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三国吕布为何不敢用高顺(高顺为何既不受吕布的善待)
公元198年,曹操水淹下邳数月,吕布集团熬不住围困,出现了严重的内讧,其部将侯成、宋宪、魏续等人将陈宫和高顺捉拿,开门投降曹操,而势单力孤的吕布逃往白门楼后也被迫束手就擒,从而结束了下邳之战。
在随后的审判大会上,吕布的集团的数人被诛杀,他们分别是吕布,陈宫和高顺。吕布被缢杀后斩首,陈宫和高顺则被直接斩首,三人的脑袋被送到许都示众,然后安葬。
吕布被杀,因为他是这个集团的头领,而且反复无常,同时也是兖州之变的祸首。陈宫作为兖州之变的串联者和主导者,对曹操的危害最深,因此也是必杀的首要人物,可是作为吕布的部下高顺却是三个必杀之一。他只是吕布的部下,按照曹操惩办原则,高顺应该是释放的名单之一,可是却是被诛杀的首要人物,这个确实颇为蹊跷。
吕布集团其他的人在下邳之战中均没有被杀,何况高顺原本就不是属于曹操的部下,算不得反复投降的惯犯之列,可是曹操依然拿他开刀,而高顺被杀之时也没有说什么话,默默无言,这又是为何呢?
分析高顺,就得从头说起。
一、高顺的性格问题。
在王粲《英雄记》中,对高顺的性格描述有四个:第一个就是为人清白;第二个是有威严,第三个是不饮酒;第四个不受馈遗。
第一个“为人清白”。高顺品行端正没有污点,做事非常干净,不做一些蝇营狗苟的事情,所有的事情经得起检验,可以放在阳光下晒,可以让所有的人说道,能够让人挑不出毛病来。
在人品上,高顺让人挑不出毛病来,光明磊落,一心为公不为私。
第二个就是有威严。高顺看起来非常威势,又有威信。这个是对高顺给人整体感觉,也可以从侧面看出高顺不拘言笑,非常严肃,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没有特别的朋友,属于一心做事,不交朋结友,不搞朋党的人。
也说明了高顺在军中士卒深受敬畏。
第三个就是不饮酒。从吕布禁酒的情况来看,吕布军中饮酒的习惯应该是非常常见的事情,即使在形势如此恶劣的情况下,饮酒也是非常严重的事情。
军中饮酒会带来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个方面就是消耗军中物资。酒由各种粮食制造而来,从吕布禁酒的情况来看,许多酒都是吕布军中将士自家酿造而来,这样必然会耗费大量的物资。当曹操围困下邳城之际,各种物资,包括食用的粮食均是紧缺的物资,此时把它们用来酿酒,必然导致粮食出现短缺,不利于长久守城。
另外一方面就是误事。喝酒误事是长久以来的惯例。吕布的骑将侯成因为马匹失而复得,因此不顾吕布的禁令酿酒请客,从而得罪了吕布,以至双方产生了嫌隙。如果都像高顺那样,不饮酒,按照军中条例来,那么不存在因为违反禁酒的事情来,也不至于产生嫌隙。
可见,作为陷阵营的统领高顺能够做到不饮酒,从而树立了良好的示范,也是军人高贵的品格。
第四就是不接受馈赠。第四点其实和第一个是一致的,为人清白意味着品行端正,这就意味着高顺不贪财,对于财物没有兴趣,
通过对高顺的四点性格和行为习惯分析可以得出一点就是高顺品行优良,为人忠义的形象。在中国历史上为人忠义的人比比皆是,可是能够同时做到品行端正的人确实凤毛麟角。
二、高顺到底是谁的部下?
高顺的性格和行为习惯在吕布的部下简直就是一股清流。吕布在诛杀董卓后,出武关投降袁术,可是袁术拒绝了吕布,原因就是吕布的部下在南郡抢掠过甚,又看不起袁术的部下;到了袁绍处的时候,更是“将士钞掠,绍患忌之”。
吕布无法统御部下,一方面和吕布的性格有关,同时和吕布的部下来源有关。吕布部下的并州人来自边关,一贯喜欢烧杀抢掠,已经成为习惯,当来到富裕的南阳郡和冀州,这种习性难以根除,因此相比高顺的言行,高顺简直就是一个圣人了,因此他和吕布部下的那帮并州人的关系可想而知了。
总体而言,高顺是吕布的部下,但是这并不意味这高顺从一开始就是吕布的部下,而是在某个节点成为吕布的部下。
从高顺的言行和性格而言,很显然他和吕布的并州人不是一伙的。
吕布集团分三拨人:
第一拨人是吕布的并州集团。这帮人是从长安城里面带出来的,是吕布的老底子。
第二波人是兖州集团的兵马。这帮人归属陈宫以及张邈,他们是当年在兖州反叛曹操的主力。
第三波人是河内人。这帮人来自河内郡,也是吕布当初投靠张扬的时候,一部河内人投靠吕布而来的,主要是曹性和郝萌等人为主。
从这三拨人可以看出,高顺很显然不是吕布的并州集团,也不属于河内人,因此只能属于兖州集团的兵马。高顺是当年兖州之变的时候,随着张邈和陈宫一起反叛曹操,从而和吕布一起来到徐州下邳。
高顺和陈宫不合,是他戳穿陈宫密谋联合河内派的曹性以及郝萌的人再次反叛吕布的人,因此他一定不是陈宫的部下,如此这样只能是张邈的部下。
可惜,此时张邈已经死了,也没有人为他说话了,因此高顺在吕布的部下确实过得非常憋屈。
三、高顺到底是哪里人?
