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遇时万劫不复(再也没有彼可取而代也)

再遇时万劫不复(再也没有彼可取而代也)(1)

现在是踩在四月的小尾巴上了,因为疫情,我已经居家度过了两个月。

从裹着厚厚的大衣瑟缩着到“春服既成”,再到吹风扇或空调,穿着清凉轻简的夏装。

居家久了,在广州的日子,校园生活,渐渐成了亲切又渺远的记忆,偶尔想起那些人与事,便很怀念,想要回去。

不过,回去不再是不可预期的了。

五月,我就会回到广州,回到和大家一样的校园生活,见到想念的朋友们,想想很是期待。

回头来看看这两个月,我还是很开心的。因为感受到自己有了很多积极的改变,心里逐渐敞亮开阔许多,没有以前那么多胡乱的焦躁。

“除了你自己,谁也不能给你安宁”这是我偶然看到“为你读诗”上的一个标题,初见时很受触动。

现在我在慢慢整理自己,丢掉那些虚浮的杂想,踏踏实实地去生活。跑步、做瑜伽、做饭、学习、看书和写些文字。

内心的宁静有序,不是凭空的,是建立在真切,健康,有序,鲜活的生活之上。

这样的道理其实并不是现在才懂,也不是大家都不知道,只是经历过迷惘和真正的去践行,这些道理才让我们觉醒和受益。

有时候我会怪自己的迟钝,像蜗牛一样慢吞吞,那些人尽皆知的道理,我总是要绕一圈才明白。

不过正如“见山是山”到“见山不是山”最终“见山还是山”的三重境界一样,即使兜兜转转,最后还是眼前之物,心中的体悟终究是不一样了。

在家里,我常常心血来潮,产生一个个小想法。比如忽然很想放风筝,因为我从来没有放过。

因为喜欢一句话:“自由在高处”;因为喜欢妈妈用我们这一带方言称风筝为“纸鸢”,对,就是“忙趁东风放纸鸢”里的“纸鸢”,念起来便觉得十分浪漫美好。

比如在跑步时看到一家楼上摆着一盆假的向日葵,我便有在家种上几株向日葵的想法;

耳畔不自觉响起高晓松的“等到房顶开出了花,这里就是天下。”

想起抖音上,一位奶奶在门前的小路上种满了女孩喜欢的向日葵,计算着花期,等到女孩出嫁那天,陌上便花开两路。

再比如,做一串草莓糖葫芦,亲手做云吞,做蛋糕,做煎饼……

之前我会把自己想做的事寄托在未来,于是攒着,攒着。

疫情期间,在家闲暇。转念一想,为什么总是把想做的事情都推到以后呢?有哪些事情是我当下就可以做的?

格非在《春尽江南》里笔下人物之口,说道:“我们其实不是在生活,连一分钟也没有,我们是在忙于准备生活而成天提心吊胆。”

当时看到这句话时,我是很羞愧的。想想当下我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正在忙碌着的事情,有几件是为了现在的生活?

正如作者所说,一件都没有。

都是为了以后更好的生活,所以我们牺牲当下,成全心中美好的未来。

活在当下,这四字已经不流行了。但是它的确提醒着我们,那我们还未经历的遥远未来,不算是生活,只有认真对待真真切切的当下,才是生活。

我忽然很感谢父母。他们让我没有物质之虞,让二十多岁的我仍能安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满足我一些天真古怪的尝试,或一头扎进象牙塔里,领略那些巍峨壮阔的思想。

这是我人生中很难得的安闲日子,且行且珍惜。

再遇时万劫不复(再也没有彼可取而代也)(2)

还有一个新的感悟,即“跳出来”。

一天,一个朋友来问我如何准备教资面试,她说她感觉不知从何下手。我当然也是毫无经验的,也还没开始准备。

但略加想想,便告诉了她可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获得资源……

那朋友听完后,很欣喜地说顿时没那么迷茫,有方向,知道怎么安排了,很感谢我。

本来我自己对于准备教资面试也是毫无头绪的,噼里啪啦和朋友讲完后,自己也头脑清晰了不少,仿佛就像是听别人给我做指导。

想想是有点搞笑,很奇怪。

后来,我发现其实自己不是知道该怎么办,而是“当局者迷”。

当我们陷入疑惑时,毫无经验,毫无头绪时,不妨先跳出来,用一种“俯视的姿态”看待问题,而非围着问题团团转,就能首先让自己的心淡定下来,不被困难吓到,继而条分缕析地思考解决办法。

亲测这种方法多次,遇到事情和解决事情时,心里的茫然和焦躁感少了很多。

以上就是我很“鸡汤”又切实有用的小感悟啦。接下来就简单说说两个月里所见所感吧。

再遇时万劫不复(再也没有彼可取而代也)(3)

“抗疫小兵”

其实想说的很多,例如我第一次成为抗疫的志愿者,成为一名“抗疫小兵”。

在全球疫情这样的大背景下,我感觉自己就如同一只渺小的蚂蚁,但也为这历史的推动前进,付出微薄之力。

在当时疫情特别严峻时,男女老少都带着口罩,排着长龙,等待做核酸;

粗糙的喇叭声在楼下催促着,渐渐嘹亮刺耳又渐渐消落远去。出入凭着通行证……

这变化的世界,倏忽不可测,尽管疫情持续了三年,我有时仍恍惚,觉得这是一场梦,是来自遥远的时空的事件。

不知道疫情何时结束,在很远的未来,当我向年轻的后辈说起这时代的大变时,他们会像是听故事般惊讶吗?

