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立志求学是在几岁(孔子年少立志学习)

提起中国文化必定绕不开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孔子,他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孔子立志求学是在几岁(孔子年少立志学习)(1)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自他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在当今社会,我们可以从孔子的言行中借鉴哪些经验呢?

01 认识自己,对人生负责

孔子立志求学是在几岁(孔子年少立志学习)(2)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我们现在读《论语》,从文字中能看到孔子的形象,不过《论语》中最值得注意的还是他对自己的评论或描述。

孔子与一般人的态度不同,并不回避跟人谈论自己,一般人谈论自己的时候基本上都比较笼统,即使自夸,用的语言也比较委婉,很少能正面地剖析自己。

但孔子不介意,因为他能清晰地认识自己,有对自己负责的心态以及对自己的人格有着期许。

从这一点看,读《论语》也可以把孔子的自我认知跟我们的人生目的结合起来。看看他的自议,对比知道我们自己的距离。

如《论语·述而》中: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这句话的意思是叶公问子路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发愤用功到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忘忧愁,记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如此等等。”

孔子立志求学是在几岁(孔子年少立志学习)(3)

这是孔子的自画像,表明自己是刻苦的、勤奋的,也是独立的。

《论语·子罕》有一则: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这段话表达了村民对孔子的态度既敬又嘲,说他博学样样精通,但件件稀松。孔子的回应也是平等的,他在专注一处和广泛浏览之间显得随心所欲。

孔子为何能毫不避讳地谈论自己呢?这是因为他知道自己能够抵达的境界在哪里,他非常认可自己,虽然谈论得平常,甚至不无骄傲,大傲若谦却也当仁不让。

我们读孔子和自己做对照,可以看到尽管孔子说的都是家常话,都是些常识,但能做到的人依然是少数,而孔子的生活是真正践行了老子所说的“吾道甚易知,甚易行,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孔子是少数能知能行,知行合一的人。

02 少年立志,成年自强

孔子作为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很多言行事迹会伴随我们一生,只要我们读过就不会轻易忘记。

在孔子众多的人生伦理中,他晚年对自己人生的总结堪称经典。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立志求学是在几岁(孔子年少立志学习)(4)

孔子说自己从十五岁立下了学习的志向,三十岁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若以孔子的总结为标准,古往今来能及格的人寥寥无几。

孔子十五岁立志学习,但现在十五六岁的青少年为声光电气、影像、信息和技术等包围,已经很难做到“志于学”。

“三十而立”也不容易,对很多三十出头的青年来说,他们的心智尚不成熟,不做啃老族,不给亲人添麻烦就算是立住了。

很多人到了四十岁既有深深的困惑,又抵挡不了生活和社会的诱惑,终日忙碌随波逐流,却不知道自己想要追求什么,因此,想做到“四十不惑”也是难上加难。

因此,可以说孔子的而立、不惑、耳顺等人生原则都是现代人实实在在的参照,不断地以之作对比,我们可以了解自己的人生是否及格了,也不会为眼前一点成就而洋洋得意。

孔子立志求学是在几岁(孔子年少立志学习)(5)

前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曾说在自己的一生中,他一直受到孔子和孟子思想的影响,孔子的很多教诲仍为他指引方向。

不管他去哪里,都会随身携带《论语》,在他的皮夹里放着一张烟盒大小的纸片,上面是用韩文和汉子抄录的孔子名句:“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不仅是潘基文,古今中文很多人都以自己的一生向孔子这句话致敬,向孔子的这句教诲行注目礼。

张九龄写诗:“五十而无闻,古人深所疵。”现代开国的国父之一黄兴有名诗:“卅九年知四十非,大风歌好不如归”等等。

03 活到老,学到老

《论语》开篇即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一生倡导的价值很多,他提倡仁,提倡孝,提倡礼,提倡做君子儒不做小人儒。

但孔子的弟子发现学习才是老师至上的价值,在孔子眼里,没有什么比学习更好的生活了。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去左思右想,结果没有什么进步,还不如去学习为好。”

这是孔子的学习精神,而他学习的志向从少年起开始,从未中断,贯穿一生。

他的学习意志强大,表示“朝闻道,夕死可矣。”

不只是学习态度和学习意志值得世人学习,孔子的学习方法也值得提倡。

孔子立志求学是在几岁(孔子年少立志学习)(6)

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跟一般人的态度不同,很多人崇拜权威,名人,对周围的人不屑一顾,但孔子不仅向老子、师襄等前辈学习,他也从弟子颜回、子路那学习。

孔子的学习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教学相长,他不止自己学习,还要去教导别人。

这和我们现代人也有所不同,大多数人是不愿意费心去教育别人的,遇到悟性差的我们甚至会觉得“烂泥扶不上墙”,或者是“竖子不可教也”,但孔子觉得“有教无类”。

到晚年他还在学习,曾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意思是再给他几年时间,到五十岁学习《易》,他就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

孔子谈论学习的名言有几十条,都可圈可点。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等等。

他的学习人生给了后人榜样,如三国时东吴的吕蒙,发奋读书,留下“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的美谈;南朝陶弘景“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南宋朱熹倡导“无一事不学,无一时不学,无一处不学”。

孔子立志求学是在几岁(孔子年少立志学习)(7)

如今的社会网络更加发达,表面上看起来我们能学习的途径增多了,朋友圈、微博、论坛新闻,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吸收新知,但似乎离孔子说的“知者不惑”更远了。

因此,读孔子还要从孔子那里学习如何学习,如何把学习和人生相结合,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最高价值。

孔子的光辉不在于他说了多少深刻的道理,而是他的常识感和常心常行从常人中浮现出来。现代人读《论语》,可以孔子那里学到人生可以通过学习抵达完善、快乐和幸福。


文/紫竹凌:多平台签约作者,自由撰稿人。

欢迎关注@以书话人生,经典好书,与君共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