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州水资源情况(傣族的水规水法以及分水法)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云南保山潞江坝怒江垄林之五

摘要: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尤其一些较为干旱的年份,水资源就显得尤为可贵。如何分配水资源,就成了傣族面临的一件大事,涉及不同村寨,各家各户家的切身利益,这在雨水稀少的怒江干热河谷流域显得尤为突出。为了平衡水资源,傣族在生活实践中发明了水规、水法以及分水法。水规、水法就是如何保护利用水源,以及这处水源到底归属何方,其它人不可以随意拦截、引流。分水法是通过不同的量器,合理地分配水源,做到水源分配的公平合理。傣族的这种独特的灌溉技术体系是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它没有像今天的滴管、喷灌技术系统那样精细化,但是这种分水技术保证了水的合理利用和分配,保证了大家的公平和利益,这就是傣族传统灌溉技术先进的所在。

德宏州水资源情况(傣族的水规水法以及分水法)(1)

丙闷垄林

德宏州水资源情况(傣族的水规水法以及分水法)(2)

垄林中的溪水

傣族对于森林的保护除了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对森林赋予神力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护他们赖以生存的水源。傣族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傣族开垦的水稻田都位于有稳定水源的溪流、河谷的下游,只需要从上面挖掘水渠,将水引导到田间地头,就可以完成稻田的灌溉,方便省事。但是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尤其一些较为干旱的年份,水资源就显得尤为可贵。如何分配水资源,就成了傣族面临的一件大事,涉及不同村寨,各家各户家的切身利益,这在雨水稀少的怒江干热河谷流域显得尤为突出。为了平衡水资源,傣族在生活实践中发明了水规、水法以及分水法。水规、水法就是如何保护利用水源,以及这处水源到底归属何方,其它人不可以随意拦截、引流。分水法是通过不同的量器,合理地分配水源,做到水源分配的公平合理。

德宏州水资源情况(傣族的水规水法以及分水法)(3)

怒江

德宏州水资源情况(傣族的水规水法以及分水法)(4)

高黎贡山

傣族在历史上被称之为“摆夷”“罢夷”“百夷”多种称呼,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傣族人民发展了有自身民族特色的水利灌溉技术,这些技术融合了当地自然地理、气候、动植物特征,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作为一个水稻民族,水利灌溉技术也反映出傣族人民对生存环境、自然界的认识和控制程度。这一技术体系也支撑了傣族数千年的发展,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这一技术体系仍在发挥着它的重要作用。

德宏州水资源情况(傣族的水规水法以及分水法)(5)

稻田风光

德宏州水资源情况(傣族的水规水法以及分水法)(6)

丙闷垄林

农田水利灌溉技术不是一个单一的、孤立的技术,而是一个完整的技术工程体系,它由一系列技术环节、技术过程构成,这些技术环节、技术过程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是一个完整的技术系统。同时水利技术是一种公共技术,具有较强的社会属性,是一种社会“合作”性质的技术,需要整个村寨或者几个村寨的人通力合作才能够建设,同时要共同维护,合理分享才能够长久保存。

德宏州水资源情况(傣族的水规水法以及分水法)(7)

琨珙河河谷下面的梯田

德宏州水资源情况(傣族的水规水法以及分水法)(8)

普冲河河谷中的木棉花

早期傣族传统的水利灌溉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四个环节:水源与水渠、分水器、水田和水稻、计量标准。寻找水源和修建水渠是农业灌溉的基本条件,是农业灌溉技术的工程技术环节,也是主要环节。构筑水源和水渠,是一项庞大的水利工程,需要多方合作才可以完成。发掘不同地区的水源和修建不同类型的水渠反映了不同民族所具有的生存条件和利用自然力的差异。生活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傣族,充分发挥自然地理的优势,创造了灿烂的傣族水稻文明。傣族的水源地基本都是处于半山腰的山泉水,水源地势都高于灌溉的农田。水从水源地沿着山形地势盘绕奔流而下,人们在合适的地方修建水渠,然后在水渠下方适合耕作的地方修建水田,利用水渠和水田的地势差,用自流灌溉的方式进行灌溉,省工省钱,成为当地稻田灌溉的特色。

德宏州水资源情况(傣族的水规水法以及分水法)(9)

