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朱棣被太子叫到东宫挨打(燕王朱棣起事那天)

燕王朱棣被太子叫到东宫挨打(燕王朱棣起事那天)(1)

篡夺皇位又迁都北京的朱棣,更像一个奠基者。明代政治的个性和特色,包括帝国大厦最后轰然倒塌,都要拜他的制度设计所赐。

燕王起事那天,狂风暴雨。

这是公元1399年七月的事情。一年前,七十一岁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南京去世,时年二十三岁的皇太孙朱允炆(读如文)遵照遗嘱继承皇位,是为建文帝。正史说,这位年轻人有着一颗仁慈而柔软的心,善待人民并且热爱学习。因此他或许没能想到,自己竟会被亲叔叔逼得走投无路。

太祖高皇帝却已经种下祸根。

按照中国传统社会的观念,朱元璋应该算得上是个幸福的人,哪怕他不是大明王朝的高皇帝。因为他居然有二十六个儿子,而且大多茁壮成长。更让人羡慕的是,前面五个还都是或被说成是嫡出,即原配马皇后所生。帝国的江山社稷和万世基业是否后继有人,在他那里原本不是问题。

何况,嫡长子朱标早已立为皇太子。

于是,洪武三年四月,他一口气封了九个王:

次子朱樉(读如赏),马皇后子,封秦王,都西安。

三子朱(读如刚),马皇后子,封晋王,都太原。

四子朱棣(读如第),马皇后子,封燕王,都北平。

五子朱橚(读如肃),马皇后子,封吴王,都钱塘。

六子朱桢(读如真),胡充妃子,封楚王,都武昌。

七子朱榑(读如福),达定妃子,封齐王,都青州。

八子朱梓(读如紫),达定妃子,封潭王,都长沙。

九子朱杞(读如启),生母不详,封赵王,次年薨。

十子朱檀(读如谈),郭宁妃子,封鲁王,都兖州。

当时,朱杞才一岁,朱檀才两个月。

洪武十一年,又封了五个。

最后,除太子朱标和幼子朱楠外,全部封王。

王国所在之处也多为战略要地,尤其是第一批所封的八个王,以及成都的蜀王朱椿,荆州的湘王朱柏。于是,朱家这些名字带有“木”字偏旁之皇子的政治军事势力,便森林般地覆盖全国,成为一种不可描述的力量。

没错,他们可能是藩篱,也可能是隐患。

这是明眼人都能看出的。洪武九年,山西省平遥县一个担任训导名叫叶居升的小官上书朝廷,批评朱元璋建国以来犯有三个错误:分封太侈,求治太急,用刑太繁。他还特别提醒陛下:汉高祖封建诸王而有七国之乱,晋武帝分封天下而有八王之乱。前车之鉴犹在,不可粗心大意。

明初诸王封地图

燕王朱棣被太子叫到东宫挨打(燕王朱棣起事那天)(2)

注:朱橚在洪武三年始封吴王,洪武十一年改封周王,十四年就藩开封。

结果,这个小官死在了狱中。

不过,朱元璋一意孤行,倒也不完全是刚愎自用和固执己见。事实上,由于帝都远在东南,北边又不太平,必须有得力干将镇守地方。可惜功臣是他信不过的,信得过的只有儿子。安排朱樉都西安,朱都太原,朱棣都北平,朱橚都开封,其良苦用心已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再说太子已立,又何惧之有!

但是谁能想到,那储君竟会先他而去呢?

皇太子朱标是在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去世的。当时朱元璋已经六十五岁,完全没有想到会遭受如此打击,便老泪纵横地在东角门召见群臣,询问计将安出。

八十高龄的翰林学士刘三吾说:有皇孙。

九月,朱允炆立为皇太孙。

现在看来,这未必是朱元璋的唯一选择,更非他的最佳选择。作为踏着无数尸骨登上皇位的枭雄,他非常清楚幼小文弱的朱允炆多半压不住阵脚,立燕王朱棣更为合适。因此他问:国赖长君。第四子英武似朕,立为太子如何?

刘三吾又说:立了燕王,秦王和晋王怎么安排?

秦王和晋王同为嫡子又年长,摆不平啊!

朱元璋只好作罢。

被立为储君的那个十五岁少年也忧心忡忡。他问自己的辅臣黄子澄:叔叔们如狼似虎,到时候我可怎么办?

