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的三段感情结局 路遥生命中最重要的4个男人
1992年11月7日,在冷清的病房中,一个42岁的男子,大口地吐着鲜血、喘着粗气,弥留之际,他艰难地呢喃:
“爸爸最好......妈妈最亲......”
就这样,他怀揣着那份汹涌的孤独,走完了生命最后一程。
这个人,叫路遥。
贾平凹曾说:“路遥是夸父,倒在了追逐梦想的路上。”
凄苦且短暂的一生,成为了他文学殿堂的砖瓦。
提到路遥的一生,有4个男人在他生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无论是带给他伤痛、无奈、还是冷漠,亦或是关怀,最终都幻化成为了他文字中的光,照亮了我们。
向贫苦生活低头的父亲
陕北有着悠久的历史,书写着宏伟的史诗,也因为“十年九旱”,承受着凄苦的贫穷。
榆林清涧县王家堡村就座落在这贫穷之地,一个破旧的窑洞接着一个不堪的窑洞,路遥就是在这样的破窑洞里出生了。
路遥的父亲王玉宽,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农民,每天都在为“活下来”和“活不下来”抗争着,奔忙在土里刨食的日子里。
路遥七岁时,家里实在是揭不开锅了,老父亲看着几个嗷嗷待哺的孩子,狠下心来、做了决定——将长子路遥送给大伯。
那天早上,冷气逼人,但路遥的心中,更冷。
天还没亮,他就被父亲从被窝中拉了起来,没吃没喝就匆匆忙忙地上路了,奔赴延川县郭家沟村,那是他大伯的家。
父子二人,饿着肚子,一路沉默。
走到县城时,王玉宽翻了翻破旧的粗布衣裳,拿出兜里仅有的一毛钱,买了碗油茶,递给了路遥。路遥端起破旧的碗,将油茶一口气喝了下去。
喝得相当决绝,丝毫没有犹豫。
父子二人一路跌跌撞撞,到了郭家沟村的大伯家。路遥抬眼一看,这里,是另一个窑洞,黄土依旧、贫苦不减。
父子俩在大伯家住了几天。
一天早上,王玉宽对路遥说:“我上集去,下午回来!”
路遥没有说话,假装不知道。
王玉宽走时,路遥藏在了一棵大槐树下,偷偷地看着父亲夹着包袱,颤颤巍巍地走出村口,过了大河、上了公路,一步一步地消失在视线中。
为了一家人能够活着,也为了小路遥能够活着,父亲选择了向贫苦的生活低头。
这个背影,在路遥心中种下了向命运抗争的种子,他绝不屈服,一定要改变这样的生活。
老实穷苦无知的养父
路遥的大伯,也就是他的继父,叫王玉德,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也是一个常年和温饱抗争的苦命人。
王玉德没有知识,更不懂得知识的重要,他收养路遥,只是因为自己连丧三子,需要一个儿子养老送终。
而作为养子的路遥,十分明白自己的处境,他努力劳作,拔草、掏粪,什么苦活累活都干,为的就是伯父让他上学。
但是,活着都难,谁又能顾得上读书呢?在吃糠咽菜的生活中,王玉德固执地认为“穷不供书,富不教学,吃饭穿衣得看家当。”
所以他并不希望路遥去上学,因为读书不仅无法让他为家里干活挣钱,反而需要花钱。
上学与否,成了王玉德和路遥之间最大的矛盾,爷俩矛盾不断,王玉德脾气不好,路遥还经常受到打骂。
后来,养母实在舍不得这么小的孩子受苦,于是坚持让路遥上学,在她的坚持下,养父终于同意了。
1958年春天,路遥走进了郭家沟马家店小学。此时,他已经9岁了。
上学后,老师给他起名叫“王卫国”,寓意保家卫国,从小没有正式名字的路遥,终于有了自己的名字,也终于懂得了尊严的意义。
路遥在班里是相对穷的。
他的老师回忆,在一次值周的时候,路遥冲着墙、背对着同学吃饭,走进一看,他吃着菜糠做的团子,不好意思让同学看到。
同样的事还有很多,路遥家里穷,平时都没有鞋子穿,只有到了寒冬里,才可以穿上鞋子去上学,他的衣服更是破旧不堪,连裤子都是破的。
午休时刻,别的同学都跑出去玩,路遥不敢去,因为他吃得少,饿得晕,稍微一动就摇摇晃晃,所以他只能趴在桌子上休息。
穷,打不倒倔强的路遥。得之不易的读书机会,他格外珍惜。
就这样,小学时光匆匆而过。一转眼,到了上中学的年纪。而上不上中学,又引发了路遥和养父的矛盾。
1963年的夏天,路遥正在全力以赴地准备中考,养父王玉德告诉他一句话:
“不准考试,回村里受苦!”
