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金波是谁的儿子(平凡的世界是怎样问世的)

平凡的世界金波是谁的儿子(平凡的世界是怎样问世的)(1)

引言

路遥(1949—1992年)是中国新时期文坛上富有社会责任感和理想激情、道德良知的卓越作家,他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便发表了一系列体察社会弊端、呼唤社会变革、热切关注农村有志青年成长、讴歌底层劳动人民美好道德品质的中、短篇小说,以他卓尔不群的现实主义风格和深沉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感动了广大读者,成为新时期文学中拥有读者群体最为广泛、阅读量最为巨大的著名作家。进入80年代后期,随着中国文坛掀起了现代主义文学潮流,众多作家纷纷追逐创作新潮,然而路遥迎风挺立,坚守现实主义的创作阵地,以六年披星戴月、踏遍陕北城乡的巨大写作劳动和诚实奉献精神,创作出三部、六卷、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为中国当代文学史留下了一部感动亿万普通大众的平民史诗“绝唱”。但在当时,这部小说的问世可谓一波三折,历经坎坷,经历了出版界对它的质疑——冷落——追捧,经受了评论界对它的批评责难,最终以大众媒体的传播逆转了社会形势,助推路遥荣获茅盾文学奖,画上了近乎圆满的句号。

一部杰作的问世,往往是杰出作家和优秀编辑共同努力、合作创获的结果,《平凡的世界》也不例外。因此,回顾三十多年前《平凡的世界》的问世历程及其相关的人事,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中国新时期文学发展历程的认知和思考,也为路遥生平及创作的研究提供确切详实的史料。本着这种求实的精神,笔者于2020年采访了《平凡的世界》的责任编辑李金玉,并通过电话和邮件的方式,先后采访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篇连播《平凡的世界》的责任编辑叶咏梅和《路遥文集》的责任编辑陈泽顺,通过回溯1986年至1991年《平凡的世界》的发表、出版和传播过程,力图重现当年的事实真相,同时致敬那些为该书的问世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们,期望研究和热爱《平凡的世界》的专家、读者批评指正。

艰难登场——第一部的出版

1992年,路遥在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中回顾《平凡的世界》艰难的出版过程,他充满深情地写道:“我至今仍然怀着深深的敬意感谢当时《花城》杂志的副主编谢望新先生和中国文联出版公司的李金玉女士,他们用热情而慷慨的手接过了这本书稿,使它能及时和读者见面。”①以此为提示,下面就让我们来追溯当年的情况。

1985年冬天,路遥历经三年精心准备和全力写作,终于在陕西铜川陈家山煤矿医院招待所完成《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的初稿。1986年春节过后,路遥在陕西作家协会住所进行《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的改稿工作,直至定稿。

1986年春天,路遥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的手稿辗转交予来西安组稿的《当代》杂志的编辑周昌义。周昌义阅读手稿后不感兴趣,随后以“《当代》积稿太多,很难满足路遥的三点要求”为由退稿。

周昌义走后不久,作家出版社的编辑潘青萍来西安组稿,路遥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的手稿交给了她。潘青萍审稿后不满意,认为这部书不符合时代潮流,属于老一套的“恋土派”,直接予以退稿。

同期,路遥曾寄希望于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编辑李向晨,因为路遥早期的代表作中篇小说《人生》是由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副总编王维玲推介出版的,路遥由此对中国青年出版社一直抱有期待,但李向晨对此没有回应。

面对出版困境,严峻的文坛现实使路遥这位陕北硬汉陷入悲壮而愤激的心境。

就在这时,命运之神开始向他悄悄走来,一位年轻的编辑恰在此时也来到了西安。

这位编辑就是中国文联出版公司的李金玉,她当时来西安组稿。1983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成立,同年8月,李金玉从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此工作,负责向西北地区作家组稿,重点是长篇小说。1985年秋天,李金玉初次到西安组稿,由于当时路遥远在铜川煤矿写作,李金玉未能见到路遥。

1986年3月,李金玉再次来到陕西作家协会组稿,终于见到了路遥。

她向路遥约稿,路遥当时未明确表态,但李金玉没有气馁。与此同时,李金玉向著名作家贾平凹约稿长篇小说《州河》(后来改名《浮躁》),经过艰苦的努力,贾平凹基本答应,并写给李金玉一份保证书,明确写道:“6月份具体答复,尽一切力量给贵社,80%给,20%质量差,现作一些手脚。贾平凹86,3,17”。②事毕后李金玉回到北京。

1986年5月,李金玉得知作家出版社的编辑潘青萍到西安找贾平凹约稿,便第三次来到西安。她在陕西作家协会几位朋友的帮助下,追到陕西户县找到了贾平凹,拿到长篇小说《浮躁》前三分之一的手稿。但不久后,贾平凹的妻子韩俊芳来找李金玉,以评论家董子竹要阅读贾平凹的原稿为借口,将长篇小说《浮躁》手稿取走,这使李金玉在西安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处境,但她没有灰心,继续留在陕西作家协会,再次向路遥约稿。