答:削藩,削弱藩王们的力量。

朱允炆听进去了。六年后即位,他又问黄子澄:当年在东角门说的话,先生忘记了吗?

答:不敢。

但是怎么做,有分歧。

兵部尚书齐泰主张直接拿朱棣开刀,因为威胁最大的是马皇后那四个儿子,而秦王和晋王在此时都已去世。擒贼先擒王,树倒猢狲散。拿下朱棣,便可定局。

黄子澄却认为,燕王树大根深难以动摇,因此主张吃柿子挑软的捏,先将本来就有劣迹的诸王问罪,其中首选就是周王朱橚。朱橚和朱棣是同母兄弟,削周即削燕。

议决,便雷厉风行。

周王朱橚被秘密逮捕,废为庶人,软禁在南京。

岷王朱楩(读如便宜的便)被废为庶人。

齐王朱榑被废为庶人,软禁在南京。

代王朱桂被废为庶人,软禁在大同。

湘王朱柏拒捕,自焚而死。

如此霹雳手段,连建文帝都看得胆战心惊。因此当齐泰和黄子澄主张再接再厉抓捕燕王朱棣时,他犹豫了。这位新皇帝说:朕即位不久,便已经连废五王。如果还要动到燕王叔叔头上,你们让朕如何向天下人解释交代?

齐泰和黄子澄也只好作罢。

燕王却坐不住了。

没有证据表明这位藩王早有觊觎皇位之意,也无法肯定他就不曾想过。论文韬武略,此人原本远胜建文帝。更何况朱元璋的凤子龙孙,谁都有资格当那接班人。

有人便认为皇帝就该朱棣来做。

这个神秘兮兮的人物叫姚广孝,十四岁削发为僧,法号道衍,后来还俗。洪武三年太祖封建诸王,要求儿子们各选名僧作为国师,姚广孝或者说道衍却自己选了朱棣。他对这位新王爷说:殿下如能用臣,当送白帽一顶。

朱棣是王。王上加白,是皇。

半僧半俗的道衍法师姚广孝被燕王带到北平,成为王府里面摇鹅毛扇的人物。他甚至不放过任何煽风点火和积极劝进的机会。洪武末年某日,天气寒冷,燕王出上联说: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姚广孝应声答道:国乱民愁,王不出头谁做主?朱棣听了,据说非常高兴。

可惜,这多半只是小说家言。

朱棣后来的决定,也非姚广孝能替他做。

实际情况很可能是这样的:自从开始削藩,朝廷与燕王之间的相互猜忌和防范就从未停止,哪怕朱棣在家中装病也无济于事。建文元年六月,有人举报燕王府中有阴谋,又有人供出燕王准备起兵。兵部尚书齐泰立即发出兵符,命令北平都司官员张信逮捕朱棣。张信不肯从命,潜入燕王府如实相告,开诚布公地说:王爷如果没有那个意思,请束手就擒跟臣走。如果有,也请实话实说,不必相瞒。

朱棣无路可退,只能要姚广孝择日起事。

姚广孝却说,必须某月某日某时。

结果时辰一到,雨骤风狂。

燕王脸色大变。

那和尚却说:

圣殿下是个龙,正要风雨大,方助得势头起。

朱棣闻言大喜,下令出征。

明代历史也从此改写。

燕王朱棣被太子叫到东宫挨打(燕王朱棣起事那天)(3)

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 [1] 建文帝朱允炆之叔父。建文四年(1402年)即位,在位二十二年(1402-1424年),年号“永乐”。

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被册封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年),就藩北平。二十三年率军打败北元乃儿不花,声望日隆。建文帝即位后,厉行削藩政策 [2-3] 。朱棣以奉天靖难为名,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 [4-5] 。建文四年(1402年),攻破南京,正式即位。朱棣在位时期,励精图治,延续洪武政策。政治上,继续实行削藩政策,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官制机构,设置内阁和东厂。军事上,五次亲征蒙古,占领安南,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西北设置哈密卫, [6] 西南设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使司和贵州承宣布政使司。还委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中外友好往来和对南海地区的经营。文化上,编修《永乐大典》 [7] 。同时,为了加强对北方地区的控制,疏浚大运河,迁都北京。统治期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永乐盛世”。但其五征蒙古、派郑和下西洋以及迁都北京等举措都耗费了很大国力,削藩政策的不彻底性也为其死后汉王叛乱埋下伏笔。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在第五次北征蒙古回师途中,病逝于榆木川,享年六十四岁。庙号太宗,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葬于长陵。明世宗时期,改庙号成祖,改谥“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传位长子朱高炽。