美丽的潞江坝梯田

由于水渠的重要性,对水渠的维护及其制度化规定成为传统傣族水利灌溉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傣族每年都要对水渠进行维护,并且形成一套对水渠维修质量检验的规则。当地人每年都要对水渠维修两次:第一次一般在公历3月份左右,到了4月份要对水渠进行放水仪式,其本身就是对水渠维修质量的检查。放水仪式的同时也是傣族祭祀水源和水沟的农耕仪式(也有村寨两年一祭),大家深信祭祀过后,村寨能够获得水神的保佑而水源充足。第二次维修是在7、8月左右,主要是对水渠内的杂草进行清除,确保在雨季水渠畅通,使得大量雨水可以顺着水渠顺利排走。

德宏州水资源情况(傣族的水规水法以及分水法)(10)

输水的水渠

在传统农业灌溉中,水是制约灌溉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一种稀缺资源。水利技术作为一个公共技术,水是共有性产品,如何节约、合理、有效地分配灌溉用水,是灌溉技术体系中的核心技术环节。历史上不同民族因为水资源的争夺引发的战争、冲突不胜枚举,傣族由于发明了有效的分水器,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分水技术和保障制度,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德宏州水资源情况(傣族的水规水法以及分水法)(11)

普冲河

傣族的分水器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木质的配水量具,当地傣族称之为“根多”、“坚伴南”,汉语为竹筒塞;另一部分为配合水量的标准输水管道,为竹筒所制,当地傣族称之为“楠木多”或“多闷”。楠木多设置在水渠之下,但是离渠底有一定高度防止淤塞,利用楠木多数量和根多组合分配水量。傣族分水器很好地解决了从水渠到水田的分水和灌溉问题,也解决了水渠上游与下游因为分水不均的矛盾。当然不同地区的傣族分水器的名称有很多差异,但是功能基本大同小异。

德宏州水资源情况(傣族的水规水法以及分水法)(12)

潞江坝白龙潭

傣族分水器具有浓烈的民族特色,即反映了傣族的智慧——充分利用自然物,就地取材。竹子是当地大量使用的一种建材,傣族利用竹子中空的特点,打通竹节,竹子就成了较好的输水管道,一般竹子埋入沟渠可以使用1-2年。同时分水器也反映出傣族对自然界理性认识的发展程度,他们对水量的合理划分也反映了该与其它民族理性思维的差异。

德宏州水资源情况(傣族的水规水法以及分水法)(13)

竹子输水管道

傣族地区的水田一般都在水渠之下,便于灌溉。这样,在水渠的修建和水田的开垦之间就存在紧密的相关性。西双版纳和怒江流域傣族地区的水渠是围绕在要耕作灌溉的水田来修建的,水渠从山腰沿山势盘绕而下,其一就是要控制水流速度,其二就是要起到扩大灌溉面积。在水渠上方一般不开垦水田,水渠成为农林自然分割线。直到现在,许多西双版纳地区和怒江流域还是依靠着这种自流灌溉的方法浇灌农田,基本没有抽水机等灌溉设备。

德宏州水资源情况(傣族的水规水法以及分水法)(14)

潞江坝琨珙河河谷梯田

水田与水田之间,西双版纳的傣族也采用楠木多作为输水工具,可能是一种技术惯性的使然,比在田埂上开一个小缺口,优势并不明显。因为需要种植水稻,因此产生了水田,因此两者密不可分。傣族的整个灌溉技术体系是围绕水稻对水的需求,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现在,傣族地区种植的作物发生了很大改变,分水灌溉的问题也不断出现,许多古老的传统已经被破坏,只在一些地区保留下它的一些影子。

为了能够让水的分配更加合理,傣族传统灌溉技术向精确化迈进了一步,发展出一套有自身民族特色的简略的计量体系。这套计量体系包括三个方面:水田面积单位计量、水量计量、水田与水量的配合关系。

德宏州水资源情况(傣族的水规水法以及分水法)(15)

丙闷垄林中的水渠

首先是田亩单位和对水田的分类。傣族水田的单位面积叫“纳”,一纳大致相当于0.25亩。不过傣族对于纳这种测量田亩的方法并不普及,古代当地人们没有准确的土地面积概念,多数人还是沿用一种古老的方法,即使用稻种的多少或者收获量的多少来做判定。傣族将水田分为保水田和不保水田,大体上就是比较平缓的水田叫保水田,坡度较大的梯田叫做不保水田。同等面积的水田,保水田需要的水量要比不保水田少,具体一块水田需水量的多少,由管水员长期实践经验并结合历史上的分水标准来决定,一般定出标准后基本就不再改变。

其次是水量制定,傣族在灌溉中分水标准有:斤、两(荒)、钱(提)、颠,四个等级。计量水量的单位是百水、千水。因为傣族传统水量计算方法非常独特,具体是多少水量至今也无明确说法。

