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教授关于教育的演讲(大学校长对话中学校长复旦大学副校长徐雷)

编者按

人类的知识正进入指数级增长的时代,科学发明数量的增长速度也类似,老师不再成为知识的绝对掌控者,一个人受教育的年限不断延长……在这样的情况下,原本 “各自为政”的中学和大学教育都将面临同样的问题:面向未来,我们该如何培养人才?在知识快速更新的当下,我们的大学和中学该如何改变,才能跟上时代?日前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校友论坛上,大学校长和中学校长共同探讨未来的教育,并且针对未来的教育发表他们各自的看法——

复旦大学教授关于教育的演讲(大学校长对话中学校长复旦大学副校长徐雷)(1)

面向未来培养人才已经是延续多年的话题。今年是特殊的一年,新冠疫情对高等教育的影响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疫情之后的高等教育,变还是不变,值得每一位教育者思考。

今年以来,在线教育全面推开。全世界有194个国家,将近16亿受教育者,因为疫情的关系,受教育和教育的形态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中国有1357所高校,65万名教师全面投入在线教学之中。全国共开设在线课程166万门,参加在线学习的学生达到2.06亿,为全世界在线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经历了这场史无前例的在线教育,我们也许该深入思考,身为教育者哪些需要坚守,哪些需要改变;以及我们为什么要坚守,又为什么要改变。

身为教育者,我们首先要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是能够在30年后为世界文明进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重要贡献的人。

那么,教育应该如何面向未来培养人呢?100多年前,教育家杜威说过:“如果我们用昨天的方法来教今天的学生,我们就剥夺了他们的未来。”时至100多年后的今天,这句话的意义仍然没有变化。我们仍然要非常认真地思考这句话的含义。

那么,对于教育者来说,什么是不变的?

教育者的初心应该是不变的,教育的初心就是立德树人。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树人是教育者的根本任务。而且,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者共同的立足点都是立德树人,或者说是为自己的国家,为世界培养优秀人才。

教育中不变的还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互动,这个基本原则是不变的。

在线教育改变了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但是正如美国一所知名文理学院的院长曾经说过,教育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次人为的活动,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这样的互动越直接、越清晰越好。所以,虽然过去几个月在线教育成功进行,但是,在线教育永远不可能替代实体的学校,因为我们培养的是人,人是需要在真实的环境、面对面的交往中成长的。

教育的本质不会改变。

教育的本质从古到今,从西方到东方其实都很相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为:传道、授业、解惑。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是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西方又称为态度(altitude),能力(ability)和知识(knowledge)。也就是说,教育的本质始终是培养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虽然教育有诸多的不变,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这次疫情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和机遇,可以让教育发生变化——过去很难推动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实践进行大规模变革,但是此次疫情中在线教学的大规模推行为变革带来了可能。

教育理念从传统的以教为主,现在要转向以学为主;教学模式则真正地出现了信息技术与教学产品的融合;教学实践则是课堂教学行为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传统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用传统的以教为主的学习方法,学生三个月后掌握的内容可能只有5%;但是当被动学习变成学生自主学习时,如通过学生之间的互教(teach others),那么最后学生能掌握的知识能达到90%。所以,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

从教育者来说,每一位教育者都应该清醒地知道,教是为了不教,因为我们不可能永远教学生,总有某一个时刻开始,受教育者需要自己去学,自己去认识。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受教育者学会学习。

信息技术推动我们重塑传统的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疫情下,保障学生“不来教室也能学”的实战经历,提升了教师带领和指导学生开展主动学习的能力;促使教师从“知识传授者”(teacher)转变为“学习促进者”(guider)。

诸多的变化开始发生,包括受教育者从被动学习转换成主动学习,从听讲为主转换成研讨为主,从老师传授知识转向老师引导下进行探究。从对学生的要求来说,不单要掌握知识,还必须有能力的提升。

正如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所言:疫情之后的教学,我们不应该、也不可能退回到疫情发生之前的教与学的形态。教与学的新常态已经开启。

但是,在线教育不可能取代传统的线下教学,未来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方式会成为主流的教学方式。线上的教学,学生能更主动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知识传授效率提高。而在线下,教师开始重新思考课程和教学设计,带领学生开展更高阶的学习与讨论互动。技术不能取代教师对教育所作出的独特贡献。在线下,教师可以更专注于开展大规模的教学,更专注于引导学生开展更加复杂的学习任务。

讨论高等教育的变与不变,还要认识到人的培养是一个长链条过程。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现在可能研究生阶段也称为人的必备教育过程。如果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割裂来对待,高等教育不了解基础教育的现状,基础教育不清楚高等教育的培养理念和教育方法,那么即使每一段的教师都非常努力工作,我们仍然无法培养出最优秀的人才。

因此,高等教育不能仅仅关注大学本科的教育,必须上至研究生,下至基础教育,贯通全过程。在一些好的大学,打通本科和研究生的培养已经形成比较好的共识。同时,大学也开始更加关注基础教育。复旦大学通过在中学开设微课、设立一对一的导师计划、开设前沿讲座等各种途径,与一些中学开展了实质性的合作,取得很好的效果。已有近万名中学生从中收益,提前接触到大学最好的师资的讲课,了解大学的教育方式。同时,我们积极响应市政府的举措,承担了高中数学、物理和化学的非统编教材编写,力图让学生的素养和能力有新的提高。这是大学教育者的使命,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30年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接班人的需要。

现在的知名大学招收的学生是全国顶尖的学生,大学4年,我们究竟给他们什么样的教育,如何为这些优秀的学生赋能?这是我们始终在思考的问题。这同样存在变与不变这一永恒的主题。

复旦大学的教育理念是12个字: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这12个字从1990年代至今始终如此。但面对新时代人才培养,面对世界一流人才培养的重任,我们又在不断求变,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我们从2017年开始全面推进2 X的培养体系建设,为每个学生提供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同时给学生自由选择发展的机会。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找到适合和满意的培养路径。书院制也使老师和学生在课堂外仍有大量互动时间和机会,这样的形式对人的培养至关重要。因为大学4年的教育不仅仅发生在课堂。4年中,课堂教学只占20-30%的时间,大量课后的时间让学生与最优秀的同学、最优秀的老师互动,这样的交往和交流也许会对他们影响终身。实际上,从2005年实施至今,我们对最早实行大类培养和书院制的那批学生进行跟踪调查,他们毕业之后,回想起来,大学的收获来自课外和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老师,包括非本专业的老师之间的互动,这些也对他影响至深。

作者:徐雷(作者为复旦大学副校长,经授权根据演讲整理)编辑:王星责任编辑:顾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