宫廷生活

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朱棣出生在应天府(今南京)。此时前线传来了陈友谅进攻太平(今安徽当涂县 [9] )的告急文书。陈友谅如果攻陷了太平,并要接着进攻应天。但军情紧急,朱元璋甚至对这个儿子都来不及看上一眼,便又到前线指挥作战。 [10]

燕王朱棣被太子叫到东宫挨打(燕王朱棣起事那天)(4)

明成祖像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旧历年底,朱元璋准备明年就要正式登基称帝,看到自己已经有了七个儿子。这时形势已经初安,决心要为儿子们正式取名了。十二月二十四日。祭告太庙,把自己渡江后生了七个儿子归因于祖上的阴德:仰承先德,自举兵以来,渡江生子七人。今长子命名曰标,……曰棣……。这时,朱棣已经七周岁,才和众兄弟一样有了自己的名字 [10] 。朱元璋不仅为儿子们取了名字,而且还制定了后世子孙取名的规则,每一支拟定了二十字辈分。 [11]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设立大宗正院,即后来所谓的宗人府,掌皇族内部事宜。由次子朱樉任宗人令,三子朱棡任左宗正,十岁的朱棣任右宗正。朱棣的宫廷生活,经常要跟随参加各种朝见和祭仪。除此之外,还要接受正统的儒家经典教育。洪武六年(1373年)三月,朱棣从朱元璋那里领到一本《昭鉴录》。四月,又领到一本《祖训录》。书中搜集了古代藩王的优劣事迹,以对皇子们进行宗法教育。此外,还要受到严格的军事训练。朱元璋认为七个儿子“宜习劳,令内侍制麻履行滕。凡诸子出城稍远,马行十七,步行十三。”所谓麻履,就是麻鞋,行滕是指缠腿。这里是说,让朱棣兄弟七人都穿着麻鞋,裹上缠腿,像士兵那样到城外远足,十分之七的路骑马,十分之三的路要步行。这对长期住在深宫中的皇子们来说,还是饶有兴味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还要不时地在演武场上练习武备。 [12]

洪武九年(1376年),朱棣已十六岁,准备到封地就藩。朱元璋感觉有必要让皇子们体验民间生活,朱棣与众兄弟来到了称为“中都”的凤阳老家。朱棣在凤阳居住了三四年,民间生活对他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史载“民间细事,无不究知”。朱棣在凤阳的这段生活可看作是宫廷教育的实习阶段,回到南京之后就要准备到外地就藩了。 [12]

就藩北平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就藩北平。分封诸王是朱元璋经过深思熟虑而后决定的。他认为,元朝的灭亡,有一条重要原因就是主弱臣强,皇帝不得藩屏之助。因此,朱元璋要让众子孙都来出力,以维护朱家皇朝。每位亲王拥有被称作“护卫”的少量军队,少的三千人,多的一万五千人。名义上,亲王不得干预地方事务。但是在紧急情况下,亲王可调遣王国所在地的镇守兵。每有军事行动,诸王都要带领护卫随军出征,那些在疆场上叱咤风云的将帅,虽身为大将军,也要受到这些年轻亲王的节制。在诸王之中,以晋王、燕王最被倚重。 [13]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正月,朱元璋命傅友德为大将军,率列侯赵庸、曹兴、王弼、孙恪等赴北平,训练军马,听燕王节制,以出征漠北。山西的军队归晋王节制。燕王率傅友德等出古北口,侦知元将乃儿不花等驻牧迤都,遂麾师前进。这时适逢大雪,诸将欲待雪止再进军。朱棣说:“天雨雪,彼不虞我至,宜乘雪速进。”大军进抵迤都,与元军仅隔一沙碛,竟未被发觉。虽以重兵压境,朱棣仍欲智取。于是他派部将观童前往敌营劝降。观童与乃儿不花是老相识,两人相见,不禁相抱而泣。正在这时,明军已近围敌营。元军大败,乃儿不花想乘马逃走。观童告诉他这是燕王的军队,不必害怕。于是,乃儿不花与观童一起到明军营帐中请降。燕王设酒款待,乃儿不花深受感动,便带领他的全部部落和马驼牛羊,一起归降了明军。捷报传到京师,朱元璋高兴地说:“肃清沙漠者,燕王也!”朱元璋屡次命令燕王帅师出征,又令他节制沿边军马,燕王威名大振。 [13] [14]