李金玉的真诚和执着终于感动了路遥,路遥通过陕西作家协会《延河》杂志的编辑徐子心转告她,愿意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交予她发表,李金玉为此在陕西作家协会等候一个多月。6月,李金玉终于拿到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的书稿,当她通读全书时,便情不自禁地被这部小说的宏伟气魄和深刻内涵所震撼,认为“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作品,书中表现的经历苦难的人们不向苦难低头、积极向上的精神和美好的道德情感深深地感动着我”③。6月10日,李金玉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的约稿合同交给路遥(当时路遥为这部书取名是《普通人的道路》),路遥欣然提笔签上了自己的名字。④

但是,李金玉带着《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的书稿回到北京,却受到上司的指责,认为她“丢了西瓜捡了芝麻”。李金玉为此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但她坚持自己对《平凡的世界》的判断:即“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大手笔”⑤。在她的不懈努力和艰难斡旋下,几经周折,公司的领导终于同意出版该书。6月25日,李金玉在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审稿签字单上,正式签下她的审读意见,而书名也改为《平凡的世界》。⑥7月7日,李金玉在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发稿单上,写下她的意见:“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封面设计气势应该大一些,风格是写实的。”⑦7月16日,李金玉在中国文联出版公司装帧设计通知单上,对《平凡的世界》的内容大要写道:“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作者在近十年间的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⑧同日,该书的二审顾志成、三审宋文郁都签字同意出版。7月18日,李金玉在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图书出版合同上,代表公司签字同意出版路遥的《平凡的世界》。⑨

就这样,《平凡的世界》终于出版了。路遥怀着感激和信任,于这年7月27日致信责任编辑李金玉,谈到《平凡的世界》的封面设计事宜,全文如下:

金玉:

你好。信估计你已经收到了。你的先后两信都收读,一切均好,请放心。只是“合同书”还未收到,你是否用挂号寄出的?这样会慢一些。

现寄上《平凡的世界》的封面设计。设计者为延安地区文联美术编辑张永革,他是陕北人,陕西美术界颇有影响的青年画家,此设计完全体现了我的想法,我十分满意,估计你也会满意的。你一定要做工作,书的封面完全用这个设计。否则,我会很失望的。如果哪方面有困难,需我出面,请及时告知,我给出版公司领导写信。我特别希望这个设计稿能顺利通过使用。请你及时将情况告知我。如来得及,我九月份去北京再做工作(当然通过了就无此麻烦了)。

你信中所述情况均知道。我等你的回信到后,再给你写信。因在文联处赶寄封面设计,就写这些。

祝夏安!一切好!

路遥

7.27⑩

同年8月23日,路遥再次致信李金玉,并寄去《平凡的世界》的合同书,全文如下。

金玉同志:

您好。

寄上合同,请查收。我不懂此道,反正一切按您的安排。我像“阿Q”一样,尽量把圆画圆。

路遥

86/8/23⑪

同一时期,路遥的文友们也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陕西文联《长安》杂志主编、诗人子页不仅建议路遥将这部长篇小说定名为《平凡的世界》,而且打电话给广州花城出版社总编、诗人李士非,向他推荐路遥的这部长篇小说。旅居北京的陕西籍评论家李炳银,也向花城出版社推荐路遥的这部新作。陕西作协《延河》杂志主编、作家白描将路遥的这部新作予以选载,1986年第4期《延河》杂志选载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卷一的第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三章,标题为《水的喜剧》,并附有路遥写作的导引:

正在写作中的多卷长篇小说《普通人的道路》,描写近十年间的当代城乡社会生活。全书共三部。此篇是第一部卷一中的第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章。题目为临时所加。这几章在第一部中并不占有特别位置,只是它构成一个较连贯的情节。正因为这样,本书的一些主要人物未能在此出现。这几章内容的时代背景为一九七六年夏天。⑫

与此同时,著名评论家、陕西作家协会《小说评论》杂志主编王愚给予路遥热情的帮助,他向自己的好友、广州《花城》杂志的副主编谢望新大力推荐路遥的这部新作《平凡的世界》。因此谢望新特意从广州飞到西安来见路遥,并对书稿进行了认真的审读,他认为“这部小说主题鲜明,气势恢宏,立意深刻,耐人寻味,确实是近年来长篇小说中难得的好作品”⑬,于是决定在《花城》上发表。

1986年11月,历经一波三折过程后,《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终于在《花城》杂志第6期发表,作为重点作品以头条推出,内文中插入画家若峪为《平凡的世界》创作的七幅插图,篇首是责任编辑刘剑星撰写的编者按:

这是青年作家路遥继中篇小说《人生》之后推出的又一篇力作,也是他计划中的系列长篇的第一部。作品以全景式的恢宏气魄,用现实主义的写实镜头,再现了我国农村一九七五——一九七八年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一幕。作家以全部的心血和激情倾注给生他养他的黄土地,写得深沉、凄婉而又雄浑、浓郁。作家为此酝酿构思长达四年之久。

