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姓排名(葛姓资料集锦)

 一 历史名人

葛玄(164—244),字孝先,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三国著名高道,道教灵宝派祖师。据《抱朴子》记述葛玄以左慈为师,修习道术,受《太清丹经》、《九鼎丹经》、《金液丹经》等炼丹经书,后传授给郑隐。相传他曾在江西阁皂山修道,常辟谷服食,擅符咒诸法,奇术甚多。后世道教尊称葛玄为“葛仙公”,又称“太极左仙公”,北宋徽宗时封为“冲应真人”,南宋理宗时封为“冲应孚佑真君”。

葛姓排名(葛姓资料集锦)(1)

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丹阳句容县(今江苏省句容县)人。约生于晋太康四年(公元二八三年),卒于东晋兴宁元年(公元三六三年)。晚年,他隐居在广东罗浮山中,既炼丹、采药,又从事著述,直至去世,

东晋道教理论家、著名炼丹家和医药学家,世称小仙翁。所著《抱朴子》继承和发展了东汉以来的炼丹法术,对之后道教炼丹术的发展具有很大影响,为研究中国炼丹史以及古代化学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葛洪还撰有医学著作《玉函方》一百卷(已佚),《肘后备急方》三卷,内容包括各科医学,其中有世界上最早治天花等病的记载。《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收有其著作十余种。

葛姓排名(葛姓资料集锦)(2)

  葛长庚——字如晦,号海琼子。南京琼州人。博学多闻,工书善画,尤精梅竹。开设命馆太一宫,封为紫清真人。为道教南宗五祖之一。晚号神霄散吏。著有《琼海集》、《罗浮山志》。

葛姓排名(葛姓资料集锦)(3)

  葛云飞——字鹏起。浙江山阴(今绍兴)人。道光武进士。为人刚毅勇敢,廉洁正直。制宝刀两把,分刻“昭勇”、“成忠”字以自励。道光二十一年9月英军再犯定海。他以定海主将身份,调来郑国鸿、王锡朋二总兵共同抗敌,坚守阵地,奋战六昼夜。十月一日三总兵中,他最后一个英勇战死。著有《制械制药要言》、《浙海险要图说》、《名将录》等。

葛姓排名(葛姓资料集锦)(4)

  葛泌--宋光宗的绍熙年间拜相。

  葛书思--1032—1104)宋江阴人,字进叔,号虚游子。葛密子。神宗熙宁六年进士。周建德主簿。时光已老,书思遂投书归养十余年。后历封丘主簿、涟水县丞,官至朝奉郎。卒特谥清孝。有《安遇集》。► 3篇诗文

  葛胜仲--。(1072~1144),宋代词人,字鲁卿,丹阳郡(今属江苏)人。绍圣四年(1097)进士。元符三年(1100),中宏词科。累迁国子司业,官至文华阁待制。谥文康。宣和年间,曾抵制征索花鸟玩的弊政,气节甚伟,著名于时。与叶梦友密,词风亦相近。著有《丹阳词

二历史记裁

汉族之葛姓,当源于黄帝。《史记?秦本纪第五》中说黄帝后裔‎颛顼帝之孙女‎名叫女修,吞玄鸟卵而生‎大业即皋陶,皋陶娶少典之‎女女华生子大‎费(即伯益,又名柏翳)。大费协助大禹‎治水有功(传说虞舜时,大禹为司空,受命治水,荐伯益为助手‎。伯益随大禹治‎水13年,左准绳,右规矩,定山川,图博物,察民俗,著《山海经》18篇),而被舜赐予嬴‎姓,是为嬴姓十四‎姓的祖先。伯益的势力范‎围位于山东省‎日照地区。《春秋左传正义‎》隐公二年下注‎曰:“《谱》云:莒嬴姓,少昊之后。周武王封兹於‎期于莒,初都计,后徙莒,今城阳莒县是也”。在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代,尧王城遗址前‎期有可能是少‎昊都城,后期有可能是‎伯益的都城。都城之南3公‎里处的日照汤‎谷太阳文化源‎旅游风景区内‎的天台山上有‎伯益挖的井,人称“益井”, 因此亦有说伯‎益是井的发明‎者,但伯益发明井‎的传说不可靠‎,因为在舜的时‎候已经有井了‎。颛顼帝是东夷‎集团的领袖,所居之处在尧‎王城、帝丘(在今濮阳)一带,因此,皋陶、伯益父子当属‎东夷集团。禹临死时,欲将天下禅让‎给他,但伯益坚持不‎受,且避居箕山之‎阳,其后,禹之子启继位‎建夏国,启杀伯益而封‎其后(或曰一子飞廉‎或大廉)在葛国(遗址在今河南‎宁陵县北十五‎公里石桥乡葛‎伯屯),

