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珪为什么被儿子杀死(父子反目喋血宫廷)

拓跋珪为什么被儿子杀死(父子反目喋血宫廷)(1)

夜,万籁俱寂,月亮也隐入了乌云之中。

几条黑影闪入宫中,翻墙跃入院内,在夜色掩护下溜进了殿中。巡夜的卫队发现了这帮不速之客,高声叫嚷:“有刺客——”

睡梦中的拓跋珪听到了喊声,一跃而起,伸手去摸刀,黑暗中却什么也摸不到。就在他准备叫人点灯时,那几条黑影已经闯入寝宫,奔向御榻,一通乱砍……

次日直到中午,宫门都没有打开,等候进宫面圣地百官们满腹狐疑,窃窃私语,不祥的预感笼罩在每个人心头。就在众人惶恐不安之时,宫中有人出来让百官们到西宫端门外听旨,众人不敢迟疑,马上赶往端门。只见拓跋绍从门缝里探出头高声说:

“父皇昨夜突发急症正在抢救,万一有所不测,本王有叔父,也有兄长,众卿欲从何人呢?”

百官听了这话,一个个如遭雷击,面面相觑,那帮经验丰富的老油条们马上意识到宫中发生了政变。今天如果不表态,谁也甭想活着走出这道宫门,但又没人愿意当这个出头鸟,一个个“惊愕失色,莫有对者。”

后来还是南平公长孙嵩打破沉默,带头表态:“从王”,意思就是我们听你的。

拓跋珪为什么被儿子杀死(父子反目喋血宫廷)(2)

长孙嵩可不是一般人,他是拓跋部的资深元老勋贵,父亲长孙仁曾是什翼犍手下的南部大人。长孙嵩14岁时就代替父亲统领军队,什翼犍末年,符洛灭代,小小年纪的长孙嵩就带领族人归顺了两大首领之一的刘库仁。

刘库仁死后,其帝刘显即位,对拓跋部发起进攻。长孙嵩又带领族人七百余人离开刘显,几经辗转投入了拓跋珪的帐下。拓跋珪对长孙嵩非常器重,任命他为南部大人,接替了当年他父亲的职务。

长孙嵩是一员不可多得的猛将,参加了后来的中山之战,因功授冀州刺史,封钜鹿公,后迁相州刺史,改封南平公,是太祖朝后期的重臣之一。

长孙嵩的发言一言九鼎,他的表态也代表了鲜卑贵族集团的态度,他这一表态众人马上明白宫中有变,拓跋珪凶多吉少,再看看满脸横肉的拓跋绍,众人不敢迟疑,赶紧跟着表态效忠。只有阴平公拓跋烈大哭而去,这个拓跋烈是拓跋珪的堂兄弟,都是昭成帝的孙子。不过有学者考证,拓跋烈其实是拓跋珪的亲兄弟,都是献明皇后的儿子。

这样一来就好理解拓跋烈的举动了,皇兄遇害,逆子谋反,百官低头,拓跋烈难掩悲痛大哭而去。

至此,事情真相已经无需再掩饰,一代雄主,鲜卑拓跋部的杰出领袖,北魏王朝的开国之君拓跋珪居然以这种方式退出了历史舞台,享年39岁。

永兴二年(410年)九月甲寅,上谥宣武皇帝,葬于盛乐金陵(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境内),庙号太祖。十年后的泰常五年(420年),改谥曰道武皇帝。

拓跋珪就是北魏历史上的道武帝,一个伟大王朝的开创者。

拓跋珪为什么被儿子杀死(父子反目喋血宫廷)(3)

拓跋珪谢幕退场了,似乎该对他的一生做一个总结,拓跋珪的一生是典型的虎头蛇尾,他创业前期的艰苦奋斗和后期的暴虐无道形成了鲜明对比。

拓跋珪的创业之路走得非常艰辛,当年淝水之战后,北方分崩离析,当时的拓跋部实力非常弱小,很多人都不看好这个部落。但拓跋珪硬是顽强拼搏奋斗,闯出了一片天地,建立了北魏王朝,最后一步步统一北方,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重要王朝。

建国之初,周围强敌环伺,形势非常危急。除了刘显、刘卫辰这两大强敌外,草原上的高车、柔然等游牧民族都对拓跋部构成了严重威胁。

在这种严峻形势下,拓跋珪巧妙地在各大势力之间穿梭,先是和后燕结盟,借助后燕的援手击败了刘显和刘卫辰,又沉重打击了高车、柔然,使北魏站稳了脚跟。

随后拓跋珪又和后燕慕容垂爆发了激战,经过苦战灭掉后燕,统一了华北平原。在不久后的柴壁之战中,拓跋珪又击败了后秦的大军,极大地提高了北魏的影响力。

这些耀眼的战绩无愧于太祖这个庙号,但拓跋珪的缺点也非常严重,嗜杀成性,暴虐无道,甚至到了无差别杀人的地步。在对外战争中拓跋珪更是大肆屠杀战俘,制造了大量惨案。到了晚年,拓跋珪对身边的侍从和大臣也是随意杀戮,搞得国家动荡,百姓愤恨,彻底失去了人心。最终死于儿子之手,也算是天道好轮回吧。