……作品笔墨凝重,以情动人,塑造了众多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读者可以看到质朴、刚强的高加林式的新一代西部硬汉子;也可以看到善良贤淑、纯情的刘巧珍式的东方型女性形象。作品中有惊心动魄、原始洪荒的械斗场面,也有缠绵悱恻、柔情似水的儿女之爱。这是一幅纷繁复杂、多姿多彩的社会风情画,也是一幅纵深辽远的历史卷轴。它将以其内在的魅力与激情赢得读者。⑭

《花城》杂志社隆重推出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两年以后,《平凡的世界》第一部获得第四届“花城文学奖”榜首的殊荣。

1986年12月,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的精装与平装两种版本,这部书第一版的印数是19400册(据李金玉回忆,当时公司内部规定,一部书的征订数低于10000册,将不予开机印刷)。

逆境突围——第二部的出版

《平凡的世界》第一部虽然问世了,但评论界和读者们的反响却是冷淡的。1986年12月29日至30日,《花城》《小说评论》编辑部联合在北京召开《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座谈会,在京和陕西的部分评论家们应邀参加了讨论。会上,三位评论家蔡葵、朱寨、曾镇南给予《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充分的肯定,但也有很多评论家(雷达等人)持尖锐批评的态度。对此,路遥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平静地回忆道:“第一部发表和出版后的情况在我的意料之中。文学界和批评界不可能给予更多的关注。不过,当时还是有一些我国重要的批评家给予第一部很热情中肯的评论。这里我主要指出北京的三位,他们是蔡葵、朱寨和曾镇南。我国几位当代重要批评家的理解,使我在冷落中没有丧失信心。当然,从总的方面看,这部书仍然是被冷落的。”⑮

面对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文坛汹涌澎湃的现代主义浪潮,路遥的心境是清醒而愤慨的,也是悲壮而坚毅的,正像他表白的那样:“既然我一直不畏迎风而立,那么,我又将面对的孤立或者说将要进行的挑战,就应当视为正常,而不必患得患失,忧心忡忡。”⑯本着这种“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情和勇气,路遥一头扎进了陕北大山深处的荒僻县城吴起人武部窑洞,开始了《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的写作。

1986年,延安地区的《延安文学》杂志社积极筹备在全国公开发行该杂志,《延安文学》的两位副主编曹谷溪和高其国是路遥的好友,因此他们想在明年公开发行的第一期上选发《平凡的世界》第二部里的一两章。路遥经过慎重考虑后,同意了他们的建议,他从《平凡的世界》第二部里选定两章,并将稿子交给了高其国。1986年9月5日,路遥出于对自己这部未曾面世作品的珍爱,致信给高其国,要求《延安文学》杂志不要对他的作品改动,全文如下。

其国:

我整理了一下延安所谈的问题,把前半部弄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后半部分意思不大,干脆不要了。稿件所谈的问题看来还集中了一些。如你们觉得可在《延安文学》发表,请按原样发出,如觉不合适,请不要发了,等我回西安后退给我。这样的文章一个字的改动都可能不符合作者的原意。

致礼

路遥

5/9⑰

由此可见,路遥对发表自己的作品要求严格,《延安文学》杂志社也同意一字不改,按照原样发表。于是,1987年第1期《延安文学》杂志选发了《平凡的世界》第二部卷三开头的两章,标题是《新上任的省委书记》,标题下面有编者按:

本篇选自路遥多卷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第二部卷三中开头的两章。题目为编者所加。全书共三部,近百万字,由《花城》陆续发表,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⑱

1986年冬天,路遥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第二部初稿的写作。次年春天,路遥在陕西作家协会住所对《平凡的世界》第二部进行改稿。进入夏天,路遥病倒了,他被长期超人的写作劳动摧毁了健康,但在他抵达故乡榆林城,得到老中医张鹏举的妙手医治后,随即又投入到紧张而庄严的写作中去。

1987年7月8日,路遥致信《花城》杂志副主编谢望新,并托人捎去《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的手稿,希望在《花城》杂志发表,全文如下:

望新兄:

您好。久别了,甚念!

现通过一位并不熟识的人,将《平凡的世界》二部手稿捎您,这样比邮寄要快和安全一些。稿件怎发,由您全权处理。因为第一部发在《花城》,我仍想在您那里发。二部几乎投进了我的全部精力和热情,我自觉尽了力,稿件头天完,身体第二天就垮了,心力衰竭,气力下陷,整天服中药,也没气力和兴致和其他刊物交涉。问题是此稿我仍想由您手里发出,哪怕只发行一两份都可以——这些都是无所谓的。使我深受感动的是,在我耗尽心力寂寞地投入这件漫长工作的时候,得到了您这样的朋友的理解和帮助,再一次感谢您。

您那里的情况和处境我不很了解,但能猜出几分。唉,没办法,不想干事的人总要让想干事的人什么也干不成!

相信山不转水转,会有好的转机的,如心烦,可出来走走?

我如身体复元,即启程去煤矿下井(二十天左右),然后分别去陕北农村和大学去补充一些技术性的生活,有什么事,信仍寄作协,会及时转我的。

深致敬意!

