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白沙洲人工河(武汉城区的五条名河)

武汉白沙洲人工河(武汉城区的五条名河)(1)

武汉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千百年来一直以"江城"誉满华夏。

武汉白沙洲人工河(武汉城区的五条名河)(2)

武汉城区湖泊众多,碧水如镜的镶嵌在绿树丛中。武汉城区江河纵横,除了将武汉一分为三的长江和汉水外,还有许多历史名河和人工河。如武昌的巡司河,汉口的黄孝河,汉阳的琴断口小河以及青山的东湖港和楚河等人工河。

现分别介绍如下:

武汉白沙洲人工河(武汉城区的五条名河)(3)

一、历史的巡司河

1、巡司河简介

巡司河位于武汉市城区南端,全长16公里,流经武汉市江夏、洪山、武昌三区后汇入长江。巡司河由发源于武昌江夏区八分山北麓的数条溪流汇成。流入汤逊湖,途经湖北工业大学、武昌首义学院等高校,经武泰闸在鲇鱼套汇入长江。河宽平均30米左右,自汤逊湖以下流程16公里,汇水面积460平方公里。

武汉白沙洲人工河(武汉城区的五条名河)(4)

巡司河与南湖、黄家湖、长江相连,沿河有大小桥梁13座,有铁路桥4座,大型公路桥1座。上游自河源到汤逊湖,沿途多低山丘陵。中游自汤逊湖西北端出口到武泰闸,地势平缓,多农田菜地。下游至河口,20世纪90年代后成为地下河,上覆水泥板为巡司河路。

武汉白沙洲人工河(武汉城区的五条名河)(5)

巡司河经过窑沟、李家桥、板桥、新千家街、徐家墩、永安寺等村落。另有湖北工业大学、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武昌首义学院等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河床呈锅底状,深可达数米。

武汉白沙洲人工河(武汉城区的五条名河)(6)

2、艰难的污水治理

上世纪50年代,巡司河水质良好,清洁透明,可见鱼虾。因河水清幽,夏天很多人来此游泳,有些人还从武泰闸上跳入水中。并可见到白色的水鸟在河面上翔集,可见当时水质之好。

武汉白沙洲人工河(武汉城区的五条名河)(7)

到70年代,巡司河水质开始恶化,并逐渐变成武汉城区最大的排污明渠。到了90年代变成了一条臭水河,其上垃圾厚达70厘米。污染主要来自河两岸居民和学校的生活污水,是因没有污水处理设施而直排河里造成的。多年来,沿岸居民不断投诉、反映,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提交议案、提案,建议抓紧治理巡司河。

武汉白沙洲人工河(武汉城区的五条名河)(8)

2008年8月4日起,《楚天都市报》连续以大篇幅报导巡司河污染加剧、成了“熏死河”和“武汉龙须沟”的严峻现实,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和武汉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同月7日,武汉市委副书记、市长阮成发等就此报道作出批示,要求限期根治巡司河。

武汉白沙洲人工河(武汉城区的五条名河)(9)

同月12日,武汉市副市长尹维真再次主持召开巡司河治理现场会,表示武汉市已成立专班,加快巡司河治理步伐,力争使巡司河治理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的范例。并宣布从2008年起将投资16亿元对其进行治理。届时巡司河可望重现生机。

武汉白沙洲人工河(武汉城区的五条名河)(10)

2010年02月28日,臭了数十年的武昌巡司河,终于开始“整容”,总投资45亿元的巡司河综合整治工程正式动工。经过多年的治理,这条流淌了几千年的小河,大部分已摘掉“武汉最臭河流”的帽子,基本上恢复了当初的清秀面容。沿岸也陆续建成了活水公园、巡司河风情公园等景点。

武汉白沙洲人工河(武汉城区的五条名河)(11)

3、巡司河的历史

武昌的巡司河,战国时称“里河”、南北朝时叫“驿渚”,自古以来就是武昌城通往鄂州梁子湖的重要水道。因其入江囗鲇鱼套在明初时为著名航运口岸,故地方政府特在此设立官府衙门巡检司进行管理。从此这条河就被称为"巡司河"了。

武汉白沙洲人工河(武汉城区的五条名河)(12)

