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沟通与交流心理学(人际关系或引发心理健康问题)
专访 叶兆辉
香港大学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
香港大学赛马会防止自杀研究中心总监
吴小莉:疫情持续将近三年了,您的心情有没有起伏?是怎么调整的?
叶兆辉:疫情两年半的时候,有很多香港人失业、丧亲等等,大家都经历了一个很大的精神健康的挑战。人们害怕传染别人,又害怕被人传染,所以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得很远......
根据香港大学医学院2022年1月份在香港的社会调查数据,几乎每10名受访者中有一人抑郁,疑似焦虑者约有13%至14%。香港大学防止自杀研究中心表示,“防止自杀早期预警系统”于2022年已两度响起......
吴小莉:“防止自杀早期预警系统”在两年多前成立,是因为我们的认识到位了,还是统计的技术到位了?
叶兆辉:近两三年,我们一直在说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所以我们就和一批研究统计的学者商量,在防止自杀方面可以有哪些合作。我们可以做的是,基于某天媒体报道的自杀个案,由于不是每个自杀个案都会被报道,所以我们会用一些加权的方法来做统计调节,然后估算当天自杀的人数,与过往7天的数据比较,再与同一时期去年7天的数据做一个比较。
如果它是大于一个标准差的时候,首先显示黄色警告,大于两个标准差就是红色警告,大于三个标准差则会变成黑色警告。所以当七日平均数远远超过三个标准差,所以我们那段时间就拉响了这个警号。当时,无论是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还是社会媒体,个个都有回应,个个都会问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吴小莉:可以做些什么呢?
叶兆辉:社会福利署立刻和长者中心联系,积极地和长者沟通、接触。当我们和学校、教育局去谈这个问题的时候,教育局就立刻签发了一些文件给学校:第一,通知学生不用赶回学校,会给大家多点时间适应;第二,和学生谈心,看一下在过往的停课期间,他发生过什么事。
我们发现原来有很多家庭面对了很大的改变,有的同学家长因为疫情失去了工作,有的同学他很喜欢的老师也离开学校了,这些对于孩子影响很大......如果学校能够关心学生的精神健康,学生的成绩也会好一些。如果能够做到这件事,其实学校会是一个最好的避难所。
叶兆辉:
防自杀研究中心成立之初,
人们说不要白费力气
吴小莉:2002年防止自杀研究中心成立,据说是当时香港律政司司长梁爱诗和几个教授,讨论香港自杀率上升的问题,然后邀请您作为专家,来讨论香港自杀率上升的原因有哪些?
叶兆辉:1998年金融风暴,当时就业率各方面都很差......香港时任特首董建华先生,很关心这件事,梁爱诗女士联络了香港大学的一批精神科医生、社会学家和做公共卫生的人,就觉得我们需要用数据说话,提出一些保护措施,让人们珍惜生命,而不是做表面工作。
吴小莉:过去在做研究团队工作的时候,都遇到过哪些困难?
叶兆辉:社会对“情绪病”和“自杀”有很大的标签,有些人说我们这样做是浪费时间,他不跳楼的时候,他就会上吊,用其他方法来结束。为了防止精神病人、情绪病人自杀而去筹款,是有困难的。
但是,我们实践后的数据显示,香港2003年之后的自杀率从18.6%不断下降,现在是每十万人大约11人左右。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如果自杀率能够在十年内减少10%,已经是很厉害了。
吴小莉:您曾经说香港在15岁以下,以及15岁到24岁的女性,自杀率有上升趋势,包括美国、日本、韩国也有这个现象发生,这是为什么?
叶兆辉:很多时候,青少年自杀是因为没有处理好与人的关系。另外,现在有很多青少年,花费很多时间在社交媒体。研究显示,用越多时间在社交媒体上,他们的精神健康就会不太好。
吴小莉:为什么?