路遥

8/7⑲

但是路遥的希望落空了,《花城》杂志最终没有发表《平凡的世界》第二部。其中缘由,《花城》杂志原主编范汉生后来曾在一篇回忆文章中披露此事:

1987年8月路遥托人将第二部稿子带来,由于编辑部人事变动,新组成的编辑部尚在磨合期,在发《平凡的世界》第二部时,内部意见分歧,发排受阻。此时我已离开编辑部,此情况完全不知,后来听说也只能叹气罢了。

《平凡的世界》后荣获茅盾文学奖。三部中《花城》只发一部,未能争取到出版权。这是花城出版社的一个损失,也是《花城》杂志创刊以来的一大失误与遗憾。⑳

当然,评论界对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第一部评价不高,再加读者反应平淡,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出版界的考量和抉择,以至于造成了《平凡的世界》第二部公开出版前,除了《延安文学》杂志选发两章,没能在中国任何的大型文学杂志上全篇发表。这对路遥显然是打击,但他已经全然不再理会外界,他付出了全部生命和热血,就是为了给历史留下一个深厚的交代,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根本不再考虑这部书将会给我带来什么,只是全心全意全力去完成它。完成!这就是一切。在很大的意义上,这已经不纯粹是在完成一部书,而是在完成自己的人生。”㉑

就在这个艰难时刻,转机出现了,希望的曙光在路遥的眼前渐渐闪现。

1987年春天,路遥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西德,临行前赴北京办理出国手续。在京期间,路遥在公交车上与老同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叶咏梅相遇,交谈间叶咏梅问到路遥最近的创作,路遥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送给了她。叶咏梅仔细阅读过全书,感叹不已,她感到路遥这部作品蕴含着重大的人生哲学和朴素深沉的艺术魅力,是一部融真、情、美于一体的不可多得的杰作,于是她下决心把这部小说录制成广播节目,使它早日与生活在平凡的世界里的普通人见面。

与此同时,李金玉信守承诺,她所在的中国文联出版公司愿为路遥继续出版《平凡的世界》第二部。但由于这部书的征订数不足10000册,李金玉找到印刷部的负责人邢培元,经过沟通,才使得这部书得以开机印刷。路遥为此深深感动,在他看来,在全国没有任何一家出版社愿意出版《平凡的世界》的前提下,李金玉冒着风险,才使《平凡的世界》第二部能够出版面世,他因此将李金玉视为生命中的“恩人”。㉒这年路遥写下《平凡的世界》第二部概要,全文如下:

《平凡的世界》第二部概要

全书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巨大繁荣的背景上,展示了改革最初激荡的社会气势以及各种艰难的突破,各种矛盾冲突愈加激烈。在这一非凡的历史演变中,原有的社会格局被打破,许多人物的命运发生了戏剧性变化,通过各种情节,展示了大变革中人和人的心理变化。以前出场的主要人物卷入新的生活涡流中,有些过去次要的人物逐渐进入主要的“表演区”。全书约三十万字,八七年夏天交稿。㉓

由此可见,路遥是怀抱着文学上的雄心壮志,一路坚忍不拔地走下去的,他决不会屈从于盲目的文学跟风。1987年10月,路遥再一次跨上沉重的文学行囊,来到了黄沙裹挟下的故乡榆林城,在榆林地委书记霍世仁和榆林行署专员李焕政的帮助下,入住榆林宾馆,免除食宿费用,在相对优越的环境里,抱病开始了《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的写作。

1988年1月27日,路遥在榆林宾馆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的初稿。

路遥曾回忆道:“春节前一个星期,身体几乎在虚脱的状态下,终于完成了第三部的初稿。其兴奋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㉔

1988年4月,《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这部书第一版的印数是9101册,当年9月第二次印刷的印数是19000册。这距离路遥搜集素材、准备写作的时候,已经度过了漫长的六年,庆幸的是,路遥坚守下来了,正如他表白的那样:“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㉕

迎来转机——第三部的出版

1988年5月25日,在陕北甘泉县干部招待所的一个寂寞小房间里,路遥最终为《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的改稿画上了最后一个生命的休止符。

就这样,路遥历经六年艰苦漫长的文学远征,最终完成了三部、六卷、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为自己流逝的青春岁月、激情年代留下了一座无怨无悔的文学纪念和生命丰碑。在那些寂寞难捱的日子里,在身心陷入高度孤独的状态中,在文学界普遍予以轻视质疑的冷遇下,路遥承受着来自外界环境和自身病痛的双重压力,但是他迎风挺立,不惧失败,不畏险阻,以命相抵,以死相拼,排除了前行路上的一切阻力,以自己燃烧的生命激情化作了强大的文学祭品,给中国当代文学史留下了一部壮丽而恢弘的民间史诗,更是献给他的故乡陕北高原伟大而平凡的父老乡亲一曲气壮山河的灵魂交响乐。

这年春天,西安的《长安》杂志社准备推出该杂志的百期纪念号,两位主编子页和闻频是路遥的文友,因此他们向路遥约稿,路遥同意将《平凡的世界》第三部中的一章交给《长安》发表。于是,1988年第5、6期合刊的《长安》杂志上,《平凡的世界》(第三部选粹)以头条作品刊登,该章节共计9页,约1.4万字,在目录页上有编者撰写的内容简介:

著名作家路遥以《人生》鼎势文坛之后,笔耕不辍,六年之间镌成长篇《平凡的世界》,在中央电视台将拍摄成电视连续剧与广大观众见面前夕,作家自择其三部曲之三的精粹,付梓本刊以飨读者。㉖

1988年5月,山西《黄河》杂志的主编珊泉(本名周山湖)从前主编、作家成一那里得知,由于种种原因,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第二部无法发表,他便专程前往西安拜会路遥,并正式向路遥约稿。路遥被珊泉的诚意感动,决定将《平凡的世界》第三部交给《黄河》杂志发表。为了等候路遥交稿,珊泉特意将当年的《黄河》杂志第3期推迟二十天发稿。因此,5月25日,书稿刚一完工,路遥不顾劳累得近乎虚脱的身体,离开陕北甘泉县,从延安出发,途经陕北清涧县、延川县,分别稍作停留后,他就奔赴山西太原。路遥赶到太原《黄河》杂志社,见到珊泉后,住在太原冶金招待所三天,这三天他几乎足不出户,对书稿进行最后的修改润色,直到定稿,然后郑重地把书稿的复印件交给了珊泉。

路遥离开太原,即刻赶赴北京。6月1日,他准时来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将《平凡的世界》第三部手稿,交到了叶咏梅的手上。路遥对此回忆道:“当我和责任编辑叶咏梅以及只闻其声而从未谋面的长书播音员李野墨一起坐在中央台静静的演播室的时候,真是百感交集。我没有想到,这里已经堆集了近两千封热情的听众来信。我非常感谢先声夺人的广播,它使我的劳动成果及时地走到了大众之中。”㉗

从1988年3月27日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AM747频道《长篇连播》节目开始首播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用的是出版作品,第二部用的是二校清样,第三部用的是路遥手稿。借助现代传媒技术的强大艺术魅力,《平凡的世界》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走进了千家万户普通人的心灵世界,激起了广泛而强烈的社会反响,正如叶咏梅对这段激荡人心的岁月的讲述:

中央电台用四个月的时间播放了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后来又在新疆电台等省台重播,它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和亿万听众的瞩目;创中央电台《长篇连播》节目听众来信量之最。

回想当初,《平凡的世界》第一部问世时,它静静地躺在书店的书架上,也许因平凡而很少有人问津;可一经电台连续播出,叩动了千百万听众的心,竟使作品供不应求,又进行再版……电台收到数以千计的听众来信,有学生、教师、工人、农民、解放军指战员、离休干部及待业青年等。他们共同表述了这样的心情:听了《平凡的世界》,它教我们走路,教我们生活,教我们如何去实现自我人生价值。㉘

8月3日,126集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连播结束,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估算,当年国内的听众达三亿之多。与此同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平凡的世界》后,当年共收到全国听众的来信1600多封,这个数字在当时是创纪录的。中国文联出版公司也感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强烈反响,他们也收到读者来信3000多封,编辑、发行部门还不断收到读者电话,要求购买此书。广大听众和读者对《平凡的世界》的热爱,影响到了评论界的专家学者,从而有力地逆转了社会形势。

在此背景下,1988年11月底,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在北京召开《平凡的世界》座谈会,邀请在京的评论家鲍昌、陈丹晨、何镇邦、雷达、蔡葵、曾镇南、陈骏涛、何志云、钱旭初、朱晖、郑荣来、宋文郁、杨世铎、叶咏梅等人到会研讨。会上,评论家们热情称赞《平凡的世界》,认为这是一部具有相当思想深度和艺术魅力的力作。

1988年7月25日,《黄河》杂志第3期隆重发表了《平凡的世界》第三部。

将它作为本期作品头条,并配有画家董智敏为《平凡的世界》创作的题图和插画,篇首刊登了对小说内容精当的简介:

这是一部全景式描写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以农村、矿山、大城市为舞台,主人公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演出了不同的人生戏剧。围绕着他们展开好几条爱情线索,缠绵悱恻悲欢离合,无不体现着大变革时期的尖锐矛盾和时代特色,同时又饶有生活情趣,高潮迭起,结局意外。作者笔力雄健,开掘深刻,实在是一部雅俗共赏的艺术精品。现在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播。为使读者阅读方便,篇首附有前两部的内容简介。㉙

1989年10月,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了《平凡的世界》第三部,这部书第一版的印数是10500册。至此,历经三年艰辛历程,这部耗尽了路遥生命的长篇巨制终于与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是路遥六年文学远征的胜利,也是责任编辑李金玉对《平凡的世界》和读者做出的贡献。

1991年1月,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中国最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开始评选。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经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推荐,报送参选茅盾文学奖,李金玉作为《平凡的世界》的责任编辑,为该书撰写了选送报告,全文如下:

《平凡的世界》以黄土高原双水村农民孙玉厚一家的命运遭际、矛盾纷争为结构中心,全景式地表现当代城乡生活,展示了“文革”后期到改革初期十年间的生活场景和历史变迁,富于力度地概括了广阔而复杂的时代内蕴。

