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渔樵耕读(古代耕读文化精髓)
东鲁雅言诗书执礼,西京明训孝悌力田
◆◆◆
文 |石禄生
前言
中华楹联,是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之一,承载了丰富与厚重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儒家思想或价值观。作为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艺术形式,及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中华楹联于2005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在当代收藏界中,古代楹联收藏亦有着独一无二的价值地位。
广义上,楹联又叫对联,在一般情况下两者可以通用,泛指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
但就狭义而言,楹联和对联的称呼有着雅俗区分的功能,楹联从雅,强调文学性,多含历史典故,具有很高的哲理性;对联从俗,强调文字的平仄与对仗,语义直白,一般不做延伸性解读。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经多年搜集与收藏,现藏有大量中华古代楹联实物,年代分布宋、元、明、清及民国等各个时期,均为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留下来的真迹雅物,楹联内容饱含历史典故,书法上乘,楹体雕刻精湛,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收藏价值和历史价值、文化价值。
1
“东鲁雅言诗书执礼,西京明训孝悌力田”是中华传统楹联文化中的经典名句,清代金石学家、书法家张廷济留有多款同文书法作品存世。
品藏天下博物馆亦存有一款此联楹句,楹体木质品相完好,黑漆金字,据考证制联于清代中期。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收藏
该楹联无有书写人落款,但观其书写风格和楹体刻艺,可推断它出自清代文化大家之手,并被用于名门望族厅堂陈设之用,楹联功能主要是用于家训劝导。
不同于一般近现代对联内容的通俗直白,该款楹联名句内涵深刻,暗藏中华儒家思想典故。
依笔者之见,“东鲁雅言诗书执礼,西京明训孝悌力田”,这两句话是对中华传统耕读文化的浓缩性表达。何出此言?若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读懂文本内容。
首先来解读一番“东鲁雅言诗书执礼”这句话。
“东鲁”是古代文化人对今山东一带的泛指。春秋战国时期, 因鲁国名人辈出,如曲阜的孔子,邹城的孟子,滕州的墨子、鲁班等,且鲁国在东,所以文人墨客为文作诗经常用到“东鲁”这个词。
李白画像
以我们最熟悉的李白为例,他曾在多处诗作中提及东鲁,如《赠武十七谔》诗:“爱子隔东鲁,空悲断肠猿。”又如《寄东鲁二稚子》诗:“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
放眼历史,东鲁最著名的人物当然要数孔子。所以,后世文人骚客又通常用“东鲁”一词来代指孔子。“东鲁雅言诗书执礼”,这里说的就是孔子的事。
孔子画像
那么,孔子跟“雅言”有什么特指的关系?
所谓雅言,其实指的是周朝的官话。而周公首创的周礼制度,又是孔孟儒家之道的历史基础。所以,出于这层关系,孔子本人是相当推崇雅言的,觉得这是世界上最好听的语言。
不过周朝雅言传到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不怎么普及了,毕竟各国都有自己的方言或官话,所以孔子本人在日常生活中其实说的是东鲁方言。
孔子杏坛雅言讲学图
但是,我们都知道,孔子有弟子三千,来自五湖四海,不可能听得懂孔子的方言。所以,孔子在讲课的时候,一律用“雅言”进行宣讲。
这点类似于今天的各地学校课堂,师生之间在课下或许会用方言交流,但在课堂上,一定用的是普通话。因此,孔子用雅言宣讲“诗书”,不仅是出于对雅言的推崇和喜爱,还出于现实的必须。
当然,孔子除了宣讲“诗书”,还有一项工作要做,那就是“执礼”。
孔子毕竟是闻名天下的大儒,所以周边地区每每有重大官方活动,都要请孔子来主持仪式,相当于今天的活动主持人。
当时的活动仪式,主要就是执行由周礼沿袭下来的种种礼仪制度,这种事孔子最擅长了。毫无疑问,孔子在“执礼”的时候,所用的语言必然也是雅言。
周礼塑像
由上可见,“东鲁雅言诗书执礼”,指的就是孔子致力于用雅言这种古老的周朝官话,来推行儒家诗书文化及礼仪的传播。
周公画像
考虑到周公对于中华儒家文化的开创性贡献,孔子的“雅言诗书执礼”意义更为重大:一是尊敬前人,二是为儒家文化确立了历史渊源并树立了后世标准。潜台词就是,读书人学习儒文化,不能忘本。
《论语·述而》曰:“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事实正如孔子期望的那样,由于他的影响,直到后世的汉唐时期,官方都是极力主张在读书人当中推广雅言文化的。
即便是今天的汉语普通话,也受到了古代雅言的深刻影响。这正是“东鲁雅言诗书执礼”的重大历史意义所在。
2
我们再来看“西京明训孝悌力田”这句话,同样有着深厚的历史内涵。
对应于上联的“东鲁“,下联的“西京”,指的是历史上的十三朝古都长安,亦即今天的西安及咸阳一带。
“西京”的称谓正式出现,是在东汉时期。西汉以长安为都,东汉迁都洛阳,故称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
古代长安
《汉书 · 惠帝纪》说:“春正月,举民孝弟力田者复其身。”说的是,从西汉惠帝开始,官方设立了“孝弟力田”科,作为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
该科目名义上是奖励有孝悌德行的人,以及努力耕作者。中选者受到赏赐,并免除一切徭役。至汉文帝时,“孝悌力田”科选中之人,就被推为掌教化的乡官,所以古代有力田官的说法。
所谓“孝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孝顺父母及长辈,是为“孝”;二是对平辈的兄弟姐妹要友爱,是为“悌”。
至于“力田”,直白的理解就是大力耕田,毕竟在古代农耕社会,田间劳作是最主要的生产性活动。因此,力田的意思就是提倡努力劳作。
“孝悌”倡导的是孝顺友爱,目的是要达到家庭和睦的效果,这是家风的根本;“力田”劝导努力耕作,对应的是勤劳和担当这个层面的中华美德。
因此,两者都属于儒家伦理道德范畴,劝导的对象是读书人。这两项德行,更是被西汉朝廷确立为官方“明训”,即明确的训诫条文。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基本上是靠“半部论语治天下”,儒家思想当然受到官方的推崇。正因如此,“孝悌力田”科一直被历代朝廷沿用,作为科举制度的重要补充。直到清乾隆时期,力田科才被正式取消。
值得一提的是,既然“孝悌力田”科是西汉时期确立的,而“西京”的都城称谓又是在东汉出现的,为什么要将两者合并在一起写作“西京明训孝悌力田”呢?