朱元璋笃信佛教,诸王初封时,都要为他们选一名僧人加以辅佐。有一位僧人法名道衍(本名姚广孝),是一位颇有谋略的人。朱棣向朱元璋要了道衍。道衍到了燕邸,还向朱棣推荐了一位术士,名叫袁珙。这两人都成了朱棣的谋士。朱棣还设法结纳地方文武官员,以培植自己的力量。 [13]

继统纷争

朱元璋立长子朱标为太子,随着时间的发展,引起诸王,特别是秦、晋、燕王的不满。他们之间早已开始了明争暗斗。史载晋王到朱元璋处告燕王“劳师冒险”,又日夜搜求燕王的“国中细故”,“专欲倾陷燕王”,燕王每入朝,太子“数以语见侵”等等,其间剑拔弩张之势十分明显。 [13]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死,秦、晋、燕王无不窥伺皇位,但朱元璋接受了学士刘三吾的建议,立皇孙朱允炆为皇太孙,以杜绝诸王对皇位的觊觎。不久,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秦王死。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前夕,晋王死。朱棣的两个强有力的对手消失了,他成为诸王中最年长者。这时朱棣的羽翼已经丰满,不但有久征惯战的护卫军,权限上也早已超出了“列爵不临民”的规定了。 [13]

晋王死后一个多月,朱元璋曾给朱棣一道敕谕:“朕诸子独汝才智,秦、晋已薨,系汝为长,攘外安内,非汝其谁?..尔其统率诸王,相机度势,防边乂民,以答天心,以副朕意。” [15] 无疑,这时朱元璋已把朱棣看作维护朱家皇朝的一个支柱,对他寄予很大希望。然而,朱元璋毕竟精明过人,他也虑及燕王权势过大,对继任皇帝构成威胁,所以,朱元璋临死时告诫:“燕王不可不虑”,并下遗诏:“诸王临国,毋得至京。王国所在文武吏士,听朝廷节制”,正显示出他的这一忧虑。 [13]

举兵靖难

燕王朱棣被太子叫到东宫挨打(燕王朱棣起事那天)(5)

姚广孝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去世,皇太孙即位,遗诏诸王在封国,不得到京师奔丧。燕王朱棣自北平去南京,因朱允炆诏令而停止。 [16] 朱允炆用齐泰、黄子澄之议削藩,不到一年时间,周王、岷王、湘王、齐王、代王先后被废。 [17] 朱棣则在加紧活动。他挑选壮士充实自己的护卫军,以勾逃军为名,收罗异人术士。表面上,朱棣藏起锋芒,假称有病, [18] 暗中则加紧练兵。他还利用燕府崇深之便,赶制军器。

接着,朱允炆令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司,以谢贵控制北平(今北京),另以都督宋忠、徐凯、耿瓛屯兵开平、临清、山海关一带,并调检燕府护卫军士,加强对燕王防范措施。

朱棣的佯狂只不过是缓兵之计,毕竟不能持久,他想在大军到来之前做好准备。他命令亲信护卫指挥张玉、朱能率将士八百人入卫王城。这时,北平都指挥使谢贵已经接到朝廷的命令,带领在城的七卫军队和屯田军士包围了王城,并用本栅截断了端礼门等的通道。朝廷削夺朱棣王号和逮捕燕府官属的诏书也在这时到达北平。 [19]

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齐泰将燕使邓庸下狱审讯,具得朱棣将举兵反状,乃发兵逮燕府官属,并密敕张信逮捕朱棣。张信为朱棣旧部,此时遂降朱棣,朱棣随即为备。七月,朱棣以计(以装疯麻痹张昺、谢贵二人)擒杀张昺、谢贵,并命燕府护卫指挥张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夺北平九门,遂据北平。后以尊祖训、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国“靖难”为名,誓师出征。 [20] 革除建文年号,仍称“洪武三十二年”。他谕令将士,同时上书朝廷,声称根据《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之恶。”从此便开始了一场历时四年之久的战争,史称“靖难之役”。

四载干戈

燕王朱棣被太子叫到东宫挨打(燕王朱棣起事那天)(6)

