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养生十三法全文(健康长寿方之一)

药王孙思邈 健康长寿方

孙思邈养生十三法全文(健康长寿方之一)(1)

一位老中医看完本系列文章的内容,评价说:孙思邈被后世尊为药王,医王,自己活了一百多岁,行医救人近百年。

如果中国人按他的方法行事,大部分的疾病都不会生,保守的说,医院的生意会减少三分之二。

可惜很多人不知道珍惜这么好的消灾祛病法,就算拿到了,也像瞎子拿到镜子,就像给聋子奏音乐,随缘吧。

序言

中国的经典上说,人的命运好坏,决定于三个方面:

天命(出生的时间,也叫八字),

地理(所居的位置,也叫风水),

人事(个人的修养,或学识经验),

我们无法重新回到娘胎里重新出生一次,所以天命已经不能改动,能调整的就是后天的地理和人事,而地理虽然可以在风水师傅的指导下调整,但是每个家庭结构不同,每个人名分不同,所以地理位置的吉凶也没有一套标准答案,同一个户型,这家爸爸妈妈带一个女儿,那家是爸爸妈妈带一个儿子,第三家是爸爸妈妈带两个儿子,第四家是单亲带个孩子,四个家庭住的户型一模一样,但是吉凶却不一样。不是房子的问题,而是房子要和家庭成员对应的问题,这一家不可以照抄里一家。

决定个人命运吉凶的三个方面,天文地理人事之中,唯有人事的修炼,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案,本系列文章就是翻译的药王孙思邈的部分著作,供有缘人参考。

这次新冠疫情,让人感觉到,在特殊时期,公共医疗资源全部倾斜给疫情,很多人有病了无法及时就医,这个时候,最好的就是自己家里或者身边有个医生,比这个更好的就是平时修养身心,尽量做到无病无灾!健康长寿尽天年!

养性序第一

扁鹊说:黄帝说,每一昼夜滴漏下水一百刻。一刻时间,人大约呼吸一百三十五次,十刻呼吸一千三百五十次,百刻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次。人生在世,不过数息之间,的确如此啊!哎!以前的人们只知叹息时光的流逝,而为什么不去做些有益生命的事情来自补呢?我常常想:一天一夜有十二个时辰,十天十夜有一百二十个时辰,百天百夜有一千二百个时辰,千天千夜有一万二千个时辰,万天万夜有一十二万个时辰,这正好是三十年的时间。假若长寿的人能活到九十岁,也只能拥有三十六万个时辰。区区一百年,仅在片刻之间,生命如此短暂就是与朝菌、蟪蛄也不能相比啊。为什么不善自摄养,而是放纵自己的情欲,孜孜不倦地追逐名利,挖空心思地去谋求虚名,直到老死也不满足呢?故修身养性的人懂得这个道理,对待名和利这些东西,他们向来都是看得很淡;对待非名非利的东西,也同样可有可无的,故他们到死也不会遇到什么危厄。我慨叹时下世风怪僻,人们都放纵淫逸而丧失性命,于是就趁无事空闲的日子,粗略地写下有关养性的内容,用以衰扬人伦之道,有同样心态的君子可以与我做志同道合的同路人。

养性,即通过修炼使人的秉性趋向善的方面。若人性本来就是善的,即使不去修炼不会有什么危害;当人性趋向善以后,人的身体内外皆受不到百病侵袭,祸乱灾害也就无从生成,此乃养性的要旨。善于养性的人,总是在疾病尚未发作之前就懂得防范,这是他们的原则。所以养性的人,不仅仅是服食药饵、修炼功法,而且还兼修多个方面的品行,如果各个方面的品行完备了,即使断绝了药饵,也足以享受天年。德行不完备者,纵然服食玉液金丹,也不可能长生不老。

故老子曰:善于摄养的人,周游各地也不会遇上诸如老虎、犀牛之类的猛兽,这就是他完备的道德带来的福祉,长寿岂能靠服食药饵就能获得呢?德行完备的圣人之所以要用药饵,是用它来挽救有过失的人。愚昧的人长期患病却不去修炼哪怕只是一种品行,一生疾病缠身也终无后悔之心。这就是像岐伯、医和、巫彭、俞附那样的良医,如今已不复存在的原因。

孙思邈养生十三法全文(健康长寿方之一)(2)