巡司河古时是长江的分江水道,平时,汤逊湖水通过巡司河流入长江,而当长江涨水时洪水则通过巡司河向汤逊湖、梁子湖分洪。因水面宽阔可以行船,早在战国时期就成为鄂州到武昌地区货运船队通行的主要水道。

武汉白沙洲人工河(武汉城区的五条名河)(13)

根据史料纪载,战国时期,楚怀王将“鄂”地也就是今天的鄂州市一带封给儿子“启”作封地,史称“鄂君启”。周显王四十五年(公元前322年),楚怀王为鄂君启铸金节---"鄂君启节",作为水陆两路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证。同时还严格规定了水陆运输的范围、船只的数量、载运牛马和有关折算办法,以及禁止运送铜与皮革等物资的具体条文。

武汉白沙洲人工河(武汉城区的五条名河)(14)

“节”字本意就是竹节。“节”作为符节来讲,指的是古代由君王或政府颁发的用于水陆交通的凭证。《周礼》上说,最早的符节是把竹子剖开制成的。鄂君启节虽然是青铜铸造的,但仍然被做成竹节的形状。

武汉白沙洲人工河(武汉城区的五条名河)(15)

手持舟节金牌,鄂君启的船队从鄂州出发,经樊口进梁子湖、汤孙湖、青菱湖,过巡司河从鲇鱼套进长江,然后溯汉水北上,进入楚国腹地到达郢城,一路通行无阻。此后历代漕运也以此为重要航道和码头。

武汉白沙洲人工河(武汉城区的五条名河)(16)

三国时,今鲇鱼套以下曾经是黄盖水军的驻扎地,名曰“黄金浦”。古时,大宗货物运输以水路为主。黄金浦正处于驿渚入江处,又与古鹦鹉洲相邻,外通长江,往上则可经洞庭达湖南;经宜昌通四川;经汉水往汉中;内连汤逊湖、梁子湖通樊口,过鄂城通往扬州、建业,交通十分便利,是一个优良的货物集散地。

武汉白沙洲人工河(武汉城区的五条名河)(17)

到两晋时,这里已经是过往船只避风及货物贸易的良港,商业繁盛之区。其后因位于武昌古城南部,遂更名为“南浦”。发展到唐宋时,这里已经是商贾云集,千桅立岸的商业重镇了。

武汉白沙洲人工河(武汉城区的五条名河)(18)

南宋时这里又被改称“南市”。当时的南市,店铺相连,商户以万计,泊船绵延数里,各地货物都集中到这里销售。因这里是四川、两广、荆州、襄阳、江淮、浙江贸易的大都会,货物到了这里没有卖不出去的,而且不问多少,当天可以售尽。可见当时的南市是多么地繁荣。到了南宋淳熙4年(公元1177羊)因南市发生了一场特大火灾,使“结庐堤上,泊舟岸下”的万余户人家和千余艘泊船焚毁一空,加上数年后河道淤塞,南市从此衰落。

武汉白沙洲人工河(武汉城区的五条名河)(19)

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武昌知府陈海为改变因河口淤塞,商舟转泊汉阳的不利局面,便趁涨水季节,以几百只小船拖带铁器沉水冲沙,疏浚出一片深水港域,吸引了大批盐船移泊其中,巡司河口就此改称“陈公套”。

武汉白沙洲人工河(武汉城区的五条名河)(20)

为了加强对商户、船民的管理,明朝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武昌府在此设立了“鲇鱼镇巡检司”,其主要职责是:缉拿奸细、打击走私,维护正常的商旅往来等。这以后驿渚也就改名叫“巡司河”。到清朝初年,陈公套随之改名为“鲇鱼套”,一直沿用至今。

武汉白沙洲人工河(武汉城区的五条名河)(21)

清中叶以后,由于巡司河航道日益淤浅,鲇鱼套一带主要作为回空的漕船和小型船舶的停靠地。清光绪年间,张之洞在武昌修建武昌城至金口的武金堤。同时在武昌八铺街玻璃塘修建了“武泰闸”,用于排泄堤内巡司河的汇水,并阻拦汛期长江水倒灌。闸顶宽7米可通车马行人,这是武昌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防洪排渍设施。武泰闸修建以后巡司河彻底失去了通航的功能。

武汉白沙洲人工河(武汉城区的五条名河)(22)

武汉白沙洲人工河(武汉城区的五条名河)(2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