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全文的结构解读及中心思想(中庸与平庸)
潘朝晖/文
儒家的“中庸”一直被无数人解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关于“庸”的解释,选摘几条如下:
1.孔子:“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即:孔子认为“庸,无过不及”。
2.东汉的许慎《说文解字》:“庸,用也。”
3.《尔雅》:“庸,常也。”
4.三国时期曹魏的何晏:“中庸乃中和可常行之道。”即:何晏也认为“庸,常也”。
5.明代的张居正:“庸,不易也。”
个人认为:孔子释“庸,无过不及(极)”和张居正释“庸,不易也”都是正确的,但张居正表达的“不易”不是“恒常不变”,而是指“不发生状态的突变或反转”。“易”意近“溢”,比如“阴阳之易”和“水满之溢”,都是状态的突变或反转。
汉字“庸”,从“庚”从“用”,在甲骨文中已出现。
传统认为“庸”的造字本义是一种(打击)乐器,我也一度认为它就是或类似于“錞于”这种打击乐器。
因为甲骨文通常一字多表,所以我不去否定“庸”的“乐器说”。
但从说文解字角度分析,我认为“庸”应该还可以另有它义。
甲骨文“庸”,从“庚”从“用”:
“用”,容器也。
“庚”,“十天干”之一。我曾经将“壬癸甲乙丙丁戊己庚辛”与“十月怀胎”一一对应解读,“庚”是对应“胎儿入盆阶段”,“辛”是对应“胎儿分娩阶段”,也就是说“庚”是“将满未满、将生未生”的状态。
(注:因为“甲”对应的是“胎儿成型阶段”,是生命的真正开始,故在“十天干”作为序数使用时将其排序在“第一”位置。)
鉴于甲骨文通常是一字多表,所以个人认为,“庸”的造字本义可以解读为“将满未满(庚)的容器(用)”。
进一步引申,“庸”可以理解为“将满未满、将极未极”一一因为“满则溢、极必反”,比如:泰极否来、乐极生悲、水满则溢、日中则昃、月满则亏、木秀风摧、过刚易折、过犹不及……
“庸”的内涵是“不求极致、适可而止”,正如孔子所言“无过不及(极)”,但这绝非是“不求上进”,而是“进能知止”甚至“进能知退”,后人所认知的“平庸、庸人”是对“庸”的极大误解。
另外,老子的“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其实也蕴含着“中庸”之道。
这是今天的闲扯
图片均自网络,侵删,感谢原作者
本文原创,欢迎转载和探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