再遇时万劫不复(再也没有彼可取而代也)(4)

“大海 大海”

两个月前的深圳,疫情也是很严峻。由于封控,“深圳天文”公众号通过视频直播的方式为大众提供了线上观海。

那是一片蓝色荧光海,潮水往后退下,继而蓄势,在夜色里凝成深邃又明亮的蓝色光柱,一往无前。

潮起又潮落,一次次地翻滚,可是每当那幽暗的蓝色光柱在从远而近地驶来,都给人带来震撼和感动。

上百万的人在线观看,评论区里接连不断的祈福,是关于疫情,关于考研,关于爱情,关于家庭……

很多人在评论区里大胆表白,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大家的心潮澎湃。

有两个评论给我印象很深。

一个是:“祝我老婆天天开心”

当时看到心里很惊讶。

因为大家的祈福,其实大部分都是从自己出发,“博爱”点的,也是祝福“我们”,而纯粹地只为他人很少。

如果他妻子知道,该是多么感动。不过这样的好男人,相信他的妻子在日常也不会缺少感动和幸福。

还有一个评论很可爱:“我爱你,虽然不知道你是谁,先爱了再说。”

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片带有荧光的海,潮来潮去地重复翻滚。在这样疫情之下,人间受着病毒肆虐的灾难,生离死别,意外来得那么轻易,而大自然仍是一如既往,慷慨地展现她的瑰丽,壮观。

再遇时万劫不复(再也没有彼可取而代也)(5)

老子有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很多人望文生义,误会了这句话。

其实它的表达的是:天地是不带有任何情感的,它对待万物都是一样的,只是遵循着自然的规律 。

虽然自然天地是没有怜悯,没有仁爱的,但是它只要存在,它的壮丽恢宏或神秘奇幻,就足以疗慰这受苦的人间,震撼每一颗柔软的心灵。

从而让他们爱这个世界,纵深到历史深处,连通起人类最原始的共同的心理——“仁民爱物”、“民胞物与”。

在这样的大同境界下,人与人,人与自然万物,皈依于万物有灵,生命平等,福祸与共,惺惺相惜的自然法则。

我想,不管是那个大声呐喊“先爱了再说”的人,还是在为自己,为他人,为世界祝福的人,在看到蓝色荧柱从遥远的海那边升涌起来,迅速连结成一条整齐的白线,仿佛是从天而降的英雄,率领着千军万马汹汹而来,拯救人间。

那一刻,他们的心里,没有言之凿凿的真理,没有严谨冷峻的理性,只有神秘而又虔诚的原始信仰冉冉升起,给他们如假似真的光明与希望。

再遇时万劫不复(再也没有彼可取而代也)(6)

“至今思项羽”

前段时间,终于看完了Z老师讲的“楚霸王”视频,共70集。

说来惭愧,我拖拖拉拉,断断续续,耗时两年,终于看完了。心中略有释然又有些不舍。

看完后,对于项羽,总想说些什么,但是想到的仍是人尽皆知的对英雄末路的深深慨叹,说不出什么新意来。

又因自己没有真正读过史记,那些从老师讲完后得到的感慨,触摸得不那么真切,便缄口不言。

但心中久久放不下,姑且聊聊吧。

项羽较为人所知的一句话便是:“彼可取而代也”这是他看到秦始皇游幸钱塘江时,脱口而出的一句话,他的叔父项梁吓得赶紧捂住了他的嘴。但也因此对项羽另眼相看。

刘邦也看到秦始王威风凛凛,仪杖铺张的情景,感慨道:“大丈夫当如此!”

我个人是很喜欢项羽那句,初生牛犊不怕虎,展现与生俱来的天生霸气。而刘邦体现的是普通人想要“逆袭”,颇具功利。

但无论哪句,无论说出这句话的人是带着什么样的心态,这两句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两人的志向远大,敢想,当然最后也敢为。

令我感慨的是Z老师说,“在这个专业化分工的社会,那种霸气缺乏土壤……人如蝼蚁,再也没有人能说出‘彼可取而代也’的话了”

如果说专业化分工的社会让那种霸气缺乏土壤,而今的“内卷”“考公热”“考编热”背景下,则更难看到那份霸气。

曾看到公众号下有人评论到,国家的经济缺乏活力,是因为现在的年轻人为了一个岗位而削尖脑袋挤进去,为了“金饭碗”“铁饭碗”,为了后半辈子长久的安逸,而去考公考编。

之前我一直以为,考公考编只是老一辈人的想法,年轻人应该是不甘心进入体制内,而是想要去拼去闯的,但是现在看来,年轻人也是接受这一套的。

或许,我是太过于理想化。

而今的精神土壤并不肥沃,父母对孩子也并没有太高的追求,不过是安安稳稳地生活,不必去闯,小富即安。这样的期望,又如何能让孩子燃起心中的斗志呢?

想起Z老师的话:看教科书,听父母老师的话,能让我们成为一个守法的好公民;而看伟大、有个性的人的书,才能让人崇高。

我是人海里如此渺小的一个,并不能成为多么伟大的英雄人物,不能有项羽那般“彼可取而代也”那种气概。

但伟人们的精神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炬,永远屹立在人类文明的上空,指引着我们在平凡琐碎中超越渺小,永远心怀理想。

这便足以让我心满意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