靖难之役形势

战事之初,因北方诸将多朱棣旧部,降朱棣从战者甚多。朱棣先后下居庸关、怀来,捕获南军将领宋忠。趁势攻下遵化,永平投降。 [21] 建文元年(1399年)八月,朱允炆以太祖旧将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师30万伐朱棣。大军到达真定(今河北正定),先锋抵雄县,为朱棣所袭,9千人全部战死。 [22] 复战于真定,又大败。 [23] 朱允炆遂以勋戚李景隆代耿炳文。九月,江阴侯吴高带领辽东兵马围困永平。李景隆合兵五十万,进军至河间扎营。 [24] 十月,朱棣亲自率精骑袭大宁,执宁王朱权及其妃妾世子,得其部朵颜三卫骑兵(相当于雇佣兵,均为蒙古骑兵,战斗力极强),兵力骤增。 [25-26] 李景隆乘虚攻北平,但不能克(朱棣长子朱高炽镇守,用冰冻住城墙,使李景隆无法破城)。燕王师自大宁返回后,于郑村坝大破李景隆军。李景隆退军德州。 [27] 朱棣趁机攻打蔚州、大同,引李景隆派兵救援、劳师无功。 [28-29] 朱允炆被迫罢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职,以缓燕师。

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双方又战于白沟河, [30] 李景隆再次战败, [31] 燕师乘胜围攻济南。山东参政铁铉固守济南,以逸待劳,燕师久攻不下,败还。 [32] 九月,朝廷升铁铉为山东布政使,改命盛庸代李景隆。 [33] 十二月,盛庸率师与燕军会战于东昌(今山东聊城),燕师大败,主将张玉战死。 [34]

建文三年(1401年),建文帝恢复齐、黄官职。二月,燕师再度南下。三月,在滹沱河打败盛庸,再在藁城打败吴杰等。 [35-36] 朱允炆以放逐齐、黄为名,使他们外出募师勤王。当时,朱棣虽多胜,但损失颇重,而朝廷军源颇广,燕军于河北、山东一带所攻下的城邑,兵回后又为朝廷兵所据。

建文三年(1401年)底,有内臣自京师告密,朱棣得知南京空虚可图,决计改变战略。 [37] 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朱棣率师南下。四月,连破何福、平安大军。 [38-39] 五月克泗州、盱眙, [40] 兵指扬州。建文帝遣庆成郡主至燕师,乞割地求和,燕王不许。 [41]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江防都督陈瑄以舟师降燕,燕师渡江,下镇江,直逼南京。 [42] 谷王朱橞与李景隆开金川门降,南京城陷,宫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终。 [43]

南京即位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己巳,朱棣在南京奉天殿即皇帝位。 [44] 他以次年为永乐元年(1403年),从此开始了他二十二年的统治。

燕王朱棣被太子叫到东宫挨打(燕王朱棣起事那天)(7)

明成祖像

朱棣上台后的首要任务是宣传自己即位的合法性和处置政治反对派。这两点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不利于统治的巩固。朱棣对政治反对派的镇压不仅是残酷的,也是空前野蛮的。起初,他公布的“奸党”名单不过齐泰、黄子澄等二十九人,而实际被杀戮和被迫害的难以统计。 [45] 朱棣进入南京后,打算借重著名文人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遭到拒绝。于是便酿出一场诛杀十族的惨祸。朱棣令人“以刀挟其口两旁至双耳”,并将其投入狱中,接着便大肆搜捕他的门生,连坐被处死者八百七十三人,谪戍边远而死者不可胜计。 [46-47]

朱棣对待朱标、朱允炆一系和其他藩王的态度也有所改变。改封吴王朱允熥为广泽王,衡王朱允熞怀恩王,徐王朱允敷惠王,随母妃吕氏居懿文太子陵园。 [48] 朱允炆追尊的兴宗孝康皇帝,仍称懿文太子。在对众亲王的态度上,凡在建文年间被废黜幽系的诸王一律恢复了王位。 [49] 他们纷纷到京师朝见新天子,朱棣动辄给予大量赏赐。这在表面上看来是遵从祖制以笃亲亲之谊,但实际上却寓有驾驭之意。在胁迫宁王结盟时,朱棣曾许宁王以“事成当中分天下”,但朱棣做了皇帝却不认旧账,不要说中分天下,就是宁王乞求苏州、钱塘也不获准,终于改封南昌。 [50] [51] 朱棣还暗中削夺诸王的实际权力及军权。代王、岷王、齐王的护卫先后被削,连同母弟周王的护卫也被迫交出。必使其力不足与一镇相抗。 [52]

