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各方面的文化差异(带你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下面这些蓝色和红色的海报来自于设计师杨柳呈现中国(红)与其他西方国家(蓝)之间关键性的文化差异的一组插画作品。这些海报极其精准地概括出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并且有助于人们理解这些差异。
设计师杨柳在中国与德国分别生活了13年,这样的人生经历促使她更加关注不同的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可能是她个人去了解她的生活环境的方法。
她把这些不同的现象用图画简化,希望这样能使得人们更关注于这些现象背后的东西,然后能够对其他文化更加包容。
中国人喜欢在吃饭的时候不断地大声交流并且在中国的餐馆吃饭会非常吵闹。在中国,这家餐馆里越吵,这家餐馆就越好。如果你不介意这种喧闹,旅行的时候在大堂里和一群中国人在一起吃饭将会是一次非常棒的体验。如果你更喜欢安静的平和像烛光晚餐那样浪漫的环境,那就开个包间吧。
曾经人们觉得排队是那些弱者才会做的事情,推推搡搡才是常识。这句话听起来有些刺耳,但是当你在银行、 火车站、商店的收银台或者其他的会排队的地方,你就会发现这句话说的事实。不过如今中国是在慢慢变好的,你可以在很多公交站台看到人们有序排队上车,但是仍然有其他地方,如果你想要得到服务,就只能加入战局。
中国人依然沉迷于用摄影记录他们的旅行,然后花更多的时间在摆pose拍照而不是享受美景。如果你看过一个中国人的旅行照片集,你会发现这些照片上依然有很多的标志性V字手势。风景照非常少并且如果有的话,你也要翻过好几张V字手才能看到一张。
这件事是真的。在绝大多数的中国人的聚会里,你会发现所有人都在一起活动而不是像西方习惯的那样几个几个人聚在一起玩。这就要追溯到中国文化中的集体主义倾向了,中国人更倾向于把他们自己看作是集体中的一份子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旅行的时候,你看到的独自旅行的中国游客应该会比西方游客少。
在绝大多数的西方国家,孩子由他的父母抚育成长,他们的祖父母会在这个过程中提供一些有限的帮助。在中国,孩子同样在父母和祖父母的关照下长大,不过在这过程中他的外公外婆和爷爷奶奶经常会展开激烈的竞争,希望能成为孩子最喜欢的长辈。这个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独生子女政策造成的,在这个政策下,祖父母们只有一个孙子辈,他们很容易溺爱这个孩子。你会发现那些被宠坏的熊孩子背后,都有着溺爱他们的祖父母,他们有着强烈的想要为家庭做出贡献的欲望并且总是牵着孩子的手。
通常情况下,要让个中国人直接回答你的问题就跟从岩石里抽血一样,而且前者只会令你更加沮丧。你可以向一个西方人询问他们对于你新买的衣服、商业企划书或者是旅行拍的照片的意见,并且他们很有可能告诉你他们觉得这个太棒了或者是这个简直是一团糟。中国人要么会在他们觉得这个很糟糕的时候告诉你这件事挺棒的或者是给你一个间接的态度不明朗的答复。
一个可以解释这个现象的说法是这样做他们可以在给你一个负面的答复的时候避免冒犯你或者让你丢脸。很体贴但是也很让人摸不着头脑。这个窍门能帮助你们理解他们那些含而不露的意思,不过也可能会失手。
中国人一出生就致力于建立自己的关系网,随着他们遇见越来越多人并且在这过程中不断地建立起复杂的关系,他们的关系网也在不断地扩大。这个解释起来就是「你并不真的知道你现在是谁」这句话在中国这种用循环的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将许多人关联在一起的文化环境下显得非常真实。
知道这件事对你的旅行帮助极大,当你开始在旅行中结识一些人,比如你的导游、酒店的工作人员还有翻译,这些人都会在以后成为无价的资源,为你提供旅行途中交际和旅游讯息。如果他们不知道怎么到一个地方或者住在哪里比较好,他们的姐妹会有一个同事的堂兄的姐夫的那谁谁的那谁谁知道你旅行的下一步所需的信息。
在中国,人们喜欢白皙的肤色对深一点肤色避之不及。中国的女性使用美白产品并且最好防晒的功课,但是西方的女性却使用美黑产品并且享受日光浴。在中国旅游,你经常能看到中国女性出门时会打遮阳伞来保护她们精致的皮肤免受日光的荼毒。
在古代,白皙的肤色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而深色的皮肤则表明贫穷的背景并给人贴上下等劳作或者是耕作的标签。好几百年过去了,这个观念依然影响着人们对于美的理解。
成见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脱离实际情况的,设计师杨柳说在画这些图的时候她更关注于个人体验而不是那些「成见」。“对于我们而言更重要的是能看到现象背后的东西。行为举动的背后有很多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各不相同。我希望能让人们对这种现象产生兴趣,并且开始就这个内容进行交流。”
中西方文化有太多的不同,这些不同有的显而易见,有的则很难察觉。在异国旅行的时候,这些差异常常会让你不知所措、困惑,如果你没有办法理解这些情况,你甚至还会生气。不过,这也让去探索新的世界变得更有吸引力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