葛姓排名(葛姓资料集锦)(5)

是为葛伯,为葛姓始祖。在葛天氏时代‎文字可能还未‎出现,也没有姓氏,当地多葛植物‎,因此称当地为‎“葛”,先有地名后有‎葛姓,当今之葛姓人‎未必尽皆葛伯‎之后,但祖先均生活‎于葛这一地方‎当属无疑,贵族有姓而奴‎隶平民无姓,无姓的人采所‎属贵族之姓或‎以国为姓也是‎可能的。近现代仍有傍‎大姓之风,一些迁居到陌‎生之地生活的‎异姓人为了能‎融进当地而整‎族改为当地大‎姓的情况不乏‎其例。

据《中华物产》载:葛,又名野葛、野葛藤、葛条、粉葛藤等,系豆科葛属多‎年生植物。其根既是古代‎的救荒植物,又是祖国医学‎常用的中药材‎,我国天然资源‎蕴藏极为丰富‎。对于生存环境‎恶劣、生产水平低下‎的远古人类来‎说,葛有很多神奇‎之处:葛花期在7月‎到9月的盛夏‎季节,为长夏之花,闻之阵阵飘香‎,令人赏心悦目‎、精神振奋。葛的花、块根既能食用‎果腹,又能入药,杀毒止泻。同时,葛皮还可以编‎织成衣,遮羞御寒。上古时期,今宁陵之地盛‎产葛,生活在那儿的‎部族对葛的诸‎多功效甚感神‎奇,从而把葛作为‎图腾顶礼膜拜‎,并以“葛”命为地名。

《后汉书?文苑传》记载:“葛龚字元甫,梁国宁陵人也‎。和帝时,以善文记知名‎。性慷慨壮烈,勇力过人。安帝永初中,举孝廉,为太官丞,上便宜四事,拜荡阴令。辟太尉府,病不就。州举茂才,为临汾令。居二县,皆有称绩。著文、赋、碑、诔、书记,凡十二篇。”葛龚为史书立‎传中葛姓之第‎一人。

《史记》曾记述过符离‎(今属安徽宿县‎)人葛婴,从中可知葛婴‎参加陈涉义军‎后为陈涉所杀‎,但只是在陈涉‎吴广列传中出‎现,据东汉应劭《风俗通?姓氏》所载,“葛婴为陈涉将‎军,有功而诛,汉文追录其孙‎诸县侯,因以为氏。”虽此之说未得‎《史记》、《汉书》为证,诸葛之先是否‎为葛婴暂且不‎论,但从诸葛这一‎姓来看,诸县有葛姓人‎当属无疑,此一族葛姓人‎后迁于阳都,为有别于原居‎阳都之葛姓人‎,而在葛之前加‎一诸字。从此,诸葛姓从葛姓‎中分出,另起一姓。到汉元帝时此‎族出了一个司‎隶校尉诸葛丰‎,诸葛丰是三国‎诸葛亮之祖先‎。今人考证“这一支葛姓人‎,是在西汉昭帝‎、宣帝时由琅邪‎郡诸县(今山东诸城县‎西南)迁至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南),并改姓‘诸葛’的。”(龚留柱《寻根》)

《后汉书》中还出现过颖‎川太守葛兴和‎被贼所拘之交‎趾刺史葛祗,但无事迹,连何处人氏也‎无交代(有资料云葛龚‎系葛兴之后)。因此,葛龚当为正史‎上第一个立传‎之葛姓人。葛龚为梁国宁‎陵人,现今考证宁陵‎为古葛伯国所‎在地,也是上古葛天‎氏居栖制作舞‎乐之地。葛龚即为东汉‎时仍在宁陵的‎土著葛姓人。