朱棣即位后,大规模对靖难功臣进行封赏。 [53] 永乐元年(1403年)四月,再论靖难的功劳,封驸马都尉袁容等三人为侯,陈亨子陈懋等六人为伯。 [54] 建文时期更改的成法,全部恢复旧制。 [55] 凡建文年间贬斥的官员,一律恢复职务。建文年间制定的各项法律规定,凡与太祖相悖的,一律废除。但一些有利于民生的规定也被废除,如建文二年下令减轻洪武年间浙西一带的极重的田赋,至此又变重。 [56-57] 山东、北平、河南遭受战祸州县,恢复徭役三年。

永乐盛世

燕王朱棣被太子叫到东宫挨打(燕王朱棣起事那天)(8)

明成祖朱棣

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为标榜文治,命翰林侍读学士解缙等人,广采天下书籍,分类编辑成书,不厌浩繁。第二年冬便编成了一部大型类书,朱棣命名为《文献大成》。但朱棣仍嫌此书简略,又命姚广孝等人重修,自有书契以来,凡经、史、子、集、百家、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各书无不包罗。永乐五年(1407年),书成,朱棣赐名《永乐大典》。这是一部规模空前的大型类书。全书22937 卷,其中仅目录就有16 卷,共11095 册,总计约三亿七千万字。自先秦至明初,所引书七八千种之多,保存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极为珍贵。

永乐四年(1406年),诏建北京宫殿。 [58] 永乐七年(1409年)后,朱棣多次北巡,长期住在北京,而以太子监国南京,天下奏章都要送往北京行在所。朱棣时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同时,提出“为治之道,在于宽猛适中” [59] 的原则。他利用科举制及编修书籍等笼络地主、士人,宣扬儒家思想,以改变明初过事佛、道教之风,选择官吏力求因才而用,为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南下北征

永乐四年(1406)七月,朱棣命成国公朱能佩征夷将军印充总兵官,西平侯沐晟为左副将军,新城侯张辅为右副将军,督师南征。进入安南,传檄数胡季犛、胡汉苍父子二十大罪,并告谕国人将辅立陈氏子孙。明军连战告捷。胡氏烧掉宫室,驾舟入海,后为明军所获。 [60] 朱棣下诏,改安南为交趾,设立交趾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及都指挥使司,辖十五府,三十六州,一百八十一县,由布政司直隶五州,分辖二十九县,凡要害处,均设立卫所,加以控制。

永乐七年(1409年)二月,朱棣派使节赴鞑靼,要求“相与和好,朕主中国,可汗主朔漠,彼此永远相安无事。”不料,使节被杀,朱棣大怒,声称“逆命者歼除之”。当年七月,朱棣派淇国公丘福为征虏大将军,率师十万征讨鞑靼。但由于明朝对鞑靼的力量估计不足,再加上指挥失当,十万人马竟在胪朐河全军覆没。 [61] 朱棣为保住尊严,只好亲征了。

燕王朱棣被太子叫到东宫挨打(燕王朱棣起事那天)(9)

明成祖五征蒙古形势

永乐八年(1410年)二月,朱棣率五十万大军深入漠北,亲征鞑靼。 [62] 五月,在斡难河畔大破本雅失里军,本雅失里仅以七骑逃遁。 [63] 明军又击破阿鲁台军于兴安岭。 [64] 阿鲁台部众溃散,阿携家属远遁,明军大获全胜。后来,阿鲁台降顺,朱棣封其为和宁王。在此之前,朱棣已封瓦剌首领马哈木为顺宁王、太平为贤义王、把秃勃罗为安乐王。但瓦剌势力不断强大,不仅阻遏明朝到西北的通道,而且企图控制鞑靼。朱棣不允许北方出现强大势力,于永乐十二年(1414年)二月,再度出塞,亲征瓦剌。 [65] 六月,大破瓦剌首领马哈木,向阿鲁台宣谕捷报。 [66] 这一仗,明军以五十万之众对付约三万人的瓦剌军,却打得异常艰苦,明军虽胜,而双方杀伤相当。第二年,瓦剌马哈木等遣使向明朝谢罪,恢复了对明朝的朝贡关系。

