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50章感悟(知度知)

老子道德经50章感悟(知度知)(1)

□ 刘玉明

读老子《道德经》,其中有几句经典,“……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引发几缕思索。这里,我且称之为“老子四句”。

“方而不割”——方,方正;割,割断。方正而不生硬,不鹤立鸡群、孤傲待人。即便是对立“交恶”,也不断了关系,对人多予宽厚、宽宥。

“廉而不刿”——廉,棱角;刿,刺伤。有棱角而不伤人,“为而不恃”“为而不争”。既持守原则又能善处关系,顺达和谐。

“直而不肆”——直率而不放肆。耿直坦率而不肆无忌惮。待人做事有分寸、不过分,举止言谈尊重他人。

“光而不耀”——光亮、光鲜而不刺眼。虽有成就显赫,但不自负,不炫耀。不恃才矜贵而刺伤他人,做到“利而不害”。

“老子四句”,可顾名思义,读来细品,意味深长。“不割”“不刿”“不肆”“不耀”,皆有“度”与“止”的内涵,其中的人生哲理,品味无穷。读解能否准确,必有不精之缺。

当今社会发展进步快,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的寿命过百岁者渐多。但相对而言,还是甚少,大都几十年而已。而这几十年的人生过程,如何做人处事,却要经受许多顺逆之历练、得失之磨砺。

不论生活还是工作,任何人与事,均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分界线”,都有一个“度”的衡量。“适度”,即恰到好处;“极度”,即不留余地;“过度”,即过犹不及。《论语》中“故过犹不及,有余犹不足也”,《吕氏春秋》中“全则必缺,极则必反”,其意皆指“极度”“过度”终将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度”与“止”相关密切。能学亦会做,知“止”而不极端、不过度,关键在于增强“止”的意识。所谓适可而止,即适度得体,不失原则。一个人能做到知“度”就“止”,不“极”不“过”,现实生活中往往是比较难的。面对诸多诱惑考验,会不会“拿捏”;身处蜚英腾茂之境,善不善“逆思”;高居呼来唤去之位,能不能守住“底线”;更难能之处,是在至极过度之时能否保持戛然而止的“清醒”。然而,人们往往最易受到“欲望”和“情绪”的左右,有时迷失“自我”。此时重要的是,能够用原则性和意志力去“把控”。控制得住,不离规越线,见好就收,即几全几美;控制不住,极度或过度了,必然损人、伤情、不利己。

显然,人生就是一场磨砺、修养、再磨砺、再修养的过程,磨砺归于修养,而修养的效果在于勤学善思而养成,就是养成良好的秉性和习惯。

知“度”会“止”,说到容易做到却不易,对每一个人而言,非常之重要。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都需要保持清醒,需要自我磨砺。面对诸多诱惑,能否把握“度”,做到“止”,知进退,不致泰极生否。这既是对与错的分界,又是人生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思想较量和严峻考验。如何去面对,正确取舍,取决于一个人的平时修养、磨砺和历练,取决于一个人的格局大小、境界高低和襟腑宽窄。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领下,蕴藏多年的潜能得以巨大释放,财富涌流。而随之也伴生出多少利益诱惑、人情浇薄,有多少人利令智昏,知“度”而不“止”,跌入深渊,使本应绚烂的人生变得灰暗。前车之鉴乃后车之师,殊不知谦谨载福。

“人生如棋,落子不悔”。人与人之间都需要互勉共进,知“度”即能“止”,不犯错,也就少些人生懊悔。

名言可学可鉴,至理可践可行,更须自谨自律。只要不越雷池,不逾规矩,且能“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一定能够创造美好人生。(作者系省政协委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