因为自东汉以后,世人称“西京”,除了泛指地理概念长安,通常更是被用来代指或专指曾经的西汉政权。“西京明训孝悌力田”,就是明确地指出了,孝悌力田的明训,是从西汉时期提出来的。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上述“孝悌力田”的来龙去脉,只是明面的含义。“西京明训孝悌力田”,其实还有另一层内涵。
南北朝至隋朝时期,有一个叫颜之推的人,他著有《颜氏家训》一书,被后世称为“家教规范”。
毋庸置疑,孝悌和力田,都是儒家美德的重要内容,《颜氏家训》也多有涉及。
既然颜之推是中华“家训”文化的鼻祖,加之其本人在书写《颜氏家训》时正是在“西京”为官,那么,“西京明训孝悌力田”这句话,也被解读为代指颜之推倡导的家训文化。
考虑到上联“东鲁雅言诗书执礼”在某种意义上代指孔子确立的儒家文化标准,那么下联“西京明训孝悌力田”在一定程度上意指颜之推倡导的家训文化,这种解读无疑是成立的。
如此看来,“东鲁雅言诗书执礼,西京明训孝悌力田”这款楹联名句,暗含的历史文化内涵远远超出了字面意思,对古代读书人的精神引导作用几乎是全方位的。中国古代楹联之精妙,的确令人叹为观止。
3
关于“东鲁雅言诗书执礼,西京明训孝悌力田”的文本内涵解读至此,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疑问摆在我们面前:前句着重强调读书,后句着重于居家孝亲和耕作,似乎风牛马不相及的两件事情,为何要凑在一起成其为楹联呢?
其实持有这种疑问,基本的思维逻辑是出于现代性的解读:的确,在今天这个时代,读书人和庄稼人是泾渭分明的两路人,可谓八竿子打不着。
但是我们要看到,这副楹联是古代人写的,而且说的也是古代人的事。所以说,用今天的世俗眼光去解读这两句话,根本就是个错误。
诚然,孔子和孟子贵为儒家先圣,也曾看不起庄稼人:
如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
孟子更是直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但是,自南北朝以来,后世逐渐兴起了“耕读传家”的中式耕读文化,这也算是冲破了儒家传统的束缚,影响深远。
◆ 耕读文化的起源,最早的记载还是要回溯到春秋时期,战国思想家许行即主张“贤者与民并耕而食”。
◆ 到了南北朝,极其重视读书的颜之推也在《颜氏家训》中提出“要当穑而食,桑麻而衣”。
◆ 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可谓耕读文化的杰出历史代表,他写道:“既耕亦己种,时还读我书。”
◆ 宋代诗词大家辛弃疾的诗文才华恐怕无人敢质疑,但像他这样的文化名家也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
◆ 明末清初的朱子学说名家张履祥,更是在《训子语》里直言:“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仪遂亡”。深刻地指出了耕和读的并存关系。
需要看到,“东鲁雅言诗书执礼,西京明训孝悌力田”这副历史名联,是由明清时期的读书人总结出的处世真谛;书写人正是在饱读古之圣典、悟透耕读文化历史沿袭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无疑是很有说服力的。
也就是说,在古代读书人看来,耕和读就是要放在一起,这样的人生才是完整的。
因此,楹联名句“东鲁雅言诗书执礼,西京明训孝悌力田”,前后句绝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读书人深思熟虑后的经验之谈。
这副楹联,道出了中华儒家文化在后世的升华与发展,主张耕读并重的思想。换句话说,“东鲁雅言诗书执礼,西京明训孝悌力田”,前句导“读”,后句劝“耕”,无疑是古代中华耕读文化的精髓表达。
文:石禄生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本文编辑:优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