意思是,你已经读完小学,足够了,必须回来干活养家了。
这如当头霹雳一般,刺激着路遥幼小但又饱经风霜的心灵。
为此,他和养父爆发了激烈的冲突。最后,他跟养父说,你让我去参加中考吧,就是考上了,我也不去上,还是回来干活。
养父拗不过他,心里也觉得路遥压根考不上,就让他去考试了。
结果,路遥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延川中学。
听说路遥要去县里上学,十里八乡都沸腾了,山沟沟里终于出来了一个读书娃!全村人尽管都饿得浮肿,也把自己救命的粮食分出了一些给了路遥,有些老爷爷甚至把子女给他们的玉米馍馍偷偷塞给了路遥。
养父再也无法阻止路遥上学,他带着全村的希望,踏上了去往县城中学的路。
后来,路遥在文学的路上渐行渐远,在创作《平凡的世界》时,养父病危,直到去世,也没有再见过他。
养父对读书的态度,让路遥看到了穷苦人们的无知,更让他坚定了,只有打破无知才能摆脱贫苦。
因为读书带给路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改变命运的阶梯,让他内心中那骄傲自尊的小火苗,在慢慢燃起。
劳动伟大,但也要靠读书来改变命运。
他不愿自己再走祖祖辈辈那样的老路,他要读书,要更有尊严地活着。
亲密无间却又出现裂痕的弟弟
和路遥关系最亲密的弟弟,要数四弟王天乐了。
这个弟弟,支持、陪伴着他一路走来,完成了《平凡的世界》。但遗憾的是,在路遥去世前,四弟和他之间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那一年,路遥再次和这个弟弟见面,弟弟已经长大成人了,而此时,路遥已经有了自己的事业和追求。
兄弟俩一见面,路遥就问王天乐:
“你需要我的帮助吗?”
而这个山沟里长大的弟弟,则反问路遥:
“你需要我的帮助吗?”
这让路遥感到很欣喜,也发现了王天乐的与众不同。一般老家的人,都会寻求自己的帮助, 而这个弟弟,却想帮助自己。
当时他正在为写《平凡的世界》做准备工作,这三部六卷100万字的小说,需要丰富的现实生活积累。而在农村生活了近20年的王天乐,正是极好的素材来源。
哥俩紧张兴奋地搜集着素材,他们经常几天几夜不眠不休,只为了讨论一个情节。
在煤矿上做过5年工人的王天乐,更是将生活工作的细节逐一道来。甚至《平凡的世界》书中主人公孙少平的原型,就是这个四弟。
事实上,王天乐不仅为路遥提供了丰富的情节线索,更成为了路遥专心写作的有力支持者。
《平凡的世界》获奖后,路遥收到了茅盾文学奖举办单位的领奖通知,但一贫如洗的他,不仅连路费都没有,就连买几本自己获奖作品《平凡的世界》送友人,都没有钱。
最终这些钱,还是王天乐给凑出来的,但却在凑钱过程中,产生了嫌隙。
在给路遥凑路费时,王天乐因为东拼西凑还是不够,就向当地的领导反映了缺钱的问题,最终获得了领导支持的5000块钱才凑齐。
但这让好面子的路遥很恼火,二人吵得不可开交。
裂痕就这么形成了。
后来,不间断地写作输出,让路遥的身体透支得厉害,他患上肝硬化重度腹水,倒下了。
在病重期间,路遥一直期盼着弟弟来照顾他,但王天乐那个时候也刚刚查出自己患有乙,自己是个传染病人,并且还在处理路遥肝离婚、照顾路遥女儿的事情上忙得不可开交,身心俱疲、抽不出身。
就这样,路遥觉得王天乐不管他,王天乐承受着来自路遥的冷言冷语,一气之下转身走开了。
虽然王天乐和路遥在人生最后的一段时光里,有了误解和伤心,但不可否认,因为他的存在,让路遥在写小说时,有了强大的陪伴和支持。
懂他惜他的挚友航宇
路遥生病后,和妻子离婚、和弟弟闹别扭,让他倍感孤单凄凉,而陪伴在他最后一程的,则是航宇。
在陕西作协工作的航宇,既是路遥的同事,也是他的挚友。
航宇写过一本书,叫《路遥的时间》,里面记录的是这个西北汉子写作人生的心路历程,非心灵相交之人,绝无此深刻的感悟。
路遥在等待《平凡的世界》评奖结果时,十分地煎熬。
在期盼和焦虑交织如麻的时候,茅盾文学奖的责任编辑李金玉给路遥打了一通电话,他说,你的《平凡的世界》,评分第一,成功获奖了!
这让路遥欣喜若狂,他急于找人分享喜悦,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航宇。而航宇听到这个喜讯,更是高兴地跳了起来。
可见他俩的友情之深厚。
路遥病后,住进了延安地区人民医院,作为他最信任的朋友,指名要航宇来照顾他。航宇一直悉心照顾路遥,无论是起居,还是心灵。
他目睹了路遥最后一程的离婚、兄弟矛盾,也看到了路遥的孤独痛苦。
路遥去世后,航宇又奔波在他身后事上,去老家看望他的父亲,帮他最小的弟弟找工作,为他办纪念会,拍摄纪录片......
挚友航宇,在路遥生命最后的时光里,给了他如亲人般的陪伴,带给他最后的温暖。
路遥的人生,跌宕起伏。
正如纪录片中,一个陕北的老太太说的:
“这娃子一辈子受苦了,把书写完了走了。”
在陕北那片贫瘠的土地上,长出来这么一个思想丰富的农村娃。
他写出的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源自于他的生活,源自于生命中这几个重要的男人。
这些人,无论是带给他伤痛,还是关慰,都在磨砺着他的品格、成就着他的人生。
今年是路遥逝世30周年,我们仍在被他的文字而震撼着、感动着。
诚如鲁迅先生说的,有些人死了,但他还活着。
-END-
作者:苟着的狗
编辑:李砍柴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石奶引:16岁时因长得太美出现在1元纸币上,如今怎样了?
2001年,因满分作文《赤兔之死》被破格录取的蒋昕捷,如今怎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