稀康说过,养生有五大难处:第一难是名利之心不除;第二难是喜怒之意不去;第三难是声色之心不除;第四难是膏梁厚味不绝;第五难是神情忧虑精神散乱。只要有这五难存在,虽然心里渴望长寿,口里吟诵的是养生的至理名言,吃的是食物的精华,呼吸的是天地精气,也只能损害人的操节、缩短人的寿命。只要心中无这五种杂念,于是日渐增加诚信,道德日渐周全,不刻意祈善而自有福气,不求长寿而寿元自延,这就是养生的大旨。然而或许还有一类人,他们时刻把仁义谨记在心中,但却未做多少善事,这种情况或许又稍次了。

黄帝问岐伯说: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们,都能活到一百岁,而动作还没有显出衰老的迹象。如今五十岁的人们,动作就显得很衰老了。这是时代不同了呢,还是人们已失去了养生之道的缘故呢?歧伯说:上古时代的人,大都懂得养生的道理,效法自然,明白术数,饮食有节,作息有一定的规律,不妄事操劳,故能够使形体和精神两相称合,享尽天年,度过百岁才死去。而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他们把酒当作水浆来饮,习惯于好逸恶劳,酒醉至极还肆行房事,纵情色欲,因而使精气竭尽,真元散失。不知道保持精气的充沛,不明了固守精神的重要,只图一时快乐,作息无规律,违背了养生的真正乐趣,故五十岁的人便已衰老。

在上古时代,对于深明修养道理者的教诲,人们都能够遵从。对于四时不正的虚邪贼风,都能够适时回避;同时思想上保持恬淡虚无,真气居藏于内,精神内守而不耗散,这样病从何而来?所以他们精神都很安闲,清心寡欲;心境安定,无忧无虑;形体虽劳,并不过分疲倦;真气平和而调顺;心想事成,吃什么都香甜,穿什么都舒服,随遇而安,无虚荣,不妒忌彼此间地位的高下,人们皆朴实自然,平易近人。因此不正当的嗜好,也不会干扰他们的视听;淫乱邪说,也不能迷惑他们的心志;不论愚者、智者、贤者、不肖者皆不惧怕外物影响自己,因为他们所做的一切皆一致于养生之道。总之,他们之所以能够活过百岁而动作还不衰颓,是因为他们的养生之道完备而无偏颇啊!因此,人们的长寿与否取决于是否有所节制,若将息调理得当,就会长生不死;恣情纵欲,那么生命就如同早晨的露水般短暂。

歧伯说:人活到四十岁,体内阴阳之气自然地去了一半,日常起居就显得衰老了;到五十岁会身体沉重,耳朵不聪眼睛不明;到了六十岁,气力就会极度衰弱,九窍不通利,下虚上实,涕泪时常流出。因此说:知道这个道理的人会时刻注意,于是身体可保强健,不通晓这个道理的人肆意妄为,于是容易衰老。人身子体的秉赋起初都差不多,到后来却不尽相同。聪明的人审察相同之处,愚昧的人审察不同之点。到后来,愚昧的人气力不足,聪明的人气力有余。有余就会耳聪目明,身体轻强,老当益壮,身体强壮的就会更加注重事物的自然之理。因此圣人括淡无为,淡泊滋味,让身心畅快适意,使精神得以固守,于是圣人生命无穷,与天地齐寿。此乃圣人修身养性的方法。

春季三个月,万物复苏,天地间生气勃发,草木欣欣向荣。人们宜当夜卧早起,在庭院中散步,披散开头发,舒缓形体,使神智随着春天的生发之气而舒畅活泼。一定要应和这春阳生发之气而决不不能折逆。此乃适应春天生养的方法,违背了此法,则会伤肝,到了夏天,就要得寒主的病。因为春天生养不足,供给 夏季盛长的物质基础也就差了。

夏季三个月,草木繁盛秀美,天地阴阳之气相交,各种植物皆开花结果。人可们应该夜卧早起,不要厌恶白天太长,保 持心平气和,容色才会显得秀美,并使腠理宣通,夏气疏泄,就好像“所爱在外”。这就是适应夏天“长养”的道理,若违反了这一道理,心会受伤,到了秋天,就会得疾疾。因为夏天长养的基础差了,供给秋天收养的能力也就差了,冬天到来

