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韩处世智慧(老韩讲了一个故事)

老韩处世智慧(老韩讲了一个故事)(1)

老韩处世智慧(老韩讲了一个故事)(2)

老韩处世智慧(老韩讲了一个故事)(3)

有咸菜曰“闭瓮①菜”。闭瓮菜之腌制,非常繁琐,宋《吴氏中馈录》中有述。因入瓮后须箬裹泥封,实为“闭瓮”一词之由来也:

老瓜、嫩茄合五十斤,每斤用净盐二两半。先用半两腌瓜、茄一宿出水;次用橘皮五斤、新紫苏莲根三斤、生姜丝三斤、去皮杏仁二斤、桂花四两、甘草二两、黄豆一斗,煮酒五斤,同拌入瓮,合满捺实。箬五层,竹片捺定,箬裹泥封,晒日中。两月取出,入大椒半斤,茴香、砂仁各半斤,匀,晾晒在日内。发热乃酥美。黄豆须拣大者,煮烂,以麸皮罨热,去麸皮,净用。

明·陈恭尹著《闭瓮菜》,诗云:“辛咸适所宜,调剂具分两。”还有先贤提及闭瓮菜时说,腌制过的菜“封好可长久”“至春间食不尽者,煮晒干收贮。夏月温水浸过,压去水,香油拌匀,入瓷碗,饭锅蒸熟,味尤佳。”

清代医家顾仲,字中村,号浙西饕士。浙江嘉兴人。素重养生,倡饮食必洁且熟,有理有节,遵生颐养,以和于身。取杨子建辑《食宪》,录其有关饮食内容,结合己验,撰《养小录》三卷。在《养小录》“蔬之属”中,录干闭瓮莱、水闭瓮菜、闭瓮芥莱三种。云干闭瓮菜,“来年吃,妙之至”;水闭瓮菜,“春月供妙”;闭瓮芥菜,“入夏取供,鲜翠可爱”。其中干闭瓮菜的腌制方法是:

菜十斤,炒盐四十两,用缸腌菜。一皮菜,一皮盐,腌三日,取起。菜入盆内,揉一次,将另过一缸,盐卤收起听用。又过三日,又将菜取起,又揉一次,将菜另过一缸,留盐汁听用。如此九遍完,入瓮内。一层菜上,洒花椒、小茴香一层,又装菜如此。紧紧实实装好,将前留起菜卤,每坛浇三碗,泥起,过年可吃。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提及闭瓮菜:

蔓菁根长而白,其味立苦而短,茎粗,叶大而厚广阔。夏初起台,开黄花,四出如芥。结角亦如芥,其子均园,亦似芥而紫赤色。六月种者,根大而叶蠹,八月种者,叶美而根小。惟七月初种者根叶俱良。……削净为菹,甚佳。今燕京人以瓶腌藏,谓之闭瓮菜。

《本草纲目》还说:“(蔓菁)根叶利五脏,轻身益气,可常食之。常食通中,令人肥健。子明目,入丸药服,尤宜妇人。”

蔓菁在古书里官名芜菁。可芜菁是个大杂烩,在它的名下,还乱七八糟地埋伏着蔓菁、芥疙瘩、苤蓝等。雁北腌制闭瓮菜所用为苤蓝,就被人称之为玉蔓菁。李时珍所云为小蔓菁,既非芥疙瘩,也非苤蓝。燕京之闭瓮菜非雁北之闭瓮菜。可见,“闭瓮”系指腌制方法,绝非菜名也。

古往今来,不但富庶人家要冬腌闭瓮菜,对贫家来说,有闭瓮菜来陪伴,粗茶淡饭也就有了滋味。清人有诗云:“吴盐匀洒密加封,瓮底春回菜甲松。碎剪冰条付残齿,贫家一样过肥冬。”

慈禧是有名的“奢侈太后”,饮食奢靡,每日竟然离不开干闭瓮菜。宫中膳食有份例规定,每日份例为:

盘肉二十二斤,菜肉十五斤,猪油一斤,羊两只,鸡五只,鸭三只,时令蔬菜十九斤,各种萝卜六十个,苤蓝、干闭瓮菜各五个,葱六斤。调料玉泉酒四两、酱及清酱各三斤、醋二斤。八盘二百四十个各种饽饽用白面三十二斤、香油八斤、白糖核桃仁及黑枣各六斤,芝麻、沙橙若干。皇后及皇贵妃以下妃嫔、皇子等依等次递减。