死于儿子之手的皇帝不在少数,但死于儿子之手的开国皇帝则屈指可数。

不管怎么说,皇帝死于儿子之手毕竟不是什么光彩之事,因此《魏书》写到这里时特别谨慎,在《魏书•太祖纪》里只字不提这场父子反目的宫变。不过有意思的是在后面的《魏书•太宗纪》里以及拓跋绍、拓跋烈等人的传记里都提到了这场宫变,尤其是在拓跋绍传里更是详细记载了当时的情景。

百官迫于拓跋绍的淫威,不得不妥协表态拥护拓跋绍即位,但惶恐的气氛迅速笼罩全城,史载“朝野凶凶,人怀异志”。大家心里还是不服拓跋绍,好多人都在暗中策划反对拓跋绍的行动。

不久,肥如侯贺护打了头炮,率先于安阳城北举兵点起烽火讨伐拓跋绍。贺护是贺兰部的首领,他这一动手,附近的贺兰部部属纷纷向他靠拢。受其鼓舞,其他各部也纷纷聚众起兵,矛头直指拓跋绍。

拓跋珪为什么被儿子杀死(父子反目喋血宫廷)(4)

面对如此棘手的局面,拓跋绍有点慌,为了收买人心,他命人从仓库里搬出布帛赏赐百官,从数百匹到十匹不等。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指望几匹布帛就能收拾人心,未免太天真了。此时逃亡在外的拓跋嗣也听到了宫中政变的消息,他当机立断返回平城,准备平叛。

拓跋嗣秘密回到平城郊外,隐藏在山中,派人夜访北新侯安同商议讨贼之事。安同也是太祖朝的重臣,曾奉命出使后燕,他见到拓跋嗣的使者后马上意识到拓跋嗣已经回来了。

双方一拍即合,开始谋划如何铲除拓跋绍团伙。在宫门外大哭而走的阴平公拓跋烈也有心平乱,他向拓跋绍诈称自己愿意前去擒拿拓跋嗣,拓跋绍轻信了他的话,放他出宫去捉拿拓跋嗣。

拓跋烈是不久前遇害的卫王拓跋仪的弟弟,他对拓跋家可谓忠心耿耿,为了剿灭拓跋绍团伙,他煞费苦心演了这出戏。从延秋门出宫后,拓跋烈直奔安同府上,经过几番周折联系上了拓跋嗣,双方开始按计划行事。

拓跋嗣在众人簇拥下行至城西,城中此时早已大乱。一些忠于皇室的军队发动了兵变,闯入宫中擒获了拓跋绍母子,验明正身后就地处死。拓跋绍的党羽和宫中接应的宫人、侍从被杀者达数十人,率先刺杀拓跋珪的凶手甚至被愤怒的人们分食其肉,不可谓不惨烈。

拓跋绍死时只有16岁,他死后拓跋嗣顺理成章继承了皇位,成为北魏第二位皇帝,因为谥号为明元皇帝,因此史称明元帝。

拓跋珪为什么被儿子杀死(父子反目喋血宫廷)(5)

天赐六年(409年)冬十月壬申,拓跋嗣即皇帝位,大赦,改元永兴元年。追尊被害的生母刘贵人为宣穆皇后,太祖晚年因罪被贬斥放逐的大臣们也都被重新召回朝堂,官复原职皆大欢喜。

北魏经过拓跋珪晚年的一番折腾,早已不复当年的盛况,民生凋敝,人心离散,整个国家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新君即位,百废待兴,明元帝即位之初马上任命北新侯安同、南平公长孙嵩两位老臣处理朝政,一是清理历年积压的冤假错案,接待百姓来访,听取民间疾苦,解决百姓的困难;二是选贤任能,选拔一大批素质过硬的年轻官员充实朝堂,先把停滞的朝廷运行起来再说。

另外又派山阳公奚斤出巡各地,明察暗访,体察民情,有点巡视组的味道。

明元帝即位后重用先朝留下的这帮老臣,对他们给予了厚望,甚至形成了一个“八公决政”的体制。所谓八公就是当时的八位重臣,在明元帝的领导下集体参与朝政决策,分别是南平公长孙嵩、北新侯安同、山阳公奚斤、白马侯崔宏、寿光侯叔孙建、武元侯王建、任城侯嵇拔、元城侯拓跋屈等八人。

明元帝在风雨飘摇之中即位,当务之急就是稳定人心,缓和统治集团内部各派系的矛盾,使陷入瘫痪的统治机器先运转起来,这个时候就是考验他的政治智慧如何了。明元帝首先做的就是缩小打击面,只诛杀了贺夫人、拓跋绍等元凶首恶十余人,其余从犯一律不问。

其次就是广施恩惠,赏罚分明,对那些追随他出逃以及帮助他即位的臣子们,他都封官加爵,加以重用。对太祖晚年杀害的臣子们,也都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首先平反昭雪的就是卫王拓跋仪,明元帝不但高度肯定拓跋仪的功勋,还命拓跋仪之子拓跋良继承父亲的家业,并改封他为南阳王。

拓跋仪的弟弟拓跋烈也被晋爵为阴平王,太祖朝被罢官免职的官员也都回到朝廷官复原职。由于明元帝非常重视调和内部矛盾,因此在他在位的十几年间,北魏宗室诸王、公卿大臣关系和睦,非常团结,很少发生激烈内讧。

这一点确实挽救了岌岌可危的北魏王朝。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