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辽东半岛战役主要人物(辽沈战役的决策者)

罗荣桓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之一,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奠基人。

他又是去世最早的元帅,毛泽东评价他: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中日甲午辽东半岛战役主要人物(辽沈战役的决策者)(1)

他善于与人配合,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向来被世人称道,而在辽沈战役中,他是决策者,更是抢了林彪的风头。

接下来,我们就走进历史,领略罗荣桓元帅的风采。

一、配合默契,成就红军的胜利

1929年初罗瑞卿受中共中央派遣由上海赴闽西组建当地红军。这样罗荣桓和罗瑞卿就成了搭档。因为他俩都姓罗,又先后任第二纵队、红四军政委,同志们为了区别起见,称罗荣桓为大罗,罗瑞卿为小罗。大小罗地配合,一时传为美谈。

中日甲午辽东半岛战役主要人物(辽沈战役的决策者)(2)

1930年6月,罗荣桓代理红四军政委,而红四军军长就是大名鼎鼎的林彪。林彪打仗灵活机动,出其不意,但个性十足,不听批评,很难与别人共事。罗荣桓到任后,抓团结,抓教育,抓训练,这样部队的战斗力很快提上来了。林、罗的密切配合结果是打了一个又一个大胜仗,从江南水乡打到白山黑水,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中日甲午辽东半岛战役主要人物(辽沈战役的决策者)(3)

邓小平和罗荣桓交往数十年,感情甚深。1934年10月,邓小平和罗荣桓随总部机关一起参加长征。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会师以后,邓小平被任命为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1935年9月11日,罗荣桓返回红一军团就任政治部副主任兼地方工作部部长。他们一起行军、工作和下棋,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1983年8月,《在战斗中成长的罗荣桓》出版,邓小平为该书题写了书名。1986年,邓小平又为《罗荣桓在山东》一书题写书名。1991年12月,邓小平再次为《罗荣桓传》题写了书名。一连为一个将帅三次题写书名,这在邓小平一生中非常罕见的。

中日甲午辽东半岛战役主要人物(辽沈战役的决策者)(4)

而聂荣臻与罗荣桓共事,是在1932年3月。那时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重新组建红一军团,林彪任军团总指挥,聂荣臻任政治委员,罗荣桓任政治部主任。此后,两人在第四次反“围剿”作战,抗日战争,平津战役和解放后的配合,让人更多的是羡慕和欣赏。

罗荣桓善于合作,有口皆碑。和他共事的罗瑞卿、聂荣臻、邓小平和林彪,无不挑大姆指称赞。罗帅低调,让人感觉存在感十分低,但是他的功绩有目共睹,更因为他的老实与早逝,令人扼腕叹息!

中日甲午辽东半岛战役主要人物(辽沈战役的决策者)(5)

二、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罗荣桓尽管在元帅中学历最高,但他没有上过军校,完全就是在战争中学结的,并且还能够发展毛泽东游击战争思想,这就叫人不得不佩服他了。

卢沟桥事变后的第三天,罗荣桓被任命为第一军团政治部主任。这一时期,很多部队战士思想上迈不过这个坎,对此罗荣桓抓紧部队进行思想教育,他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中国政治形势的新变化,说明合作,才能挽救民族的危亡。

中日甲午辽东半岛战役主要人物(辽沈战役的决策者)(6)

1937年3月14日到19日,罗荣桓利用游击战术,连续作战,歼敌千余人,毁敌汽车七十余辆,稳定了晋西南局面。1938年14日、17日和19日罗荣桓率部与日作战,三战三捷,歼敌千余人。

在中共扩大的第六届第六次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上,毛泽东《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和会议总结,再次强调了游击战争的“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罗荣桓用115师在午城和井沟战斗实例,充分说明了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是正确的。

1939年8月1日罗荣桓指挥的梁山战斗,消灭长田敏江少佐以下300余人。大大增加了指战员坚持平原游击战的信心和勇气。同年12月,罗荣桓在桃峪会议上总结了在鲁南开创新局面的六字方针,即:插、争、挤、打、统、反。插,就是插入敌人的空隙地带。争,就是发动群众,争取团结。挤,就是挤掉消极抗战。打,就是打击日军和汉奸武装。统,就是同国民党保持统一战线。反,就是反“扫荡”、反磨擦。

中日甲午辽东半岛战役主要人物(辽沈战役的决策者)(7)

1942年7月到11月,罗荣桓在《大众日报》、山东分局党刊《斗争生活》和115师《战士月刊》上连续发表了《坚持我们的边沿游击区》《准备打破敌人紧缩包围封锁我们的根据地》《克服在执行游击战中的认识上的一些偏差》等重要文章。

罗荣桓强调游击战争的“必须成为分散性、地方性、群众性的”。而在实战中,又采用“避强击弱”、“避实击虚”,速打、速决、速走和打不过就走,走不了就散,散不了就躲,敌人过去了在后面打等等。除了这些,人民群众还创造了“麻雀战”、“车轮战”、“地雷战”、“推磨战”、“蜂窝些”和“神经战”等等,把敌人淹没在人民游击战争的海洋。

中日甲午辽东半岛战役主要人物(辽沈战役的决策者)(8)

在反“扫荡”中,罗荣桓又提出了“翻边战术”,即打到敌人后方,迫使“扫荡”的敌人撤出根据地,掌握反“扫荡”的主动权。而在实战中在海陵、郯城和敌甲子山战役应用的就是“翻边战术”。

罗荣桓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他抓部队士兵思想教育工作,又理论联系实践地创造了许多游击战争的新打法,令广大将士无比佩服,更叫敌人闻风丧胆。

三、辽沈战役决策者

1948年,罗荣桓根据毛泽东提出的“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战略设想和东北局的决定,提出了“争取全歼敌人进入东北的兵力”的任务。

但如何歼灭东北敌军,是由北向南,先打长春之敌,再打沈阳、锦州;还是先攻锦州,形成“关门打狗”之势,再打沈阳、长春之敌?在这个战略方针上,经历了许多的反复。

中日甲午辽东半岛战役主要人物(辽沈战役的决策者)(9)

1948年7月,东北局常委讨论决定了南下作战,先打锦州,毛泽东也同意了,但作为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林彪却不同意。那么他考虑什么呢?

林彪在军中素有威望,被蒋介石称为“战争魔鬼”,他几乎和所有蒋军将领交过手,而且是常胜将军。但辽沈战役他也犯了难。

中日甲午辽东半岛战役主要人物(辽沈战役的决策者)(10)

他担心后勤保障跟不上,加之后方运输线太长,又怕傅作义北上,锦州攻不下来。他的担心不无道理,他要为几十万的东北军负责,这可不是闹着玩呢。但是锦州战役的关键性,他没有觉察出来,所以他犹豫不决。

在关于打不打锦州,罗荣桓起到了关键性作用。10月2日,林彪口授电报,提出回头打长春。经罗荣桓和刘亚楼看过后,于22时作为特急绝密电发出了。而罗荣桓经过一夜的反复斟酌,觉得发出的这封电报不合适,3日他拉上刘亚楼找到林彪,并反复阐明这个道理,林彪才有了打锦州的决心。后来大家都知道林彪打辽沈战役胜利了,然而罗荣桓却退居幕后了。

中日甲午辽东半岛战役主要人物(辽沈战役的决策者)(11)

所以说,人的能力是锻炼出来的,罗荣桓并没有因为没上过军校而自卑,相反地成就了一代儒帅之名。专业出身,科班出身,不是成功的决定因素。只有学习,善于学习,在实践中学习,人生才能与众不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