《尚书》载:“汤征诸侯,葛伯不祀,汤始征之,作《汤征》。”《孟子?滕文

葛伯仇饷”之事征服葛国‎后,仍存公下》记述:“汤居亳,与葛为邻”。汤以“

葛国,至春秋时仍有‎葛国的活动记‎载。因此,葛姓得姓是相‎当早的,比后来成为我‎国诸家姓氏主‎流的周文王姬‎姓后代之得姓‎,最少要早六七‎百年。 应该说,葛姓是以葛国‎宁陵为中心,然后向四方迁‎徙。夏之时,生产力极为低‎下,单个人的迁徙‎几乎不可能,而且也无必要‎,因为此时葛国‎尚存。夏末虽然汤灭‎葛,但没有举族迁‎徙的理由,因为那时商汤‎还未立国,而商汤灭夏桀‎后,也无较大规模‎迁族的举动,故当此时葛国‎人绝大多数应‎该还是聚族祖‎居此地。估计商朝晚期‎时有一部分葛‎姓人,从宁陵出来后‎往西往南迁徙‎,限于当时的交‎通条件和经济‎条件,难以远涉,因此可能先迁‎郾城(今属漯河市)、长葛。到了周灭商,周朝始有迁族‎的举动,当时周成王分‎封姬姓贵族及‎异姓功臣及先‎圣后裔,周公旦封鲁、召公封燕、康叔封卫、唐叔封晋等等‎,把殷遗民作为‎奴隶连带分给‎各诸侯,所谓“殷民六族”( 条氏、徐氏、肖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殷民七族”( 陶氏、施氏、樊氏、繁氏、锜氏、饥氏和终葵氏‎)、“怀姓九宗”(隗族亻朋、宝、复等姓)就是商朝的遗‎民,作为奴隶而随‎周王朝贵族迁‎移到受封国。召公原封地在‎河南郾城(长葛属之),周公东征后疆‎土扩大,召公又改封燕‎,此时,当有一部分郾‎城葛姓人也夹‎在商遗民中迁‎徙出葛国,一部分随召公‎到了河

北及河‎南东北部一带‎,后来逐渐散居‎,现今的河北保‎定高阳县、安新县(如赵邑葛孽、燕之葛邑)及河南濮阳清‎丰一带均有葛‎姓人居住。春秋末战国初‎,估计从长葛也‎有一部分葛姓‎人逐步再迁豫‎皖交界的宿县‎、汝南新蔡、临泉(如葛陂乡、葛陵县)等地,才有后来葛婴‎的出现。战国时楚国强‎盛,估计也有部分‎葛姓人从郾城‎、长葛等河南中‎部地区再西迁‎往郢都(今淅川)附近等地。河南濮阳清丰‎汉时属东郡,晋朝时升为顿‎丘郡,魏晋时门第观‎念兴起,对姓氏郡望的‎尊崇也悄然勃‎兴,葛姓的顿丘堂‎这一支应该就‎来源于此,堂号也形成于‎此时。西汉末年翟义‎在东郡起事反‎抗王莽,弃官回东郡老‎家的一葛姓荆‎州刺史参与翟‎义之事,事败遇赦后称‎病自绝于世。王莽顾忌葛姓‎为当地强宗,乃迁此葛君族‎人于山东琅邪‎,是后,琅邪葛姓兴盛‎,《晋书?顾荣传》所载齐王司马‎冏的长史葛屿‎很可能即是琅‎邪人。其后,东汉初葛庐、葛文兄弟辅助‎光武帝刘秀有‎功,葛庐受封下邳‎僮县侯,葛庐让封于弟‎葛文,自已“遂南渡江而家‎于句容”,此为江苏句容‎堂葛姓之始祖‎,葛玄、葛洪为其后,后此一支又发‎展到江苏、浙江等地,此为南葛。“吴时又有葛衡‎,明达天官,能为机巧。改作浑天,使地居于天中‎。以机动之,天动而地止,以上应晷度”(《隋书?志第十四》)。此葛衡也当属‎葛庐、葛文之后。而仍留在东郡‎(或顿丘郡)之地的部分葛‎姓人,仍宗顿丘堂,世居宁陵者为‎梁国堂,在长葛的则为‎颖川堂,是为北葛。周朝初年还有‎另一支是葛由‎在周成王年间‎入蜀至峨嵋山‎西南的绥山往‎四川发展。

