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是对烈士最好的致敬(让烈士死的光荣)
翻遍汉唐歌赋,最痛的就是这一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短短14字,道破战争与和平、残酷与温情、死别与生离这两端最遥不可及的距离如果春闺新寡,如果他们的后人,终其一生都触摸不到,更无法安葬无定枯骨呢?那种蚀骨之痛,能让河山为之一黯,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奋斗是对烈士最好的致敬?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奋斗是对烈士最好的致敬
翻遍汉唐歌赋,最痛的就是这一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短短14字,道破战争与和平、残酷与温情、死别与生离这两端最遥不可及的距离。如果春闺新寡,如果他们的后人,终其一生都触摸不到,更无法安葬无定枯骨呢?那种蚀骨之痛,能让河山为之一黯。
而今,我们迎来了告慰的时刻。
9月2日,共和国第八次以虔敬之心,迎接战死异国的“无定枯骨”回家,尽管,距离他们血溅沙场的时刻已经过去了70年。9月1日,在去年归国的117位在韩志愿军烈士中,又有4位确认找到亲属。烈士展志忠的妻子没有再嫁,未能等到丈夫而撒手人寰,年逾古稀的儿子跋涉20多公里,终是采血认亲;烈士梁佰有遗留信息极其模糊,通过再三摸排和DNA比对,终于找到烈士故里,烈士亲人感泣,“如果不是国家不放弃,可能永远也找不到了!”
送英雄回家,为烈士寻亲,每一个故事都感天动地,动人肺腑。为国家舍命的人,国家将永不放弃。志愿军遗骸归国,让烈士有尊严地归葬,亦让“无名变回有名”。
70年了,倚门老母和春闺新寡早已凋零。但是,生命的尊严和烈士的牺牲,永远不该朽去。烈士们回归,面临的是一个全然陌生、走向现代化的家乡,一个全然陌生、充满新挑战的国际地缘政治。他们当年拼将一死,保家卫国,以血肉之躯改写了国际政治格局,历史从他们的遗骸边继续匆匆前行。共和国正以开放的胸襟催生震惊世界的现代化速度,中华民族正在走向伟大复兴。而烈士们怀揣“保家卫国”的浩然之气,却永远定格在青春最悲壮的一瞬。国家的伟大,家小的安康,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告慰。然而,他们尽了报国之忠,却未能尽人子之孝、父兄之道,在寻亲中,人们发现不少烈士的妻儿父母,曾经扛起了很多生活艰辛,为国家付出了另一种牺牲,值得我们肃然起敬,更值得国家用最大的努力给予精神和物质的慰藉。
国富民强,是志士仁人的百年期盼。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目标的实现进程中,还有比“富”和“强”更温暖的愿望,因为有了“富”的底气、“强”的撑腰,而更有实现的可能。这便是关注生命尊严,凸现人性温度。
今天的中国,正在高度关注和照拂为国捐躯的先烈。退役军人事务部为1-7批归国安葬的在韩志愿军烈士建立了烈士遗骸DNA数据库,还将为2万余名在韩牺牲的烈士建立亲属信息库;“送英雄回家”的网络寻亲活动,正在向全社会征集线索;一部口述历史纪录片《1950他们正年轻》,正在播出……沉睡的记忆,被烈士唤醒,让举国泪飞。
曾经,我们习惯于大国大历史大时代的宏大叙事,容易忽略大历史中小人物的牺牲细节。而今归葬的烈士们,绝大多数都是源自乡野的寻常百姓,正是他们,在国有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不惜尽洒热血。从某种意义上说,找回对个体生命的尊严,承认每一个牺牲者的价值,我们才能找回平等意识,找回公平正义。毕竟,我们的红色政权是无数支前小车推出来的,是无数父老乡亲献出至爱的鲜血染出来的,忘了他们,就会忘却了我们从哪里出发、为什么改革、为谁发展这些根本性命题,甚至动摇立国之本。
人们时常引一句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其实,东汉名将马援说的是,“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当年,志愿军也曾在清理战场时庄重提出,“不遗留每个烈士一件遗物,不丢掉每个烈士的一根头发”。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死生大焉,叶落归根,让青山有幸埋葬忠骨,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最梦寐以求的终极心愿,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伦理信息,也是极具温度的人文关怀。
请记住他们,记住这样一群烈火般燃烧自己、照彻岁月静好的人们,就记住了民族精魂、国家尊严与和平荣光。家国一体,英雄不朽。让烈士死的光荣,共和国才能生的更加伟大。
来源:央视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