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图100张(世界地图变迁史)

我们通过对1992年,2001年,2010,2019年出版的世界地图册的对比,来看一下30年来世界的变化。

我们分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北冰洋,南极洲分国家和地区逐一对比。

第二篇 欧洲—德国

【国 名】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面 积】 357582平方公里,居欧盟第四。

【人 口】 8319万,是欧盟人口最多的国家,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233人,是欧洲人口最稠密的国家之一。主要是德意志人,有少数丹麦人和索布族人。外籍人口1091.54万,占人口总数的12.2%,其中土耳其人最多,约147.64万。通用德语。居民中信奉基督教新教和罗马天主教的各占约30%。

【首 都】 柏林(Berlin),人口366.9万,年平均气温9.5℃。

【重要节日】 新年:1月1日;复活节:每年春分月圆之后第一个周日(3月21日至4月25日之间);五一国际劳动节:5月1日;德国统一日(国庆节):10月3日;圣诞节:12月25日。

【地理】 位于欧洲中部。东邻波兰、捷克,南毗奥地利、瑞士,西界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北接丹麦,濒临北海和波罗的海。陆地边界全长3876公里,海岸 线长2389公里。位于北纬47-55度之间的北温带,西北部海洋性气候较明显,往东、南部逐渐向大陆性气候过渡。平均气温1月-5~1℃,7月14~19℃。

【历 史】 公元962年建立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1871年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帝国。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1919年建立魏玛共和国。1939年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被美、英、法、苏四国占领。1949年5月23日西部颁布《基本法》,建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同年10月7日东部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990年10月3日,德国实现统一。

【行政区划】 德国行政区划分为联邦、州、市镇三级,共有16个州,13175个市镇。各州的名称是:巴登—符腾堡州、巴伐利亚州、柏林市、勃兰登堡州、不来梅市、汉堡市、黑森州、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下萨克森州、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莱茵兰—普法尔茨州、萨尔州、萨克森州、萨克森—安哈特州、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和图林根州。其中柏林、不来梅和汉堡为市州。

世界地图100张(世界地图变迁史)(1)

1990年德国人口7943万,人均GDP为22303美元。

行政区划调整:

1990.10.3: 两德统一,东德14个行政区恢复为战后初期的5个州。全德共29个行政区和9个没有分区的州。

1991. 9.1: 柏林成为联邦政府驻地。~1993: 萨克森州分成3个区(开姆尼斯 、德累斯顿 、莱比锡 ),它以前不分区。1996年的公民投票中,柏林州和勃兰登堡州的合并被否决了。

截至1999年底,德国共设有32个行政区。

世界地图100张(世界地图变迁史)(2)

2000年德国人口8210万,人均GDP为23635美元。

行政区划调整:

2001.1.1: 莱法州取消3个行政区(科布伦次、特里尔 、莱茵黑森-普法尔茨 )2004.1.1: 萨安州取消3个行政区(德绍 、哈雷 、马格德堡 )

2005.1.1: 下萨克森州取消4个行政区(不伦瑞克、汉诺威 、吕讷堡 、威悉-爱姆斯 )

2001年,下萨克森州,汉诺威市和汉诺威县合并为汉诺威地区,同时行使市和县两种职能,成为独特的县级单位。2008年,萨尔州,萨尔布吕肯县的地位变更为萨尔布吕肯地区,效仿汉诺威。1974年市县合并。2009年,北威州,亚琛市和亚琛县合并为亚琛地区,效仿汉诺威。

2007年萨安州,2008年萨克森州,2011年梅前州相继进行两德合并后的第二次大规模市县合并。

世界地图100张(世界地图变迁史)(3)

2010年德国人口8178万,人均GDP为41531美元。

世界地图100张(世界地图变迁史)(4)

2020年德国人口8324万,人均GDP为45723美元。

行政区划调整:

2012.3.1: 萨克森州取消3个行政区(开姆尼斯、德累斯顿 、莱比锡 )

经济发展情况:

自二战结束以来,德国先后经历了三次大的经济转型。第一次转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初。二战以后,联邦德国确立了“社会市场经济”的德国模式。通过发展“有组织的资本主义”、“受社会约束的市场经济”,并受惠于“马歇尔计划”以及欧洲重建,联邦德国经济取得了高速增长,在20世纪50年代平均增速达到了8.2%,其中1955年的增速高达12.1%。1973年联邦德国受第一次石油危机冲击,结束了经济增长的“黄金年代”,社会总产品增长率由20世纪60年代的平均每年4.4%降至70年代平均每年2.9%。

第二次转型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1990年10月3日《统一条约》正式生效后两德统一的步伐加快,货币统一、制度调整、东德经济结构转变快速推进。受此影响,1992年、1993年德国经济增速连续下滑,分别为1.91%和-1%。与此相对照的是,联邦德国1991年的经济增速超过5%。

第三次转型发生在本世纪初。世纪之交,德国经济面临一系列问题,包括经济增速大幅下滑、传统产业陷入困境、失业率居高不下、财政赤字不断积累、出口竞争力日渐衰落,以及高福利的社会保障体制难以为继。这些都推动了德国进行创新与改革。2003年施罗德政府出台了《2010年规划》,全面改革福利国家体制。具体改革措施包括降低国民累进税的最低税率标准和最高税率标准,放宽解雇保护法的严格限制,通过放开临时工作和借用工作管制扩大就业岗位,实施低薪工作、自办公司和劳动资本计划,改革养老金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以及进行教育培训科研改革、地方财税改革、住房津贴改革和交通津贴改革等。《2010年规划》的改革尝试在德国遭到很大阻力。2005年默克尔上台后,推出以“新社会市场经济”为标签的“小步子”新政。德国经济2001―2005年的年均增速只有0.36%,2005―2013年的年均增速达到了1.3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