作品中塑造了众多真实的、彼此鲜明地区别着的、具有民族特征的性格,深刻而又细致地表现了“平凡世界”的风波动荡和各式普通人的心理浪潮,突出了主人公,尤其是农村青年一代在改革时代风云变幻中各自的人生选择和人生道路,既有关于农村历史性变化的丰富而又生动的显示,又有农村青年爱情追求与人生追求曲折而又感人的描写,既体现并充分肯定了民族的传统美德及其人格理想;又结合时代特征展现了城乡交流、两种文明撞击中新的前景。它成功地刻划了孙少平、孙少安等能包举诸多人生容涵、富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并传导出特定的文化风貌和浓郁的黄土高原情味。

作者路遥,1949年12月生于陕北一个贫农家庭,中学毕业后教过学,后又到县城当过临时工。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成为专业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副主席。他创作的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和《人生》分别获全国第一、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其小说《人生》在全国引起轰动,继《人生》之后,路遥一头扎到陕北农村体验生活,和农民同吃同住,同时阅读大量书籍,为创作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做准备。经过三年的准备和艰苦创作,一百余万字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终于与读者见面。1988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播出了这部小说,历时130天,随后,浙江、新疆、内蒙、云南、黑龙江、江苏等十几个省市又陆续重播,收到了轰动的社会效应。电台、出版社和作者共收到听众和读者来信近万封。他们中既有文化层次较高的研究生、大学生、初高中学生和教师、干部,也有普通工人、农民、部队战士和待业青年;既有青年人,也有老年人。山西师专一学生代表全班来信说:“我们把中午十二点半当作了学习之余最大的生活享受,每天都在关注着主人公的命运,为主人公之悲而悲,之喜而喜。”河北廊坊武警学院一学员来信说:“我们系一共二百七十人,住在一栋四层楼里,约有一百部左右的收音机,收音机在中午十二点半同时打开,收听《平凡的世界》……”一位甘肃的高中生来信说,他家在农村,离学校八里地,自从《平凡的世界》开播后,便深深吸引了他。为能完整地听完这部书,他每天一放学就往家里跑,冲进房门,打开半导体,然后才平静下来,一边听一边吃饭。四个月下来,他的长跑成绩竟在校运动会上拿了名次。来信的听众和读者还有盲人和偏瘫病人,他们把《平凡的世界》当作自己生活中的良师益友;还有的单位和学校的团组织把《平凡的世界》作为青年人的必读书推荐给团员青年,并开展了各种座谈会和研讨活动。《平凡的世界》引起了广大听众和读者的内心共鸣,他们给予这部书极高的评价,有的称它是“新时期的创业史”,有的赞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巨著”。大量来信表达了他们希望尽快读到这部书的迫切心情。这在纯文学走向低谷的今天,实在是件难得的事情。㉚

1991年3月7日,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在北京揭晓,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与凌力的《少年天子》,孙力、余小惠的《都市风流》,刘白羽的《第二个太阳》,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五部作品获奖,路遥名列榜首。3月10日,《人民日报》报道了这一消息。3月16日,《文艺报》也报道了茅盾文学奖评奖情况。3月25日,路遥启程赴京领奖。3月29日,路遥参加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第三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大会,并代表获奖者致辞。路遥为此精心撰写了获奖词《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其中他总结回顾了自己的创作追求,并感谢支持《平凡的世界》问世的朋友:

更重要的是,我深切地体会到,如果作品只是顺从了某种艺术风潮而博得少数人的叫好但并不被广大的读者理睬,那才是真正令人痛苦的。因此,写作过程中与当代广大的读者群众保持心灵的息息相通,是我一贯所珍视的。这样写或那样写,顾及的不是专家们会怎样看怎样说,而是全心全意地揣摩普通读者的感应。古今中外,所有作品的败笔最后都是由读者指出来的,接受什么摈弃什么也是由他们抉择的。我承认专门艺术批评的伟大力量,但我更尊重读者的审判。

《平凡的世界》对我来说已经成为过去。六年创作所付出的劳动,和书中那些劳动者创造生活所付出的艰辛相比,不值一提。但是,我要深深地感谢《花城》文学杂志社及谢望新、《黄河》文学杂志社及珊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及叶咏梅,特别要感谢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及本书的责任编辑李金玉,他们热情而慷慨地发表、播出和出版了这本书,才使书中的故事又回到了创造这些故事的人们中间。㉛

这就是路遥的创作精神,他坚守着永远不丧失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感觉,以出自内心的真诚,为千千万万平凡而伟大的人民发出真善美的讴歌和礼赞,最终赢得了人民的尊重和热爱。而他在众多作家作品激烈竞争的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评选中脱颖而出,摘得桂冠,也为这场长达六年的文学征程和出版进程画上了一个近乎圆满的句号。