慈禧的膳单里也会包括“乾闭瓮菜”?真让人感到意外。依我所想,皇宫中,尤其是以西太后的至尊地位,即使到了冬季,也应有温室生产的青翠鲜蔬供应,实无吃瓮菜之必要!也许,宫中规矩系受民间风俗的影响,亦或是西太后有此偏爱?总之,在清代帝后的膳桌上,天天都有闭瓮菜制作的小菜,至于主子们是不是真吃,吃几口,就不得而知了。

据《孔府内宅轶事》中记载,即便曲阜的衍圣公府也离不开闭瓮菜,每年冬天都要腌制几间屋子的闭瓮菜。把白菜周边几层比较硬的菜帮去掉,只留菜心和几片嫩瓣,然后在菜根上横切一道口,将特制的调料塞进去,码放到缸内,上面以大石压紧,数周后便可食用,叫“珊瑚白菜”;萝卜密密地削出一层一层,倒过来的样子近似蓑衣,入缸后以糖醋浸泡,是为“蓑衣萝卜”。不过,衍圣公及其家眷吃得并不多,往往由仆人们带回家中──那么为什么还要年年大量腌制呢?古代宫廷贵府经常有这种令人不解的行为。

三百多年前,有一位宝坻先贤,在岭南为官四十余载,游遍山川名胜,品味了各地的美味珍馐,却依然难忘家乡的风味。他将闭瓮菜入诗,并把这一北国农家的“佳肴”带到南方,受到了众名士的推崇。他就是出生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逝于雍正四年(1726年)的宝坻籍诗人王煐。

王煐,字子千,号盘麓、南区、南村、紫诠。康熙年间以贡生授光禄寺丞,曾受到康熙皇帝赏识而晋升刑部郎。后调任惠州知府、川南观察副使、浙江温处副使等职。他诗宗两晋唐宋,主张读书行路阅世达理,书写真情真意,与朱彝尊、赵执信、姜宸英、屈大均、陈恭尹、王世桢、査慎行、曹寅、释石涛、释智朴等诗坛大家皆为诗朋艺友。特别与诗坛宗师赵执信诗酒唱和达五十年,与曹雪芹祖父曹寅“三世论交七十年”,一生留下了一千多部诗赋。由于受到抗清名士屈大均的牵连,王煐的诗集遭到禁毁。直至2011年,宝坻邮局工作的宋健老师在大量的清史考据、实地探访之后,历时三载,使得《王南村集》1480余首诗文得以重现。

王煐在《闭瓮菜》中写道:

凡物有至味,唯贵得其真……长安富贵家,下箸动万缗。余家尚俭德,藜藿传清贫。旨蓄重菜根,闭瓮称绝伦。采当霜露时,制趁晴燠晨。酝酿酷烈消,香脆椒豉匀。三年羡家藏,十年罕因陈。临风启封泥,见者生华津。煮我冰下鱼,吾乡银鱼冬月始出。酌我太和春。吾乡酒名。用以荐鬼神,用以享嘉宾。细镂欵戚婣,常供娱双亲。自从官岭海,相忆徒逡巡。今朝远见遗,吾亲意良醇。欲我时一尝,此味终不泯。淡泊以明志,庶几追先民。珍重献朋俦,同好宁无人。

王煐在文中详细介绍了闭瓮菜腌制的时令、过程和调料。三年后启封的那一刻如同打开一坛香醇的老酒,让观者无不生津垂涎。再配上宝坻特产银鱼和本土佳酿太和春,和一众好友把酒言欢,该是何等的惬意!离开故土来岭南为官多年,这一味从故乡翻山越岭而来的家乡菜勾起他不泯的乡愁。难怪其好友屈大均在《闭瓮菜·惠阳太守席上分赋》中和道:

北人重御冬,菜茹多旨蓄。芥美在霜根,下体甲诸蔌。

秋脍用多馀,瀹汤杀其酷。芗料糁屡加,茴香与椒目。

实之大小罂,卵盐相渗漉。封口水泥坚,芬馨瓮中复。

一闭天地房,氤氲历凉燠。出之佐齐豉,辛脆宜糜粥。

膏腴餍饫时,爽口凭一匊。薄切蜩翼微,三朝无白醭。

下酒废烝雏,烧雉及腒䐹。浙东糟笋苞,吴阊䤉莱菔。

莴苣称秣陵,黄芽说安肃。岂如斯味嘉,嗜之非口腹。

性温夺七菜,宁惟胜榆肉。荼苦既不同,荠甘亦非族。

使君撤俎时,以兹雪公餗。马驮自宝坻,羸瓶苦不速。

故乡风味存,和调自家督。北人喜芳辣,姜桂日餐服。

牲用煎茱萸,濡鱼多实蓼。贵以辟天寒,口体非相逐。

化食通五中,为菹及金伏。岁暮百草萎,市无生菜鬻。

腌者先温菘,藏者及蘡薁。地炕蕴火多,郁养催瓜菽。

冬生物性违,非时嗟彊孰。在芥虽易生,秋收忌霜触。

富家千甔瓵,于芥靡赢缩。贫亦拾滞遗,寒争一日暴。

宁如我岭南,腊月嘉蔬足。三蒿与二蓝,纷葩滋五沃。

莙荙蔽田塍,菠菱弥水澳。一稞三两钱,畦畦杂穜稑。

叶青连露葵,花黄若时菊。冰雪昧平生,微雨时膏沐。

人家菜脯稀,鲜食乘芳郁。蓣芋如丘山,为饭代粳粟。

豕饲馀芜菁,马衔兼苜蓿。芥薹四尺强,芼羹亦碌碌。

茎股九蒸晒,间用吴风俗。野人方灌园,荷锄先僮仆。

三餐厌葱韭,匕箸惭华屋。从君乞此方,今冬作数斛。

南中水土殊,滋味恐未淑。须君岁见贻,银鱼及醽渌。

康熙三十五年(1696)五月十六日,屈大均卒,享年六十七岁。

王煐的另一挚交陈恭尹也有诗《闭瓮菜·王惠州紫诠使君席上同咏》,和他的《闭瓮菜》:

嘉蔬擢根苗,濯濯在平壤。甘苦各天性,宁期君子赏。

醢人司四豆,菹以事宾飨。辛咸适所宜,调剂具分两。

深藏闭风日,揉择劳指掌。经时色尚青,生意犹可想。

方兹饫醇醲,所贵在萧爽。徐徐入齿牙,历历有清响。

山珍与海错,对之皆敞罔。真味异五滋,逸韵殊豪上。

顿令酣醉人,当杯能倔强。贫居五十年,饮食多卤莽。

黄齑日所亲,荼蓼心所奖。岂知鼎俎间,非独口腹养。

凡物尽其材,用之斯不枉。农经极草木,修制存畴曩。

姬公作周礼,纤悉固有仿。七菹与三臡,供之惟用盎。

得名自古来,赋咏从吾党。

王煐把用以荐鬼神、享嘉宾的“闭瓮菜”与一众君子品尝,并入诗作赋以讴歌赞美。在远离故土的南方,这道菜让他重温着家乡的滋味,让他在宦海沉浮中淡泊明志,崇俭尚德,在茫茫人海中坚守自身的本性,结交如水的友情。宝坻芥菜疙瘩的腌制配方由此也传入岭南,成为一段佳话。

后记:

有诗云:“当年咬嚼菜根香,何惧艰难百味尝。日日楼台张盛宴,岂知心灵是家乡。”

儿时,一到秋季,姥姥总要腌些[bì]瓮菜。雁北[bì]瓮菜的制作方法是:挑选个头适中、扁平圆润的菘根(苤蓝),削净外皮,在顶端用刀挖一浅坑。在坑里倒满酱油,酱油里撒适量大料及花椒粒,然后摆放在院外窗台上晾晒。在晾晒过程中,酱油及调料会渗入菜中,直至苤蓝萎缩,内外被调料腌渍通透。

[bì]瓮菜食用时,须头天入夜,寻一疙瘩干净搌布,用水摆过,将干菘根包住放置一宿。次日晨,从干菘根外皮松软处,转圈削下若干,置于温水中浸泡。泡软后用刀切成薄片,再用手将薄片撑得更薄,然后叠在一起,用刀切成细丝。淋点香油、米醋即可入口。

因此物制作繁琐且成本高,乡间一般专供产妇食用。昔日雁北坐月子女人饮食以小米稀粥为主,[bì]瓮菜乃佐餐之绝配。

[bì]瓮菜,不才一直不知此字的正确写法,误以为也作“闭瓮菜”,直至近来才明白应作“避瓮菜”。因为雁北腌制此物时趋离菜瓮,犹如躲避。除此再无更合理的解释了。

雁北有“轻车避重车,炭车避瓮车”之说。炭车:装载煤炭的车;瓮车:装载陶器的车,故两车相会,炭车应避开瓮车,让瓮车先过。此说比喻通情达理,讲究礼让。此“避瓮”,非彼“避瓮”也。

注①:瓮,一种比缸小、比坛子要大的大腹陶器,在里面说话或震动外壁时会产生“嗡嗡”的回声。常用来蓄水、蓄米或酿酒。瓮=公 瓦,造字本义:公既是声旁也是形旁,系“嗡”的省略。拟“嗡嗡”的声音。(作者 韩丽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