时,就会生病。

秋季三个月,草木自然成熟,金风渐来,天气劲急;暑湿之气已去,地气清朗。这个季节,人们应早睡早起,与鸡俱兴,安定意志,藉以舒缓秋天收敛肃杀之气。意志怎样才能得到安定呢?即精神内守不急不躁,平和秋天肃杀之气;不使意志外弛,使肺气清朗。这就是适应秋天“收养”的方法。若违背了,则易伤肺,到了冬天,就要生完谷不化的狼泄病。因为秋天收养的基础差了,供给冬季潜藏之气的能力也就差了。

冬季三个月,万物生机潜伏闭藏,水结冰、地冻裂。这时,人们勿扰动阳气,应早睡晚起,一定要等到日光显露再起床。使意志如伏似藏,像有私心似的,又如已有所得。还应该避寒就温,不要让皮肤腠理开泄出汗,从而使阳气衰竭。这就是适应冬季藏伏的方法。若违背了,肾易受伤,到了春天,就要得痿厥病了。因为冬天闭藏的基础一差,供给春季生养的能力也就差了。

自然的春、夏、秋、冬四季依次推移,形成了生长收藏的规律;又有金木水火土的变化,产生了寒暑燥湿风的气候。

人有五脏,五脏化生出五气,发为喜怒悲忧恐这些不同的情志。故大喜大怒,皆可伤气。寒暑外侵,则会损伤形体。大怒会伤阴气,大喜会伤阳气。因此说对于喜怒如不加以调节;不善于调适寒暑,就不会使生命安固。若人们能顺应四时进行摄养,就会免受天折枉死。

仲长统说:王公大人的宫室中,美女上千;卿士的院子里,侍妄数百。这些人白天沉酒于歌舞升平、纸醉金迷的生活,夜晚则放纵情欲,耗竭精血。整天不问世事,漠然视之。耳中弥漫的是靡靡之音,眼睛中满是淫面邪色。宴乐则足不出户,出游则放荡不归。上面有王公如此的先例,下面众多的人就会竞相效仿。以致生育紊乱,结婚生子太早,甚者孩童就已结婚;有的患有疾病而肆行交媾,这样精气薄恶,血脉不充,婴儿先天便气血不足。等到降生后,养护又不得法,用丝绵絮来包裹身体,用燥烈的五味来削损脏腑使得先天气血不足的婴儿更加虚弱、柔脆。而婴儿还未长大成人时,又在环境的熏陶下,恣情纵欲。这样的的人世代相传,病也随之代代相传。加上国家无医术高明的医生,或医生无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诚信的工作态度,常常出现误治和过失,恰逢患上某种疾病,因误治而丧命就在所难免了。故曰:如今少有百岁寿星的原因,正是由于人们行为的不检点。

抱朴子说:有人问导致身体受损的,难道仅仅是色欲吗?仲长统说:哪里才只是它啊!令人长生的关键,在于房中。明智而崇高的人懂得这个道理,可以延

年除病,其次不会自己伤害自己。且若在年青力壮时,就知道用还阴丹来补脑,采撷谷物瓜果的精华,故即使不服药物,也不会少于一二百岁。不懂得养生之术的人,古人把这比作用冰杯盛汤,用羽苞蓄火。而且又因才思不足却过度思考而受伤,力量不足却强力撑举而受伤,以及深忧重喜、悲哀憔悴、喜乐过度、欲求过重、凄凄切切、久谈言笑、寝息失时、挽弓引琴、沉醉呕吐、饱食即卧、跳足喘乏、欢呼哭泣、阴阳不交等等。诸如此类对人体所造成的伤害日久天长地积累下来,积累到尽头,人便早亡了。伤害积聚到尽头也就无言养生之道了,所以养生的人,要做到:不向远处吐口水,不要疾步行进,不要极度地听,不要极度地看,不要长时间静坐,不要站立过久以致疲劳,不要睡得过度。天气寒冷之前穿上厚衣,天气炎热之前换上单衣;不要等到极度饥饿时吃东西,吃也不能过饱;不等到极度口渴时饮水,饮也不能过多。饱食过多就会留结积聚,渴饮过多就会生成痰澼。不要过分荣累不要过分悠闲,不要流汗,不要过多吐口水,不要车马劳顿,不要极目远望,不要多食生冷食物,不要当风饮酒,不要频频沐浴,不要幻想连翩,不要规造异巧的东西。冬天不要穿得过暖,夏天不要过于贪凉;夜晚不宜露天睡卧,睡中不宜用扇;避免大寒、大热、大风、大雾的侵害。五味不宜偏多,因为酸味伤脾,苦味伤肺;辛味伤肝,咸味伤心,甜味伤肾。五味克五脏的道理,一致于自然五行间相克的自然之理。