尾声——并非圆满的结局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留在新时期文坛最后的精彩绝唱,继获得茅盾文学奖前后,又接连荣获了一系列奖项:1990年中国电视飞天奖长篇电视剧荣誉奖、1991年陕西省“双五”文学奖特等奖、1991年全国第五届中学生读书评书活动提名奖、1994年第一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但是,伴随着鲜花、掌声和红地毯的背后,是路遥旷日持久的劳动付出、并不顺遂的家庭环境和不为人知的凄苦心境,他终于在载誉而归后不久,被病魔彻底击倒了。

1991年6月18日,路遥致信李金玉,谈及新版《平凡的世界》的封面设计,并且提及自己的生活近况,期望李金玉帮助自己顺利完成出版,全文如下:

金玉:

你好。

封面样稿及短笺收读。封面总体上十分出色,请代向王堃同志致意,感谢他费了苦心。有几点小意见最好能改过:①封面“著”字可去掉,因手写体名字旁加这么个印刷体,别扭;另外,书脊上已有“著”字。②封面“第三部”似应在书名下面,人名应在“第三部”下面。③(第三部)的括号应去掉,加括号较拘谨、小气。其他都很好,只是烫金效果如是现在这样暗,就有点不太容易看清。

我回西安后,忙于应付各种烦俗场面(我是冷静的),最近脚气感染,不能走动,而且心情也不好。人往高处走,高处不胜寒,你会理解我的状况。陕北一直没去,最近也不准备去,一个人没心劲。

请你保重身体,想开些,人活一世,都难,好在我们总算能超脱一些(意识方式)。

我知道你忙,心也烦,但我还是抱着强烈的愿望,盼你能最后盯着这本书不出差错和读者见面。我想你会这样的,这是我们共同的收获,我们都珍视它。我远在千里,给你帮不上忙,很难过。

希望你能各方面能好一些。其他有机会见面再说。

请谅解我用一个“唉”字结束此信。

路遥

18/6㉜

事实上,《平凡的世界》获奖之后,文学上的巨大荣誉并没有给路遥带来物质生活上的切实改观。就在这时,作家出版社派人联系路遥,想要出版《平凡的世界》。8月18日,路遥致信李金玉,表达了路遥对中国文联出版公司的不满,以及对李金玉的信任和委托,全文如下:

金玉:

你好。好长时间没联系了,不知近况如何?我前一段一直病着,现又一个人带着孩子,门也出不了,狼狈不堪。

现有一事请你考虑,如有可能,请能协助。《平》一书经济方面我一直耿耿于怀,总觉得和所付劳动差值。眼下有一朋友刘君想在这本书的发行上做点文章,前来和你们商量,我全然不懂其中要害,请你和他商量一下。另外,这版书你们出后,下一版我是否可将版权交由另一出版社?看来在文联公司不可能有任何补偿性的东西了……

我一直梦想陕北之行,我想一定会有机会的。

先写这些。有什么情况请能给我写个信。

祝好!

路遥

18/8㉝

由此可以想见,路遥当时困窘的处境和郁闷的心情,李金玉为此尽力帮助路遥解决稿费的问题,她后来回忆这段往事时写道:

《平凡的世界》获奖之后,我社重新设计了新的版本。因为当初出版时是按千字20元给的稿费,以后每次再版只有很少的印数稿费,就是说,获奖后,路遥在经济上在出版社得不到丝毫的好处,而当时,他很需要钱。这时候,有出版社找路遥想出版该书,这样他可再拿一次稿费,可路遥没有答应。我知道他是不愿让我为难。但是我社领导对路遥的冷漠态度让路遥颇有微词,几次在信中抱怨。我对此也无能为力,因为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编辑,很多事情我无法左右,社内复杂的人际关系更是无法跟他说得清楚。后来,路遥给我社的主要领导赵寻同志写了一封信,由我转交,内容是家庭有困难希望出版社能在稿费上给予适当补助。赵寻同志指示给路遥补助一万元。㉞

就这样,路遥用生命为代价完成的《平凡的世界》,只为他带来三万余元的金钱回报(稿费20000元,补助10000元,加上微薄的印数稿费和改编电视剧的著作权报酬680元),然而他留给人间的精神创造,却是无价的。

1992年11月17日,路遥不幸英年早逝,留下将近两万元的账单,由他的四弟王天乐代为偿还。路遥去世以后,《平凡的世界》一书由责任编辑李金玉将版权转给了路遥生前的好友、华夏出版社社长陈泽顺。陈泽顺是著名作家、编辑,笔名陈行之,他在路遥身后,怀着饱满的热忱,付出辛勤的劳动,为已故的亡友先后编辑出版了《路遥文集》(五卷本,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路遥中篇小说名作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路遥小说名作选》(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平凡的世界》(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为保存、整理和推广路遥的作品,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随着时光流逝,路遥离开我们已近三十年,广大读者依然怀着敬意和喜爱传阅着他的《平凡的世界》。根据国内出版界的统计,截止到2020年,《平凡的世界》的销量已超过1800万册,而且每年还在增长,对于一位已故的作家来说,这是最好和最真实的纪念。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主流文学界对于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至今并未认可。当前,中国高校内部普遍采用的几部主流教材《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思和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共和国文学五十年》(杨匡汉、孟繁华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中,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要么被一笔带过,要么就只字不提。

