等,是白族民间舞蹈广为普及的一种传统舞蹈,主要流传于大理州大理市、洱源县、剑川县、云龙县等地。2017年6月,白族霸王鞭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白族霸王鞭
打霸王鞭时,舞者不停地以鞭打手、磕肩、碰腿、敲背、击脚。随着手舞足蹈的起落动作,霸王鞭发出有节奏的、清脆鲜明的响声。霸王鞭有上百种打法和套路,过年时白族群众聚在一起载歌载舞,歌舞出极为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和节日文化气氛。
“彝家户户有火塘,彝山处处是歌场”。在寨子的山坡林隙和溪畔湖边,总能看到彝家人欢快的舞姿,听见彝家人悠扬的调子,这就是目前广泛流传于大理州巍山县、南涧县、祥云县、漾濞县、云龙县等地的彝族打歌,2008年6月,彝族打歌被国务院公布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
在家人团聚的春节,彝族人民以火为圆心,围成数圈,齐歌共舞。打歌时有数人吹芦笙,在“歌头”带领下见的队形有大圆圈、两横行、二或四竖行,依照芦笙、笛子的旋律和舞步的节奏,有规律地演唱打歌调子。
踩高跷、逛庙会
高台社火,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它起源于古老的祭祀活动,是高台、高跷、旱船等民俗活动的总称。高台社火是巍山县每年春节举行的最为隆重的传统民俗活动之一。2009年8月,高台社火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巍山县高台社火表演
高台社火在春节期间表演。传统高台社火由多人组合,共同抬着木架支撑前行,随着社会发展,现在已多改为机动车代替。底台的车厢用绸布遮盖,辅以剪纸和彩绘作为装饰,正面书写高台主题,以台中伸出的一根三四米长的铁杆为轴心,形成上、中、下三台造型。
高台的特色在于台与演员之间的结合点非常巧妙,下一台演员肢体的某一点或手中道具的顶点就是上一台演员的支撑点,而最上一台的演员以一手或一足,或是手中道具为支撑,使整个身体悬在空中,并做出种种高难度的造型和动作,令人叹为观止。
高台社火内容主要取材于民间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例如《老君点化细奴逻》《醉打蒋门神》《断桥》《鹊桥会》《西湖借伞》《吕布戏貂蝉》等。表演时,高台上的小演员们身着戏服,面饰红妆,惟妙惟肖的神态以及稚嫩的脸庞,逗人可爱。
紧随高台而行的是高跷队伍,列队而行,井然有序,向观众演绎一个个生动的民间传说故事,如“八仙过海”“猪八戒背媳妇”“七仙女下凡”等。高跷队伍在欢快的鼓点声中走街串巷,将新春的祝福带给古城的每一位百姓。队伍中有一个很有特色的角色名为“闷头凤”, 形如白凤,高一米多,用篾条扎成,糊上棉纸,并作各种彩绘装饰,由一名经验丰富的演员罩于身上不停地欢耍,耍凤人在耍玩的同时还要脚踩八尺高的高跷,惊险伴随着趣味,令人赞不绝口。
正月十五这天弥渡县西山各地彝族村寨的村民,穿着节日的盛装,张灯结彩,锣鼓喧天,前来参加一年一度的领歌、祭柱、铁柱歌会。领歌时,族长走在领歌队伍的前面,后面跟着毕摩,再后面是长长的领歌队伍。队伍来到铁柱前的祭台,献上准备好的三牲:羊头,猪头,公鸡供奉在祭台上,然后族长献香,众人唱合。上香毕,毕摩开始朗颂祭文,祭文颂毕,打歌队便环绕铁柱打歌绕三周,大号三响齐鸣,领歌祭祀结束。其后各村代表队便在铁柱庙举行盛大的踏歌会,娱人娱神,热闹非凡。
品美食 、解乡愁
大理酸辣鱼是洱海边白族地区的一道特色菜,以大理坝子中的高原湖泊——洱海中生长的鲫鱼为主材配以红椒、青椒、木瓜、杨梅或乌梅为原料,在土灶烧柴火用砂锅煮成。经过洱海周边地区独特的饮食文化和历史风俗的积淀,形成独特的风味,在大理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是白族家宴上的主菜。2020年12月,大理酸辣鱼被大理州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大理酸辣鱼
酸辣鱼是大理地区年夜饭的主菜,人们通过“年年有余”等吉利话来表达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把洱海鱼和酸辣的味道加在一起,唇齿生津,味美鲜香,酸辣可口,百尝不厌。人们还把酸辣鱼通过特殊的熬制和自然冷冻,成为“冻鱼”,那也是一种大理独特的美食。
乳扇是流传于大理市、洱源县等地的传统地方名特风味食品,由牛乳制作而成,因形如扇状,故名乳扇。2020年12月,乳扇制作技艺被大理州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大理乳扇
乳扇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含有人体所需的蛋白质、氨基酸等多种物质,还有调和气血、安神养心、健胃补虚等功用,是增强体质,促进人体健康的佳品。乳扇的烹调方法多种多样,煎、炸、烤、炒、煮、蒸、烫皆可,可甜食亦可咸食,可熟食亦可生食,亦可配菜制成夹沙乳扇、玫瑰乳扇、火腿乳扇、小炒乳扇、凉拌乳扇等各色菜品。
一盘金灿灿、酥脆脆的炸乳扇是大理地区年夜饭不可或缺的美味,这是味蕾的盛宴,更是无尽的乡愁。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秦蒙琳 通讯员 杨曦泠
大理非遗保护中心供图
责编 徐红
编审 刘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