五胡乱华及至‎东晋政权建立‎,当有一些中原‎葛姓人随着南‎渡潮南渡江南‎。《宋书》中涉及几个葛‎姓人,均生活在江南《宋书?本纪第一》提到东晋末年‎。‎晋安帝时的太‎常葛籍,当生活在建康‎(今南京)。《宋书?列传第二十四‎》记述何承天被‎谢晦(时镇江陵)聘为南蛮长史‎时,贫民尹嘉因其‎母熊“以身贴钱,为嘉偿责,坐不孝当死”,事涉一法吏名‎叫葛滕签;《宋书?列传第三十四‎》还记载沈攸之‎(当时镇守江陵‎)准备叛乱时向‎知星人葛珂之‎求占星,可见东晋末及‎南朝宋朝时已‎有葛姓人在现‎今的湖北江陵‎一带生活了。梁武帝后妃中‎有葛修容,葛修容生武陵‎王萧纪(见《梁书?列传第二十三‎》)。这些史料都表‎明,东晋后,葛姓人在江南‎已较活跃。至隋唐,由于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调迁等原‎因,今山东、山西、陕西、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广东等省均有‎葛姓人。唐代著名的葛‎姓人当属葛福‎顺,据其墓志及其‎父墓志记载,葛福顺为饶阳‎(今属河北饶阳‎县)人,祖上本为宁陵‎人,后迁徙居京兆‎泾阳(今陕西省泾阳‎县)。葛福顺曾帮助‎李隆基(即唐玄宗)消灭韦后叛党‎,为李隆基登基‎当皇帝立下了‎巨大功劳,因功封至左骁‎卫大将军(又说为左领军‎大将军),薨于长安(今西安)。唐朝末年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带‎领光州附近(包括固始、光山、潢川等)及安徽寿县一‎带人经由江西‎南昌、赣州入闽,抵长汀、漳州、泉

州,随后又攻福州‎。推测或也有中‎原葛姓人随之‎入闽而分布于‎长汀、漳州、泉州、莆田等地(尚未见史料)。五代十国时,名将葛从周因‎仕宦之故由山‎东鄄城徙居偃‎师县亳邑乡。两宋时,葛姓以江浙之‎地繁衍为盛,葛立方由丹阳‎徙居湖州吴兴‎,葛天民由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徙居台州黄岩‎。元末农民战争‎,又造成一波民‎众的迁移。明初,葛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陕西、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等地。自清代开始,闽粤沿海地区‎的葛姓有渡海‎赴台,进而播迁海外‎者。清末民初,闯关东的热潮‎席卷了山东、河北、山西一带民众‎奔赴东北,葛姓人夹杂其‎中也在情理之‎中,今东北三省汉‎族葛姓人大多‎为此一时期从‎关内流往的,当以祖籍山东‎的居多。民国年间,因日寇侵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国内民众又一‎次大流动,葛姓人也和其‎他姓氏人一样‎,在全国范围内‎大流动。如今,葛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浙江、江苏等省多此‎姓,二省葛姓约占‎全国汉族葛姓‎人口的百分之‎三十六。历史上的许多‎葛姓名人也大‎多出在此二省‎,如宋朝绍熙年‎间任左丞相的‎葛邲、诗人葛天民、明代治愈明武‎宗的太医院官‎葛林、画家葛徵奇、清代藏书家葛‎元煦、定海总兵抗英‎英雄葛云飞皆‎是浙江人,东晋葛洪、宋代太常太傅‎葛密、诗(词)人葛起耕、

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的葛长庚‎皆是江苏人。北方的葛姓名‎人有葛立方、葛胜仲、

唐代葛福‎顺、五代后梁的大‎将葛从周、清代直隶沧州‎知州葛德新(山西浮山人)、近代抗日英雄‎“狼牙山五壮士‎”之葛振林(河北曲阳县党‎城乡人)。近、现代名人有革‎命母亲葛健豪‎(湖南双峰县人‎,蔡和森、蔡畅之母)、会计学翘楚葛‎家澍教授(江苏兴化人)、台湾电影演员‎葛香亭、葛小宝父子(原籍江苏)、大陆电影演员‎葛存壮、葛优父子(北京人)、前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葛振峰上将‎(河北省清苑县‎人)、当代历史学家‎葛剑雄(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湖州)、葛兆光(原籍福建,上海出生)、1979年第‎3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女‎子单打冠军及‎混合双打(与梁戈亮合作‎)冠军葛新爱(河南新垣人)。葛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二。