如果高顺是张邈的部下,而张邈又是兖州东平人,那么他是兖州人的可能性比较大。陈留郡有一个大族,这个大族就是陈留高氏,那么高顺会不会是陈留高氏的人呢?这个是非常有肯能的事情。
按照《太平御览》注引《陈留耆旧传》的记载:“高顺,字孝父,敦厚少华。”这个主要是记载陈留郡的人物,其中就提到了高顺,因此高顺也就极有可能是陈留高氏人,属于当地名门望族。如果高顺是陈留高氏,那么有些事情就说得通了。
比如高顺的性格问题,说他清白,威严,不饮酒,不接受馈赠,完全和吕布的并州集团格格不入,但是他的性格却表明了高顺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不过,从他对吕布的建言也说说明了这一点,他常常对吕布说道:“凡破家亡国,非无忠臣明智者也,但患不见用耳。将军举动,不肯详思,辄喜言误,误不可数也”
高顺的这样的话只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能够说得出来,没有受过教育的武夫哪里会说这样的话呢?看看张飞,张辽等人即是如此,历史的记载只有他们功绩和过程,很少有他们的对话,即使有对话,哪里说得出这么有水平的话语呢?
高顺的建言水平完全出自一个有文化,有涵养的人,因此也说明了高顺的出身不低,以当时的情况而言,出自陈留高氏可以肯定了。
另外一件事也充分了的说明了这一点,那就是吕布知道高顺忠义,可是就是不重用他。在河内人曹性等人谋反后,吕布不但不重用高顺,反而把他的部队交给魏续管理,打仗的时候才交给他指挥。
吕布之所以不重用高顺,一个可以说得出的理由就是高顺就是陈留高氏人。陈留高氏数代和袁氏结亲,和袁绍的关系非常好。吕布和袁绍可是有不共戴天之仇,因此吕布虽然知道高顺忠于自己,可是持怀疑态度,因为高顺的出身问题,因此对高顺持有保留意见。
可见,高顺是陈留郡高氏人应该是无疑了。
四、曹操要杀高顺的必要理由是什么?
吕布虽然知道高顺忠义,可是不重用他,反而处处掣肘他,怀疑他,这对于高顺而言,其地位非常尴尬。
他效忠的对象居然时刻的怀疑他,防着他,即使亲冒弓矢为吕布攻城略地,可是吕布就是不相信他,这让高顺非常的无奈。
等到吕布败亡之际,曹操连问也不问一下,就把高顺和陈宫以及吕布一起斩首示众。在曹操的眼里,高顺是必杀的对象,也不用劝降,即使高顺想投降,恐怕也难以免除性命之忧。正是这个缘故,高顺在被押上去的时候一言不发,和吕布以及陈宫完全判若云泥。
有人说曹操知道高顺的性格,以及他的为人,认为他必然忠于吕布,因此必须将他处死,其实这个看法是不对的。
曹操也知道沮授忠于袁绍,可是依然锲而不舍的劝说沮授,直到沮授偷偷逃跑才不得已将他杀掉,可是高顺忠于吕布并不是必杀的理由,那么他必杀的理由是什么呢?应该是他的出身,也就是说高顺出身陈留高氏才是他必须被杀的理由。原因很简单,陈留高氏和袁绍有姻亲,关系非常要好,因此高顺必须死。为何这么说, 从两个方面来说。
一方面,诛杀高顺可以消除内部隐患。下邳之战结束之后,曹操下一步的行动就是和北方袁绍决裂,这个是很快的事情。曹操在收拾完吕布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消灭了河内郡的张扬部将眭固,而眭固带着部下投靠袁绍,被曹操抢了先机,消灭了眭固,将河内郡纳入麾下从而揭开了袁绍和曹操之间的争斗。
要对外,必须巩固内部,因此铲除内部威胁则是对外必要手段。如果留下高顺,必然会留下隐患。连吕布都怀疑的人,曹操怎么能够不怀疑呢?
因此除掉高顺就是为了将来和袁绍的战事做准备。
另外一方面,诛杀高顺就是为了威慑陈留高氏。兖州之变时期,高顺的行为很显然也说明了陈留高氏也是倒向反曹的阵营,对于这样的行为必然引发曹操的不满。一方面高氏倒向了反对曹操的阵营,另外一方面高氏和袁绍的关系非常密切,这让曹操非常忌惮,因此对于高氏的立场持高度的怀疑态度。
这点从曹操对待袁绍的外甥高干的从弟高柔就可以看出来,曹操以高柔为刺奸令史,打算找茬杀掉他,可是高柔做得实在太好以至以至找不到借口而放弃。
另外,杨修被杀的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杨氏和袁绍结亲,因此曹操因为高氏和袁绍结亲而杀掉高顺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曹操虽然收服了兖州,可是陈留高氏依然存在,怎么收服他们确实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曹操采取的方式就是恩威并施,一方面杀掉和曹操作对的高顺,给予高氏以威;另外一方面就是提拔高氏子弟做官予以恩,这点就从后面提拔高柔为菅县县长可以看出。可是即使如此,由于高氏先前的劣迹以及和袁绍的姻亲关系一直受到曹操的打压,因此一直没法出头,直到曹操去世后,才逐步获得提拔。
五、总结。
高顺既不受吕布的善待,也不受曹操的待见,除了一部分原因是高顺个人与众不同的性格外,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高顺出身陈留高氏。陈留高氏和北方袁绍保持着密切的姻亲关系,从而引发了吕布的猜忌,因此高顺得不到吕布的善待。而陈留高氏的背叛以及和袁绍保持的姻亲关系同样也让曹操感到非常忌惮,因此高顺同样不受曹操的待见,最后被杀也是必然的事情。
看来,出身问题有时候真的会要了人的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