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各家笔画是一样的吗(书法笔画归结到底)
文/一者
中国汉字是由最基本的横、竖、撇、捺、点、斜戈、弯钩等点画组成,从书法书写角度论,这些笔画有粗细,或直或曲,不过是形状的变化,实质是一根一根的线条。作为书法艺术的笔画形式,归结其本源就只有点和线两种类型。再进一步说,书法是积点成线,线由点连接而成。甚至在实际书写时很多线也会写成点,如何绍基书“蓼”字,最后三撇写作竖式的三点;米芾书“嗟”字,左边“口”写作两点,与右边两点连成横式四点。把点写成横的在书法中也不在少数。
《天发神谶碑》局部
《天发神谶碑》内擫笔法的代表:内擫笔法豪迈、雄姿英发。
这就是书法成为艺术的魅力,书法家为了充分表现点的魅力,常将横竖撇捺处理成点的形式,因此有了跳跃、音乐之感。无论横式、竖式,还是用笔的轻重、造型的大小,牵丝的断续,间距的远近等,变化多端而气势连贯,这种组合,感受书写过程,会领略到一种音乐般的节奏,就如白居易《琵琶行》所描写的:
“转轴拨弦三两声……轻拢慢捻抹复挑……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点、线在书法中可以互通互用,得出结果是,线的运笔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像写点一样,从笔的运动方向讲是上下运动;二是点的连接,属于横向运动。上下运动的结果是入木三分,体现沉着;横向的平面运动结果是纵横挥洒,体现痛快。沉着痛快,才能写出“千里阵云”、“万岁枯藤”般的线条。
研究线的形式与写法,书法艺术首先是造形,不同的书家有不同的写形。在书写时笔笔生发,产生不同的势,势的处理也会因为书写速度的急缓等因素而变化,这就为书法研究者提供了研究方向。
我们发现线的最基本内容有两部分:一是形,二是势。书写时用笔的方向和力度不同产生不同的形(或说样式),于是有了内擫与外拓,藏锋与露锋,粗和细、直与曲等等;还有书写速度,有疾和涩等,不同的形和势都有不同的视觉效果和审美感受,下面说说内擫和外拓笔法的特征和产生的美感。
《泰山金刚经》局部
《泰山金刚经》:外拓笔法代表:浑圆雍穆,温柔敦厚。
内擫与外拓
《广雅释诂》云:“擫,按也。”《小尔雅广诂》云:“拓,开也。”擫和拓都是动词,两个动作对物体的作用结果正好相反,按压的结果是物体的周边线条向内弯曲,形如“) (”状。开拓的结果是物体的周边线条向外弯曲,“左起而外”,形如“( )”状。内擫和外拓都是说线条的造型特征,内擫指中段细于两端,外拓指中段粗于两端。
书法艺术中的点画自从有了笔法之后,起笔、行笔和收笔就可以表现一个完整的变化过程,表现一种生命形式。因此,同一个体的部分与部分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点画中段是内擫的,两端往往也是内擫的。而笔锋为圆锥体,两端不能直接写出内擫的形状,因此在起笔和收笔时不得不增加一个与点画运动方向相垂直的截切动作,造成方折形状,形成所谓的方笔。点画中段是外拓的,两端往往也是外拓的,书写方法是逆锋入纸,然后反方向折笔铺毫,由于笔锋是圆锥体的,反方向折笔时,顶端轮廓留在纸上的痕迹也是圆形的,形成所谓的圆笔。
内撖方折,棱角分明,骨力开张,表现出一种骏利豪爽、气骨雄强的视觉效果。外拓圆转,“存筋藏锋,灭迹隐端”,具有一种内敛含蓄、圆润丰腴的审美趣味。俄国画家康定斯基在《点线面》一书中认为物体的不同形状给人的视觉感受是不同的,角度越尖,冲击性越强,情绪偏激,色彩偏暖,具有黄色的特点;角度越钝,越接近圆形,冲击性越弱,张力逐渐消失,情绪温和,色彩偏冷,具有优雅的蓝色特点。根据这个道理,从视觉效果上看,内的锐角有冲击力有刺激性;外拓的钝角比较温和比较优雅。
抵和外拓的线条,在书写方法上还有一个区别:内擫的线条两头粗中间细,运笔过程是两头按提;外拓的线条中间略粗于两头,运笔基本上是揿着走的。两相比较,内擫运笔的上下动作多而且强烈,外拓运笔的上下动作少而且平缓。英国人浩司曼说:
“生理变化愈显著,愈多愈速,我们愈觉得紧张亢奋激昂;生理变化愈不显著,愈少愈缓我们愈觉得松懈静穆闲适。前者易生气势感觉,后者易生神韵感觉。”
总而言之,无论从线条造型还是书写特征上考察,结果都是一致的,内撒的写法张力大,情绪激烈,能出气势,属于阳刚;外拓的写法张力小,情绪稳定,能出神韵,属于阴柔。圆笔,外拓的线条,外拓的结体。两组比较,无论篆书还是楷书,内擫的都豪迈爽辣,雄姿英发;外拓的都圆浑雍穆,温柔敦厚。
内擫和外拓没有严格的界限,因人而异,也会因书体和章法需要而内(擫)外(拓)并用,在古代书法作品中也是常见的。而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先生在《沈尹默讲书法》则认为:
“内擫是基础,基础立定,外拓方不致流于狂怪,仍是能顾到‘纤微向背,毫法生死”’的巧妙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