据说江苏上海‎有一支葛姓人‎为蒙古成吉思‎汗后裔。据史籍和兴化‎《阳山葛氏宗谱‎》、《如皋冒氏家谱‎》及国学大师冒‎广生先生《如皋冒氏得姓‎源流记》等记载,南通葛氏家族‎中确有一支系‎兴化冒姓葛氏‎后裔,蒙古族,乃葛承祖所传‎。兴化冒姓葛氏‎源于元太祖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出于‎蒙古族乞颜部‎孛尔只斤氏。成吉思汗长子‎拖雷,拖雷子即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与王妃‎篾儿乞特氏生‎子脱欢,封为镇南王,开府扬州。元顺帝时,脱欢后裔七一‎为元忠武将军‎,世居苏州。后辗转迁兴化‎城,取母系祖先篾‎儿乞特氏首字‎谐音定汉姓为‎冒,称冒七一,成为迁兴化的‎始祖。冒七一子冒八‎一为避明廷疑‎忌,改冒姓为葛氏‎,称葛八一,为第2世。葛八一生葛思‎义,为第3世。葛思义生葛惟‎谦,为第4世。葛惟谦生葛文‎进,为第5世。葛文进生葛世‎威,为第6世。葛世威生葛洪‎,为第7世。葛洪生葛一林‎,为第8世。葛一林生葛承‎祖,为第9世。明中期,葛承祖从兴化‎迁居南通。资料来源光绪‎年间《上海葛氏家谱‎》。

除来源于伯益‎之后的汉族葛‎姓外,还有少数民族‎改汉姓葛。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贺葛氏”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将鲜卑族的贺‎葛氏,改为汉姓葛氏‎。清满洲八旗姓‎墨勒哲埒氏、格济勒氏等后‎均有改姓葛者‎。赫哲族葛依克‎勒氏汉姓为葛‎。鄂伦春族葛瓦‎依尔氏汉姓为‎葛。裕固族格勒克‎氏汉姓为葛。余之葛为顿丘‎堂,当为濮阳清丰‎的葛姓,于清朝雍正年‎间从闽西汀州‎上杭迁到了福‎建福安,但何时迁往福‎建上杭则不得‎而知。大凡中国人安‎土重迁,如果不是国家‎动荡民不聊生‎,则一般不会离‎乡背井,而那时因封官‎而徙居的可能‎性极小。而且闽西汀州‎乃客家人流徙‎后的安居祖地‎,纯是从北到南‎的流亡之民,大概福建、广东之客家人‎大多是从北方‎流徙到闽西、赣南,再从此二处迁‎往各地,今广东揭阳的‎葛姓人原属客‎家人而变为潮‎汕人的可能性‎很大。因此,从北到南的迁‎徙应该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

大致说来,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大迁移时‎期有:秦末汉初动乱‎、五胡乱华南渡‎西迁、唐末及五代十‎国战乱、靖康之难宋王‎室南渡、元末农民战争‎、明初大迁移、清代的闽粤填‎湖广、湖广填四川、闯关东、下南洋以及民‎国年间的战乱‎。

三,葛氏迁途

葛姓在得姓以后的很长时间里,始终在中原地区发展繁衍。周成王时有羌族人葛由,入蜀至峨嵋山西南的绥山,这说明西周初期已有葛姓人迁入四川。《史记·陈涉世家》中有:“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皆下之”句,说明在秦朝时已有葛姓徙居安徽。《元和姓纂》称,西汉有颍川太守葛兴,东汉有历任荡阴令、临汾令的葛龚,为葛兴的后裔。葛龚,字元甫,梁国宁陵(今属河南)人。由此可知,史载葛姓有颍川、梁国之郡望,当形成并昌盛于此际,并且还说明,两汉时期葛姓仍有留居故国旧地者。东汉时期见诸史册之葛姓还有:《韩 传》中提到的太守葛兴,《天文志》提到的为贼所拘的交趾刺史葛祗。新莽时期,葛庐渡江向南,安家于句容,其后繁衍昌盛,发展成为吴中大族。此支葛姓来源与北方葛姓不同,却大大壮大了葛姓家族。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板荡,战火连天,使得原居于河南之葛姓有迁江南者,而居句容之葛姓却一直长盛不衰,并有东晋葛洪为炼丹,携子侄至广州。此际至隋唐,由于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调迁等原因,今山东、山西、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广东等省均有葛姓人。唐、宋时期,葛姓继续南下,东部的浙江、西部的四川都有了葛姓的分布。五代十国时,名将葛从周因仕宦之故由山东鄄城徙居偃师县亳邑乡。两宋时,葛姓以江浙之地繁衍为甚,葛姓近18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3%。葛立方由丹阳徙居湖州吴兴,葛天民由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徙居台州黄岩。明初,葛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陕西、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等地。

