蛴蟆节人们对这种风俗的看法(驱除瘟疫的蛴蟆节)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正月十五“闹元宵”,是中华大地恒久持远的民俗节日,是春节文化长廊一幅美丽画卷,更是维系人们对美好生活爱恋和期盼的民族情结,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蛴蟆节人们对这种风俗的看法?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蛴蟆节人们对这种风俗的看法(驱除瘟疫的蛴蟆节)

蛴蟆节人们对这种风俗的看法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正月十五“闹元宵”,是中华大地恒久持远的民俗节日,是春节文化长廊一幅美丽画卷,更是维系人们对美好生活爱恋和期盼的民族情结。

四川南充市至今还保留着一个古老的民俗节日——“蛴蟆节”。传说可以此驱除瘟疫,让来年风调雨顺,国富民安。

追溯“蛴蟆节”的来历,据传,大约在明末清初,三会镇等地当年的春节还没过完,好多村民就突然染上了瘟疫,咯血而亡。此时,恰有一名道士云游此地,经他点拨,人们才知道是西溪里的“蛴蟆”(类似于蟾蜍)瘟神窜出作怪。为驱走“蛴蟆”瘟神,百姓们按照道士指点,将竹子砍了做“蛴蟆”灯,点上蜡烛,插到西溪河边。“蛴蟆”瘟神果然逃遁,从此村子远离病痛和灾害,年年五谷丰登。

传说归传说,随着岁月的流逝,苦痛的“蛴蟆节”也渐行渐远,衍生出全新的“蛴蟆节”。今天,它寓含着驱除瘟疫的古意,又营造着欢乐祥和的氛围,演变为人们庆祝“元宵节”的另一种方式,也成为南充市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年这天,在嘉陵区三会镇、顺庆区共兴镇和临近的西充县一些乡镇,“蛴蟆节”都会如期举行。人们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参与的人数之多,积极性之高,实属罕见。

在正月十四这天,人们就开始忙活了。女人们把浸泡了一夜的糯米晾干,慢慢摇动石磨,看洁白的米浆牛奶般溢出;男人们则钻进后院竹林,砍倒一根根鲜嫩的翠竹,准备着做“蛴蟆灯”的原材料;老人们早就在灶堂架满了柴火,眼瞅着大铁锅里冒出了袅袅的水汽,只等主妇们把包好的汤圆倒入锅里。这些汤圆可真大(“蛴蟆节”民俗中又一大特色),小碗一般,一个人吃一个就足够了。

孩子们的心思可不在这边,他们正手拉着手,围绕成大圈子,齐声高唱着流传下来的歌谣,过着属于自己的节日呢!“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高,我也高,我和嫩竹一样高;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长,我也长,我和嫩竹一起长”……

许是孩子们的歌声给男人们助了兴,吃了大汤圆,喝了米酒,红着脸儿,摩拳擦掌上阵,开始做“蛴蟆灯”。先把嫩竹子截断,大概两米左右;把最上面的竹节划拉成条,向中间挤压,成纺锤状;再以细篾编织,糊上一层白纸,呈中空状;最后在底部搁置一块泥团,点上蜡烛,大功告成。

彼时,村里早已选出了几名竹艺高强的能人,他们已经花费了好几天时间,齐心协力地共同完成一个超大的竹编“蛴蟆”,摆放在场镇的中心位置。只要它亮相,将是助推“蛴蟆节”高潮和升华节日主题的秘密“武器”。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空气中飘逸出烟花火炮的味道,还有春天馥郁的各种花香……眼看天色已晚,夜幕笼罩了山川大地。场镇上聚集的人也越来越多,像一条长龙盘踞在其中。

一年一度的“蛴蟆节”正式开始了。且看,超大的“蛴蟆王”隆重出场了,只见它伸个懒腰后,叉开四肢,张开大嘴,鼓动腮帮,伸出喉舌,被四个壮汉吆喝着抬上了轿子,颤悠悠地开始了游行。

鼓乐队紧随其后,带着队伍高歌行进。人人手里都擎着一杆“蛴蟆灯”,向着春天的田野出发。“蛴蟆公,蛴蟆婆,我把蛴蟆送下河……”队伍中开始有人不自觉地领唱起来,其他人随声附和,声浪一阵高过一阵,波涛一般此起彼伏,场面煞是壮观。远远望去,那高擎于人们手中的万千盏“蛴蟆灯”,闪烁着红色的光芒,像沉降于凡间的星星,照耀着人群走向河流。

“蛴蟆节”的由来是岁月留下的伤痕,但这种民族传承的文化和精神,已经超越了苦难,它更像是岁月拧成的一条绳子,把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口音和肤色的人们紧紧拴在了一起,来感受这片土地的多情和神秘。

为防控疫情,当地自行取消了去年和今年的“蛴蟆节”,静下心来的人们,审视历史的镜头,闪过远古,闪现今天,仿佛凤凰涅槃,定格于清丽婉约的现代南充城:柑橘在开花,桑蚕在吐丝,白鹭在翩飞,嘉陵江水在奔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