德宏州水资源情况(傣族的水规水法以及分水法)(16)

潞江坝梯田

再次利用根多和楠木多的结合,将水量的调节达到一定的量化。一方面根据需要将根多分成多个根多,形成多个级别的根多,调节水通过楠木多的截面大小,从而起到调节水量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楠木多的截面大小,从而起到调节水量的大小。两者结合就形成对水量的精确调节。至于楠木多(竹筒)直径如何测定,傣族一般使用手掌作为竹筒孔径的量具来确定水量:用四个手指、三个手指、两个手指、一个手指(多为大拇指)作为竹筒孔径大小测量。对于水流的速度、水压都没有考虑。也就是说这种水流量的控制是经验性的,并不是非常准确,和当地水资源丰富,不必斤斤计较不无关系。

德宏州水资源情况(傣族的水规水法以及分水法)(17)

竹子输水管道

总之,傣族这种独特的灌溉技术体系是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它没有像今天的滴管、喷灌技术系统那样精细化,但是这种分水技术保证了水的合理利用和分配,保证了大家的公平和利益,这就是傣族传统灌溉技术先进的所在。

丙闷村是由龙井、浪坝、丙闷、潘家沟、上马头、琨珙等几个距离较近的村寨组成,这几个村子西面的高黎贡山有两条河流流经这个地方,南面的是普冲河,北面的是琨珙河。普冲河的流量比较少,琨珙河的流量非常大,如何分配水一直是个难题。

德宏州水资源情况(傣族的水规水法以及分水法)(18)

普冲河

丙闷的这片垄林原来位于芒棒村、浪坝村和丙闷村之间,这三个村子都是傣族村落,但是建国后,将山上的一些汉族迁到山下,在普冲河山谷谷口的地方修建了龙井村。这样龙井村就占据了一些浪坝村和芒棒村的土地,而且龙井村正好位于这片垄林的西面。因为要建设村寨,许多垄林中的大树就被砍伐,经常引起芒棒村、浪坝村和丙闷村的不满。

不过汉族村落可不在乎什么垄林的神灵,为了土地基本将这片垄林的南边砍伐殆尽。现在潞江坝当地人们因为种地,许多长在地里的大树碍事,与庄稼争夺养分,于是许多人通过火烧、剥皮、泼电瓶硫酸水以及浇灭草剂的形式,使得许多大树短期内都死亡了,非常地让人感觉可惜,而且这种情况到现在也没有得到太多改善。许多傣族人愤愤不平说除了年年许多百年大树死亡,沟谷里原来都有很多野芭蕉和竹子,都能固住很多水分,可是因为毁林开荒,野芭蕉基本消失无踪,竹子也所剩无几,所以现在河水也一年比一年少,没办法。

德宏州水资源情况(傣族的水规水法以及分水法)(19)

垄林木棉花开

德宏州水资源情况(傣族的水规水法以及分水法)(20)

龙井村大树

因为龙井村是从芒棒村获得大量土地,而以前普冲河河水按照当时的水规、水法主要为芒棒村使用,浪坝村的水是从几公里远的琨珙河用水渠调来的。不过凭空出现的龙井村正好位于山谷口上,随着人口的增多,土地的开垦,越来越需要大量的水源,自然也开始利用普冲河河水。因此与芒棒村因为水源问题冲突在所难免,尤其现在,许多富有的村民直接来到普冲河上游用管子截取普冲河河水,以至于普冲河因此底下断流,不但芒棒村无水可用,就是龙井村没有管子的人家也只能望水兴叹,只能够依赖隔几天才能够临到自己的一次,从公共水渠内放水灌溉自家农田的机会。

在潞江坝地区的不同村寨,你可以看到不同粗细不同材质的水管,这些水管的粗细很是能够代表主人在当地的经济实力或眼光。最终经过多次协商,普冲河现在已经严禁再在上游用管子截水,普冲河也只有在夏天洪水时节,才有水通过下面的河谷来到怒江。

德宏州水资源情况(傣族的水规水法以及分水法)(21)

琨珙村木棉花开

参考文献:

祜巴勐《论傣族诗歌》 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云南),1981年版

罗东山《“垄林”是西双版纳傣族水利灌溉和环境保护的基础》西南民族学报,2002年3月

云南省编辑委员会编《傣族社会历史调查》云南民族出版社,1983年5月

诸锡斌《分水器与傣族稻作灌溉技术》,发表于《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年

李伯川 《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传统水利灌溉技术体系研究》,《古今农业》2008年第3期

傣族传统水利灌溉技术体系研究》,《古今农业》2008年第3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