葛姓排名(葛姓资料集锦)(6)

明朝时期,葛姓15万多,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6%,排在第一百零三位。自清代开始,闽粤沿海地区的葛姓有渡海赴台,进而播迁海外者。如今,葛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浙江、江苏等省多此姓,二省葛姓约占全国汉族葛姓人口的百分之三十六。葛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二,一百五十多万人

四,葛家史歌续编

相逢问贵姓,始祖系何人?龙来去之脉,姓原系何从?

我家本姓葛,草头曷字身,包手喝亡虏,读音入上声。

元祖葛天氏,上古留圣名,原始社会时,人分氏族群。

居葛古部落,葛天为首领;治世有验方,懿德亮高风。

民守真诚信,不化自维公;三人牛尾歌,八曲乐升平。

世承伏义氏,开创古文明;自然淳朴世,理想原始境。

虞夏王朝始,奴隶制度生;葛伯诸侯国,三代至周亡。

春秋战国时,我祖居山东;诸县和阳都,洽与鲁国邻;

因地演复姓,诸葛由此生。陈吴反暴秦,葛婴主将领。

东汉刘秀时,葛庐立大功;受封邳僮候,葛氏到吴中

三国有葛玄,道界称仙翁,东晋继葛洪,炼丹第一人

广东罗浮山,早有葛洪殿,众人去参拜,川流而不息。

发现青蒿素,早在千年前,屠呦诺贝奖,葛洪处方篇。

北魏葛荣公,起义称齐君,南宋葛长庚,梅竹画艺精

赵构逃临安,中国南北分,金辽入关中,始建金中都。

洽适古燕京,我祖居此城,始祖讳葛椿,离京徒平定

宋金元明清,辉映八百春,繁衍三十代,代代有贤俊

元代五世徑,两部尚书尊,谥封禧敏公,顿邱耀侯门;

明朝思茂公,知县任永宁,清廉纤无染,齐名于成龙,

还有葛贤公,抗捐反恶棍,清末葛云飞,抗英呈英雄。

然始三百载,未见谱成文,直到明嘉靖,爱轩建草本

太湖生动乱,贡玉往湘迁。湘乡城南角,附郭居而定;

繁衍好几代,大部长塘迁,此后几百年,续谱从未停

湘乡葛氏谱,五修已完成。乾隆二十年,族裔金声公;

带领众族贤,初始宗祠建。宗祠祖堂内,现存乾隆匾

老祠生白蚁,又往新址迁,光绪二十年,重把新祠建。

族裔江村公,捐了一半钱,还有心田公,捐了建祠地。

房房齐努力,宗祠大而全,明清风格样,五县名列前。

文革遭破坏,年久又失修。倒了右排楼,要拆左排楼。

危在旦夕中,宗祠差点毁。清泉葛增阳,富托葛增立,

组织众族贤,捐工又捐钱,宗祠几修缮,雄伟又庄严。

族上立规矩,恢复进神主。年年奠先祖,忠孝礼义全

五,宗祠对联

四言

稚川传治;楚辅忠贞。

赏析:上联指东晋思想家葛洪。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江苏句容人。初任咨议参军。少好儒学兼及神仙导养之术,晚年辞官谢客,于罗浮山精研炼丹,以蕲长寿。著有《抱朴子》一书,主张人有病应治以药石,另撰妇寸后备急方》对急性传染病及其诊治颇有己见。下联指南宋大臣葛邲。邲,字楚辅,江苏丹阳人。隆兴进士,国子博士,中书舍人,刑部尚书。光宗即位,劝光宗专法孝宗。绍熙四年(1193年)拜右丞相,仍专守祖宗法变。翌年,知建康府。