追踪和探究这种“读者厚爱,专家轻视”的文学现象,应该说,这很能代表中国主流的精英知识分子群体对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的审视和认知。如果我们充分尊重文学的崇高价值和高卓品位,那么我们就不能不正视和肯定严肃的文学专家们对作家和作品做出的严苛批评和裁定。然而,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路遥不是天才,而是苦才;不是贵族,而是劳动者;不是官方知识分子,而是普通大众的代言人。他的作品朴实无华,走进了普通人的灵魂世界,他让每一个卑微的生命找到了做人的尊严和价值,更让每一个普通老百姓感受到了爱的永恒力量,他因此赢得了平凡的世界里无数普通人的崇拜和热爱,仅此一点,路遥就足以名列20世纪最成功的作家之一。毫无疑问,路遥不是完美作家,但是,路遥伟大。

结语

通过对那段难忘的激情岁月的回溯,我们可以看到,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坎坷曲折的问世历程,它走过的是一段伴随着荆棘与鲜花、诽谤与理解、冷漠与热爱、厄运与成功的艰辛道路,这其中折射出复杂多面的社会多棱体的客观现实,但是,信任、理解、尊重、支持等人世间最美好、最温暖的友爱真情也突破了重重冰封的藩篱,迎来了阳光明媚的文学的春天。在这艰难的前进历程中,让我们记住这些伴随着路遥一同走过的可敬的人们的名字:李金玉、谢望新、王愚、叶咏梅、珊泉(周山湖)、陈泽顺,尤其是李金玉,她用信任和真诚托起了《平凡的世界》这座艺术大厦,让路遥那太阳般的热诚、大山般的厚重连同他永恒的信仰,一起长留人间。

路遥是不朽的希望歌手,永远为新生活、新理想、新人类代表而歌唱。路遥终其一生,执着于写实主义文学,执着于理想主义精神,执着于人道主义情怀。而普通大众,恰恰是路遥心里最惦念、最悲悯、最执意书写和讴歌的人类,路遥在精神世界里跟他们血肉相连,他们也理应以同样的热情来理解和接纳他们的作家路遥。他那至死不渝的战士的激情,和他那不改初心的劳动者本性,以及他用生命血肉铸就的上百万字的文学丰碑,无愧为陕北高原的精神图腾!

路遥生长于陕北高原,浸染着古老文化,被淳朴善良的乡民包围,生于此,长于此,发自肺腑地热爱这片故土家园。陕北高原是路遥的灵魂家园和精神圣地,这片土地上勤劳而朴实的人民是路遥穷尽一生表现和讴歌的主题。因此,《平凡的世界》尽管被某些评论家指责为“恋土派”“乡土情结”,但路遥执拗地坚持并“九死而不悔”。

但是,就在这个重大的精神领域里,路遥暴露了他作为浪漫诗人的不足。这就是,他的思想的卓越之处和先天缺陷是紧紧绑缚在一起的:他的热烈、他的真诚、他的片面、他的执拗,他顽强地体验生活,并相信整个平凡的世界的本质,也跟他自己的精神世界一样,充满了朴素、坦荡、希望和美好。这使他那崇高的理想主义,在今天这个日益复杂化、多元化、无序化的社会精神领域里,难以被更多的人们信服和试用。但也正因如此,只有被真正的理想主义激荡的诗人,才能是这样感人至深的预言家,这就是为什么他的预言——“这片土地,觉醒了”,直到今天,仍然令许多读者怦然心动的原因。因此,当我们回顾《平凡的世界》问世历程的时候,依然怀有发自内心的感动和敬意,去追怀那段难以忘怀的岁月,去接受那来自文学真诚年代的精神赐福,并相信它的光辉、它的荣耀,将会跨越物质世界的废墟而永世长存。

注释:

①⑮⑯㉑㉔㉕㉗㉛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57页,第58页,第17页,第80页,第83页,第11页,第206页,第92—93页。

②⑭⑦⑧⑨⑩⑪㉓㉚㉜㉝2020年11月27日李金玉提供上述资料原件,12月4日李金玉提供路遥信件原件。

③⑤㉞李金玉:《平凡的世界辉煌的人生》,路遥研究2019年总第8期,第40页,第39页,第45页。

⑥⑬㉒航宇:《路遥的时间——见证路遥最后的日子》,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13页,第10页,第118页。

⑫陈思广:《欣慰的纪念重要的收获——〈路遥研究资料汇编〉评介》,路遥研究2008年总第3期,第132页。

⑭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部),花城1986年第6期,第20页。

⑰2022年1月19日高其国提供路遥信件原件。

⑱路遥:《新上任的省委书记》,延安文学1987年第1期,第6页。

⑲⑳梁向阳:《路遥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38页,第239页。

㉖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部选粹),长安1988年第5—6期,目录页。

㉘叶咏梅:《谈听众的审美情趣——从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连播引起瞩目说起》,视听天地1989年第4期,第29页。

㉙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部),黄河1988年第3期,第4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