上述所论及那些伤害,人们并不会即刻就能觉察,是说积累日久便损命折寿。所以善于养生的人,起居遵照四时规律,劳作休息和谐而有节制,真气平和调畅;调节筋骨,就做导引功;祛疾散邪,就行吐纳之术;通行营卫之气,有补泻的方法;节宣劳逸,有予夺的机要。忍怒以保全阴气,抑喜以滋养阳气,随后先服草本、木本药物用以补救体内亏缺的东西,而后服用金丹来固守。养性的妙理,尽在其中。那些竭力追求情欲、淫乐的人,自认为达识知命,绝不拘泥于异端邪说之中,于是极力渲泄情欲,不到精疲力竭绝不罢休,此类人,听说养生之道,都不及风过耳、闪电经目。即使身体沉浸在淫逸中渐渐枯竭,真气在胭脂红粉中渐渐耗绝,自己也心甘情愿,他们又怎么可能听得进去修身养性的道理呢?他们不但不接纳,反而将此称为妖言讹言。若想让他们相信这些道理,就正如让瞎子照镜子,让聋子听音乐一样,纯属无稽之谈!

魏武帝下诏给皇甫隆:听说你年过百岁了,而体力不衰,耳聪目明,颜色和悦,这可是件大好事啊!能将你平日所服食的东西、施行修养的方法告诉我吗?如果可以传授,请呈上密函。皇甫隆上奏道:臣听说天地之间,唯有人最宝贵;人最宝贵的,又莫过于生命。广袤的大地上,自从有了人类,因劫运连连,生命犹如闪电,转瞬即逝。每当想到这些,都会感慨万分。生不再来,逝不可追,为什么不克制情欲,修身养性来保全爱惜自己呢?如今四海平定,天下太平,当施展自己的才华,传布自己的德行,活上一万年;从一万年到无穷,又当通过修道而得。但道的义理易知,实行起来却难。

我曾听说道人蒯京,年已一百七十八岁,身体却依然很强壮。他的养生秘诀,即每天早晨服食玉泉,多次叩齿,这样就能使人身体强壮面色红润,去除三虫而使牙齿坚固。玉泉,即口中的唾液。每天早上未起床的时候,嗽上满口唾液并吞咽下去,再叩齿十四遍,这叫练精。

秘康说:丰年多病,饥年少疾。这话不假!关中地区,土地贫瘠,物产稀少,民风俭朴节约,所吃的食物不过是些酸菜肉酱而已,因此那里的人们少病而长寿;江南岭表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海中的鱼陆地上的菜肴,应有尽有,故当地人多病而早亡。北方做官的人到南方上任,面对如此丰盛的物产,于是认为到了福地。故不论地位的尊卑,年龄的大小,全都尽情吃喝;夜长醉饱,四体热闷,裸露睡眠,以致积食不消。不到一月,无论大小全部生病。有的患霍乱、脚气、胀满;有的患寒热疟痢、恶核疔肿;有的患痈疽、痔漏;有的患偏风猥退,若不懂得如何医治,只好等待死亡。这样的情况,举不胜举,除了解释为水土不服之外,都不知道疾病是怎么得的。静心想想,实在令人扼腕叹息啊!因此,学习养性的人须首先明白这些道理,用以自我告诫,自我防范。

抱朴子说:一个人的身体就像一个国家,胸腹相当于宫室,四肢即如城郊边境;骨节就如下属百官,神为一国之君,血为臣,气是庶民,知道怎样调治身体就能知道怎样治理国家。君主爱惜民众,故国家安定;人爱惜气,就会保全整个身体。民心涣散国家就会衰亡,气竭绝就会身死。死去的不可能复生,衰亡的则不可能再存在了。故圣人皆要将隐患消除在未发起之先,预治未发作的疾病。

孙思邈养生十三法全文(健康长寿方之一)(3)

在事情未发生之前着手处理,而不是在事情发生之后才去挽救。民众难以豢养就容易危害国家,气难以清越就容易身体混浊。故君主如能传播威严与美德,国家社稷就可得保全;舍弃嗜欲,就可以坚固人的血气。于是本性保存,精神气固守,祛除百病,延长寿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