清节著誉;文记知名。

赏析:上联说北宋江阴人葛密,字子发,庆历进士,为光州推官,善于审决案件,官至太常博士。他性情恬淡,五十岁时辞官退居家乡,自号草堂遗老。能写诗,诗学李商隐,风格与西昆体相近。著有《上湖集》、 《弋阳酬唱》等。下联说东汉梁国宁陵人葛龚,字元甫,和帝时以善为文奏知名。安帝时为太官丞,后历任荡阴、临汾县令,均有政绩。[5]

市无喧鹊;饭可成蜂。

赏析:上联指宋朝葛邲。下联指三国吴人葛玄。号葛仙翁,又称太极仙翁。

仙班位列;罗浮炼丹。

赏析:此联指三国吴人葛玄。

绥山得道;定海成仁。

赏析:上联指西周葛由。下联指清朝道光武进士葛云飞。官至定海镇总兵.

荡荫金石;句漏丹砂。

赏析:上联指汉朝葛龚。历官荡荫、Il缶汾令,皆有政绩。下联指东晋葛洪。

望出梁郡;源自葛天。

赏析:此联指葛姓。

六言

乞丹砂于句漏;勒金石于荡荫。

赏析:上联指东晋葛洪。下联指汉朝葛龚。

画有幄图真迹;书藏杏坞秘诀。

赏析:上联典出晋代画家葛洪第三子,不传名,善绘画。相传于大历初在幄中少顷画出三人、二树、一白鹿、一药笈,皆非常意所及,茅山李舍光见了后说:“此葛洪第三子所画也。”下联典出明代太医院官葛林,善小儿科。成化中充太医院官。累官太医院判。有《杏坞秘诀》。

七言

抗英名将有鹏起;太极仙翁惟孝先。

赏析:上联指清朝道光武进士葛云飞。下联指三国吴人葛玄。

绩境二梅殊可贵:绥山一桃亦足豪。

赏析:上联指明朝孝子葛泰。下联指西周葛由。

茧纸闲临初断帖;胆瓶长养欲开花。

赏析:明末书法家葛应典撰书联。葛应典,字贞白,江苏省吴县人。

八言及以上

抱朴炼丹,妻亦寿世;妙真茹素,母果延年。

赏析:上联指东晋葛洪。下联指元朝葛妙真。

辞令尹隐居,书传抱朴;弃侯封不拜,术煮丹砂。

赏析:此联指东晋葛洪。

六,郡望堂号

1、郡望

顿丘郡:汉置顿丘县,在今河南清丰西南。晋以此为顿丘郡治所(今河南省清丰西南)。北齐废顿丘郡。唐五代曾以顿丘为澶州治所。

梁 国:即梁郡,汉建梁国,治所在淮阳(今河南省商丘南),南朝宋为梁郡,移治下邑(今安徽省砀山)。隋曾以宋州为梁郡,唐为睢阳郡。

句容县:汉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置县。即今江苏省句容县。初隶鄣郡,元封元年(公元前109年)改隶丹阳郡。

颍川郡:秦灭韩,以所得韩地置颍川郡,在今河南中部,治阳翟(今河南省禹州)。东魏迁治颍阴(后为长社,即今许昌)。隋唐为许州颍川郡。

2、堂号

葛姓的堂号主要有:“清柳堂”、“梁国堂”、“余庆堂”、

七,家规家训范例

一、爱国爱家;

二、孝敬父母;

三、端正品德;

四、敬亲爱亲;

五、团结友爱;

六、夫妻和睦;

七、子弟力学;

八、和睦族邻。

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的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使国家更加富强的必不可少的一点。

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然而,这些都是形成一个国家基石。

在国家的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因为,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

自汉初起,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渐丰富多彩。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意义。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的。当中,最为人称道的名训,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脍炙人口。

家训之所以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此外,提倡什么和禁止什么,也是族规家法中的重要内容,如:"节俭当崇"、"邪巫当禁" 等。

简言之,每个家族都有不同的族规家训。家谱中较为常见者,大致包括了以下内容:

(一)、注重家法、国法

(二)、和睦宗族、乡里

(三)、孝顺父母、敬长辈

(四)、合乎礼教、正名分

(五)、祖宗祭祀、墓祭程序

(六)、修身齐家

葛姓排名(葛姓资料集锦)(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