永乐十四年(1416年),朱棣下令营建北京宫殿。 [67] 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宫殿落成。这年九月,朱棣下令以北京为京师,正式迁都北京。 [68-69] 朱棣迁都北京时,曾遭到不少人的反对。

永乐二十年(1422年)到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又三次率师出征漠北,但所获甚微。 [70-71] 其后,又两次征鞑靼,均未见效。五次北征虽然使故元势力受到打击,但是除了阿鲁台、马哈木这些人接受了明朝的封号外,故元宗室始终未对明朝表示臣服。

病逝归途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确切位置有争议)。 [72] 这时六师在外,京师无主,朱棣左右商定绝对不泄露皇帝逝世消息。内臣马云与大学士杨荣、金幼孜商议,将军中的锡器收集起来熔成一椑(棺),将朱棣收殓了。又将椑放在辇上,每天早晚照常上膳。大军继续朝京师进发,同时派人密报太子。 [73]

不久太子朱高炽即位,便是仁宗。朱棣被安葬在天寿山长陵,与徐皇后合葬,尊谥称“启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孝文皇帝”,庙号太宗。明世宗嘉靖时改为明成祖。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简称文皇帝。 [74]

为政举措

编辑

政治
  • 加强皇权

(一)加强削藩

永乐初,朱棣为了安抚诸位藩王,稳定国内局势,同时表示自己和建文帝的不同,曾先后复周、齐、代、岷诸亲王旧封;建文帝的弟弟吴王朱允熥、衡王朱允熞、徐王朱允尚未就藩,朱棣皆降为郡王,同年又将已就藩的朱允熥、朱允熞召到燕京,以不能匡正建文帝为由废为庶人,软禁于凤阳,仅留朱允奉祀懿文太子。 [48] 但当其皇位较巩固时,又继续实行削藩。周、齐、代、岷诸王再次遭到削夺;迁宁王于南昌; [50] 徙谷王于长沙,旋废为庶人; [75-76] 削辽王护卫;削齐王护卫及官属,不久废为庶人。

(二)清除异己

燕王朱棣被太子叫到东宫挨打(燕王朱棣起事那天)(10)

方孝孺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攻占南京后,左佥都御史景清行刺未遂,朱棣下令夷其九族,尽掘其先人冢墓。又籍其乡,转相攀染,致使村里为墟。后遂泛指朱棣穷治忠于建文诸臣之举。如方孝孺被灭十族,谪戍者八百七十三人,外亲坐死者复千余人;练子宁之死,弃市者一百五十一人,九族亲家之亲,被抄没戍远方者又数百人;陈迪之死,远戍者一百八十余人;司中之诛,姻族从死者八十余人;胡闰之死,全家抄提者二百七十人;董镛之死,姻族死戍者二百三十人;卓敬、黄观、齐泰、黄子澄、王度、卢原质等之死。

(三)监察机构

朱棣重视监察机构的作用,设立分遣御史巡行天下的制度,鼓励官吏互相告讦。他利用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设置镇守内臣和东厂,恢复洪武时废罢的锦衣卫,合称厂卫机构,发展和强化了专制统治。 [77]

  • 设立内阁

朱元璋时,由于废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事无巨细都要皇帝亲自处理,所以皇帝非常累。朱棣时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但内阁品级不高,一般要经过翰林院庶吉士锻炼,后来形成了“不是庶吉士不能进内阁”的潜规则。

  • 迁都北京

北平是朱棣兴王之地,朱棣在此经营多年,统治比较稳定;另外北平处于北方农业区与牧区接壤处,交通便利,形势险要,是汉蒙各族贸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与军事要地,定都于此不仅可抗击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由南则可统领中原,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

因此,朱棣即位后,即开始准备迁都。永乐元年,诏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永乐四年(1406年),北京方面的臣僚开始奉旨征调工匠、民夫上百万人,正式营建北京宫殿。永乐五年,五月建北京宫殿。永乐九年,命工部尚书宋礼等修会通河。永乐十三年(1415年)五月,平江伯陈瑄等开凿淮安附近之清江浦,使久废的运河重新畅通;永乐十九年(1421年),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十二月,北京郊庙宫殿成。十九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迁都大政至此基本完成。此后北京一直是明朝的京师。

故宫、天坛、太庙(劳动人民文化宫)等规模宏大的建筑,就是自此开始陆续建造的。这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燕王朱棣被太子叫到东宫挨打(燕王朱棣起事那天)(1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