叶兆辉:因为太过沉迷于那个自己的谎言的世界里,不懂得和别人沟通,所以当他有问题的时候,他也不知道寻求谁的帮助。当一个人用了太多时间在网络上,他会变得更加孤独。很多小朋友和青少年,都是让整个世界围着他们转,而忽略了其他的人。
所以,我们建议一个有盼望的社会和一个均衡的社会,让青少年在学校的时候,能够感觉到被关心,感到学校是一个开心的地方。
“寻求帮助”就是“软弱”?
恰恰不是,
“寻求帮助”意味着勇敢直面问题,
这是勇者的表现
吴小莉:有人说有自杀倾向或者采取自杀行动的人,是因为心里比较脆弱,您怎么看?
叶兆辉:不可以这么说。自杀行为不是由一个单一的原因导致的,但其中很重要成因是关系性的问题。当你处理好这些关系性的问题,精神健康就会好转一些。现在每个自杀的人,有一个共通的问题就是感觉没希望。
吴小莉:感觉前方一片黑暗......
叶兆辉:也没有动力能够继续活下去......无论你和他什么关系,要有同理心,就是说我不尝试去解释你所有的问题,但我愿意和你一起去感受这个失落和不开心。不要让他觉得被遗弃、被遗留。
吴小莉:您说“自杀迷思”之一就是和有自杀倾向的朋友,谈了自杀的问题之后,他反而会放松下来。应该如何帮助他们?
叶兆辉:在自杀的个案里面,只有20%的人有意识去寻求医生或者专业人士的帮助,有80%的人没有寻找过专业人员的帮助。寻找帮助,对于男人来说很困难,因为他觉得这是一个软弱的表征。我们要强调,因为你认识问题、敢于面对,所以寻找帮助是一个强者的行为。而且,我们经常讲的一句话是,“It’s ok not to be ok”。
虽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一个陪谈员,但当你能够阻止他们自杀的时候,你已经将他被救的机会“窗口”拉宽了,之后自然会有人和他说些适合的话,令其它的干预可以介入,从而减少自杀的发生。作为朋友,可以表示你对他的关怀,他不是一定等你说出一个解决方法,他可能只需要一个人的陪伴。
吴小莉:好像是在一个黑暗的隧道里,你陪着他慢慢走,走到有亮光的地方......
人口结构,是叶兆辉主要研究的另一领域。
2020年,香港人口首次出现自然减少,死亡人口超过了出生人口。
吴小莉:出生人口少于死亡人口的交叉,比你原本预期的要早六年,为什么会发生?
叶兆辉: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结婚人数减少了,顺带之后的出生人口也会减少。数据告诉我们,当你失业、工作不稳定或者社会环境你不那么喜欢的时候,都会令人减少生育的愿望或者动机。
在过往整个人口的增长中,70%至80%是因为持有单程证的人会来香港,但因为这两年半疫情的缘故,单程证的人也减少了。
吴小莉:疫情结束之后,粤港之间的交融,能更好地解决香港老龄化以及人口失衡的问题吗?
叶兆辉:这个过程可能要5年、10年,或者到2047年才能完成。在这个过程里,会有很多挑战和问题。现在也有很多东南亚或者国内的青年来香港读书,这都是精英人才,我们怎么能让他们觉得香港是欢迎他们的,不要让他们认为香港只是一个跳板,或者一个踏脚石。就算来香港居住两三年也好,活在当下,让他们对香港有一个好印象。让他们成为香港的大使,有机会帮我们说好香港的故事。
吴小莉:现在疫情还在持续,很多不确定都还在发生,您想和大家说些什么?
叶兆辉:我们要有一个智慧,知道有什么是我们可以控制,有什么不可以控制。最重要的就是,拥抱希望。有很多时候,未必你的希望是在于外在的环境,其实是在于你自己内在的心情。活在当下。在今天,我就可以尽量活出一个精彩有意义的人生。
编导:田孟涵
制作人:韩烟
责任编辑:马马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